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雄鋒
(忻州師范學院體育系,山西忻州 034000)
從文化回歸的視角看武術發(fā)展
李雄鋒
(忻州師范學院體育系,山西忻州 034000)
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分別從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個層面探討了武術文化回歸的具體方法,為武術的傳承和發(fā)展提供建設性的意見。我們要充分發(fā)掘武術的文化底蘊,逐步完成武術文化的回歸,發(fā)揚中華武術。
武術;文化回歸;傳承
中華武術在向奧運進軍、向世界推廣的過程中,按西方競技體育思想進行改革,強調高難動作的完成,淡化武術動作的技擊涵義,忽略了武術背后深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底蘊,形成了一個高度操化的偽武術形態(tài)。國內武術工作者和諸多學者均從不同的角度反思武術的發(fā)展。本文旨在從文化回歸的視角探討武術的發(fā)展,讓武術走文化回歸之路,體現(xiàn)武術的技擊本質屬性和傳統(tǒng)文化內涵,在吸收現(xiàn)代時尚元素的同時,保留武術最原始、最本真的實質,以促進武術的進一步發(fā)展。本文將從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這三個層面分別討論武術文化的回歸。
物質文化是指人類創(chuàng)造的各種物質文明,是一種可見的顯性文化。武術套路、功法、服飾、器材等可以體現(xiàn)獨特的中華民族文化特色。
1.1 武術內容體系
武術以技擊動作為素材,以功法、套路和搏斗為運動形式。武術動作以具有攻防性的身體動作為主要素材,強調意、氣、勁、形、神的和諧統(tǒng)一,具有攻防再現(xiàn)性、表現(xiàn)性。功法以單個動作為主進行練習,以達到健體或增強某方面體能的目的。套路是根據練習或表演、比賽需要而編成的多個武術動作組合。搏斗則指運用各種武術動作進行攻防格斗。
1.1.1 功法回歸
武術功法內容豐富,包括內功和外功兩大類。內功包括各門派的呼吸吐納術及配套練習手段,外功包括武術的各種基本功,如腿功、腰功、樁功等,還包括一些特殊的練習手段,如打沙袋、打千層紙、手指插鐵砂等。武術的功法練習是武術內容體系里不可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在繼承和習練武術時,應有針對性地選擇相應的功法練習,以提高武術練習者的功力水平。
1.1.2 套路回歸
套路是武術傳承最為重要的載體,由大量的技擊動作組成,蘊含了豐富的格斗思想。武術為了迎合西方的體育思想和奧運會的項目設置標準,將傳統(tǒng)武術套路進行改編,保留了很少一部分經典的代表性動作,增加了一些高難動作,在體現(xiàn)更高、更快、更強的思想下,為運動員的篩選評級提供客觀的可操作的方法。然而,那些高難動作雖然能表現(xiàn)更大的力量、更高的高度、更快的轉速,有高度的審美性和藝術性,卻在不同程度上缺失了武術的本質屬性——技擊性。我們在推廣武術時,應充分保留傳統(tǒng)武術里風格各異的各類套路組合,在熟練掌握的同時領略其攻防含義及背后蘊含的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
1.1.3 拆招實戰(zhàn)回歸
武術最本質的特點是技擊性,繼承發(fā)展武術要充分體現(xiàn)武術的技擊,拆招對練過程是必不可少的。拆招是指把武術套路里的技擊動作單獨提煉出來,掌握其攻防含義及其運用時機,然后進行模擬實戰(zhàn),以加深對動作的理解和運用??v觀當前武術傳承和習練,練習者將重點放在武術套路的學習和掌握,而忽視了拆招實戰(zhàn)這一學以致用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因而,我們在熟練掌握武術套路之后,一定要進行拆招實戰(zhàn),以便真正地掌握技擊動作,并能做到實戰(zhàn)應用。
1.2 武術服裝回歸
服裝不僅有遮體保暖的基本功能,也承載著一種文化、一份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世界上所有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項目,都有其各自的傳統(tǒng)服裝,如跆拳道、柔道、空手道等。在競技武術、學校武術、大眾健身武術中使用傳統(tǒng)武術服裝,不僅可方便習武,還能讓習武者領會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培育習武者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提升練習者的集體歸屬感。
1.3 武術器械回歸
傳統(tǒng)武術的較量不僅是拳腳功夫的比試,往往需要借助各種器械來彌補人體自身攻擊力不足的缺憾,如今各種兵器的使用漸漸以表演和健身為主。在健身武術中,刀劍槍棍的表演為大家喜聞樂見,各種民族傳統(tǒng)兵器的招法套路的練習能很好地提高健身效果。因而,我們在習練武術徒手的套路的同時,也應熟練掌握各種器械套路及其攻防應用,以便完整地保留和傳習武術這一內容豐富的傳統(tǒng)體育運動。
武術的產生和發(fā)展同中國古典哲學以及各種傳統(tǒng)文化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武術逐漸形成了一種影響深遠的思想價值體系和精神文化。
2.1 中國古典哲學回歸
中國武術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古典哲學思想有很多,主要有天人合一、陰陽學說、五行和八卦原理以及知行合一等。武術練習者個人修行時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拳技則遵循陰陽學說、五行和八卦原理;技擊實用時要求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當前武術的傳承和習練往往只注重套路和技法的傳授和應用,忽略武術背后的中國古典哲學思想。我們在推動武術發(fā)展的過程中,應充分發(fā)掘其蘊含的中國古典哲學思想,在進行身體練習的同時感悟中國先祖遺留下來的精神財富。
2.2 武德修養(yǎng)回歸
伴隨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武術融入了社會各種傳統(tǒng)價值觀和行為規(guī)范,這些價值觀和行為規(guī)范逐步匯聚成中華武術的武德體系。武德對于武術內部體系的發(fā)展以及與社會各個系統(tǒng)保持協(xié)調一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尚武崇德,修生養(yǎng)性”是武德體系的高度概括,既體現(xiàn)了武術人尊重社會規(guī)范的品德,又包涵了武術人自我修煉的崇高境界。武術的傳承與發(fā)展離不開武德的教育和踐行。我們應當樹立符合當代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道德觀,在習練武術的過程中提高品德素質、規(guī)范自身行為。
2.3 意志修行回歸
武術學練是一個長期的、艱苦的過程,不僅有健身與技擊的價值,更是考驗和磨練意志的有效途徑。武術練習是對身體的不斷打磨,挑戰(zhàn)人體自身的極限。武術習練也會有格斗對抗的內容,在兩人拆招實戰(zhàn)中,需要勇猛無畏、堅忍不拔、百折不屈的戰(zhàn)斗意志。因而,武術學練的過程其實也是意志修行的過程。武術傳承和習練應該注重意志修行,在掌握武術技術的同時培養(yǎng)各種意志品質。
制度文化以物質條件為基礎,受人類的社會活動制約。制度文化在武術中的體現(xiàn)主要包括武術禮儀規(guī)范、傳承方式、交流比賽方式等。
3.1 禮儀規(guī)范回歸
武術禮儀規(guī)范在武術學習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武術中的禮儀規(guī)范,大多來源于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哲理,要求練武者“以禮待人,以徳服人”。在武術活動中乃至日常生活中,要求練武者遵循一定的禮儀規(guī)范,如各種拳禮、武術技藝交流切磋中的“點到為止”等。我們在傳承武術時,應當把禮儀規(guī)范放在重要的位置,使武術練習者不僅技藝過人,而且謙恭禮讓。這樣,社會上對武術的偏見會減少,對武術的認可程度會提高,這有利于武術的進一步發(fā)展。
3.2 活動方式回歸
武術活動方式包括傳承方式、交流比賽形式等。傳統(tǒng)的武術傳承方式是師徒制,師父向徒弟傳授本門本派武藝,師徒朝夕相處,因而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一說。在封建時代,正規(guī)的武術比賽很少,主要出現(xiàn)武舉制中,有規(guī)定的比試內容和規(guī)則。而民間的武術交流特別多,形式也多種多樣,有“文斗”“武斗”之分,也有“坐樁”“行樁”之別,有“點到為止”的技藝切磋,也有簽生死狀的殊死搏斗。目前,我國武術活動大致有競技武術、學校武術和大眾健身武術等。這些武術活動是在西方競技思想指導下開展的,大多打上了西方體育的烙印。我們在推動武術進一步發(fā)展時,可以秉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對傳統(tǒng)武術活動形式加以提煉。
在經濟全球化和西方體育思想的沖擊下,中華傳統(tǒng)武術為了尋求更為寬廣的生存土壤,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大潮流下,在武術領域提出了文化回歸的概念。本文從文化的三個層面分別對武術文化回歸的具體方法進行了探討,從武術內容體系回歸談到服裝、器材的回歸,從中國古典哲學回歸談到武德和意志修行,從禮儀規(guī)范回歸談到活動方式回歸。這些回歸,能幫助我們在武術的傳承和習練中,不僅繼承其豐富多彩的外在形式,還能保留其深厚的文化底蘊。
[1]張岱年.中國文化概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253.
[2]王崗,田桂菊.中國武術:20世紀的傳統(tǒng)流失與當代的回歸及振興[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9):1156-1160.
[3]江百龍,陳青山.武術理論基礎[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5:159.
[4]溫力.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武術的對外交流[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8,42(7):26-29.
[5]張耀庭.中國武術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8:258.
[6]劉同為,王震,丁麗萍.論21世紀武術發(fā)展的戰(zhàn)略構想[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1,25(3):68-71.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in the View of Culture Regression
LI Xiong-feng
(P.E. Department, Xinzhou Teachers University,Xinzhou Shanxi 034000, China)
By the method of documentary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pecific method of Wushu culture regres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material culture, spiritual culture and system culture, and provides constructive comments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Wushu. We should dig into the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Wushu, gradually complete the regression of Wushu culture, and carry forward the Chinese Wushu.
Wushu; cultural regression; inheritance
2014-08-05
李雄鋒(1980- ),男,湖南邵東人,忻州師范學院體育系講師,碩士,從事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研究。
G852
A
2095-7602(2014)06-009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