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森 吳嘉禧
(廣東省開平市中心醫(yī)院,廣東 開平 529300)
蛛網膜下腔出血介入治療的臨床分析
李炳森 吳嘉禧
(廣東省開平市中心醫(yī)院,廣東 開平 529300)
目的 探討分析介入治療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致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臨床效果。方法 對我院2009年8月至2011年10月期間接受診治的60例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30例行介入治療,對照組30例行外科手術治療,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根據格拉斯哥預后評分(GOS)評定標準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進行評定,觀察組30例中,20例患者恢復到5級,8例患者恢復到4級,所占比例為93.3%(28/30),對照組30例中,16例患者恢復到5級,6例患者恢復到4級,所占比例為73.3%(22/30),兩組患者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介入治療采用動脈瘤介入栓塞術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具有安全性高、定位準確、創(chuàng)傷小、成功率高且患者容易接受的優(yōu)點,具有良好的前景,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顱內動脈瘤;蛛網膜下腔出血;介入治療;栓塞
蛛網膜下腔出血是一種常見的出血性腦血管病,具有癥狀重,發(fā)病急且病死率高的特點,已經成為常見的危害人類生命健康的疾病。蛛網膜下腔出血發(fā)生的最常見原因是顱內動脈瘤,顱內血管破裂而致使血液流入蛛網膜下腔,因而稱作蛛網膜下腔出血。傳統(tǒng)醫(yī)學多采取外科開顱瘤頸夾閉手術來治療動脈瘤,但該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多數患者難以耐受[1]。因此,醫(yī)學上不斷的探討該病的診療方法,希望能夠提高該病的治愈率,并降低致殘率及病死率。近年來,采用動脈瘤介入栓塞術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具有安全性高、定位準確、創(chuàng)傷小、成功率高且患者容易接受的優(yōu)點。對我院2009年8月至2011年10月期間接受診治的60例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09年8月至2011年10月期間接受診治的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60例,均經頭顱CT證實為蛛網膜下腔出血,頭顱MRA證實為動脈瘤,已將采取保守治療或放棄治療的患者排除,所有患者的首發(fā)癥狀均為蛛網膜下腔出血。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別采取介入治療和外科手術治療。觀察組30例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19~72歲,平均年齡(47.18±10.32)歲;臨床表現中1例合并失語,2例偏癱,2例動眼神經性麻痹,4例意識障礙;根據Hunt-Hess標準分級,結果如下:Ⅱ級7例,Ⅲ級9例,Ⅳ級11例,V級3例。對照組30例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18~73歲,平均年齡(45.63±12.41)歲;臨床表現中1例合并失語,1例偏癱,3例動眼神經性麻痹,4例意識障礙;根據Hunt-Hess標準分級,結果如下:Ⅱ級5例,Ⅲ級11例,Ⅳ級10例,V級4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和臨床表現等一般資料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手術前均進行頭顱CT和MRA檢查。①觀察組30例患者行介入治療,應事先做好手術準備,需在術前30分鐘推注尼莫地平,以預防術中腦血管痙攣的發(fā)生;術中患者行仰臥位,并進行常規(guī)消毒。采取神經安定麻醉(或氣管內插管全麻)和全身肝素化,接著Seldinger’s技術在股動脈穿刺,置入導管鞘,經全腦血管造影方法確診后,測量動脈瘤的瘤頸、瘤體長徑和寬徑,選擇合適型號的微彈簧圈對動脈瘤進行栓塞,若腦血管造影術中證實為寬頸動脈瘤需進行血管內支架植入結合微彈簧圈栓塞治療,術后對穿刺點包扎,3 h之后將導管鞘拔除,在未來24 h內制動穿刺側的下肢。術后常規(guī)用尼莫地平以預防腦血管痙攣的發(fā)生。②對照組30例患者行外科手術治療,在神經外科顯微鏡下操作,根據動脈瘤部位的不同對患者采取不同入路并給予夾閉或者加固。
1.3 術后處理
密切觀察患者術后的出血量大小以及臨床表現,參照患者的具體情況對其進行腰椎穿刺或腰大池置管,引流血性腦脊液,使腦血管刺激得到緩解,并減輕腦血管的痙攣程度。同時對患者的瞳孔改變、神志變化及生命體征情況進行密切觀察,對于昏迷患者需做好定時翻身。
1.4 療效評定標準
本研究采取格拉斯哥預后評分(GOS)評定標準[2],具體如下:1級為死亡;2級為植物狀態(tài),即無意識,但有呼吸和心跳,偶爾出現吸吮、哈欠、睜眼等局部的運動反應;3級為嚴重殘疾,即有意識,但軀體運動、言語、認知有嚴重殘疾;4級為中度殘疾,即有行為、性格和認知障礙,并有言語困難、輕度偏癱和共濟失調等殘疾,在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中能夠勉強獨立;5級為恢復良好,即能夠重新進入正常的社交活動,并恢復工作。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采取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平方差()表示,結果用χ2進行校驗,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過治療,根據格拉斯哥預后評分(GOS)評定標準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進行評定,觀察組30例中,20例患者恢復到5級,8例患者恢復到4級,所占比例為93.3%(28/30),對照組30例中,16例患者恢復到5級,6例患者恢復到4級,所占比例為73.3%(22/30),兩組患者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例)
蛛網膜下腔出血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科疾病,導致該病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是顱內動脈瘤的破裂出血,病死率達到50%左右[3],且絕大多數患者在未破裂前基本無明顯癥狀。傳統(tǒng)治療方法均需先待患者病情穩(wěn)定,而后進行血管造影和病因治療,但蛛網膜下腔出血具有再發(fā)率高的特點,部分患者會在等待治療過程中再次發(fā)生出血,進而引起腦血管痙攣和腦水腫等并發(fā)癥,嚴重者引起死亡[4]。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醫(yī)學技術也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在近10年,蛛網膜下腔出血疾病的診斷及治療原則已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F代臨床醫(yī)學均主張首先通過影像學資料確診顱內動脈瘤,接著應盡早采取開顱手術治療來夾閉動脈瘤瘤頸或者采取血管內介入治療來栓塞動脈瘤腔,蛛網膜下腔出血發(fā)生后的6~72 h之內是最佳的治療時機,應在這期間完成治療[5]。動脈瘤介入栓塞術治療用到的微彈簧圈極其柔軟,能夠盤曲在動脈瘤內,使瘤腔得到填塞,在彈簧圈周圍形成血栓,增強了瘤腔閉塞的效果,并能夠保持載瘤動脈的通暢,進而達到解剖治愈。在本文中,觀察組患者采用動脈瘤介入栓塞術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臨床治療效果良好,且顯著優(yōu)于外科手術治療。
綜上所述,介入治療采用動脈瘤介入栓塞術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具有安全性高、定位準確、創(chuàng)傷小、成功率高且患者容易接受的優(yōu)點,具有良好的前景,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余永銘,郭奕浩,覃成安.顱內動脈瘤的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J].廣西醫(yī)學,2009,31(12):1802.
[2] 陳敏.動脈瘤蛛網膜下腔出血61例介入治療[J].吉林醫(yī)學,2010,31(28):4896-4897.
[3] Abruzzo T,Moran C,Blackham KA,et al.Invasive interventional management of post-hemorrhagic cerebra vasospasm in patients with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J Neurolntery Surg,2013,21(1):8-18.
[4] 周俐紅,周海燕,張偉.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追查及介入治療[J].中國醫(yī)藥指南,2009,7(21):104-105.
[5] 陳中軍,崔桂云,祖潔.DSA檢查和介入治療在蛛網膜下腔出血應用的臨床體會[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09,17(1):30-33.
R739.41
:B
:1671-8194(2014)08-00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