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廣平,何桂芬
(湖南科技大學 人文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秋天是生病的季節(jié)》,如其詩題,季節(jié)感特別突出,尤其是有關春與秋的種種描述以及附著的細膩情感,系統(tǒng)地展示了紫梧這位現代詩人與自然意象的和諧互動。詩歌呈現出詩人真實的感悟、獨特的個性以及詩意的情調,傳達出細膩的生活意緒、切身的生命情感。讀紫梧的詩猶如傾聽她細細訴說內心的歡樂與憂傷、感悟與思考,有一種強烈的美的享受。詩人用詩歌詮釋對生活的思考,傳達生命的張力,在現實經驗與傳統(tǒng)情懷的美妙接洽中完成了傳統(tǒng)與現代的有機融合。
作為一位現代詩人,紫梧的詩歌多了一份古典的情感與唯美的基調;作為新湘語詩人,紫梧的詩歌多了一份自我,多了一份平實。
四時季節(jié)之春與秋,因其獨特的內質特征、審美意蘊以及文化積淀,格外能勾起詩人豐富的情感、創(chuàng)作的動機,“傷春悲秋”在中國傳統(tǒng)詩詞中自成表現體系,并成為一種情感范式。即使在強調與傳統(tǒng)徹底決裂的后現代語境下,詩歌中“傷春悲秋”的傳統(tǒng)情懷亦是難弭蹤影,以其獨特的魅力、深厚的積淀時時昭示著這一主題意蘊的強大生命力與藝術感染力,傳遞著獨具民族性特征的文化心理與審美傾向,表達出詩人在后現代語境下的脈脈情懷以及對傳統(tǒng)的無意識緬懷。
讀紫梧的詩集《秋天是生病的季節(jié)》,你會感受到季節(jié)的深情召喚,你會觸摸到詩人的熱切回應,你會在后現代語境中體驗到久違的傳統(tǒng)情懷。
1.傷春情懷的詩意譜寫?!耙徊菝榷刑煜麓?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睗h代劉安《淮南子·繆稱篇》說:“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毛萇《毛詩詁訓傳》說:“春,女悲;秋,士悲;感其物化也?!编嵭睹姽{》也說:“春,女感陽氣而思男;秋,士感陰氣而思女。是其物化,所以悲也?!痹谥袊膶W史上,宋玉敏感地發(fā)現了自然與人生之異質同構關系,通過對自然與人生之雙重感傷,開創(chuàng)了中國文學的“傷春”與“悲秋”主題,表現了“貧士失職而志不平”的感傷與哀怨,以及對時代、社會、人生的悲慨。從此以后,“傷春”與“悲秋”乃成為中國文人易患的“季節(jié)性情緒低落癥”和中國文學綿延不絕的永恒主題。這樣的情緒、這樣的主題未免低沉、沮喪甚至消極,但卻和封建時代眾多落魄文人的情感息息相通,引發(fā)了歷代文人的共鳴。宋玉的“傷春”與“悲秋”遂奠定了中國文學的感傷主義傳統(tǒng)[1]。
作為一位女詩人,紫梧對春天自是格外在意,并別有一番體驗。這個遵循自然規(guī)律如期而至的季節(jié)在紫梧看來卻常常令人措手不及。對一個有著萬千思緒的靈魂來說,對一個有著深厚感春情懷的詩人來說,迎接這個季節(jié)的到來需要情感上的精心準備,需要一種事先便調整好的特定心態(tài),如若不然,心就會在原有的跳動頻率下失去固有的節(jié)奏。春天,總是莫名的躁動。在《春天就這么來了》一詩中,紫梧感慨“如此安寧/又如此喧囂/來不及準備/天就亮了/春天就這么來了”。春天也許就是在詩人的盼望中降臨的,但這個季節(jié)對詩人而言是如此的與眾不同,即使在精心編制的心網下還是遺漏了致命的開口,詩人唯恐無法網羅與這個季節(jié)相關的每一縷思緒、每一分情感,讓揮動的心靈之筆錯過了稍縱即逝的獨特體驗。春天在詩人心中已成特殊的存在,這個季節(jié)在詩人看來本就思緒萬千。
《桃花的季節(jié)》,這是一個思念的季節(jié),傷懷的季節(jié)。“桃花盛開的映象很美/像一個美的景致/把你放在這個季節(jié)思念/從花開到滿目落紅/都是悲傷/我似乎鐘愛這樣的情調/凄凄的心懷/舊時的淚”。在這個草長鶯飛的季節(jié),面對美麗絢爛的景致,詩人卻催生了微妙的傷感。是特意將心底的思念傾注于這個美麗而憂傷的季節(jié),還是回升的溫度喚起了舊時的思念?淚眼問花花不語,只是在花開時孕育的悲傷在花開荼蘼之際凝結成了一滴滴輕垂的淚?!奥浠ㄈ霜毩?,微雨燕雙飛?!?晏幾道《臨江仙》)眼中的淚就是心中的那場微雨,花下獨立的人用滿地的落紅鋪成相思切切的意境,讓淡淡的憂傷縈繞成凄美的情調。
詩人鐘愛這種傷懷的情調,它凝聚了詩人獨具意蘊的情感體驗,透露著一股風雅的生活情趣。在清淡而凄美的現代詩歌語言中埋下唯美的古典主義情感,讓“傷春”的情感范式在傳統(tǒng)與嶄新的生命經驗中孕育全新的因子,紫梧,獨抒性靈。悲傷的情調,心卻不至于沉落,這是一種美妙的審美體驗,紫梧,亦可謂獨具性靈。
在《春天知道》一詩中,這位情感豐富的女詩人進一步詩意地闡釋,春天是一個即使開心也會流淚的季節(jié)。“導師在電話里說/你一定/要來/你會感動的/婚禮的主題是/告訴春天/我的童話/我的愛/握著導師的聲音/我流淚了/我知道我的淚水很輕/很容易就會浮上來/只是/這個春天真的很美”“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詩經·國風·周南·桃夭》)特定的季節(jié)下,艷麗的桃花與女子青春的容顏形成同質異構。春天,總是和婚慶有關。
萬物生華,這個季節(jié)即將產生一段美麗的體驗,愛在春天;關于婚禮,這個季節(jié)有一個美麗的主題,這是春天的童話。關于愛,關于童話,這些美好的事物牽動了詩人的情感。這種滿帶愛與美的體驗讓詩人情不自禁地流淚了。你并不一定知道這淚水的真實含義,只是尋覓嘴角模糊不明的開合,殊不知,詩人的心是微笑的,是充溢著快樂與幸福的。這是現實生活中詩人真實而微妙的體驗,春天知道這種美妙的情感,詩人在此詩意地呈現出了這種細膩的感受。
幸福的淚水滴落花開的枝頭,在清風的搖曳中譜寫春天淡淡的情思與悠悠的詩意。我們深深地懂得了詩人的感動,并感動于她的感動,淚水滴落心頭的時候,微笑著說一句春天真美。
《傷春》詮釋著這個季節(jié)令人心碎的銷魂。“春天,風是香的/陽光的味道/像嚼在嘴里的甘草/即使雨著/也有流連的歡喜/不知多少人/愛著這一葉一花的人間/你卻無助地流淚/挽不回/一顆弱去的心跳/‘真想一個人帶著他靜靜地離去……’/你悲涼的聲音/自地獄而來”這是一個生命成長的季節(jié),這是一個萬物欣欣向榮的季節(jié),然而一顆心臟越來越微弱的跳動卻掙扎出了一串不一樣的音符,很突然卻不突兀地提醒著這個季節(jié)不該有的衰亡。春天的風是香的,因為夾雜著花開的氣息,因為拂過蕊間細膩的香粉;陽光普照大地,春雨布施萬物,這是一個讓人想永遠留住的季節(jié),因為生命在此刻是如此美好,亦是如此讓人留戀。唯獨“你”卻在默默地流淚,在旺盛的生命氣息的包圍中,“你”顯得越發(fā)無助,“你”心之所系的生命氣息在慢慢變弱,“你”甚至聞到了陳腐的氣息。那是花落之后殘英在陽光的炙烤中發(fā)酵,那是春雨過后打落的嫩葉在回升的溫度中腐化。春風掠過,“你”提前聞到了死亡的氣息,“你”發(fā)出了無助的嘶喊。在“你”的生命經驗里,春天是個令人心碎的季節(jié),春天是“你”只想帶著那個人靜靜離開的季節(jié)。
詩人在這里運用了醒目的對比,于春天這個特殊的季節(jié)里將生與死這截然相反的兩種氣息融合在一起,這樣一來,生的氣息并沒有顯得多么令人欣喜,而生命的消逝卻如此令人難以釋懷。同一個時期,同一個環(huán)境,同一個季節(jié),卻有著完全不同的生命經歷與生命體驗,詩人在這思緒飛滿天的春天注入了細膩的生命思考,此時的傷春不再是一種幽幽的感傷,而是直指生命中最傷痛的情感。在天堂的欣喜與地獄的悲涼中,“傷春”亦不再是一種優(yōu)雅閑適的情調,而是一種不愿觸及的傷痛。
2.悲秋主題的反復呈現。郁達夫曾說:“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能夠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盵2]“悲秋”包含著中華民族的審美取向,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氨铩辫T成了中華民族的集體無意識,這種無意識潛藏著深沉的力量,生活在后現代語境中的紫梧正是受到了這種力量的感召,在她細膩的筆端,“悲秋”主題反復呈現,幾乎構成了這部詩集的主旋律。
宋玉悲秋,悲漂泊,悲苦旅,悲時代環(huán)境,悲政治局面;而紫梧悲秋,呈現的卻是另一番氣象,她表達的是自己獨特的生命情感體驗,透露著感傷而優(yōu)雅的情調。
秋天來了,詩人有一絲驚慌。她說,《小心,秋天來了》:“不要看著落葉,就清淚一行/你又如何知曉/離開和俯身而來/誰是悲傷/女人是秋天的漂流瓶/她知道/云厚如絮的日子就要來了/沒有對流的氣壓/不會有雨季/只是花殘/只是風寒”詩人說,看到秋天的落葉不必暗自垂淚,在來與去的辯證中,誰分得清喜與悲?女性用細膩的情感捕捉到秋的氣息,她知道秋天的特征,她懂得秋天的感悟,她傳遞有關秋天的情愫。
此段文字間彌漫的情懷是如此之清淡,是欣喜還是感傷,抑或是無喜無悲,仿佛刻意地節(jié)制,仿佛情感本身就是如此淡薄模糊。當詩人說不必對葉流淚時,似乎應該收起有關秋天的悲情,但是在殘花、寒風中她又捕捉到了情感的脈搏,有感傷,有嘆惜。易感的詩人之心,慨嘆于秋天的蒼茫與衰敗、寒冷與肅殺,內心的種種情感在秋天找到了最好的傾訴方式。
然而,詩人的思維并不是直線前進,也不是在單一的維度平面展開,她用一種曲線流轉的姿態(tài)表達出流淌的詩思,這正是切合了復雜的人生體驗與意識的無間斷流動,傳達出了詩人豐富而幽深的生命感悟。
《秋天是生病的季節(jié)》,生的是心病?!叭绻∫粓?就病在深秋/頭暈、發(fā)燒、咳嗽/不停的胡言亂語,反正/草枯鳥飛/天在傍晚就黑//看不清我的憔悴/就無人疑慮,這人兒是誰?/怎么像風干的花蕊//你也別總摸著我的額頭/要我吃藥喝水/秋天一過/我就好起來,纏著你/去看雪里的梅”詩人病了,是在傳統(tǒng)的文化心理感召下生病的,是在自身的情感傾瀉中生病的。似乎秋天就是生病的季節(jié),因為秋天所獨具的感傷情懷與審美意趣讓一顆詩性靈魂無法保持慣有的節(jié)奏。頭腦中充斥著千年的情感,因而沉重不堪;激動的嗓音有太多的東西要言說,因而只能呈現咳嗽的狀態(tài);心躁動起來,加速運轉,脈搏跳動成發(fā)燒的征兆?!邦^暈、發(fā)燒、咳嗽,一連串的身體感應,與深秋草枯鳥飛等傳統(tǒng)意象的奇妙結合,使詩人內心的纏綿情懷表達得可感(頭暈)可觸(觸著我的額頭)可憧憬(纏著你去看雪里的梅)。暈、咳、摸、纏等一連串的肢體語言,讓詩歌變得鮮活起來?!盵3]還能以何種形式來加以詮釋?在這里不得不感嘆詩人的靈思?!氨铩边@一獨具底蘊與內涵的中國詩歌美學傳統(tǒng)以生病的形式得到了淋漓的展現。
然而,這種病并不需要藥物的治療,只需要時令的轉換,秋天一過,自然會好,到時候還會纏著愛人去看雪里盛開的梅花。詩人以生病的形式打開了情感傾瀉的窗口,表達了對秋天的感悟,生病這一獨特的心理體驗賦予了秋天神奇的魔力,輕易間便虜獲了一顆敏感的靈魂。病在秋天,秋后賞梅,亦不得不感慨于詩人傳統(tǒng)而優(yōu)雅的浪漫情懷。
突然感傷,因為《秋天又來了》:“昨天你告訴我/明天立秋了/我突然低落的情緒/沒有寫在臉上/秋天離我這么近/我還沒做好迎接的準備/天空集結著烏云/雨一直下不來/在這個秋天與夏的交接日/空氣濕熱/我胸口鼓成了一個球/爆炸的聲音隱隱傳來”并不是當傷感與秋天相遇,慘淡成殤,而是輪回至秋,傷感悄然而來。這個季節(jié)所呈現的獨有的意象形態(tài)時時召喚著詩人心中儲存的情韻,與詩人的情感內質構成交融。產生化學反應后的情感物質因子釋放出驚人的力量,讓詩人的內心膨脹,以致胸口再也壓制不了突發(fā)的激流,只能以噴發(fā)的形式消解能量,爆炸的聲音在胸口、在腦回路激起陣陣令人動容的回音。
在這里,詩人截取了一個十分特殊的日子——夏天與秋天的交接之日,幾乎是在一意識到這個交接點的特殊含義之時,詩人便生起相應的情感,沒有表現在臉上,只是在心中悄悄發(fā)酵。一場夏天孕育的雨一直下不來,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將空氣壓成令人煩悶的密度,仿佛就是要等到秋天的到來,在逐漸增大的濕度中尋求一個爆發(fā)的契機,為這個新的季節(jié)貯備強而有力的前奏。感時傷懷,突生的情感在心中淤積,猶如一直下不來的雨,最終在反復的擠壓中沖破原先的禁錮,劃出音符的軌跡。在這里詩人表現得如此直接、如此具有力度,幾乎不經過一點刻意的修飾與節(jié)制,就這樣莫名地鋪灑開來,傳達自身最真實、最直接、最強烈的感悟。
小心翼翼迎接秋天的到來,但最終還是措手不及,心慌意亂間,在這個季節(jié)任意潑灑情感,在這個季節(jié)自由釋放靈魂感悟,又一個全新而重復的輪回中,詩人再一次措手不及?!氨铩钡那閼褧r時縈繞在詩集營造的氛圍中,這個傳統(tǒng)主題在全新的語境中反復展示著強大的生機與魅力,糅合詩人真實而獨特的體驗,譜就了另一番動人的音符。
感時起情,感物興思,紫梧于詩集中建構成了一個完整而全新的“傷春悲秋”體系,于古典情懷中孕育新的生命,在現代體式中呵護傳統(tǒng)基調。
紫梧的詩歌處處透露著優(yōu)雅的生活意蘊和唯美的情感基調,她一方面能將生活詮釋得如此詩意,一方面又能準確而充分地傳達靈魂的真實感悟。她既能在生命意識的自我揮灑中一展女人如花般的燦爛與美好,亦能站在女性與詩人的雙重角度上履行情感的職責、寫出活在當下的種種無奈與傷痛。這是一種復雜而獨特的展示,是詩人多重情感的自由開合。
1.日常生活的詩性轉化。詩集《秋天是生病的季節(jié)》中有大量的詩篇是描寫日常生活的,傳達了詩人日常生活中細膩而直接的情感體驗。
紫梧詩歌中的日常生活描寫精細到了每一個生活細節(jié),有些通俗的物象在經過作者的詩化后達到的審美效果甚至讓人驚嘆?!凹t燒鳊魚/黃燜桂魚仔/還有肉末豆腐/清蒸茄子、溜絲瓜和/空心菜”(《殘留物》),不曾想菜肴也可以入詩,而且這些市井氣息十分濃郁的平常菜肴在這里竟絲毫不顯粗俗與突兀,反而散發(fā)著樸素的生活韻味?!霸诖髩K沉默的時間里/吃菜/喝酒/也偶爾對白”(《殘留物》),詩意陡生。沒有過多的闡釋,沒有刻意的雕琢,只是在詩人精妙地處理下回歸生活的本源,在大量的留白中盡顯恬靜的心態(tài)和略帶深沉的情懷。
當然,詩人對日常生活的詩性轉化并不意味著將生活的全部原原本本搬入詩歌,繼而附著生硬的情感,進行機械化的修飾,呈現出格式化的所謂新面孔。這種轉化是一種對生活的智慧處理,對日常事物的有效擇取,對日常情感的詩性提煉。它既不是對現實生活的情感性抵抗,也不是對現實生活無奈式的全盤接受,而是融合了理性與感性的雙重思考,以詩歌的方式領悟生活、表現生活,在體現生活張力的同時,呈現真實而具體、細致而美妙的詩歌情感、靈魂感悟。
且看《關于生活》:“在便河街吃生蠔/在杜甫江閣喝普洱/在沙發(fā)上開著電視睡去/在有雨的夜晚,陽臺上做愛/在屏前喝酒、吟詩/告訴北京的朋友/還有風吹魚/有時打個盹兒/然后/在天亮前發(fā)一貼/關于黎明/關于寂靜/關于愛人”這首詩掀開了詩人真實生活狀態(tài)的一角,吃生蠔、喝茶、看電視、喝酒、吟詩、做愛、打盹兒、上網發(fā)帖……這是再平常不過的日常細節(jié),但在紫梧這里卻串聯成了一個個詩性的音符。消遣的,高雅的,無聊的,興致勃勃的……這是每個人每天都可能會經歷的生活體驗,但在詩人的筆下你嗅到的卻是生活氣息無法掩蓋的淡淡的詩意。因為詩人有著一顆敏感的心,有著一份獨到的體驗,她會在天亮前寫下關于時間、關于心境、關于人的心靈感悟,讓這些生活瑣事與即興體驗在沐浴著詩人的靈思后呈現詩歌的情韻,一展日常生活的詩意。
在紫梧這里,詩不再是神秘的所在,詩意不再是飄忽的東西,仿佛一切都有跡可循,仿佛所有的感觸都有相應的物質依托。她大膽地揭示自己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素材來源,精確到了具體地點、具體時間、具體人物;她寫下心靈的絮語,有黎明的情境,有獨處的感悟,有對愛的思考;她毫不畏懼、從容不迫,以一種開放的姿態(tài)展示自己的生活、展示自己的體驗、展示自己的靈感。她的生活中處處有詩意,她的詩中處處有生活。
日常生活的詩性轉化,詩人做得如此自然,如此安靜,如此唯美。
2.自我生命意識的恣意揮灑。紫梧的詩自始至終都縈繞著一股強烈的自我生命意識,詩行中處處可見作者的自我揮灑、自我展示與自我感悟。品讀紫梧的詩,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優(yōu)雅的現代女性,一位具有自我人格的知識分子,一位獨具思想與性靈的詩人。然而,這種女性自我生命意識并不是在物質問題得到解決后不甘于精神世界的貧乏,轉而以急切的心態(tài)尋求外界的認同,這是一種獨立的自我肯定、自我展示、自我追求與自我反思。在這種自我生命意識的恣意揮灑中,詩意不減,一種全新的生命感悟飄散成縈繞其間的淡雅情愫。
在《依然》一詩中便可窺見一斑?!疤m花刻在杯子的下方/牛奶漫過了花朵/這是我今天的早餐/天空在冬天寧靜/我們習慣的寒冷氣息貫穿至杯底/牛奶涼了/蘭花/依然綻放”這朵刻在杯子下方的蘭花,前一刻還殘留著熱氣騰騰的牛奶所帶來的溫度,下一刻即被空氣中的寒冷氣息所籠罩。牛奶涼了,帶走了最后一絲人為的暖意,但蘭花依然自我綻放。女人如花,一個富有詩性的女人就如淡雅清香的蘭花,她追求生命的自我綻放,她陶醉于自身的獨特美麗;花如女人,她不顧一切地展示生命的堅守與信念,即使外界的溫度足以封凍生命的氣息,也要求一次精彩的釋放,刻下或許只屬于自己但曾經真實存在的美麗。
蘭花的綻放,表達的是生命的自我釋放。在一個安靜的時刻,在一個平凡的角落,這種生命之花的獨自盛開,并不是一種標榜自我的孤芳自賞,亦不全是一種奮不顧身、無怨無悔的精神追求,而更像是一種生活的常態(tài),一種生存的姿態(tài)。無關風月、隨心隨性、寂寞開放的蘭花詩意而生動地描繪著這位現代知識女性獨有的優(yōu)雅姿態(tài)與恬淡心境,充盈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與女性自覺意識。
“我知道,我抽煙的模樣/優(yōu)雅迷人”(《我想抽支煙》)詩人對自身的美麗有著清醒的認識,她察覺到了自己獨有的氣息,她陶醉于自己特有的魅力,這種自戀式的情感傾向實質上包含著對自身包括軀體與靈魂的充分尊重與肯定,散發(fā)著強烈的自我生命意識。令人驚喜的是,詩人的這種自我生命意識真實可感,有著一定的實體依托,甚至可以伸手觸摸?!斑@是一個私密的空間/沒人知道/一個優(yōu)雅的女人/左手握著方向盤/右手伸進衣領/摸了摸自己的乳房”(《一個人的黃昏》)這個優(yōu)雅的女人此刻的動作亦是如此優(yōu)雅,她迷戀自己的身體,她對自己的身體有著發(fā)自內心的喜愛,于是在屬于自己的私密空間中她情不自禁地摸向自己的女性特征。
而許多同樣有著自戀情結的詩人則有意跳過自身的軀體,一味追求靈魂上的絕對純潔,更有甚者,將軀體視為污濁不堪之物,執(zhí)意標榜精神上的高貴。這種將賴以支撐的物質實體強制性抽離的做法,結果只會令自己陷入更加迷茫的境地,或者走向一種缺乏底氣的自我重構。要知道精神怎能與所依托的軀體劃下徹底的句號,對自己身體的肯定才是真正的自我肯定,真正的自我珍視,才算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生命意識覺醒。而紫梧的詩中所傳達的這種自我生命意識,正是一種真正具有現代意義的自我覺醒與自我肯定。
3.女性視角下的人文關懷?!肚锾焓巧〉募竟?jié)》這部詩集整體上透露著一種優(yōu)雅復古的情調,但其中亦不乏傳達人文關懷的深沉之作。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一種女性視角下的人性關懷,始終縈繞著一股女性的柔美,詩人往往選取母親的視角,用母性獨有的溫柔與善良,用最溫暖的詩性語言撫慰人心,觸摸時代沉痛的傷口。
《2008年作為母親》一詩就深深地傳達出詩人最真誠的關懷?!啊?我總在恍惚里/看見/孩子們排著隊越走越遠/那么多 那么多/……/2008年/我們無法跨越/就像汶川無法跨越那個午后的災難/2008年作為母親/我從此心傷”汶川地震是所有中國人心中的痛,它奪走了萬千同胞們的生命與家園,在地球上劃下永不愈合的傷口。作為一名關注生活、關愛生命的詩人,作為一名情感豐富、內心柔軟的女性,作為一名心系孩子的母親,紫梧的心有著復雜而沉重的傷痛。但此時詩人最直觀的立場就是站在一位母親的角度,恍惚間她多少次淚眼朦朧看著孩子們漸漸模糊的身影,她心痛欲裂,拼命伸手卻只能抓破一泡同樣模糊的幻影。從此,這個承載傷痛的2008年,成為這位詩人、這位母親心中無法跨越的一年,在記憶中凝結成一個永遠傷痛的符號。
在這位女性詩人的視角下,孩子們弱小的生命在這次災難中顯得如此沉重,幾乎是本能的,條件反射式的,母性的情懷在此時占據了主導,這是一種最真實的情愫,是一種出自本能的呼喚。
“這是一條新聞——/涼山童工像白菜般在東莞買賣”(《A03晨報角度》)。本該是快樂成長的孩子們卻在做著不屬于這個年齡階段的事——拼命打工掙錢。他們是懷著美好的愿望走出大山的,他們有過自己的夢想,他們憧憬著在外面的世界闖出自己的人生。然而,他們沒有屬于自己的選擇,沒有獨立的人格,在這個陌生而冰冷的空間,他們和平常的物件沒有兩樣——在市場上買賣,而他們的父母“在那個偏遠山村/為他們驕傲地昂著胸膛”(《A03晨報角度》)。有時生活就是如此,讓人無奈,有時現實就是如此,讓人在嗅到諷刺的氣息時,欲哭無淚。然而,作為一名孩子的母親,誰忍心看到身上流淌過的血液在殘酷的炙烤中干涸,生命之花在還沒有綻放時就凋零?此詩中,作者將人文關懷隱匿于平靜的敘述中,但是,我們卻能從字里行間讀出她的不平靜,從她一貫的詩意情調中讀出對社會的批判、對孩童們深切的關注和發(fā)自內心的牽掛。可以說,紫梧有著一種靈魂的高度自覺性,在一派詩情中譜出了生命的重量。
《秋天是生病的季節(jié)》這部詩集在獨特的詩歌語境中深情地詮釋著“傷春悲秋”的古典情感,巧妙地實現了傳統(tǒng)情懷在后現代語境中的詩意呈現,帶給讀者的是一種唯美的體驗和全新的審美藝術效果。而詩人卻沒有讓這種唯美消解了詩歌的深度,留下一個形式主義的空殼。在日常生活審美化潮流席卷而來的當今社會,詩人于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做出了一定的回應,卻絲毫不顯極端之處。不得不指出,詩人始終秉持著一份合理的節(jié)制,始終銘記一位詩人的原則與底線。雖然詩歌中的小資情調處處可見,但磨滅不掉詩人強烈的生命意識與人文關懷,反而在一股真性情的自我表達中形成紫梧式的詩歌情調與風格??梢哉f,紫梧正是新時代我們呼吁的沒有與傳統(tǒng)徹底絕裂,力圖用生命的真實進行創(chuàng)作的獨立詩人。
[1] 吳廣平.傷春與悲秋[M]//吳廣平.宋玉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4:192-204.
[2] 郁達夫.故都的秋[J].當代文學月刊,1934(3):35-38.
[3] 老 莊.內心的風景——讀紫梧的詩[M]//紫梧.秋天是生病的季節(jié).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