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蕓
(南江縣人民醫(yī)院手術室,四川南江636600)
急診顱腦外科手術中臨床護理流程的分析
韓蕓
(南江縣人民醫(yī)院手術室,四川南江636600)
目的對急診顱腦外科手術中臨床護理流程的應用效果的探討。方法選擇154例手術患者作為分析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對觀察組采用急診臨床護理流程進行護理,對照組則采用傳統(tǒng)護理方法進行護理。隨后,比較兩組患者在手術期間各項護理指標的差異。結果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在急救時間、恢復良好率、病死率、殘廢率等方面更優(yōu),且P<0.05,差異具有顯著性。結論對急診顱腦外科手術患者采用急診臨床護理流程進行護理,能夠獲得比傳統(tǒng)護理方式更好的效果,對于保障患者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具有更為積極的促進作用。
損傷;顱腦/外科手術;護理流程;護理學
急診顱腦外科手術是最為常見的急診手術之一,手術目的是挽救患者的生命,及時保護和糾正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將疾病對患者的傷害程度降到最低[1]。與此同時,急診顱腦外科患者的病情大多復雜多變,危重患者相對較多,如果不能采取及時有效的護理措施確保手術質量,那么手術治療對于降低患者致殘率與病死率的積極作用就無法得到最為充分的發(fā)揮。現將我院對急診顱腦外科154例手術患者采用臨床護理流程開展護理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與傳統(tǒng)護理方式進行對比,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以2011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急診顱腦外科154例手術患者作為分析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80例,男64例,女16例;年齡8~83歲,平均43.7歲;外傷性顱內血腫52例,高血壓腦出血10例,動脈瘤管破裂出血8例,小腦出血2例,其它類型損傷8例。對照組74例,男62例,女12例,年齡10~79歲,平均42.5歲;外傷性顱內血腫50例,高血壓腦出血8例,動脈瘤破裂出血6例,小腦出血4例,其它類型損傷6例。在性別比、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兩組患者無顯著差異,P>0.05,具備可比性。
1.2 方法觀察組采用急診臨床護理流程對患者進行護理,即優(yōu)化傳統(tǒng)的護理流程,為麻醉、手術等操作做好隨時的準備。具體內容包括:患者入院后,暫不進行入院手續(xù)的辦理(日后補辦),立即將患者送往搶救室。在通知醫(yī)師的同時,立即進行如呼吸道暢通的保持、吸氧、靜脈通路構建、心電監(jiān)護、包扎外傷等急救措施,若有必要,則對患者進行麻醉、氣管插管,開展機械通氣。醫(yī)師查看后立即由護士或醫(yī)師陪同對患者進行所需檢查(費用日后補交),檢查過程中攜帶簡易式呼吸機確保氧氣的持續(xù)補充。檢查結束后,立即將結果呈報給醫(yī)師,由其負責通知神經外科醫(yī)師前來會診,護士則將患者送回急診室。會診結束后,立即進行配血、備皮,并將患者轉往手術室準備進行手術治療。在整個搶救過程中,護士還需兼顧醫(yī)患溝通問題,使患者家屬對于病情的實際情況有一個正確的了解,以便更好的配合護士開展對患者的心理疏導工作,使患者能夠以最佳的狀態(tài)配合手術以及其后的相關治療。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護理方法,即患者入院后,由其家屬前往辦理相關的入院手續(xù)。急診護士通知醫(yī)師后,按照醫(yī)囑對患者進行如呼吸道暢通的保持、吸氧、靜脈通路構建、心電監(jiān)護等常規(guī)處理措施。若患者需要氣管插管,則由護士通知麻醉師到場處理。醫(yī)師對患者進行查看,并囑其家屬陪同患者進行各項檢查。根據檢查結果和患者的實際情況通知神經外科醫(yī)師前來會診,對患者所需接受的手術治療進行確認。
1.3 觀察指標急救時間,即由患者入院到患者進入手術室準備接受手術治療所需時間,殘廢率和病死率。相關指標數據的統(tǒng)計和整理由專門指派的護士負責完成。
1.4 統(tǒng)計學處理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通過SPSS 24.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觀察組80例,急救時間(28.8±4.8)min,病死率為10%。患者恢復情況良好54例,占67.5%;中度殘18例,占22.5%;重度殘8例,占10%;殘廢率32.5%。對照組74例,急救時間(40.6±5.1)min,病死率21.6%?;謴颓闆r良好36例,占48.6%;中度殘20例,占27%;重度殘18例,占24.3%;殘廢率51.4%。兩組比較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
在急診顱腦外科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大多數屬于重型顱腦外傷,而隨著現代醫(yī)學技術以及檢測儀器的不斷發(fā)展,手術治療的環(huán)境已經較以往有了較大程度的改觀,手術質量和成功率也得到了更多的保障[2]。保護患者生命安全,促進患者疾病治愈是醫(yī)務工作者的追求目標,從表面上看,急診臨床護理流程僅僅是實現了不同部門的密切配合,增加了參與搶救的醫(yī)務人員數量,但實際上,臨床護理流程則發(fā)揮著實現臨床風險與目標管理相結合以及提高各項資源利用率的重要作用,為及時、有效的救治患者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3]。另外,臨床護理流程的應用也能夠使循證護理模式得到更為有效的開展,從而更好的體現出現代醫(yī)學質量管理的核心價值。
通過實施急診臨床護理流程,醫(yī)師、護士、后勤人員在開展搶救工作時,彼此間能夠進行更加有效的配合。該流程由多科室醫(yī)務人員共同參與,并以重型顱腦外傷患者的臨床特點為依據,制定出更加科學有效的急救路徑,減少辦理手續(xù)、繳納費用等活動所導致的不必要的時間浪費,研究結果也對這一作用提供了很好的證明[4]。與此同時,護士不再機械、被動地等待或執(zhí)行醫(yī)囑,而是有預見、有計劃地主動開展各項護理操作,這不僅有利于護士工作積極性、自律性、責任感和成就感的提升,也可以使患者及其家屬更好地感受到護理人員的工作熱情,提高他們對于醫(yī)務人員的信任感和滿意度,減少醫(yī)患糾紛的發(fā)生。
總之,采用急診臨床護理流程有利于急診顱腦外科手術護理效果的提升,使患者等待手術治療的時間大幅縮短,并以此發(fā)揮出降低患者致殘率和死亡率的重要作用,最終為患者疾病的恢復以及此后相關治療工作的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鄒愛國.顱腦外科急診手術的護理配合與體會[J].華夏醫(yī)學,2008,21(3):571-572.
[2]黃品超.重型顱腦外傷的急診觀察與護理[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13,11(17):725-726.
[3]劉秀紅.顱腦損傷患者的院外及急診急救護理體會[J].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13,24(8):464-464.
[4]薛亞.重型顱腦損傷在急診科的搶救及護理[J].中國老年保健醫(yī)學,2013,21(1):8-8.
Emergency Brain Surgery Clinical Nursing Process Application Analysis
Han Yun
(People’s Hospital of Nanjiang,Nanjiang 636600,Sichuan)
Objective The emergency brain surgery application effect of clinical care processes were compared. Methods March 2011-March 2012 our hospital emergency brain surgery 154 cases of surgical patients for analysis,us?ing a random number table,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s.Among them,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emergency care clinical care processes,control group of patients are using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of care in nursing.Subsequently,the comparison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during surgery care indicators differences.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patients in the emergency observation time,good recovery rate,mortality,dis?ability rates and other aspects better,and P<0.05,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Conclusion The emergency brain surgery for patients with clinical care process for emergency care,access to care than the traditional way of better results,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health and safety of the patient's body has a more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Injury;Crania-cerebral/surgery;Nursing;Process;Nursing
R47;R651.15
A
1008-4118(2014)01-0048-03
2014-01-22
10.3969/j.issn.1008-4118.2014.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