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土生子”:空間意識形態(tài)的犧牲品

    2014-03-29 08:37:39
    當(dāng)代外語研究 2014年7期
    關(guān)鍵詞:洞穴白人黑人

    劉 彬

    (廣東技術(shù)師范學(xué)院,廣州,510665/清華大學(xué)外文系,北京,100086)

    在《土生子》(Native Son,1939)中譯本①的封底寫著:“在所有黑人作家中,實際上在一切不同膚色的美國作家中,理查德·賴特(Richard Wright)因其涉及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之深而占據(jù)主宰地位”(賴特2008:封底)。這一深刻性在于賴特揭示了黑人犯罪與社會制度之間的深層聯(lián)系。在其代表作《土生子》中,賴特力圖還原美國以種族歧視為特點的“病態(tài)”社會制度的真相,揭露美國社會民主和幸福神話的“病態(tài)”編造。這部小說中的男主角別格被塑造成“最可怕恐怖的人物”,他那令人無法理解的行為和動機集中體現(xiàn)了一種“病態(tài)的虛無主義”(Wells 2010:873)。

    那么,從社會體制來看,“病態(tài)”的“病根”在哪里?它有何歷史淵源和現(xiàn)實語境?病態(tài)的社會怎樣生產(chǎn)了病態(tài)的別格?

    美國黑人文學(xué)之父拉爾夫·艾利森(Ralph Ellison,1914~1994)在論及美國黑人族群的境況時敏銳地捕捉到了空間布局和黑人命運之間的因果關(guān)聯(lián),他感嘆:“地理便是命運”(轉(zhuǎn)引自 Yoon 2006:100)。賴特(2008)洞察到,始于販奴船上的“洞穴體驗”(Baker 1991:108)貫穿著整個美國黑人的歷史。著名黑人學(xué)者豪斯頓·A·小貝克(Houston A.Jr.Baker)曾指出,“洞穴”作為非裔美國人最原初的體驗②,是理解他們命運的關(guān)鍵(同上)。本文試圖從空間、場所、洞穴等角度對別格的病癥進行社會學(xué)的知識考古,認(rèn)為整個美國黑人歷史是一部在“排他性地理”空間意識形態(tài)統(tǒng)轄下黑人被圈限在洞穴、被不斷剝奪場所的歷史。作為該部歷史中的一個個體,別格生活在物理意義和隱喻意義的“洞穴”中。逼仄的居住空間和彌散在空間中的微觀權(quán)力網(wǎng)絡(luò),這些令人窒息的洞穴體驗令他無法獲得傳統(tǒng)意義上富有情感和安全感的場所。別格罹患了幽閉恐懼癥,最終只能通過暴力來釋放恐懼。他是美國排他性空間意識形態(tài)的犧牲品。

    1.空間·場所·洞穴

    傳統(tǒng)意義上的空間是地理術(shù)語,而場所(place)則指某一區(qū)域內(nèi)物理的和文化的地點。場所和空間彼此界定(Buell 2005:145)。從客觀體驗來看,空間與場所的含義常常是重合的,但空間更加抽象。只有當(dāng)我們漸漸熟悉并且將我們的價值觀銘刻其間時,起初并無差異的抽象空間才轉(zhuǎn)換為具體場所。空間具有開放性、自由性以及危險性,場所則帶來安全感和穩(wěn)定感。換言之,空間是一種可以流動的狀態(tài),而場所往往打上價值和利益的烙印,是價值、養(yǎng)育和情感支撐的焦點(Yi-Fu 1977:29)。

    生態(tài)學(xué)者勞倫斯·布依爾(Lawrence Buell)對場所進行了具體界定。他認(rèn)為場所這一概念同時指向三方面:物理環(huán)境、社會觀念或建構(gòu)以及個人的情感或歸屬感(Buell 2005:63)。場所,不管是與生俱來的還是人工開拓的,首先是物理環(huán)境。其次,場所的建構(gòu)既是主觀感知,也是社會的客觀安排,這就幫助構(gòu)建了一個“有界限的,也是有意義的場所”(同上:145)。較之抽象空間,具體場所往往蒙上了更多主觀色彩,更具社會性。因此,“場所感對建立個人身份,穩(wěn)定社會關(guān)系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場所是賦予人類情感的空間,人們依戀場所,但不會依戀空間”(同上:71)。

    最初,人類歷史不斷將抽象空間轉(zhuǎn)化為適合居住的具體場所。那時,人居住在固定的地點,人與人之間進行著親密的社會交往,集體和個體的記憶把這些交往積累起來,形成了人類行為的意義,并通過文學(xué)藝術(shù)等形式呈現(xiàn)出來,書寫了一部色彩繽紛的文明史。然而,在工業(yè)文明的現(xiàn)代階段,人類歷史則演變?yōu)椴粩鄰膱鏊呦蚩臻g。社會學(xué)和人類學(xué)意義上的場所內(nèi)涵不斷被消解。為了實現(xiàn)空間膨脹中利益的最大化,現(xiàn)代進程以毀滅場所為代價。全球范圍內(nèi)的空間擴展忽視了人與場所的紐帶關(guān)系。資本主義對空間進行分割和等級化,賦予不同的空間不同的功能和權(quán)力,進行空間生產(chǎn),產(chǎn)生了一種深刻的空間矛盾:即統(tǒng)治階級一方面按照人的社會等級來分配空間,將人圈限在各自的空間中,同時,它又在精神上展開對下層空間的掠奪,讓居于其中的人在精神上對自身所處的空間產(chǎn)生一種“在而不屬于”的寄居感。

    場所撫慰人的情感,加固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不僅如此,“場所是文學(xué)中自我展示和身份認(rèn)同的關(guān)鍵因素”(Dreese 2002:11)。鑒于此,有人認(rèn)為,過去兩百年關(guān)于現(xiàn)代人“孤獨異化”的文學(xué)在一定程度上歸咎于人們失去場所和歸屬感的可悲狀況(Spretnak 1999:13)。布依爾呼吁,“場所”③應(yīng)當(dāng)成為“環(huán)境人文學(xué)者思考的必要概念”(Buell 2005:62)。但撫慰人類情感、展示自我身份的場所卻是美國黑人難以企及的一個夢想,因為空間和場所的轉(zhuǎn)換必須具備如下條件:居住其間的人們可以自己設(shè)立和維護邊界(Baker 1991:103)④。如果一個人被限制在由統(tǒng)治階級劃定的邊界內(nèi),那么,這個人不是場所的設(shè)立者,而是淪為統(tǒng)治者欲望的囚徒。在當(dāng)局強制性的空間圈定中,甚至那些人們感覺上屬于自己的場所,從人的能動性角度看,仍然不是場所。

    對黑人而言,空間無法轉(zhuǎn)化為場所的主要原因是“排他性地理”空間意識形態(tài),即黑人被排除在某些空間之外(Yoon 2006:99)。這種排他性的空間意識在販奴船上便已開始。始于1876年的黑人歧視法(Jim Crow Laws,1876~1965)更以法律的名義將這種空間意識合法化。這項法令以隔離為核心精神,它包含著從出生到死亡的一系列種族隔離制度,其中一項重要內(nèi)容便是以契約形式對黑人住所進行劃定,即設(shè)立黑人聚居區(qū)。這種規(guī)劃不僅限定黑人在哪居住,也決定了黑人與住所的關(guān)系。賴特認(rèn)為,如此分割的空間必然是異化的,打上了剝削壓迫的烙印,這恰恰是非裔美國人最不愿意看到的。賴特稱南方奴隸主為“土地之主”(Lords of Lands),稱北方都市的資本家為“房屋老板”(Bosses of the Buildings)(參見Shiffman 2007:443-458)。這種稱謂一方面彰顯了白人獨控空間的霸權(quán)行為,另一方面也揭露了白人通過“生產(chǎn)”空間來逐利的企圖,社會空間成為社會產(chǎn)品。這種空間支配與被支配的關(guān)系決定了美國對黑人而言“不是一個家,而是一個洞穴”(Baker 1991:109)。

    排他性空間意識制造了黑人與住所之間的疏離。黑白空間的隔離意味著兩種價值的社會隔離,其中,銘刻白人價值的空間被推崇為體面的和標(biāo)準(zhǔn)的社會規(guī)范;黑人的空間及其價值則被放逐至邊緣。同時,通過這種排他性,白人得以加固自己的空間權(quán)威性。而一旦將某個人圈限在某個地方,那么,這個人在這個區(qū)域內(nèi)或外都無法找到自己的場所(Avilez 2008)?;蛟S正因如此,黑人精神領(lǐng)袖杜波伊斯(W.E.B.Du Bois)悲嘆道:“為什么上帝讓我在自己的屋子里也覺得是個無家可歸的陌生人?牢籠的陰影籠罩著我們所有的人”(Du Bois 1989:2)。

    排他性的空間意識形態(tài)制造了美國黑人的洞穴體驗。這種體驗伴隨著黑人從非洲大陸來到北美大陸,并一直延續(xù)到小說故事發(fā)生的現(xiàn)代美國社會。

    在其著作《一千兩百萬黑人的聲音:美國黑人民間史》(12Million Black Voices:A Folk History of the Negro in the United States,1941)中,賴特從場所、洞穴等角度詳盡記載了非裔美國人從奴隸到雇傭勞動力,再到大遷徙的歷史。該書首章便描述了販奴船上擁擠的船艙:黑人象沙丁魚似的捆綁在一起。有時候,720個人被塞入一個20英寸寬,120英寸長,5英寸高的狹小空間中。對于這種擁擠情況,英國廢奴運動者托馬斯·科拉松(Thomas Clarkson)也作過類似的描述:在大西洋航線上,分配給每個黑奴的空間只有5英寸半長,16英尺寬……每個人的空間比棺材還?。▍⒁夿aker 1991:107)。這些具體詳實的數(shù)字突出了“洞穴”的特點,也證實了“洞穴體驗”的真實性。

    從非洲到美洲大陸是美國黑人的第一次“遷徙之旅”(the first displacing voyage)(Baker 1991:109)。displacing一詞的前綴dis-有分離、奪去之意。很顯然,奪去的是黑人的場所,而白人控制了空間分配的權(quán)力。踏上美洲新大陸,非洲人淪落成美國黑奴,住進了種植園的小木屋。這些小木屋建造粗糙、光線昏暗、面積窄小、擺設(shè)簡陋。它們并不意味著一個人擁有一間自己的房子,而是顯示了住在其中的人被奴隸主擁有。

    奴隸制廢除后,黑人開始了又一次遷徙:從南到北,從農(nóng)村到都市,從集體到個體,從農(nóng)業(yè)到工業(yè),大規(guī)模遷徙背后的動因便是人們對一個宜居之家的渴望,對場所的渴望,而這種渴望與本體意義上對身份的追求融合在一起(Yoon 2006:96)。他們在空間上從一地遷徙到另一地,卻不能獲得合法的居住身份,因而只能以游牧的方式在某地集結(jié),然后又相互分離??释?、追逐場所已成為黑人的生活常態(tài)。

    2.別格:空間意識形態(tài)生產(chǎn)的寄居者

    排他性地理空間意識生產(chǎn)的“洞穴體驗”以具體的和抽象的方式在別格身上延續(xù)。小說伊始的那只老鼠極具象征意味,因為別格的命便是鼠命:住在洞穴,“越界”只有死亡。

    別格一家四口住在城南八平米的斗室。其間擺著兩張床,一張睡著他和弟弟,一張睡著媽媽和妹妹,幾乎沒有多余的過道。別格“代表著千萬憎恨自己家園的土生子”(Olympia 2005:61-80)。對這個家,他充滿了厭惡。確切地說,在別格眼里,這不是家,因為“家園是這一地方:我們懷著愛念叨它,在那里扎下根,在那里收藏愛,乃至每一次說起它的時候,都是以情人絮語的方式,用寄托著鄉(xiāng)愁的歌,用充滿著欲望的詩”(巴什拉2009:61)。都市的家宅是“無根的家宅”,那些如同層層疊疊的盒子似的房子就仿佛一個“慣常的洞穴”(同上:27)。

    同時,別格在心理上經(jīng)歷著“洞穴體驗”。走出家,別格看見那張巨大的巴克利廣告牌,“畫上一張白人的嚴(yán)峻的臉,一只手高高舉起,食指指向街上每一個過往行人。招貼畫是那種常見的臉,只要你去看它,它就直勾勾地看你,你一路走著,只要回過頭去看它,它仍目不轉(zhuǎn)睛地盯著你,直到你走遠(yuǎn)了,望不見了……招貼畫的上方寫著紅色大字:違法的人不會贏”(14)。這段廣告牌的描寫不僅讓人疑惑:為何這張廣告畫以如此醒目的方式矗立在黑人聚居區(qū)?這個頤指氣使的白人究竟代表什么?在直勾勾地看誰?抑或是他在監(jiān)視誰?觀察誰?誰將是那違法的人?

    隨即,別格看見一架正在飛翔的飛機。他無限神往,心想著:“上帝,我真想在那邊天上飛”(19)。飛翔在黑人民族文化中代表著自由。但是,別格被斷然排除在這個職業(yè)之外的。而到“那邊天上”,即越界到白人的領(lǐng)地飛行,則表明了別格意欲“破”白人設(shè)立的“界”,即有重新“設(shè)界”的企圖。自由翱翔的飛機暗示著飛機主人對空間的無限權(quán)力,因而,飛機這一意象更加重了別格的無場所感。

    白人廣告牌、小飛機、街道上飛馳而過的黑色豪華轎車構(gòu)成了別格所在南區(qū)的城市景觀。這些代表白人思想體系的價值符號像一雙“權(quán)力的眼睛”,以無所不在卻又難以覺察的方式彌散滲透到這片空間的每一個角落,形成一張強大、隱蔽而又復(fù)雜的微觀權(quán)利網(wǎng)絡(luò),對其間的個體實施持久的規(guī)訓(xùn)和警戒。置身這個全景式敞開式的圓形監(jiān)獄,別格清楚,“整個世界都是他們[白人]的”(24),而黑人只能滯留在“城市的一個角落里”(22)。這個矗立在眼前的巨大白人世界像“懸在頭頂?shù)年幇档奶炜铡保?0),將黑人緊緊包裹在其中。

    顯然,廣告牌等代表著來自白人權(quán)力的一種統(tǒng)治性的,無所不在的凝視。基于此,黑人女性作家安·帕特瑞(Ann Petry,1908~1997)質(zhì)問道:為何讓我們產(chǎn)生如此幻覺:在我們事實上仍被監(jiān)禁時,卻錯以為我們自由了?這些街道和種植園相差無幾,唯一區(qū)別在于:那時的許多奴隸并不能理解他們是奴隸這一事實(參見Christian 1980:67)。

    監(jiān)禁在“洞穴”中,別格罹患了“幽閉恐懼癥”(Howe 1963:356)。這種病癥的誘因之一便是過分粗暴或壓抑的環(huán)境?;颊咭坏┰诜忾]的空間就會感到呼吸困難,產(chǎn)生恐慌。別格呈現(xiàn)出這一恐懼癥的各種癥候并貫穿小說始終。小說伊始,別格和黑人同伴策劃搶劫白人店鋪,這令他“渴望”,同時令他“害怕”(15)得以至于“胃里的肌肉都揪緊了,渾身發(fā)熱……他的神經(jīng)繃緊了,牙齒咬得緊緊的。他覺得身體里有什么東西馬上要拆斷了”(28)。面對白人,別格只剩下“恐懼和空虛”。初登白人雇主道爾頓家,他“怯生生”(49)地拉開門,連門鈴聲“讓他不由得嚇了一跳”。見到這家的白人女仆,他“屏住呼吸”,感覺“周圍好像沒什么空隙”,令他窒息。站在燈光柔和的門廳,“不知所措”(50)。坐在柔軟的沙發(fā)上,他“害怕得騰身而起……又提心吊膽地再次坐下”。和道爾頓先生說話,他“低聲,意識到自己呼吸很吃力”(53)。和白人姑娘瑪麗及白人共產(chǎn)主義者簡在一起時,他覺得自己掉進了“一個黑洞洞的陷阱,四壁的陰影就像籠罩在他頭上的夜色那樣黑”(82)。坐在他倆中間,別格“仿佛坐在兩堵隱隱約約的白色大墻之間”(77)。他知道自己不該這樣緊張焦慮,但他身不由己,無法控制。長期的焦慮讓別格選擇了暴力作為發(fā)泄的途徑,他殘忍地殺死了白人姑娘瑪麗和自己的黑人女朋友。他的犯罪背后隱含著深刻的空間意識形態(tài)根源。

    法庭上,別格的代理律師與道爾頓之間的對話表明,白人拒絕將其他地區(qū)的房屋租給黑人,這是典型“排他性地理”的空間意識形態(tài),這也是黑人歧視法中對房屋限制的具體表現(xiàn),是白人中產(chǎn)階級“對自己所在的封閉的住所和社區(qū)的一種保護性的加固”(Soja 2000:320)。律師還進一步質(zhì)問道爾頓:“您認(rèn)不認(rèn)為,托馬斯家住在您的一所房子里,那樣可怕的生活條件可能在某種程度上與您女兒的死有關(guān)?”(367)這句話一針見血的指出了犯罪與空間及洞穴體驗之間的因果關(guān)系。正是極不公正的空間分配帶來了洞穴般的可怕生活,從而在某種程度上誘發(fā)了別格的犯罪。

    作為定居人群賴以繁衍生息的居所,場所和情感的安全感之間有直接關(guān)聯(lián)。良好的環(huán)境能夠賦予其居住者情感上的安全感,這樣他便能在自己和外在世界間建立一種和諧的關(guān)系(Lynch 1960:16)。那些彌漫著專屬自己家什氣味的場所,作為共同記憶有可能將人們聯(lián)結(jié)起來,推動彼此交流(同上:127)。別格缺少這樣一個積淀著共同記憶的場所,一個讓情緒得以緩沖的場所,一個能與外在世界建立和諧關(guān)系的場所。長期的焦慮和恐懼郁積在心中,鑄就了可怕的爆發(fā)。

    別格如此陳述了自己的犯罪原因:“我曾經(jīng)想當(dāng)飛行員??伤麄儾蛔屛疫M那個我可以學(xué)到飛行技術(shù)的學(xué)校。他們蓋了一所很大的學(xué)校,隨后在它周圍畫了一道線,說什么只有住在線內(nèi)的人才能進學(xué)校。他們把所有的黑孩子關(guān)在門外”。他“想?yún)⒓雨戃?,但在那個種族歧視的軍隊,黑人只能挖溝壕,在海軍里,黑人只能洗盤子、擦甲板”。他“還曾經(jīng)想做生意,但很快意識到,黑人不擁有廠礦、鐵路”。人生的多次挫折讓別格清醒的意識到,有一條“線”將他們劃定在“一小塊地方”,對這樣的地方,別格明確地堅定地表示:“我不愿意”(394-395)。別格的述說進一步指向排他性的空間意識形態(tài)。這種排他性不僅體現(xiàn)在空間分配上,還滲透到教育,職業(yè)等生活的各個領(lǐng)域。這條不可逾越的“界”人為的造成了邊界內(nèi)外“我者-他者”的對立,造成黑人極度禁錮的生活。

    3.結(jié)語

    別格是“悲劇人物,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是“黑人平民窟的產(chǎn)物”(Butler 1991:12-26),是美國社會制度土生土長的“土生子”,這個社會制度以排他性的空間意識形態(tài)為特征,將黑人禁錮在“洞穴”之中。這種空間規(guī)劃和管理即加固了統(tǒng)治階級自身的地位,又剝奪了空間轉(zhuǎn)換為場所的條件,同時還“生產(chǎn)”了別格的幽閉恐懼癥。

    《土生子》由三章組成:恐懼、逃跑和命運。從空間、場所和洞穴的角度或許可以做這樣一種闡釋:黑人的洞穴處境滋生了極大的精神恐懼,黑人試圖用暴力逃離這個逼仄的洞穴開拓自己的場所,然而等待他們的命運只有一個:重回洞穴(別格被囚于監(jiān)獄,最后被處電刑,等待他的只有一塊棺材大小的地方),這再次證實,黑人“一旦走出社區(qū)試圖支配自己的命運,到頭來就發(fā)現(xiàn)自己置身于一個洞穴中”(Christian 1980:241)。

    將別格個體的命運放置到整個黑人種族集體經(jīng)驗的宏大語境中,賦予別格性格以厚重的歷史感。作為黑人個體,別格的境遇是整個黑人族群命運的濃縮,正如賴特(2008:2)所說:“把別格的性格乘一千二百萬⑤,就得出了黑人民族的心理”。籍此,賴特向白人社會敲響了一記重重的警鐘。

    附注

    ① 本文所引小說內(nèi)容來自賴特小說《土生子》(2008)。下引此作僅注頁碼。

    ②2012年11月,筆者就美國黑人的“洞穴體驗”向美國著名黑人作家Ishmael Reed請教。他認(rèn)為,用“洞穴”一詞闡述非裔美國人的生存境遇非常有趣而有創(chuàng)意。在他看來,洞穴指涉一種非常受限制和壓抑的狀態(tài),事實上,不僅僅非裔美國人,亞裔美國人或其它邊緣少數(shù)族群在美國的生存境遇都可以用“洞穴”來概括。

    ③ 在后現(xiàn)代語境中,場所不再是固定的,而是具有動態(tài)的建構(gòu)性。大衛(wèi)·哈維(Harvey 1993:3)認(rèn)為,場所“是過程……充滿了內(nèi)部斗爭”,“場所和空間及時間一樣,是一種社會建構(gòu)”。陳永國認(rèn)為,在超現(xiàn)代時期,旅游和媒體使交往主體進入了全球化進程,日益頻繁地往返于無數(shù)冷酷的過渡性空間之中,無時不在體驗一種純解域化的運動。人在高速公路上、機場候機室里、電視機或電腦或自動取款機前或在琳瑯滿目的商品中孤獨地生活。于是,場所變成了“非場所”(non-place),人類學(xué)意義上的場所不復(fù)存在了(趙英男、陳永國2012)。美國生態(tài)學(xué)者布依爾(Buell 2005:63)也質(zhì)疑,在全球化浪潮中,既然人們越來越不可能在同一個地方終其一生,那么傳統(tǒng)的穩(wěn)定的場所是否還能存在?他認(rèn)為,馬克·奧熱(Marc Augé)的非場所理論恰恰證實了人們對場所的持續(xù)渴望。非場所的魅力在于,它可以證實場所被剝奪感的真實性。非場所既然可以為無家可歸的人提供暫時的安全感,雖不是人們的第一選擇,但總歸是一個可以依賴的緩沖地帶。Gupta和Ferguson(1992)則認(rèn)為,全球化時代,具體的場所和地點的指向越發(fā)模糊和不確定,但文化和族裔意義上的場所的特點卻越發(fā)明晰。甚至還有學(xué)者提出,無場所(placelessness)不僅僅是后天給定的,也是人類固有的。智人與其它物種的區(qū)別就在于:我們可以沒有固定的棲息地,能夠在任何地方安置下來(Evernden 1985:103-24)。本文的場所一詞沿襲其傳統(tǒng)意義。

    ④ 針對這一點,Yoon(2006)指出,場所的界定依據(jù)邊界的劃分,這一點令人質(zhì)疑,因為這種觀點意味著要在邊界之外構(gòu)建一個他者,形成我者——他者的二元對立。但全球化時代,大規(guī)模的人口和資本流動,邊界越來越模糊和難以界定。因此,場所應(yīng)該摒棄傳統(tǒng)的界定方法,既然邊界具有流動性,那么,場所應(yīng)該由各種內(nèi)外交錯的社會關(guān)系界定。比如說,全球和地方的融合,外部和內(nèi)部交匯。那么,在文化和地域政治差異不斷被解域化的年代,如何保持場所感?Yoon認(rèn)為,策略在于將關(guān)注點從“場所帶來的差異”(The Differences Place Makes)轉(zhuǎn)移到“場所包含的差異”(The Places Difference Makes)。

    ⑤ 當(dāng)時美國黑人的人口是1,200萬。

    Avilez,G.2008.Housing the black body:Value,domestic space and segregation narratives[J].African American Review42(1):135-48.

    Buell,L.2005.The Future of Environmental Criticism:Environmental Crisis and Literature Imagination [M].Malden:Blackwell.

    Butler,R.1991.Native Son:The Emergency of a New Black Hero[M].Boston:Twayne.

    Christian,B.1980.Black Women Novelists:The Development of a Tradition,1892-1976 [M].Westport:Greenwood Press.

    Dreese,D.N.2002.Ecocriticism:Creating Self and Place in Environmental and American Indian Literatures[M].New York:Peter Lang.

    Du Bois,W.E.B.1989.The Souls of Black Folk:Essays and Sketches[M].New York:Bantam Classic.

    Evernden,N.1985.The Natural Alien:Humankind and Environment[M].Toronto:Toronto University Press.

    Gupta,A.&J.Ferguson.1992.Beyond“Culture”:Space,identity,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J].Cultural Anthropology7(2):6-23.

    Harvey,D.1993.From space to place and back again:Reflections on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A].In J.Bird,B.Curtis,T.Putnam,G.Robertson & L.Tickner(eds.).Mapping the Futures [C].London:Routledge.2-29.

    Houston,A.B.Jr.1991.WorkingsoftheSpirit:The Poetics of Afro-American Women’s Writing [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owe,I.1963.Black boys and native sons [J].Dissent(Autumn):353-68.

    Lynch,K.1960.The Image of the City [M].Cambridge:M.I.T.Press.

    Olympia,D.2005.A native son’s defense:Bigger Thomas and diminished capacity [J].Howard Law Journal(Fall):61-80.

    Shiffman,D.2007.Richard Wright’s “12Million Black Voices”and World War II-era civic nationalism [J].African American Review41(Fall):443-58.

    Spretnak,C.1999.The Resurgence of the Real:Body,Nature,and Place in a Hypermodern World [M].New York:Routledge.

    Soja,E.W.2000.Postmetropolis:Critical Studies of Cities and Regions[M].Massachusetts:Blackwell.

    Wells,I.2010.“What I killed for,I am”:Domestic terror in Richard Wright’s America[J].American Quarterly 62(4):873-95.

    Wright,K.2011.Gaining Ground:The Politics of Place and Space in U.S.Women’s Literature and U.S.Culture,1959-2001 [D].Medford:Tufts University.

    Wright,R.1939.Native Son [M].New York:Harper.

    Wright,R.1941.12Million Black Voices:A Folk History of the Negro in the United States [M].New York:Viking.

    Yi-Fu,Tuan.1977.Space and Place: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Yoon,S.2006.The Differences Place Makes:Geographies of Subjects,Communities,and Nations in William Faulkner,Toni Morrison,and Chang-rae Lee [D].Amherst: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加斯東·巴什拉.2009.空間的詩學(xué)(張逸倩譯)[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理查德·賴特.2008.土生子(施咸榮譯)[M].南京:譯林出版社.

    趙英男、陳永國.2012.文學(xué)內(nèi)外的空間非場所[J].外國文學(xué)研究(4):138-48.

    猜你喜歡
    洞穴白人黑人
    勇闖地球最深洞穴
    白人的暴行是如何將昔日被奴役者在重建時期爭取到的進步變革一手粉碎的 精讀
    英語文摘(2022年8期)2022-09-02 02:00:22
    黑人談河流
    文苑(2020年11期)2020-11-19 11:45:11
    新西蘭殺戮事件凸顯白人極端主義在全球影響之廣
    英語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12
    少年洞穴救援記
    影史上第一個黑人與白人接吻的鏡頭,是他剪輯的!
    電影(2018年12期)2018-12-23 02:18:46
    “現(xiàn)代洞穴”公寓
    重尋黑人主體身份意識,構(gòu)建和諧社區(qū)——小說《寵兒》的黑人女性主義解讀
    美國第一位黑人三軍主帥——鮑威爾
    軍事歷史(1996年2期)1996-08-21 02:38:26
    鄭成功的黑人部隊
    軍事歷史(1987年4期)1987-01-18 07:07:16
    鄂托克旗| 荔浦县| 兰西县| 拜泉县| 黑龙江省| 客服| 奉新县| 庄河市| 湘乡市| 兴隆县| 黑山县| 高平市| 镇沅| 广东省| 新密市| 耿马| 镇平县| 荣昌县| 遂昌县| 五原县| 水城县| 安陆市| 咸丰县| 新邵县| 安阳市| 揭东县| 项城市| 仙游县| 阿瓦提县| 公安县| 砀山县| 宜君县| 周口市| 惠来县| 云南省| 赤城县| 辉县市| 崇礼县| 灯塔市| 上虞市| 监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