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瑞 秦 丹 張 冰* 張曉朦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中藥學院,北京 100102)
基于藥性回歸模型的中藥相使藥對數學判別公式建立與探討
吳嘉瑞 秦 丹 張 冰* 張曉朦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中藥學院,北京 100102)
目的 建立中藥相使藥對藥性數學判別公式。方法 在全面收集、整理相使藥對及部分非相使藥對藥性信息的基礎上,應用數據挖掘平臺Weka中的聚類算法,建立回歸模型。結果 得出藥性判別公式如下,xiangshi =(0.1775×gan1)+(-0.1303×xin1)+(-0.2419 ×xian1)+(-0.348×dan1)+(-0.2047×xinjing1)+(-0.1457×pijing1)+(-0.1176×dachangjing1)+(0.3733×danjing1)+(-0.1041× feijing2)+(0.8617×xinbaojing2)+(0.8341×sanjiaojing2)+(0.1963×danjing2)+0.4414。結論 初步得出相使藥對的藥性判別公式,對其進行驗證,有部分相使藥對符合公式。
相使;回歸模型;數學
相使是中藥七情配伍之一,意即兩種藥物合用,一種藥物為主,一種藥物為輔,輔藥能增強主藥的作用[1]。相使配伍始載于漢代《神農本草經》,云“當用相須相使者良[2]”。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指出:“相使者,我之佐使也[3]”。清代吳儀洛《本草從新》、汪昂《本草備要》均引用之。有學者認為教科書中對相使的定義過于寬泛,缺乏針對性。李新旺認為相使配伍主要可分為三種情況:①同類相使:即藥物主要性能相似的藥物,以一藥為主,一藥為輔,配伍后增強主藥的功效。如人參與甘草,加強人參補氣之功;麻黃與桂枝,加強麻黃發(fā)汁解表之功。②異類相使:即藥物主要性能不同,但有功效主治上相同或目的一致,不存在性能上明顯的制約,以一藥為主,一藥為輔,增強主藥之功效。如黃芪與茯苓,增強了黃芪補氣利水之功;當歸與黃芪,增強當歸補血之功。③引經相使:即引經藥與它藥配伍,以它藥為主,引經藥為輔,以增強它藥的功效。如附子與桑枝,可增強附子散寒止痛,以治上肢痹證之功[4]。本研究中,筆者在收集整理《本草綱目》等著作中相使藥對及部分相使藥對藥性(包括性味歸經)的基礎上,基于weka數據挖掘平臺構建回歸模型,初步得出相使藥對的判別數學式,希冀為相使配伍規(guī)律及藥對判別的探索提供參考。
1.1 數據來源與數據錄入
本文的相使藥對及部分非相使藥對數據來源于《 本草綱目 》中“ 相須相使相惡諸藥 ”(包括相使藥對61組,非相使藥對143組);單味藥的藥性中四氣、五味數據來源于《本草綱目》,藥物歸經數據來源于《中藥大辭典》(包含“寒、熱、溫、涼、平”5性,“酸、苦、甘、辛、咸、澀、淡”7 味,“肝、心、脾、肺、腎、胃、膽、大腸、小腸、三焦、膀胱、心包”12 歸經);使用Excel建立51×205的表格,數據中有某一藥性則轉換為1,無某一藥性則轉換為0,依次錄入204組數據,并保存為.csv的格式。
1.2 建模平臺與方法
Weka全名為懷卡托智能分析環(huán)境(Waikato Environment for Knowledge Analysis),是一個基于java、用于數據挖掘和知識發(fā)現(xiàn)的開源項目[7]。本研究使用weka的Classify功能中functions下 的LinearRegression 葉來構建回歸模型。定義自變量為相使藥對中的每一味中藥的藥性,因變量則是相使。
在上述回歸模型運行環(huán)境中得出相使藥對判別式:xiangshi =(0.1775×gan1)+(-0.1303×xin1)+(-0.2419×xian1)+(-0.348 ×dan1)+(-0.2047×xinjing1)+(-0.1457×pijing1)+(-0.1176× dachangjing1)+(0.3733×danjing1)+(-0.1041×feijing2)+(0.8617 ×xinbaojing2)+(0.8341×sanjiaojing2)+(0.1963×danjing2)+0.4414。相關系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0.2406;絕對平均誤差(Mean absolute error)=0.4306;均方根誤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0.5154。將真實值和預測值分布做圖,見圖1。由圖可見,相使藥對的數值分布趨向于1,非相使藥對則趨向于0,并且二者擬合度較好。
圖1 預測值與真實值分布圖
同時,筆者運行VBA語句,分別計算204組實驗數據的xiangshi值,其散點分布圖見圖2。
從圖中可看出相使藥對的值主要分布在1附近,非相使藥對的值主要分布在0附近,但是二者在0.2-0.5的范圍內仍有很大的重合度,因此不能用本公式作為相使判別的絕對依據,在實際應用中還需結合臨床及中醫(yī)藥理論全面考量,科學判別。
圖2 實驗數據值散點分布圖
綜上所述,本研究建立了七情配伍相使藥對藥性判定回歸數學模型。藥性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漢代《本經·序例》,如《本經·序例》云“藥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宜煎膏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湯酒者,并隨藥性,不得違越。”這是指藥物適宜于制劑種類的性質。南北朝陶弘景《本經集注·序錄》載:“上品藥性亦能遣疾,但其勢力和厚,不為倉卒之效;中品藥性治病之辭漸深,輕身之說稍??;下品藥性專主攻擊,毒烈之氣侵損中和,不可常服?!碧蘸刖坝终f:“藥性一物,兼主十余病者,取其偏長為本?!庇纱丝梢姡幮允侵杆幬锱c療效有關的性質和性能[5-7]。因此,藥性與藥物的功效密切相關,是標示藥物特定功效的符號。中藥七情配伍是藥物間藥效與毒性配合后變化規(guī)律的高度濃縮與概況,其與藥性必然存在某些關聯(lián)。本研究顯示,相使藥對與藥對中單味藥的藥性有一定關系,從判別式中可得出甘、辛、咸、淡、心經、脾經、大腸經、膽經、肺經、心包經、三焦經、膽經這些藥性屬性對《本草綱目》中已記載的相使藥對的判別起主要影響作用。本研究為七情配伍的判別方法研究提供了數學研究新思路,但是由于數據挖掘的樣本量較小,結果尚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成分,相關研究結果還需結合臨床實踐進行深入檢驗。
[1] 凌一揆.中藥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3:11.
[2] 高 軼 欣,吳 嘉瑞,常章富.中藥七情配伍的歷史源流 及臨床涵義 探悉[J].美中醫(yī)學,2008,5(7):18-20.
[3] 劉衡如,劉山永.本 草綱目[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36.
[4] 李新旺,任鈞國.中藥七情探析[J].中醫(yī)研究,2000,13(5):11-13.
[5] 秦 丹,吳嘉 瑞,張 冰,等.基于關聯(lián) 規(guī) 則的 相 使 藥 對“藥 性 組合 規(guī)律”數據挖掘研究[J].國際中醫(yī)中藥雜志,2013,35(6):526-528.
[6] 吳 嘉瑞,張冰,常章富,等.人 參 與萊 菔子配伍后人 參 皂苷Rg1含 量變化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6,31(1):79-80.
[7] 吳 嘉 瑞,張 冰,常 章 富,等.相 惡 涵 義 的 歷史 演 變[J].中 國中藥 雜志,2005,30(15):1219-1220.
R282
:B
:1671-8194(2014)01-0172-02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科研創(chuàng)新團隊項目資助(NO.2011-
CXTD-14);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大學生科研課題(編號:JYB22-JS020)*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