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超
?
三峽研究 欄目主持人:滕新才
主持人語:中國古代詩人群體中,三峽本土詩人罕見于文獻典籍。雖然明代楊升庵等籠統(tǒng)稱唐代詩人李遠為蜀人或夔州人氏,但綜觀各家記述,語皆寥寥,并無的據(jù)。本期刊發(fā)李俊博士《唐代詩人李遠故土考論》,梳耙前代總集、方志關(guān)于李遠籍貫記載的歧異,聚焦《全唐詩》著錄其《及第后送家兄游蜀》等鄉(xiāng)愁詩,運用文學(xué)地理學(xué)相關(guān)方法,文史互證,發(fā)掘其中的三峽文化地理信息,確認李遠為云安籍詩人。在唐詩的無比輝煌中,三峽本土詩人并未缺席。熊茂松博士圍繞道光《夔州府志》體例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釐析其文獻價值。緣其文理,皆因辨章學(xué)術(shù),考鏡源流,素稱“古字號”研究硬功夫。宋代大儒陸象山提倡“發(fā)明本心”的修養(yǎng)方法,“廓然、昭然、坦然、廣居、正位、大道、安宅、正路”的涵詠功夫,無論性理之學(xué)還是考據(jù)之術(shù),都是值得記取的。曾超教授考索“三峽國寶”白鶴梁題刻望族濮氏的科舉、仕宦和詩藝才情,條理該家族在三峽文化建樹及中國文化史上的卓越成就。
白鶴梁題刻溧水濮氏家族考察
曾 超
(長江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編輯部,重慶涪陵 408100)
溧水濮氏家族是白鶴梁題刻所見著名姓氏家族之一,它是晚清時期江蘇溧水一個新崛起的家族,該家族以科舉出仕、為官理民、文化創(chuàng)造而聞名,在晚清、中國近現(xiàn)代乃至當(dāng)代社會均深有影響。
白鶴梁題刻;濮氏家族;考察
在白鶴梁題刻中有諸多的姓氏家族[1],濮氏家族即為其一。濮氏家族是晚清時期江蘇溧水一個新崛起的家族,它以濮運干為遠祖,濮瑗為始祖。該家族在晚清、中國近現(xiàn)代乃至當(dāng)代社會均深有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科舉出仕、為官理民、文化創(chuàng)造等方面。
濮氏家族是晚清時期在江蘇溧水興起的一個世家大族,他以濮瑗及其后裔為主體,在科舉出仕、為官理民、文化創(chuàng)造方面成就顯著,延及當(dāng)代。濮氏先世于南宋淳祐年間(1241—1252年)由河南衛(wèi)輝遷溧水,開創(chuàng)溧水(今江蘇溧水)濮氏。
濮氏家族以濮運干為始遷之祖,以濮瑗為始祖。《江蘇溧水濮氏家譜》(增補本)一卷,摘要云:始遷祖濮運干,南宋初因避金兵,自河南衛(wèi)輝遷來溧水崇賢鄉(xiāng)棣溪村。二世至八世已不可考。譜載世系圖、世傳,及清咸豐間知涪州瑗與其子知開封府文暹傳略。濮思源等輯《江蘇溧水濮氏家譜》(增補本)一卷(2000年計算機排印本),注稱:始遷祖為[南宋]濮運干,始祖為[清]濮璦。現(xiàn)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wǎng)站檔案館[2]。溧水濮氏經(jīng)過近六百年的發(fā)展與積淀,到濮瑗時,溧水濮氏家族異軍突起,以致《秦淮源頭話溧水》[3]將“濮瑗苦學(xué)逢知己”作為歌詠贊嘆的對象。
據(jù)白鶴梁題刻《濮文升題記》[4]、《蔣蘅題記》[4]、光緒《溧水縣志》[5]、《濮氏族譜》等,江蘇溧水濮氏家族成員有:
蒲蘭芬,濮瑗之祖,光緒《溧水縣志》卷十三《人物志上》云:“自有傳”[5]407。
蒲紹輶,濮瑗之父,光緒《溧水縣志》卷十三《人物志上》云:“世有隱德”[5]407。
濮殿颺,濮瑗伯父,濮殿榮之兄。濮殿瑩,濮瑗叔父,濮殿榮之弟。濮殿颺、濮殿瑩“敦行,力學(xué),及門多博雅士”[5]433。
濮殿榮,濮殿颺之弟。光緒《溧水縣志》卷十三《人物志下》云:“濮殿榮,字君行,號松溪,少孤,事母孝,撫諸弟有恩,既補諸生,與同縣唐承鎬友善,力學(xué),能文,宗譜未修,倡議纂述,旁行斜上,皆有條例”[5]433。
濮琳,濮殿榮之子[5]433。
濮瑗,字又蘧,號瑯圃,晚清江蘇溧水濮氏家族奠基人和公認始祖。其名見于白鶴梁題刻《濮文升題記》、《同治重修涪州志》[6]卷五《秩官志·國朝秩官》、《涪陵市志》[7]931、《民國涪陵縣續(xù)修涪州志》[8]卷九《秩官志·良吏》、《大清宣宗成皇帝(道光朝)實錄》41題銜[9]、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安岳縣志》[10]、《簡州志》[11]、《溧水縣志》[5]405-433、《濮氏族譜》等。濮瑗“性孝友,嘗刲股愈親疾,而以為非儒者事,不使人知”[5]405。生有四子二女,四子即濮文暹、濮文升、濮文昶、濮文曦,二女為濮文漪、濮文湘。
濮琪,濮殿榮從子,濮瑗從兄弟。濮璜,濮殿榮從子,濮瑗從兄弟。濮琨,濮殿榮從子,濮瑗從兄弟[5]433。
濮琮,濮瑗從弟[5]405。
濮文暹(1830—1909年),原名濮守照,字青士,晚號瘦梅子,系濮瑗長子。其名見于白鶴梁題刻《濮文升題記》、《清實錄光緒朝實錄》、王同愈《栩緣日記》[12]卷二、震鈞《天咫偶聞》[13]卷二。據(jù)記載,濮文暹曾刲臂醫(yī)父,孝奉繼母,友愛兄弟,敦睦親友,可謂“至性過人”。其生平事跡見徐世昌《晚晴簃詩匯》卷一六、江寧舉人陳作霖《河南科用道南陽知府濮公行狀》、唐晏《濮青士別傳》(載其《海江文鈔》)和《青士椿余考》[14]。
陳藕青,濮文暹之妻,被封為“夫人”,能詩。
濮文升(1848—1910年),字蘧生,系濮瑗次子。其名見于白鶴梁題刻《濮文升題記》、《涪陵市志》[7]931、《營山縣志》[15]、《大清穆宗毅皇帝(同治朝)實錄》56[9]、《土家族簡史·土家族的反帝反封建斗爭》[16]、《涪邑文峰塔記》[7]等。
濮文昶,字春漁,一字椿余,系濮瑗三子。其名見于白鶴梁題刻《濮文升題記》、完顏崇實自訂《惕盦年譜》葉六十四[17]、《同治進士名錄》[18]、《漢陽縣識》[19]等。
濮文曦,系濮瑗四子。其名見于白鶴梁題刻《濮文升題記》、《大清德宗景皇帝(光緒朝)實錄》29[9]、《清代浙江官員履歷目錄》[20]等。
濮文琦,字彈綠,系濮瑗之女,典史何鏡海室。其名見于《閨秀百家詞選詞人姓氏(一)》[21]。
濮文湘,湘一作相,字芷綃,系濮瑗之女,寶應(yīng)(今江蘇揚州市境內(nèi))朱策勛妻。
濮賢懋,字瓜農(nóng),濮瑗之孫,濮文升長子。見于《濮文升題記》、《濮氏宗譜》、《江西農(nóng)工商礦紀略》、王懿榮《天壤閣雜記》[22]、《天咫偶聞》卷六、劉鶚《抱殘守缺齋日記》[23]等。有子五人,女三人。
濮賢忱(1855-),字丹吾,濮瑗之孫,濮文升第三子。見于《濮文升題記》、崔瑛《瓊笙吟館詩余》校注》[24]、《徐樾〈遺園詩集〉校注》[25]等。有子四人,女三人。
濮賢恭,字壽銘,濮瑗之孫,濮文升第四子。見于《濮文升題記》、《濮氏宗譜》等。有子三人。女一人。
濮賢怡,字云諶,濮瑗之孫,濮文升第五子。見于《濮文升題記》、《濮氏宗譜》等。有子二人,女一人。
濮賢泌(1866-),系濮瑗之孫,濮文升第六子。見于《濮文升題記》、《蔣荇等題記》[7]和《蔣荇題記》、《濮氏宗譜》等。
濮賢愈,濮瑗之孫,濮文升之子。見于《濮文升題記》。
濮賢愷(1855-),字星橋,濮瑗之孫,濮文升之子。曾為《懷仁集王羲之書圣教序》題字。有子三人:良培、良圻、良堪。
張思源,濮文升妹夫,見于《濮文升題記》。
朱學(xué)曾,濮文升之外甥,見于《濮文升題記》。
濮賢恪,濮文暹長子。
濮良容,濮賢忱之女。適浙江李道洋,字亮卿,系巴金之叔父。
蘇民,原名濮思荀,濮瑗后裔,當(dāng)代中國著名演員。
濮存昕,濮瑗后裔,蘇民之子,當(dāng)代中國實力派男演員。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科舉對中國古代士人影響極大。濮氏家族雖崛起于晚清,卻深受科舉之影響,濮氏家族即以科舉起家,僅在濮瑗及其子孫三代就產(chǎn)生了3名進士,還有不少舉人和諸生。
濮瑗,進士?!锻沃匦薷⒅葜尽肪砦濉吨裙僦尽裙佟吩疲哄ц?,江蘇江寧府溧水縣進士?!陡⒘晔兄尽返?31頁《涪州清代歷任知州名錄》云:濮瑗,進士?!肚鼗丛搭^話溧水》有“濮瑗苦學(xué)逢知己”即詠贊其事。據(jù)光緒《溧水縣志》卷九《選舉志》云:濮瑗,道光辛巳恩科舉人。道光丙戌朱昌頤榜進士。
濮文暹,補縣學(xué)附生,隨父濮瑗至四川。太平軍占領(lǐng)金陵(今江蘇南京),省試中輟,改名文暹,北上京師應(yīng)順天鄉(xiāng)試。咸豐己未(1859年)恩科舉人,同治乙丑(1865年)會貢士,殿試二甲崇綺榜進士。光緒《溧水縣志》卷九《選舉志》云:濮文暹,咸豐己未順天恩科舉人,同治乙丑崇綺榜進士。
濮文昶,咸豐九年(1859年)己未順天恩科舉人?!锻芜M士名錄》同治元年壬戌科(1862年),與濮文暹同榜進士。完顏崇實自訂《惕盦年譜》葉六十四云:(同治四年乙丑)四月,榜發(fā),大兒落第。而濮青士名文暹、其弟名文昶,同榜成進士。光緒《溧水縣志》卷九《選舉志》云:濮文昶,咸豐己未順天恩科舉人,同治乙丑崇綺榜進士。
濮文升,陳曦震《水下碑林——白鶴梁》注云:濮文升,進士。但《涪州清代歷任知州名錄》[7]931無濮文升“進士”學(xué)歷。
濮文曦,光緒《溧水縣志》卷九《選舉志》云:濮文曦,光緒丙子順天榜舉人。
濮賢懋,光緒《溧水縣志》卷九《選舉志》云:濮賢懋,光緒癸酉順天副榜,光緒己卯順天榜舉人。
濮殿颺,光緒《溧水縣志》卷九《選舉志》云:道光甲午歲貢。濮瑩,庚辰恩貢。濮松云,庚戌歲貢。
據(jù)光緒《溧水縣志》卷十三《人物志下》載:濮殿榮,諸生。濮琳,諸生。濮璜,諸生。濮琨,諸生。
“學(xué)而優(yōu)則仕”,濮氏家族自濮瑗蜚聲政壇后,以濮瑗及其子孫三代在晚清、民國的政壇極為活躍,尤以濮瑗、濮文曦、濮文升、濮文昶等最為顯著。
濮瑗,清道光年間曾任安岳知縣?!洞笄逍诔苫实郏ǖ拦獬嶄洝?1題銜云:“署峨邊廳安岳縣知縣濮瑗”。在任期間,濮瑗周歷四境,察民疾苦,并剪除奸猾。光緒《溧水縣志》卷十三《人物志上》云:“初試四川安岳知縣,嘗易布衣履,挾一僮,周歷四境,察民疾苦??h有大猾林元端,多藪盜,歷任不敢詰。會歲暮,瑗偵其家所養(yǎng)死士,皆散歸無備,乃陰率健役掩之。初出,從者不知所往,及近賊,始告之,元端以火槍傷瑗腕,然后就執(zhí)??h人初聞瑗傷,咸皇皇然,而瑗已縛元端入城矣,立寘之法”[5]407。在任官安岳期間,濮瑗還主持修纂了《安岳縣志》,有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版本。1990年,江蘇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巴蜀書社曾重刊道光《安岳縣志》。
濮瑗因在安岳政績卓異,“上官嘉其才,調(diào)華陽知縣,以親喪去官服闋”[5]407。
濮瑗,清咸豐年間曾任簡州知州。在任官簡州知府期間,有《詠簡州圣德寺白塔》詩。曾主修《簡州志》14卷,黃樸、陳治安撰,清咸豐三年(1853年)版本,現(xiàn)藏哈佛大學(xué),2008年9月進行數(shù)字化處理。
濮瑗,清咸豐三年(1853年)任涪州知州?!跺纳}記》云:“咸豐癸丑(1853年),先大夫瑯圃公來治涪州”?!锻沃匦薷⒅葜尽肪砦濉吨裙僦尽裙佟吩疲哄ц?,咸豐三年(1853年)任。實心為政,不事粉飾,士民畏威懷德,卒于官。桐城縣吳公之亞也?!睹駠⒘昕h續(xù)修涪州志》卷九《秩官志·良吏》有濮瑗?!陡⒅萸宕鷼v任知州名錄》[7]931云:濮瑗,進士。江蘇溧水人。咸豐三年(1853年)任涪州知州。《溧水縣志》載:“時粵寇陷兩湖,川以東防事方亟。瑗乃便度險阻,籌水陸守御具,議者欲仿軍興各省例增立厘局,瑗慮擾民,執(zhí)不可,而以糶常平倉之余谷價應(yīng)所需,不足則出俸錢佐之,民感其德,不勸而輸者日至。瑗于暇時,復(fù)進諸生而課之,曰:吾以消其兵革之氣也。既而警報紛來,或勸徙家口出城,曰:吾以此城為生死,吾家人以吾為生死,有出避者諸君共戮之。人心由是益固。而瑗以積勞致病,遂卒,年甫六十?!庸俜踩辍瓱o他蓄,宗族親黨待以舉火者數(shù)十家。沒后,涪民私立社于小河之滸,歲時祭之?!盵5]407-408
據(jù)《溧水縣志》卷九《選舉志》,濮瑗還曾為嘉定通判和敘州同知。據(jù)維基百科,濮瑗還曾為江津知縣,并協(xié)修道光《重慶府志》[26]。
濮文曦,曾為候選知縣?!洞笄宓伦诰盎实郏ü饩w朝)實錄》29云:“候選知縣濮文曦……著吏部、及四川總督、江西巡撫、飭令該員等、迅赴云南。交唐炯差遣委用。”《溧水縣志》卷九《選舉志》云:“議敘內(nèi)閣中書”。
濮文暹,曾為新昌知縣。《清代浙江官員履歷目錄》云:濮文曦,江蘇江寧府溧水縣人,光緒十七年(1891年),曾任浙江紹興府新昌縣知縣。
濮文暹,供職于刑部,先后任陜西司主事、員外郎、四川司郎中。在刑部供職10余年期間,濮文暹“居心平恕,察事精詳”,著有《提牢瑣記》,當(dāng)時被奉為成法。《溧水縣志》卷九《選舉志》云:“刑部主事,陛員外郎,擢四川司郎中”。
濮文暹,京察一等簡放河南開封府遺缺知府。據(jù)《慧因室雜綴》,時部中司讞事者,為溧水濮文暹,簡南陽知府,貧不能成行,五貸款送之抵任。而《清實錄光緒朝實錄》載:署開封府知府濮文暹、招權(quán)納賄,多令屬員拜認門生。
濮文暹,清光緒九年(1883年),入潼關(guān)道堂,后改授南陽府知府。濮文暹任南陽知府前后10余年(中間曾任開封府知府,彰德府知府),政通人和,百廢俱舉。南陽府舊有童子試,參試者必須捐錢以作為進身階梯,各縣將這部分收入用于修城墻,辦團練。濮文暹到任后,革除舊制,“由是寒士得自奮而無幸者矣!”南陽府東境的淮河源流,長久得不到疏浚治理,經(jīng)常泛濫成災(zāi)。濮文暹到任后,修筑堤防,保障沿河兩岸群眾的生命安全。受到上司重視,曉諭各府縣效仿。濮文暹在南陽府主政有方,“政聲洋溢于中州,盛德之稱滿于人口”,朝廷加封濮文暹三品官銜,賞戴花翎,升用道員。李嘉績《代耕堂中稿·鶴巢草46》有《寄濮青士太守南陽二首》,云:廿年闕下作秋官,出守南都鬢未斑。海內(nèi)文辭推哲匠,山中寇盜戢神奸。側(cè)聞三調(diào)紆良策,那得重逢破醉顏?此日嘯歌卻不廢,境中桐柏是名山。一周甲子紀豪英,老輩交深澹墨名。西蜀酒杯猶昨日,中原文檄憶平生。青郊頌雨陶仁會,紅燭修書宋子京。近識韓公佳興在,如椽大筆署彌明。
濮文暹,曾擔(dān)任府學(xué)堂總教習(xí)。據(jù)王同愈《栩緣日記》卷二記載:1903年兩江學(xué)務(wù)處參議為繆荃孫、汪鳳藻、費念慈、張謇、劉奉璋、鄧邦述、濮文暹、胡玉縉、楊模等九人[12]421。
濮文暹在繼母歿后,年逾六十,服闕不再出仕,遷居金陵,優(yōu)游園林,“擁高柳千株”。
濮文升,曾任營山知縣。據(jù)清同治九年版《營山縣志》記載,穆宗同治元年(1862年)春,營山知縣濮文升導(dǎo)民重修駱市橋,橋成而作《重修駱市橋碑記》。
濮文升,曾三任涪州知州。白鶴梁題刻《濮文升題記》云:“咸豐癸丑(1853年),先大夫瑯圃公來治涪州,……同治辛未,文升復(fù)承之是州”?!陡⒘昕h續(xù)修涪州志》卷九《秩官志·文職十》云:濮文升,“同治十年(1871年)、十二年(1873年)、光緒三年(1877年)三知涪州”。《涪州清代歷任知州名錄》[7]931云:濮文升,江蘇溧水人。同治十年(1871年)任涪州知州,當(dāng)年因病歷任,其后兩次回任,一在同治十二至十三年(1873—1874年),一在光緒三年冬至八年(1877—1882年)?!端卤帧Q梁》[27]147云:濮文升,曾三任涪州太守。
濮文升,任官涪州期間,其重要事跡主要有三。其一是參與處理黔江教案。見于[清]寶鋆、載齡、沈桂芬、徐桐等奉敕修《大清穆宗毅皇帝(同治朝)實錄》56、《土家族簡史·土家族的反帝反封建斗爭》等。其二是題刻白鶴梁,是為《濮文升題記》。其全文云:咸豐癸丑(1853年),先大夫瑯圃公來治涪州,文升與兄文暹、弟文昶、文曦侍,三載于茲,頗窮蒐訪,獨以莫見石魚為憾。同治辛未(1871年),文升復(fù)承之是州,自時厥后,凡三至焉。江山云物,皆若有情,然終莫見斯石也。今年春,水涸魚出,因偕諸友流覽其上,讓酒之暇,余興未已,爰敘顛末,以志不忘。同游者霑益婁橒、婺源胡壽春、蕪湖沈福曾、中江岳尚先、眉州何晉銑、歸安吳瑜、烏程沈鋅庚、昭文范觀治、營山張元圭及余弟文曦、子賢懋、賢忱、賢恭、賢怡賢泌、猶子賢愈、妹夫順德張思源、甥寶應(yīng)朱學(xué)曾、順德張元玨。清光緒七年(1881年)辛巳春正月甲子朔二十正癸未溧水濮文升記。其三是修建涪陵白塔。涪陵文峰塔,俗稱“白塔”,位于涪陵城東7.5千米的長江南岸劉家山山脊。明代建有木塔,在今址之上,毀于明末。清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為磚塔,歷時4年竣工。為八面樓閣式磚石結(jié)構(gòu),總占地面積870余平方米。塔基臺階四重,塔正八方形,共9層,連佛剎頂總高約40米。各層轉(zhuǎn)角處檐下塑有龍頭、獸頭、人像、花草等彩繪圖案,塔頂為銅質(zhì)串珠形尖頂。塔身穩(wěn)固,雄偉壯觀,曾遭雷擊,但至今安然無恙。白塔正上方有“天高日近”四個大字。塔門鐫聯(lián)曰:“大雅廣扶持一柱擎天開泰運,斯文真主宰三臺立地慶升華”。橫額“貴相騰輝”。對聯(lián)反映了濮文升憂國憂民,希望國運昌盛的美好情懷。門內(nèi)南壁嵌有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涪州知州濮文升撰寫的《涪邑文峰塔記》,刻有建塔經(jīng)過。每層有石級,可從第一層沿石級盤旋而上,每層開有拱形小窗,可在塔內(nèi)放眼八面。各層設(shè)有神龕,供祀文昌、關(guān)圣、山王、雷神等。白塔現(xiàn)今基本保存完好,為涪陵一大景觀,有人將其譽為“涪陵的城標(biāo)”?!陡⒘晔兄尽返?8頁《大事記》云:同治十三年(1874年),州東重建文峰塔落成,高40米?!陡⒘晔兄尽酚小鞍姿苯榻B[7]1382?!陡⒘贽o典》有“文峰塔”詞條[28]388。
濮文升,治理涪州,《涪陵縣續(xù)修涪州志》卷九《秩官志·文職十》頗有微辭,云:濮文升,多情任性,重世誼。凡其父門生,不問賢否,虛心聽受,往往混淆曲直。同治十年(1871年)、十二年(1873年)、光緒三年(1877年)三知涪州,富人多有投其所好重贄拜于門下而在外威福者,始終庇之。但總體而論,其治理涪州還是得到民眾的充分肯定?!端卤帧Q梁》[27]147云:濮文升,政績頗佳,深受民眾敬愛。故在涪陵藺市龍門橋東立有濮文升德政坊,惜于1961年冬被拆去,難窺其治理涪州之績效。
濮文昶,曾任漢陽知縣?!朵嗨h志》卷九《選舉志》云:“湖北漢陽知縣”。在任官漢陽期間,曾賑濟饑民。其兄濮文暹詩集多有描述。濮文暹詩集卷四葉十有《寄椿余弟四首》,其二云:群溺作孤援,歲饑民則豐。下有注云:謂弟賑溺事。凡養(yǎng)之自秋至明年春,十三萬人,仍資送回籍。又卷八葉十五有《哭椿餘三弟》,云:初政漢之陽,聲光功殊俗……其間最大事,援溺登平陸;一十三萬人,到今尚尸祝。又卷二葉二十一有《寄椿餘》詩:悲風(fēng)從西來,浮云向東去;風(fēng)云本同根,須臾不可遇。昨聞汝之官,已是十月暮;冬冬衙鼓催,森森有司怒;凍拳握手版,徘徊邀一顧。家居我厭客,閽者不敢訴;時于蒲團間,孤覷生死路。而汝復(fù)何堪,棘叢學(xué)鷺步。高浪升與沈,布帆新又故;風(fēng)色故善占,虛舟安可住。去春長安花,今秋漢陽樹。哀鴻遍大野,茫茫安所赴?莫設(shè)矰與羅,傷哉犯霜露;其惜稻與粟,悲哉思反哺。報國徒區(qū)區(qū),區(qū)區(qū)不堪誤。濮文昶還曾為《漢陽縣識》作記。清光緒十年(1884年),張行簡編纂印行《漢陽縣識》,漢陽知縣濮文昶稱其為“以邑人談邑事,易于傳信。括以《三略》,附以《七錄》,若網(wǎng)若綱,要而不繁,簡而不漏?!?001年,江蘇古籍出版社再版有(清)濮文昶、張行簡所編著《光緒漢陽縣識》。
濮文昶,曾任麻城知縣?!豆糯槌切姓L官名錄》[29]記同治年間(1861—1875年)、光緒年間(1875—1908年)麻城知縣有濮文昶。
濮文昶,曾任隨州知州?!朵嗨h志》卷九《選舉志》云:濮文昶,隨州知州。
濮賢泌,據(jù)溧水縣檔案館2002年濮存昕父子捐贈《濮氏宗譜》記載:濮賢泌,曾任安徽省民政廳科長。
濮賢忱,曾任四川若干縣知縣。在任官雙流知縣期間,曾聘李澄波(字天根)為家庭教師。崔瑛有《七夕濮丹吾大令招讌郁姑臺與陳楚士太守游山谷祠涪溪諸勝再疊前(均)韻》。在任官成都知縣期間,徐樾有《人日成都知縣濮丹吾、華陽知縣胡孝博約游草堂寺,因事不赴,詩以謝之》。
濮賢恭,據(jù)溧水縣檔案館2002年濮存昕父子捐贈《濮氏宗譜》記載:曾任江西省通判。
濮賢懋,《溧水縣志》卷九《選舉志》云:濮賢懋,候選知縣。據(jù)溧水縣檔案館2002年濮存昕父子捐贈《濮氏宗譜》記載:濮賢懋,放江西候補,曾任該省新昌縣知縣。濮賢懋,還曾任德化縣縣令,《江西農(nóng)工商礦紀略》(德化縣·工務(wù))載: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八月,據(jù)該縣縣令濮賢懋表稱,今有本縣黃壽國等人,在該縣新霸一地開設(shè)火柴公司,擬制火柴出售。
濮賢怡,據(jù)溧水縣檔案館2002年濮存昕父子捐贈《濮氏宗譜》記載:濮賢怡,曾任四川省通判。
濮氏家族自濮瑗以力學(xué)博取功名后,雖然任官仕宦,但仍然堅持了注重學(xué)術(shù)的傳統(tǒng),取得了極大的學(xué)術(shù)成就,涌現(xiàn)了紅學(xué)家、詩人、詞人、詩詞家、法學(xué)家、著述家等,對中國文化有著極大的貢獻。
濮瑗,勵志苦學(xué)成功名,以致《秦淮源頭話溧水》將“濮瑗苦學(xué)逢知己”作為歌詠贊嘆的對象。居官三十年,所嗜惟書?!朵嗨h志》載:“居官凡三十年,書千余卷外無他蓄”。濮瑗為學(xué)無門戶之見?!朵嗨h志》云:“瑗于學(xué)無所不窺,而不分別時代、門戶、諸子。嘗侍立大樹下,辯論漢宋宗旨,瑗因指示之,曰:人必高于樹也,始俯其全體,今有東仰者識樹之陽,曰:吾盡之矣。復(fù)有西仰者,識樹之陰,亦曰:吾盡之矣。所見固親切,然各得樹之一面耳。群儒之窺圣人,何以異是”。在任官安岳期間,主持修有《安岳縣志》;在任官簡州期間,主持修有《簡州志》14卷,還有《詠簡州圣德寺白塔》詩,另有無題詩一首。在任官江津期間,曾協(xié)修道光《重慶府志》。
在濮氏家族中,濮文暹的文化成就最高,文化建樹最多。濮文暹熟諳詩、書、經(jīng)、史,凡天文、算學(xué)、地理、任遁諸術(shù)無不精通,且好鼓琴,擅聲曲,工詩文以及刀槊諸術(shù)。震鈞《天咫偶聞》卷二云:濮文暹(1830—1909年),原名濮守照,字青士,晚號瘦梅子。江南溧水縣人,乙丑進士。官比部郎,外擢河南南陽府知府。有政聲,以循吏薦卓異。詩、古文得陽湖惲氏之傳,著《見在龕文集》。尤精天算,已有著述。及見李壬叔書,自以不能過之,遂止。詩文高古,實近代一作家也。
1.紅學(xué)研究。濮文暹與弟濮文昶嗜讀《紅樓夢》,為我國研究《紅樓夢》的著名人物,是我國較早的《紅樓夢》收藏家和研究家。清同治四年(1865年),濮文暹與其弟濮文昶為《〈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作題跋》。云:“《紅樓夢》雖小說,然曲而達,微而顯,頗得史家法。余向讀世所刊本,輒逆以己意,恨不得起作者一譚。睹此冊,私幸予言之不謬也。子重其寶之。青士、椿馀同觀于半畝園,并識。乙丑孟秋。”
2.詩歌。濮文暹是近代著名詩家?!短戾肱悸劇肪矶f他“詩、古文得陽湖惲氏之傳”?!锻砬绾m詩匯》稱其詩“早年多憫兵事,似張船山;晚歲旁涉佛理,又似汪大紳”,陳三立序其集謂其“天才照爛,悱惻而委備,蓋于昔賢遺軌,雅近元、白者”。濮文暹于各地多有詩作。如齊魯有《佛峪看紅葉》《華不注山》等;于東北有《早發(fā)山海關(guān)》等。于巴蜀則有《入蜀》、《過涪州有感》等。其《過涪州有感》云:十五年前淚,江流尚有痕。滄桑一家感,君父兩朝恩。山色舊城郭,水田新子孫。北巖幾回首,俎豆最消魂。
3.法學(xué)。濮文暹任職刑部十余年,是著名的法學(xué)家,著有《提牢瑣記》,是著名的法學(xué)著作,被時人奉為成法。
4.著述。濮文暹是著名的著述家,一生著述豐碩。除上面提到相關(guān)著述之外,尚有《見在龕集》(8冊)和《見在龕雜作存稿》4冊存世。其中,《見在龕集》二十二卷,十二卷為詩,十卷為文。又《明湖載酒二集》,濮文暹撰?!赌详柕澜淌瘫馁Y料初集清目》有濮文暹《南陽玄妙觀張耕云道士磚塔銘并序》?!短┥綒v代著述提要》載濮文暹有《游岱筆記》?!吨腥A歷史人物別傳集細目》載濮文暹撰有《孝行錄》。還有《題山谷老人尺牘卷子》,陳三立《散原精舍詩》卷上有《濮青士觀察丈題山谷老人尺牘卷子》一詩,詩云:我誦涪翁詩,奧瑩出嫵媚,冥撏貫萬象,往往天機備。世儒苦澀硬,了未省初意,麤跡掃皮毛,后生渺津逮。
5.挽聯(lián)。濮文暹還特別擅長寫作挽聯(lián)。濮文暹有挽妻聯(lián),文云:此別不多時,但未知世界三千,待我在天還在地。深情無不報,難再得俸錢十萬,與君營奠復(fù)營齋。又吳恭亨《古今聯(lián)話集錦01—對聯(lián)話(卷九·哀挽)》載溧水濮青士挽友云:酒杯邊澆不醒故人魂,指三寸桐棺,便了卻生死交情,弟兄緣分;藥堆里苦剩有孤兒淚,守一盂麥飯,直哭到十年落第,萬里思親。
6.小說。濮文暹在任職刑部期間,與大刀王五多有交往,其事跡被寫進小說之中。徐珂《清稗類鈔》有大刀王五疏財尚義。《春冰室野乘》2有《紀大刀王五事》。李藝《大刀王五》、無名氏著《大刀王五》(《清朝野史大觀·清代述異》收錄,清代文言武俠小說)均有描述。
濮文升,在營山有《重修駱市橋碑記》;在涪州,主持修建的白塔,成為涪陵的城標(biāo);撰有《涪邑文峰塔記》;在涪陵白鶴梁,有題刻《濮文升題記》。陳曦震《水下碑林——白鶴梁》第147頁注云:濮文升,工詩詞,精書法,其字飄逸瀟灑,令人悅目。
濮文昶與兄濮文暹同為中國紅學(xué)研究的開創(chuàng)者。清同治四年(1865年)為《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作題跋。“甲戍本”脂硯齋評《石頭記》,劉銓福藏,為殘十六回本。上有濮氏兄弟濮文暹(青士)、濮文昶(椿余)二人題跋。
濮文昶擅詞,是著名的詞家。有《洞仙歌》、《惜余春(甲子,十二月,葉縣題壁)》、《河滿子》、《卜算子》、《步蟾宮》等詞作。
濮文曦有《詩集》,如《浪淘沙》云:忽有秋蟲一兩聲,啼碎黃昏雨。
濮文琦,近代女詞人。《閨秀百家詞選詞人姓氏(一)》收錄有《虞美人·種桃花》、《雙調(diào)望江南》《憶王孫》、《相見歡》、《浣溪沙(題沈鶴子表叔荷花冊頁,蓋其悼亡之粉本也)》、《更漏子(寄外)》《菩薩蠻(寄外)》、《南柯子(病中)》、《踏莎行(歸雁)》、《減字木蘭花》、《柳梢青》、《菩薩蠻(寄外)》《添字昭君怨(秋蝶)》、《柳梢青(秋柳寄外)》、《如夢令》、《踏莎行(題自畫荷花)》、《菩薩蠻(畫牡丹花瓣)》、《醉花陰(同次泉聯(lián)句,題牡丹花瓣)》、《眼兒媚(暮春)》、《長相思(愁)》、《一剪梅(秋夜)》、《柳梢青(楊花)》、《浣溪沙》、《惜黃花慢(月)》、《摘紅英》、《菩薩蠻(送外之作)》、《祝英臺近(重過余氏園)》等詞作。
濮文相,字芷綃,著有《懷香閣詩鈔》,另有濮文湘《懷湘閣詞抄》一卷,民國十五年(1926年)刻本。濮文相有《南歌子·感事》詞,云:說夢原無據(jù),燒香又太癡。起來嫌早睡嫌遲,卻似初籠鸚鵡學(xué)新詞。送別人何處?催歸鳥未知?;陜簞偸R唤z絲,險被東風(fēng)吹上斷腸枝。
濮賢忱曾與崔瑛等有詩詞唱和,故崔瑛有《七夕濮丹吾大令招讌郁姑臺與陳楚士太守游山谷祠涪溪諸勝再疊前(均)韻》以記其事。
濮賢懋古泉收藏甚富,藏有舜乘馬幣、夏禹安邑貨布、商幣、周垣字幣、齊刀、莽幣等,后歸南通博物苑。王懿榮《天壤閣雜記》載,“有一老幕,周姓,自東而陜而川,亡去數(shù)十年矣。好聚古泉,身后蕭條,同鄉(xiāng)唐真牧為余作緣,以重值得其家古泉。錢有太平百錢,字最奇,濮瓜農(nóng)同年有此一品,曾傲我,今乃壓之”。還喜好收藏字畫,胡義贊曾藏有石濤《山居圖》、惲南田《鶴鳴九皋詩意圖》等。據(jù)晚清震鈞的《天咫偶聞》卷六載:“趙氏一家《墨竹》卷,首子昂,為中峰和尚畫竹,次管仲姬,為淑瓊作。次仲穆,老竹一枝。后有王樨登七跋……此卷國初為安麓村物,后不知入誰氏。近歸胡石查,又屬之濮瓜農(nóng)矣?!?/p>
濮賢愷,曾為《懷仁集王羲之書圣教序》題字,共六行,全文為:“燮臣先生大人清玩:綜括宏遠,奧旨遐深,極空有之精微,體生滅之機要,詞茂道曠,尋者不究質(zhì)源。星橋濮賢愷”。四十三字內(nèi)涵深奧,書法極佳,刀功老到,用筆勁健、骨肉俱美,字字一絲不茍,剛健之中含有靈秀之氣。
陳藕青,能詩,濮文暹詩集卷四附有《與內(nèi)子聯(lián)句得七絕一章》。
總之,濮氏家族在科考舉業(yè)、仕宦為官、治政臨民、文化建樹等方面均極為卓著,對三峽文化乃至中國文化均深有影響。
[1]曾超.三峽庫區(qū)白鶴梁題刻的姓族考察[J].重慶三峽學(xué)院學(xué)報,2010(2).
[2]濮姓家譜文獻[EB/OL].http://www.10000 xing.cn/x309/2013/0314103216.html.
[3]秦淮源頭話溧水[EB/OL].http://blog.sina. com.cn/s/blog_61095d8c0100m3pv.html.
[4]曾超.三峽國寶——白鶴梁題刻匯錄與考索[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
[5]溧水縣志[C]//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33.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6][清]呂紹衣.同治重修涪州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成都:巴蜀書社,1990.
[7]四川省涪陵市志編纂委員會.涪陵市志[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8][民國]施紀云.民國涪陵縣續(xù)修涪州志[M].民國十七年(1928年)本.
[9][清]賈楨,花沙納,阿靈阿,周祖培.大清實錄[EB/OL].電子本.
[10][清]濮瑗.安岳縣志[M].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本.
[11][清]濮瑗.簡州志[M].清咸豐三年(1853年)本.
[12]王同愈.栩緣日記[C]//[清]王同愈著,顧廷龍編.王同愈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3][清]震鈞.天咫偶聞[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14]《紅樓夢》后四十回作者問題札記(上)[EB/OL].http://www.hongloumengs.cn/hongloumeng/13/hongloumeng7085.htm.
[15][清]翁道均.營山縣志[C].清同治九年(1870年)本.
[16]《土家族簡史》編寫組.土家族簡史[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17]周汝昌.附青士椿馀考[A].周汝昌.紅樓夢新證[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
[18]同治進士名錄[EB/OL].http://blog.sina.com. cn/s/blog_69807b1a0100p57j.html.
[19][清]濮文昶.漢陽縣識[M].清光緒十年(1884年)本.
[20]清代浙江官員履歷目錄[EB/OL].http://tieba.baidu.com/p/53054179.
[21]閨秀百家詞選詞人姓氏(一)[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a0b4e0100gxxr.html.
[22][清]王懿榮.天壤閣雜記[M].清光緒乙未年(1895年)本.
[23][清]劉鶚.抱殘守缺齋日記[M].電子本.
[24]滕福海,崔瑛《瓊笙吟館詩余》校注[D].南寧:廣西大學(xué),2007年.
[25]石天飛.徐樾《遺園詩集》校注[D].南寧:廣西大學(xué),2005.
[26][清]王夢庚修.寇宗撰.重慶府志[Z].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本.
[27]陳曦震.水下碑林——白鶴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28]《涪陵辭典》編纂委員會.涪陵辭典[C].重慶:重慶出版社,2003.
[29]古代麻城行政長官名錄[EB/OL].http://tieba.baidu.com/p/639851212.
(責(zé)任編輯:于開紅)
A Study on the Lishui Pu’s in White Crane Ridge Inscription
ZENG Chao
The Lishui Pu’s is one of the famous surname families found in White Crane Ridge Inscription, and also a new rising famil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t was famous for the numerous officials by means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good running of governmental functions and cultural creation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in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ge of China.
White Crane Ridge Inscription; Lishui Pu’s family; study
K928
A
1009-8135(2014)05-0001-08
2014-05-13
曾 超(1966-),男,土家族,重慶黔江人,博士,長江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編輯部教授,烏江流域社會經(jīng)濟文化研究中心、武陵山特色資源利用與開發(fā)中心研究員,中南民族大學(xué)、貴州民族學(xué)院碩士生導(dǎo)師,主要研究民族文化和區(qū)域文化。
重慶市教委人文社會科學(xué)資助項目“白鶴梁題刻文化遺產(chǎn)研究”(12SKP08)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