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佳
(西北師范大學,甘肅 蘭州 730070)
在鴉片戰(zhàn)爭時期,活躍在反帝愛國詩潮當中,除了聲名顯赫的龔自珍、魏源、林則徐、還有值得注意的張維屏、張際亮、朱琦等人。張維屏,字子樹,號南山,又號松心子,晚年自號珠海老漁,廣州人。嘉慶九年(1804年)中舉人,道光二年(1822年)中進士,因厭倦官場黑暗,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辭官歸里,隱居“聽松園”,閉戶著述,張維屏的創(chuàng)作活動早在鴉片戰(zhàn)爭之前就已開始,而且成績斐然,鴉片戰(zhàn)爭的炮火打破了張維屏平靜的生活,喚醒了他的民族意識,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暴行和中國人民的英勇反抗,他寫下了許多愛國詩篇,但是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張維屏也寫下了不少農(nóng)村田園詩歌,其悠閑、恬適的詩歌風格近似唐代的王維、孟浩然,張維屏在戰(zhàn)爭年代,其廣泛內(nèi)容的詩歌創(chuàng)作值得深入研究。
張維屏一生宦海沉浮,仕途的不順并沒有使他消極厭世,反而他積極投身現(xiàn)實生活,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感,體現(xiàn)出一個愛國詩人應(yīng)有的責任與義務(wù),廣州是鴉片戰(zhàn)爭的前沿陣地,就是這位打算歸田的老人,也無法安然處之。
1.歌頌百姓的愛國熱情。
在張維屏的家鄉(xiāng),面對鴉片的毒害,英國強盜的燒殺搶掠,百姓流離失所,就是這樣的現(xiàn)實,也沒有打擊百姓保家衛(wèi)國的慷慨熱情,為了贊揚三元里人民反抗英國侵略者的壯義行為,這位老人依然憤筆寫下慷慨壯歌《三元里》:
三元里前聲若雷,千眾萬眾同時來;因義生憤憤生勇,鄉(xiāng)民合力強徒摧。家室田廬須保衛(wèi),不待鼓聲群作氣;婦女齊心亦健兒,犁鋤在手皆兵器。鄉(xiāng)分遠近旗斑斕,什隊百隊沿溪山。眾夷相視忽變色,黑旗死仗難生還!夷兵所恃惟槍炮,人心合處天心到。晴空驟雨忽傾盆,兇夷無所施其暴。豈特火器無所施,夷足不慣行滑泥。下者田塍苦躑躅,高者岡阜愁顛擠。中有夷酋貌尤丑,象皮作甲裹身厚。一戈已摏長狄喉,十日猶懸郅支首。紛然欲遁無雙翅,殲厥渠魁真易事。不解何由巨網(wǎng)開,枯魚竟得攸然逝。魏絳和戎且解憂,風人慷慨賦同仇,如何全盛金甌日,卻類金繒歲幣謀。
張維屏包含戰(zhàn)斗的激情,用大型浮雕的構(gòu)圖和筆法,真切地描寫了三元里人民反抗外敵入侵英勇斗爭的場面。贊揚普通勞動人民,真摯的愛國情懷和英勇抗爭的大無畏精神,張維屏用的慷慨激昂的筆墨,對鼓舞百姓投身革命熱潮當中,起到了宣傳革命的積極作用。
2.控訴清政府的茍且政策。
鴉片戰(zhàn)爭時期,軟弱無力的清朝政府為了求和拒戰(zhàn)簽訂了喪權(quán)辱國的各種條約,割地賠款已成為家常便飯,國土的損耗,苛捐雜稅的繁重,看著生活在水火之中的貧苦百姓,張維屏感到無限的凄涼,聽到《南京條約》的噩耗時,他用“戰(zhàn)斗”的筆寫下《雨前》這首詩:
雨前桑土要綢繆,城下尋盟古所羞。共望海濱擒頡利,翻令江上見蚩尤。人當發(fā)憤思嘗膽,事到難言怕轉(zhuǎn)喉。為語忠良勤翊翼,早籌全策固金甌。
詩人站在總結(jié)戰(zhàn)敗經(jīng)驗教訓的高度,深切地感受到,要想鞏固國家安全,首先要全民皆兵,大家團結(jié)一致,在提早做好準備的同時,還要有臥薪嘗膽的勇氣,這樣才能真正保護國家安全使之不受侵犯。
3.高瞻遠矚,認清英國人的侵略本質(zhì)。
作為愛國的知識分子,張維屏看到英國發(fā)動的戰(zhàn)爭,以及鴉片走私背后更大的陰謀,英國在用鴉片愚弄中國百姓的同時也在瓦解中國士兵的戰(zhàn)斗力,將軟弱無能的清政府控制成為傀儡政府,這樣才能一步步地將泱泱大國變成他的海外殖民地,張維屏的科學預(yù)見性全部表達在《書憤》當中:
漢有匈奴患,唐懷突厥憂。界雖嚴異域,地實接神州。渺矣鯨波遠,居然兔窟謀。鯫生惟痛憤,灑涕向江流。
張維屏提出古來皆有外敵侵擾,但是匈奴、突厥是少數(shù)民族,是在中華民族大背景之下的人民矛盾,屬于內(nèi)部紛爭,但是英國人的侵略,是關(guān)乎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是有滅種亡國危險的。
張維屏自幼才華橫溢,十三歲,應(yīng)童子試,名列前茅,二十四歲中舉人,四十三歲才中進士,任湖北黃梅知縣,他并沒有氣餒,反而在任職期間,勤政愛民,深得百姓厚愛,蒞任第二年夏天,發(fā)生水患,他親自勘察災(zāi)情,發(fā)放物資,險些被水沖走,幸好被江邊的樹枝掛住,才保全性命,所以百姓流傳:“犯急湍,官救民,神救官?!彼凇笆d以來,四為縣令”的官場當中,他始終體恤百姓,關(guān)心民生,寫下了不少為人稱頌的詩篇。
1.體恤民情,關(guān)心百姓生計。
張維屏的家鄉(xiāng)廣東,由于靠近沿海所以氣候濕潤、花草繁美,在他的作品中有不少關(guān)于花的作品,但是作者在欣賞花草鮮美的背后,還隱約流露出賣花人的辛酸,如《珠江雜詠》:
聞道鵝潭有百鵝,尋春花埭得春多。花叢飛出雙蝴蝶,隨著賣花人過河。
詩中的花農(nóng)忙忙碌碌的為生計奔波,但還是過著一貧如洗的生活,張維屏首句展示了春天的生機,如“百鵝”“蝴蝶”,花農(nóng)為了討生活,一趟趟的在山郊穿梭,引得蝴蝶也湊熱鬧,表面上是熱鬧非凡,但是花農(nóng)如此之辛苦,但是最后還是逃離不了生活困頓的漩渦,又如《花埭》其一:
東風吹送柳條斜,幾處園林鎊水涯?;ǖ鼗ㄞr(nóng)花樣巧,貧家生計在生花。
雖然有致富的產(chǎn)物,但并沒有真真給農(nóng)民帶來財富,百姓疲于奔命,但是還是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而真真的罪魁禍首就是朝廷的黑暗,一級一級的克扣百姓的血汗錢,這是作者對統(tǒng)治者的控訴。另外一首《花市》:
花市朝朝水一方目迷,五色燦成行。筠籃賣入重城去,分作千家秀閣香。
這也是作者親眼所見,色彩繽紛的花草,裝飾著大家小巷,但這都是富人的閣樓,赤裸裸的表現(xiàn)了“財富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的社會現(xiàn)狀,進一步說明統(tǒng)治階層的兇殘。
2.同情飽受自然災(zāi)害騷擾的百姓。
張維屏任職期間,均地處長江和贛江之濱,所以連年水患,百姓流離失所,看到此情此景,張維屏心痛不已,寫下同情百姓的不朽詩篇,《黃梅大水行》:
東去連鄱湖,西來通蜀江。邑當吳楚交,其南即潯陽。由春以及夏,恒雨無時旸。始慮損禾稼,未料傷堤防。何期雨不止,江漲非尋常。沖泥急奔赴,寢食不暇遑。卷資集畚筑,那復(fù)愁空囊!千夫共邪許,眾力相扶匡。豈知盡人力?未克回天殃。一決數(shù)千尺,頃刻成汪洋?!?/p>
張維屏首先對當?shù)氐牡乩砦恢眠M行解釋,這也是水患多發(fā)的原因,但是自然災(zāi)難并沒有打退百姓與自然作斗爭的精神,盡管水患給大家的生活造成苦難,但是大家還是同舟共濟,相互扶持,作者在表現(xiàn)大水淹沒村莊的時候,將當時的情景做了深刻描寫,仿佛我們也在和百姓一樣,積極搶險。
另外一首《 田家嘆》:
濱江水患何其多,江水忽至田為河。傍湖水患亦不少,湖水忽來樂沒了。水來必挾沙,水所過處沙日加。水去泥不去,日之泥多阻水路。阻水路,水易高,眼看田地生波濤。水易高,退不速,又看波濤入人屋。吁嗟呼!田家見水心憂煎,有田歲歲如無田。
濱江水患,使得田家苦不堪言,看著被淹沒的農(nóng)田,又是一年收成化為烏有,張維屏用白描的手法,就是簡單的將農(nóng)田和遲遲不退的洪水放在一起,簡單描述大水場景,就讓讀者感受到田家無奈與辛酸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水患背后百姓生活的不易和作者深深的同情。
3.無力對抗現(xiàn)實,寄情豪俠之士。
看著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而統(tǒng)治階級的昏庸無道,張維屏深切地感受到他的孤獨與脆弱,現(xiàn)實的殘酷已無路可退,所以他將希望寄托于理想中的俠客,希望借助他們的力量拯救蒼生,寫下了膾炙人口的《俠客行》:
貴人赫赫權(quán)如山,門前鷹犬十百,一日不得閑。高堂華屋,大酒肥肉,粉白黛綠,哀絲豪行,貴人不足,鷹犬仆仆,天陰鬼哭,鬼哭聲啾啾,怪村啼鵂鶹??蛷暮畏絹??下馬直上酒家樓。寒風如刀雷如水,酒家樓頭劍光起,明日喧傳貴人死。
看著那些魚肉鄉(xiāng)里的貴人,尋常百姓只能忍氣吞聲,忽然聽聞有名俠客,替天行道,殺死貴人,這樣百姓又可以過太平日子,沒有欺壓的生活,張維屏看到百姓安穩(wěn)日子不可得的時候,將希望寄托在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士身上,是一種期許,更是一種無奈。
當時,面對戰(zhàn)爭帶來的殘酷,張維屏拼盡全力,但是作用并不顯著,張維屏在《花甲閑談序》當中說:“屏弱齡有志,欲希故賢。暮景無能,愿為老圃?;厮嘉迨陙恚瑢W殖蹉跎,名場蹭蹬,世途險阻,宦境艱危,雙鬢漸添白發(fā)。甚矣,吾衰!一官無補蒼生,不如歸去?!雹倏吹焦賵龊诎?,他已經(jīng)沒有能力去改變現(xiàn)狀,所以他拿起戰(zhàn)斗的筆寫下不少殺敵抗戰(zhàn)的愛國詩篇,但是作為在一個“眾人皆醉,唯我獨醒” 的社會當中,張維屏內(nèi)心的苦悶沒有辦法排解,只有自我安慰,閉上眼睛,用自己心靈上的唯一凈土來抒寫自己的靈魂詩篇,這是美好、是理想,只有自己生活在聽松園,張維屏才能真真得到情感的釋放,《山村春曉》:
雞鳴山水村,村樹小煙碧。人行細雨中,一路看春麥。
清晨,漫步在鄉(xiāng)間小路,若隱若現(xiàn)著幾縷炊煙,淅淅瀝瀝的下著小雨,看著青翠欲滴的麥苗,聽著陣陣的雞鳴聲,一切都是和諧靜謐的田園生活,沒有殺戮、沒有死別、沒有炮火,這就是太平盛世下的鄉(xiāng)村生活,我們不需要鑼鼓喧天的熱鬧,只需要一份屬于自己的祥和,但是在當時的社會,這是一種奢求,更是一種期盼,看到張維屏筆下的農(nóng)村田園,讓人更多的是一種希望不可得的傷感。
張維屏語言自然質(zhì)樸,沒有加工痕跡,所以顯得渾然天成,輕輕幾筆素描就勾勒出青山綠水的田園生活景象,《雜憶》:
暮蟬不語抱疏桐,寥闊云天少過鴻。涼月一棚星數(shù)點,豆花風聲聽秋蟲。
這首詩當中的暮蟬、涼月、秋蟲給人季節(jié)的氛圍,雖然寫于鴉片戰(zhàn)爭之前,但是這種濃濃的悲涼感卻是始終揮散不去,作者夜伴星宿,身處安閑的農(nóng)家之中,但是內(nèi)心的隱憂、無人傾訴,這是身處安閑卻不得安閑的悲傷之意。
1.懷古心憂的凄涼之感。
身處不太平的社會,不由得讓人回想昔日的安閑日子,就是這種快樂生活的流逝,才會更加激發(fā)我們睹物思人的悲傷情懷《由金山放船至揚州,遂覽平山、康山諸勝,得詩四首》其一:
草堂臨眺稱詩家,古蘚斑斑石徑斜。七子高風對層,二分明月水圍花,空囊有興騎孤鶴,枯枝無聲集萬鴉。留得康郎余韻在,洞邊猶為撥銅琶。
整首詩用“古”“空”“孤”“枯”的悲傷之感,營造出現(xiàn)實的冷峻之情,面對凄涼的景色,往日的美好已不在,這何嘗不是作者內(nèi)心真真的獨白呢?
其二:
豪華往事問雷塘,眼底蕪城冷夕陽。芍藥空聞金比艷,瓊花不見玉生香。數(shù)珠哀柳煙帆重,幾點疏螢露草荒。只有玉鉤斜畔月,照人歡笑照悲涼。
昔日的繁華已不復(fù)存在,留下的夕陽也越發(fā)孤冷,就是開的再嬌艷的芍藥、瓊花也無人欣賞,稀稀疏疏柳樹,無法隱藏來來回回的船帆,就在天邊斜掛著的月亮,好像也沒有了人情味,那里管得了人間的喜怒哀情。這就是張維屏內(nèi)心當時的真實想法,看著眼前的一幕幕,自己又何嘗不是那一輪彎月呢!
特殊的節(jié)日,總是讓人有很多思緒,特別是在戰(zhàn)亂年代,面對生死的考驗,這種渴望生命,享受美好的愿望,是最令人欣慰的,這首《清明郊行同漆龍淵》:
柳深路曲小橋斜,散步郊原野興賒。酒盞墓前澆蔓草,紙灰風里卷梨花。古今世態(tài)悲墦乞。生滅禪機問法華。小憩僧廬。貴賤同歸一杯土,但尋歡樂莫咨嗟。
祭奠亡靈的清明時節(jié),好像又是給人新的感悟,不管你身前是貧窮還是富有,當你死后,那一切都化為烏有,生命的終結(jié)不就是覆蓋在身上的一杯土,那及時行樂也是明智之舉,這不失為獲得內(nèi)心平靜和安慰自己的一種方法。
2.氣定神閑的清幽之作。
不在太平年的張維屏 寫出了內(nèi)心深處的平靜,這是一種超脫,也是一種寄托,不希望花團錦簇,只希望一眼清泉,就是這一眼清泉就可以洗滌污濁,換來清爽,這是最為高深的心靈境界。
行走田間的悠閑之作《村行得句》:幾重煙樹路灣環(huán),幾曲清溪幾點山。看是尋常小村落,有人天上憶田間。
炊煙裊裊,樹木環(huán)繞,溪流青山隱約相伴,就是最為普通的村落,也是令人神往的。
獨居隱逸的自得之作《幽居》:積雨人蹤少,幽居世慮捐。何來新屐齒?忽損舊苔錢。水綠樹三面,風香花一肩。沙鷗天地闊,隨意養(yǎng)余年。
生活在山村野趣的環(huán)境當中,沒有人拜訪打擾,山環(huán)水繞,鳥語花香,這就是頤養(yǎng)天年的好去處,不求大富大貴,但求樂的自在,如入無我之境。
表達內(nèi)心歡愉的怡情之作《草堂集》:商量布置稱詩家,自愛天然野趣賒。五畝煙波三畝屋,留將二畝好栽花?;ù寤ㄜに疄抄h(huán),坐對清流意自閑。詞客畫師來往熟,柴門雖設(shè)不須關(guān)。
張維屏描寫農(nóng)家自由生活的場景,就是青山綠水、花鳥魚蟲,在大自然當中自得其樂,這就是簡單卻不單調(diào)的生活。
3.起家歡樂的暢游之情。
張維屏與家人一起游玩,這種家人團聚的幸福與真切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九月十四偕內(nèi)子暨兒女諸孫泛舟花埭,載酒東園,越日遍游大通寺、翠林園、五眼橋、海山館、貝水斗閣、繒步仙祠諸勝,賦詩二首》其一 :
回望云山紫翠盤,離城數(shù)里不聞喧,一舟穩(wěn)載琴書酒,二老同攜兒女孫,瞻眺佛堂又仙觀,徘徊水榭與煙村。清溪且喜無風浪,況有花香送到門。
這首詩當中,張維屏通過一家人的郊游,體現(xiàn)出其家歡樂的幸福場面,有琴、書、酒為伴,逍遙自在,令人羨慕,在社會動蕩的年代,作者如此之樂觀待世不是逃避,反而是用一個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去迎接挑戰(zhàn),令人鼓舞。
張維屏詩歌內(nèi)容涉獵廣泛,有家國大事,也有居家小事,語言渾然天成,清新脫俗,風格自由多樣,人稱:“詩高華沈著,不專一格”通過對張維屏詩歌的研究可以看出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的作家所思所感,張維屏作為特殊歷史時期的社會名流,其創(chuàng)作的意境和思想的傳達還是有很多值得深究的地方。
注釋
①張維屏:《花甲閑談·序》,廣東教育出版社,第6頁。
[1]張維屏.張南山全集[M].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1994.
[2]郭延禮.中國近代文學史(第一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郭延禮.反帝愛國詩人張維屏詩歌簡論[M].山東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4]錢仲聯(lián).清詩紀事(十四)道光朝卷[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