董夏青青
當當網(wǎng)的快遞師傅送來《一個人和新疆——周濤口述自傳》時,我在看微博,有人轉(zhuǎn)了毛姆的一個小故事《千萬別把批評太當回事》,毛姆說:“我的第一個短篇被某個書評作者苛評。我一肚子氣,說了關(guān)于那個人的一些難聽話。后來有一天,我把那個短篇又讀了一遍,意識到他是正確的。作品的確膚淺,結(jié)構(gòu)也糟糕。這件事我一直沒忘,幾年后,德國空軍轟炸倫敦時,我往那個書評作者家的房子上打了一束光?!?/p>
看過這故事我笑得直拍床板,笑過了,又覺得失落。在我心里,這樣的故事屬于西方。關(guān)于所謂的中國的、西方的故事,不是就展開模式、敘述要素做的區(qū)分,而僅僅就故事本身的意味,直覺性的,這不是中國的作者能順口講出來的。
這種故事的趣味性取得,一是需要作者長期養(yǎng)成的人格慣性,二得有坦白自己以及在此過程中暴露他人的膽量,并能監(jiān)督自己所言不虛,三還得有自我打趣的風度。往往這些特質(zhì),對習(xí)慣了“深藏不露”的國人來說,不大好上手。中國人更愿意講別人的故事,那種封閉的、徹底的別人的故事,不愿意冒“由此及彼”的風險。
關(guān)了電腦,拿起這本書,坦白說,我這時候?qū)λ鼪]有抱太大期望。這么說,不是出于一種寫作策略,欲揚先抑之類,實話實說,原因有三:其一,周濤今年六十六歲,按年齡來說,是一位老人,天底下的老人脾性雖各不相同,卻也有相似的地方,比年輕人更愛回憶、敘說當年的精彩之事,有時候沒那么多人在一邊耐心聽嘮叨,自己說不過癮,就總想找個機會,把個人那些事記下來,形成自己一生價值鑿鑿的證據(jù),或者反其道而行,臨到老年,想起年輕時所做的荒唐事,心有愧疚,想給自己良心一個交代。這樣寫出來的自傳,不是功德簿就是懺悔錄,有什么好看;其二,周濤是詩人,他說自己,可信度有多高?他是干文字這行的,最擅長用文字耍把式,他想夸自己就能夸上天,他想說假話,真的也說不過他,他這自傳的“傳”字,究竟從《水滸傳》還是《托爾斯泰自傳》中來?不好判斷。再有,雖說詩人是赤子,敢口無遮攔,但赤子也是人,社會環(huán)境、人際往來,無不限制其表達,這本自傳公開售賣,人人買得到,書里寫的好些人還活著,他們的家人也活著,他對人對事的評判能說到幾成?其三,文人一輩子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里舞文弄墨,眼界能到哪里?人讀書為有所得,他能否給出一兩樣真東西?這也不好判斷。
從翻開書看第一篇到看完,一口氣,七個鐘頭。合上書,躺在床上,想起某處了,又爬起來開燈找出那章節(jié)重新讀過。這本自傳,寫得太好。
首先,直白。直白作為一種美學(xué)觀念,在中國詩文傳統(tǒng)中地位很高,不隱惡,不虛美,是很多作者崇敬的創(chuàng)作觀念。有的人寫自傳,覺得自己很直白,比如自己某某年在某某地做了哪些事,得了什么獎,換了哪個工作,工工整整地寫在紙上。這是真實嗎?是,但只是表層真實。如實記錄自己一生的行進軌跡很容易,某年某月做了某事、去了某地,和某人一起,檔案就是這么寫的。真正的奧妙在于,人為什么要做這件事?為什么是去那個地方,是和那一個人?解釋個中緣由是不容易的,它牽涉時代背景、客觀環(huán)境、個人動機,往往最終是那些藏在心里的“小九九”,促成了人生經(jīng)歷一欄中的具體內(nèi)容。就是這些“小九九”,這些在險境中為求生存、進化所做的掙扎與努力,多數(shù)時候并不體面。如果,這里的“直白”要深入人性,必然要求除了說事情,還得說動機,這就和人性過不去,人性本身是阻撓自我暴露的。別說人有羞恥心,狗被剃了毛也不愿出門讓同類看見。
然而周濤說起實話來,不打一點磕巴。在《婚姻》一題的第一段落,上來就一句話:“這時要重振我的家庭,我只能通過改變婚姻狀態(tài),尋求新的支撐點?!?/p>
哦,原來這個詩人的婚姻不只是緣起于愛情,這一想,破了原先羅曼蒂克的想象,心思不但著了地,還給踩上一腳。在《柳耀華》一題中,說到這朋友當上公安廳長以后有了變化,給別人說周濤崇拜他這種話,文中一句話作結(jié):“我當場就把他駁回去,我什么時候崇拜過你?荒唐!你不就是個廳長嗎?當時還是一個副廳長,一個副廳長還值得我崇拜?”這一段又看得我咋舌,他一個知識分子,面對有地位的官員,原來有過這樣的想法。
在《官》一題的結(jié)尾,他說:“新大當時看著比較優(yōu)秀的一些人,沒有幾個當上官的……當婆婆的人首先要能當媳婦,我當不了媳婦,我一輩子受不了人家對我指三喝四的?!敝贿@兩句話,大家就都看得明白。接著,在《“文革”》一章的《王恩茂》一節(jié)中說王恩茂當初有意讓他做秘書,周濤說:“我想了一下,我這個人當不了秘書,我不會看眼色,不會伺候人,我要當秘書就把他害死了。”
這樣閃電般的小段落在書中不勝枚舉,無不直截了當,張嘴就來。我看得過癮,心生敬意。
說真話多難啊,不然如今社會不會是給領(lǐng)導(dǎo)寫發(fā)言稿的人多,當作家的少。國人的基本常識,是活得力求叫人琢磨不透,從來只說臺上十分鐘,不談臺下十年功。因為社會權(quán)力的運行就是由秘密構(gòu)成、秘密推動的。有人得見了秘密背后“機關(guān)”的運作法則,也打死不會說,一方面因為經(jīng)驗得來不易,不能讓人拿走,再說了,渾水摸魚,大家都能看明白,那不都卷褲腿動手了,因而寧可推波助瀾,讓其玄之又玄。二是因為窺見某一類運作法則的前提,需要先行進入這“機關(guān)”內(nèi)部參與運作,他很可能吃了不愿意說的虧、受了不光彩的待遇,挫敗的自尊命令他不能把這些說出去。
在這里,周濤表現(xiàn)出的真,是一個知識分子的悲憫。我想,他在說書里這些話時,一定想過我們看書的人,能從中悟到什么。他寫自己這一家人如何隨政治氣候而動,寫如何從有潛力當官的人變成了詩人,再到寫身邊人在政治浪潮中的沉浮,寫成了的官、敗了的官,得意的文人、失意的知識分子,就像電視節(jié)目里的廚師,說自己如何炒出一個菜,開多大火、用的什么材料、哪幾種調(diào)料,炒出來是香、是糊了,他都告訴你,用大家都能聽懂的話講。
在《玩伴》一題中,寫到他一個年少時的玩伴,講自己作為代表被派去參加全國青少年乒乓球比賽,而這個球打得比他還好的玩伴落選了。對這個事,周濤說:“我那時候人生充滿陽光,到哪都順,腰桿硬。出身好,條件好,我是社會的寵兒,他是社會的棄兒。”等到了《吉木薩爾》紀事的《何處是家》里,周濤說:“我后來搞文學(xué)和我父親的倒霉有關(guān)系,他倒霉以后我就比較低調(diào),心里有鬼,有軟肋,老實多了,不敢再張揚了?!敝軡龑ψ约簭亩灏巳f落到矮人一頭的狀態(tài)不加修飾,說出來了就讓人琢磨,他這變化是什么造成的?周濤隨后自己總結(jié)了:“你背后沒有勢你什么都不是……所有人都是勢的產(chǎn)物,即便他沒有意識到,但是他其實不是他,他是一個社會背景下的產(chǎn)物。你看哪個家伙那么牛哄哄的,他就是社會大勢堆起來的……我當時有一句話:如果平等,你們敢嗎?如果在同一個起跑線上,我們怕誰?”endprint
周濤說這些話,不光圖給自己一個交代,也不是要語出驚人,奪人眼目。這里面肯定有不忍,有一個老者的善意,他就是想把讓許多人畏懼、迷惑的事情講講清楚。通過把自己一輩子說明白,狠穩(wěn)準地破掉一些會混淆人視聽的所謂“常識”,讓聰明人蹚過他,找尋普遍規(guī)律,把復(fù)雜的問題簡單化,看待時事萬象的眼神能好使一點,比如有人被籠罩在“成功”一詞周圍的“常識”與“共識”迷了眼,周濤就干脆說,有時候奧秘就是“行賄受賄,或是偽劣產(chǎn)品,偷稅漏稅。”以及“跟著領(lǐng)導(dǎo)干一件好事,比不上跟領(lǐng)導(dǎo)干一件壞事。”而且,為什么大家都不算這個帳?因為那些成功者不愿意讓人家算這個帳,算了這個帳他們?nèi)峭醢说啊?/p>
這一段能看到他說真話的語氣,既不苦大仇深,也不瞻前顧后。做過的事,說出的話,都來得坦坦蕩蕩,有一種小孩站在麥垛上沖天撒尿的架勢,不造作,不忐忑,率性使然。
接下來,再說這本書的第二個好處,詩性。詩人不寫詩,說大白話還能有詩意?有,不是光從語言上得來的,還在于周濤講述故事的口吻,一種對素材排列組合的方式。舉兩個例子,在《進北京》一章的《自卑感》一節(jié)中,有一個自然段寫童年經(jīng)歷,如果用詩歌的方式斷句并排列,就是一首詩:
操場的綠草皮上,星期六,
一個教授穿著背帶褲,
帶著他的胖兒子,
傻乎乎的,騎自行車。
我沒有見過那樣的小自行車,
輪子粗,從國外帶來的,
那種專門給少年做的自行車,
非常漂亮。
他們說,你也騎一下,
我根本騎不了,
掌握不了平衡。
馬上產(chǎn)生一種文化上的差距。
還有寫在鞏乃斯下放的經(jīng)歷,有一段也能切行成詩:
拉練的炮團部隊來了,
下著大雪,
我們把房子騰給人家部隊住。
我們住在一個廢棄的馬圈里,
沒窗戶,
沒門,
零下二十多度,
睡覺時穿著大頭鞋,
戴著皮帽子,
裹著大衣再蓋上被子。
馬圈里鋪了稻草,
半夜老鼠在上頭跑,
把有的人半個耳朵咬掉了。
這種詩意,不靠語言刻意營造,天然就在這寫野草一樣,一抓一把的瑣事里。這些瑣事自然排列在一起,從它們語義的縫隙里,生成一種難以言說的人生況味。這樣的一種美感,根源于生活本身的非無序的無序,非邏輯的邏輯。一句話,帶出一個表面平淡無奇的轉(zhuǎn)折,卻形成了巨大的情感張力,就像契訶夫說的:“在生活里,人們并不是每時每刻都在開槍自殺,懸梁自盡,談情說愛,都在談聰明話,有時候,人們只不過是吃飯而已,然而就在吃飯時,有些人的幸福正在形成,有些人的生活已經(jīng)就此垮掉?!?/p>
這樣表面平靜的瞬間,構(gòu)成了比所謂“結(jié)婚”、“升遷”、“生病”等壯闊、深邃得多的人生場面,一般人往往身在其中而不自知,只有詩人的眼光,一個真正的作者能準確地捕捉到它,言說它,從哪怕是八只鴨子、一群烈馬這樣蕪雜的記憶景象中,提煉出最終構(gòu)成命運真相的實意。
再者,說說這本書的精神之新。
周濤寫了從出生至今,這些年里進入他記憶、內(nèi)心的人與事:婚姻、革命、文學(xué)與政治、知識分子與體制、民族矛盾……這些題目隨便拿出一個來,都夠他鋪張才情,但他沒有拿這機會抖聰明,而說出了這些年來,他對人性、對社會的思考??梢哉f在周濤之前,從沒人這樣亮出來說。
在小學(xué)時代一節(jié)里說老師,一個教歷史的王老師,在描述這個“充滿男性魅力”的“我們的偶像”時,說“他太強壯了,穿著馬靴、馬褲,帶著俄羅斯式的小貓,臉上充滿棱角?!边@樣的贊嘆,在書里很多地方跳出來,能感覺周濤說這話的時候,涌動的情感。周濤在這本書里,寫了很多新疆人,不管是維吾爾、回族、漢族、異國的人,還是寫了一輩子沒名、干了一輩子沒利的人,有些人也許連名字都不曾為人記取,卻被周濤所記住,并予以公開地述說。為什么?為什么要將贊美給這些平凡無奇的人物?
這里面有他對人類存在的審美性理解,包含他重新厘定的、對民族更有裨益的價值觀。什么樣的人可稱之為美?什么樣的生命風貌、精神維度,值得一個民族和個體追慕與借鑒?人所代表的文化、文化養(yǎng)育出的個人,如何相互促進,再走上一層文明的階梯。對這些人生命價值的肯定與贊美,從側(cè)面提醒我們,不需要更甚一步地崇拜金錢、權(quán)勢,也絕不能步入民族文化偏見的歧途。書中說的許多人對力量、美、無用之藝、生命活力本身的熱情,足可以對我們社會某些價值觀缺失或者歪曲做正骨與補充。
最后,再說說自己零散的一些感受。我想,在外國當知識分子,這本自傳可看可不看,但是在中國,如果有志做一個靠頭腦與精神吃飯的人,這本書最好一看。作為相信文以載道的知識分子,最看重政治與人,卻也最難處理與這兩者的關(guān)系。身為體制內(nèi)的作者,周濤是軍人,也是詩人,那么他如何處理身份與創(chuàng)作的關(guān)系?有沒有矛盾的時候?他在體制內(nèi)受到尊重和認可,與許多文人翻了臉、同許多官員交了朋友,他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如何處理和把握個中關(guān)系?政治與文學(xué),到頭來孰更高明……這些話題他一一道來,實話說得誠懇,丑話罵得真摯。其中許多章節(jié)里還有他對時代、社會問題所做的分析與判斷,這些思考,可幫助許多人,包括政策的制定者與執(zhí)行者,矯正看問題的眼光,扭轉(zhuǎn)表達與行動的思路。
文人好說自己被兩樣?xùn)|西毀了,除了剛才說到的“政治”,還有“家庭”,周濤對自己家庭生活的述說,也能給志在從文的人一些經(jīng)驗,看他如何對待寫作與家庭的關(guān)系??傊@幾十年時代變更路程之中的精神軌跡,足以讓人作為借鑒和參考。
周濤這本書里的人,沒有哪個逃過政治糾葛、人際紛爭。然則小人物不小,大人物不大,常人覺著了不得的大官,神秘莫測,他三句話說透、說白。俗人覺得不值一提的草民,他幾句描摹便讓人折服、贊嘆,將那生命的活力和美感寫得叫人面紅耳赤,心生向往。他一輩子生活在新疆,最不乏見南來北往、各行各業(yè)、各個階層之人,見得多、交道打得多,因而懂得人,理解人,能看透人??赐甏藭?,便覺得社會和命運并不那么神秘,邊疆并非殊途,因為追到頭上都是人。這本書里,周濤用最老辣的語言講故事,用最吊詭的故事來講人,寫詩的狐貍躥進了寫小說的黃鼠狼洞,語言、故事,他一窩端了。
文學(xué)上,早夭的天才能讓人神魂顛倒,看世界不是世界,長壽的智者則能讓人清醒冷靜,同樣達到看世界不是世界的效果。只看來者拿到一本書,是想看云里霧里,還是真刀真槍,是只知道一加一得二便滿足了,還是想額外琢磨一下一加一不等于二的事。
天山千丈,周濤七尺,他這個不下馬背的詩人,沒掉過筆的騎士,在講述他和一片土地關(guān)系的同時,最終講明了人與命運,以及人與自己的關(guān)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