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耀忠
(信陽師范學院華銳學院 外語系,河南 信陽 464000)
創(chuàng)新文學課程,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
——英美文學教學之我見
郭耀忠
(信陽師范學院華銳學院 外語系,河南 信陽 464000)
文學課程是高校英語專業(yè)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鑒于當今社會的發(fā)展對培養(yǎng)人才素質提出更高要求,教師要盡力貫徹《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對文學課程所提出的教學規(guī)定,在教學中灌輸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基本功,促進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因此,筆者根據自己對英美文學的認識和教學經驗及反思,提出幾點建議,以期達到一定的教學交流和促進文學課程教學創(chuàng)新的目的.
英美文學;價值觀;跨文化交際;教學經驗;教學創(chuàng)新
目前,國內各個高校均開設有英語專業(yè)課程,而英美文學是其中一門非常重要的主干課程.然而,由于對該學科的片面認識,很多學生甚至教師認為英美文學課程無關緊要,而聽說讀寫譯才是最實用的技能,或者傾向于認為商務英語更具有實用價值.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孫有中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英語教育決不能滿足于僅僅教給學生聽說讀寫譯的語言技能,即使把這些技能與特定的應用領域結合,如商務英語,也還是不夠的.英語教育最終必須讓學生敏于觀察人類的言行,精于體悟人類的精神生活與情感世界,并善于反思人類的價值取向與文化訴求.”[1]所以,輕文學課程而重基本技能的這種功利性的認識是英語專業(yè)學生提高素質的一個障礙.誠然,聽說讀寫譯這些基本功是不可或缺的,但是高校英語專業(yè)如果只重視這些而輕視文學等重要課程顯然是不可取的.因此,有人評價道,如果高校英語專業(yè)只重視這些語言技能,與英語培訓學校有什么區(qū)別呢?顯然,應該引導英語專業(yè)學生走出這個誤區(qū),認識到英美文學課程的重要性.英美文學課不但培養(yǎng)學生文學閱讀能力以及鑒賞能力,而且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通過對英美文學的學習以及文學作品的賞析,可以讓學生領略到各個階段英美社會的人文發(fā)展,體驗不同社會發(fā)展階段的人們的價值觀、生活觀、世界觀等,了解英美的風土人情、社會狀況、生活方式等,有利于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加深英美文化理解,同時也對聽說讀寫譯技能的提高不無裨益.為了能夠上好文學課,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歷和對英美文學課的一些認識,提出如下幾點教學建議,希望有助于促進文學課的教學,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他們的批判思維能力.
目前,有些高校開設的是英美文學史課程,有些開設的是英美文學選讀課程,也有兩者兼開或兩者選其一.在授課方式上,很多教師通常會采取文學史和文學選讀結合的原則.一方面,學生可以系統(tǒng)地掌握英美文學不同時期的文學流派、文學發(fā)展狀況,文學特征等.另一方面,通過閱讀賞析不同階段、不同流派的代表作家、詩人、劇作家的代表作品,提高學生對文學的學習興趣,豐富文學課內容.筆者在教授美國文學史課程上,每個時期的代表作家,均會節(jié)選一些精彩篇章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賞析,或者推薦相關的小說等,建議學生課外閱讀相關的名篇名著.從筆者觀察和學生課堂反映看,學生普遍喜歡文學選讀講解和賞析.因此,把文學史和文學選讀結合也迎合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對文學課的學習.比如講解莎士比亞時,筆者把莎士比亞的戲劇《哈姆雷特》中經典的一句話“To be or not to be”進行賞析與理解.筆者首先講述了哈姆雷特糾結于為父報仇雪恨的心情,他想報復殺其父娶其母的國王叔父,但他一直猶豫不決[2],講到此,筆者首先告訴學生,這句話在中國有很多名家翻譯,最普遍接受的一種翻譯是“是生存,還是死亡,那的確是一個問題.”盡管如此,這句話還是頗有爭議,因此,筆者讓學生試著來理解這句話.首先,筆者在Tobe和not to be后加上一個填空的橫線,讓學生來填寫詞.有的學生填寫Prince,有的學生填寫king等,他們的理解是,哈姆雷特尊為王子,如果復仇,可能會失去王子的封號,所以他內心糾結到:是繼續(xù)做王子還是不做呢,那的確是一個問題.有的同學認為,哈姆雷特如果不復仇,將來會順理成章繼承王位,成為國王,如果復仇可能導致將來一無所有,不是死亡就是淪為階下囚,所以他進退兩難:是打算將來做國王還是不做國王,那的確是一個問題.學生通過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理解,達到了對文學作品賞析的目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熱情.
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初次接觸到英美文學課程,感覺茫然,不知該怎樣學習.在講授文學文本時,學生也顯得懵懵懂懂,不知所以然.因此,教師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引導學生閱讀文學選讀時,有意識地灌輸文學基本知識和鑒賞方法,提高學生的文學賞析能力.比如在賞析菲利普·費雷諾(Philip Freneau)的著名自然詩歌《野金銀花》時,筆者適當給學生灌輸一定的詩歌賞析知識,比如意象,包括視覺意象、聽覺意象、嗅覺意象、味覺意象、觸覺意象等;詩歌節(jié)奏主要采取抑揚格四音步,韻律為ababcc;詩歌采用了押頭韻,擬人手法、雙關語、暗喻、圣經典故、通感手法等.然后指導學生自己運用這些知識賞析詩歌,并體會出詩人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高校英語專業(yè)英美文學課程基本上以英美文學史與英美文學選讀教材為主.有些師資力量好的學?;蚨嗷蛏俚卦鲈O了文學原理、文學批評,文學導論等課程,以期貫徹2000年修訂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對英語專業(yè)的文學課程所做的規(guī)定,即文學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文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與文化的了解.因此,在英美文學課堂上,授課教師在講授文學史或選讀時,不僅教會學生“知其然”,還要讓他們“知其所以然”.在講授詩歌、小說、戲劇等時,教師要有意識地,恰如其分地把文學理論灌輸給學生.比如,講到自然主題的詩歌時,筆者曾告訴學生,當今有個很熱的學術話題:生態(tài)批評,探討自然與人之間的關系;講到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的經典句子“一個人可以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時,筆者告訴學生,這也體現了海明威的生態(tài)矛盾觀.一方面,海明威認為,人的力量可以戰(zhàn)勝自然,征服自然;另一方面,海明威意識到,與自然作斗爭,最終還是一無所獲,兩敗俱傷,老人雖然捕獲了象征自然力量的大魚,但在與自然的殊死搏斗中,精疲力竭,最后得到的只不過是一個毫無價值的魚骨,證明人類與自然作斗爭的結局并沒有那么美好,從而讓學生理解了海明威的生態(tài)矛盾心理.在文學作品分析中,適當運用文學理論知識來指導學生分析理解,往往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也加深了學生的批判意識,開闊了學生的學術視野.例如,用女權主義分析愛麗絲·沃克的《紫色》,用自然主義分析尤金·奧尼爾的戲劇《毛猿》,用美國夢的破滅分析《了不起的蓋茨比》,用存在主義分析愛德華·阿爾比的戲劇《誰害怕弗吉尼亞·伍爾夫?》,用成長教育小說為主題分析馬克·吐溫的名篇《哈克·費恩歷險記》,用藝術家成長小說為主題分析多麗絲·萊辛的小說《金色筆記本》等.各種分析文學作品的理論適當運用在教學中,既能激發(fā)學生對文學學習的興趣,增強對文學深層意義的探究,又能提高他們的發(fā)散思維,培養(yǎng)思辨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胡文仲所著的《跨文化交際學概論》一書中指出,閱讀外國小說,觀看外國電影、電視節(jié)目也是一種跨文化交際過程[4].顯然,英美文學課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承擔跨文化交際的功能.筆者查閱了國內一些高校網站關于英美文學課程設置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普遍強調英美文學課程的目標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欣賞、理解英美文學原著能力、掌握英美文學史及其作品的基本知識,促進學生的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毋庸置疑,跨文化交際是文學課教學中的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因此,教師要具備跨文化交際的教學意識,在課堂上恰當灌輸給學生.比如,講到《喜福會》時,筆者會對比中美文化的差異,讓學生領會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長的母女之間沖突的根源,不同價值觀、道德觀和家庭觀的一對母女在沖突中認識彼此,逐漸消解母女之間的分歧,達到和解,使中美文化得到溝通和融合.英美文學作品中所折射的價值觀、世界觀、社會文化、民族特性等都是英語專業(yè)學生所應該了解的內容,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文學課程不可忽略的一個教學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正確的價值觀.Samover和Porter認為“價值觀是規(guī)定性的,告誡人們什么是好的和壞的,什么是正確的和錯誤的,什么是真實的和虛假的,什么是正面的和反面的等等.[3]英美文學作品反映出的價值觀非常突出.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英美的價值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比如,在講授《了不起的蓋茨比》過程中,筆者讓學生思考蓋茨比的美國夢破滅的主要原因.學生眾說紛紜,而拜金主義是大家最認同的一個原因.最后筆者指出,蓋茨比美國夢的實現是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取的,與美國夢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美國夢告訴我們,實現美國夢的正確途徑是靠自己的真實能力和勤奮,不是投機倒把,不擇手段地追求.因此,蓋茨比的美國夢注定要失敗,拜金主義者沒有好的下場.而本杰明·富蘭克林的《自傳》中所列的十三個美德,體現了良好價值觀和人生觀,非常具有教育意義,是培養(yǎng)學生素養(yǎng)生動的材料.在講解薩克雷的《名利場》中,筆者告訴學生,女主人公呂貝卡所持的價值觀是為了追名逐利,不惜犧牲自己的清白,挖空心思鉆進上層社會,最后卻落個精神空虛、道德敗落的下場.在講到《傲慢與偏見》時,筆者指出,正確的婚姻價值觀才是幸福的來源.在講解到朗費羅的詩歌《人生禮贊》指出,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應該是只爭朝夕,在當下腳踏實地,努力拼搏,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明天,也不要留戀過去.因為,昨日已成往事,明日撲朔迷離,今日才是彌足珍貴的禮物.
教書育人,是一個合格教師必備的職業(yè)素養(yǎng)之一.課堂教學不僅要教好課程知識,而且要培育學生的身心全面健康發(fā)展.英語專業(yè)文學課程,是一門豐富多彩的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的課程,有助于了解不同國家或民族的文化價值、社會價值、風俗習慣、語言特色與內心情感等.因此,本門課程教學不但有利于貫徹素質教育,陶冶情操,促進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課堂上,教師不要拘泥于所使用的教材,而要具備更全面的文學素養(yǎng)和知識,既要傳道授業(yè),也要解惑,注重學生的人文素質發(fā)展.
〔1〕孫有中,重視專業(yè)基礎課程建設,夯實英語專業(yè)學科基礎——談英語專業(yè)課程建設與改革,外延之聲[J].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2):50.
〔2〕張定銓,吳剛.新編簡明英國文學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84.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與學研究出版社,1999.1.
〔4〕Larry Samovar, Richard Porter,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Washington Publishing Co.1995.p 68.
G642
A
1673-260X(2014)03-02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