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靖花
(蘭州文理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談泛在學習對高校大學生學習的影響
郭靖花
(蘭州文理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泛在學習是普適計算環(huán)境下產生的一種隨時、隨地、隨需進行的新學習方式,它的出現給人們的學習、工作、生活帶來了很大的變化.文章從泛在學習的基本概念、特征、支持的技術出發(fā),分析了一下泛在學習對高校大學生學習的產生影響,以期能夠得到廣泛師生的關注,更好的發(fā)揮泛在學習的功用.
泛在學習;大學生;泛在學習環(huán)境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以及一些電子產品成本的不斷降低,一種新的能夠實現人與人、人與機器、人與物、甚至物與物之間進行溝通的網絡架構——泛在網絡應運而生,并逐漸深入到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伴隨著泛在網絡的進一步普及與發(fā)展,一種建立在移動學習之上的新的學習方式——泛在學習出現了,并且在社會各個領域中得到了一定的關注和應用,特別是高?!瞬排囵B(yǎng)、輸送的陣地,到處也彌漫著泛在學習的蹤跡,直接對當前大學生的學習方式、方法產生了較為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1.1 泛在學習定義及特征
泛在學習源于“普適運算”的概念,普適運算是由美國學者MarkWeiser首次提出的,他認為:“最偉大的計算技術是那些消失了的技術,它們將自己融入到日常生活用品中,以至于它們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他強調在普適計算環(huán)境下,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獲取信息的服務.泛在學習就是在適計算及泛在網絡的發(fā)展及支持下形成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泛在學習(U-learning)是一種無處不在,隨時隨地都能發(fā)生的學習,學習者積極主動通過適當的學習工具和無線電技術及時獲取想要的信息資源及學習支持,所以說泛在學習是一種新時代、新環(huán)境下產生的學習產物,它具有泛在性、情境性,即時性、移動性、交互性、協作性等諸多特征.
1.2 泛在學習下的技術支持
泛在學習的發(fā)生離不開具體的環(huán)境支持,在實際應用中主要涉及以下三種技術.
1.2.1 各種智能終端
泛在學習中支持使用智能終端的有移動型的和非移動型的兩種,移動型的有筆記本電腦、平板、手機、智能手機、PDA等,非移動的主要指臺式機,學習者訪問相關學習資源時要通過這些設備登陸到相關的頁面來瀏覽訪問資源信息,這些終端設備應該是泛在學習發(fā)生的基本條件.目前而言,這兩類設備在高校大學生身邊都很普及,所以也就為他們能夠在泛在環(huán)境下進行泛在學習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
1.2.2 泛在的計算機通訊網絡
泛在學習中的網絡是指無處不在的,時時刻刻都有的網絡環(huán)境,目前我們擁有的網絡有兩種:一種指計算機網絡,是基于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產物,目前可分為有線網和無線網;另一種是通訊網絡,主要通過通信端點、節(jié)(結)點和傳輸鏈路相互聯接,以實現在兩個或更多的規(guī)定通信端點之間提供連接或非連接傳輸,它的服務主要是由各通訊運營商決定的,如電信、移動、聯通等,目前主要的應用平臺是智能手機.無處不在的計算機通訊網絡為泛在學習的實施提供了一定的技術保障.現在各高校有線無線網絡都基本覆蓋各生活區(qū)、學習區(qū)、辦公區(qū),另外一些通訊運營商也將移動通訊服務在學校周圍全面覆蓋,這就進一步為在校大學生更好的進行泛在學習創(chuàng)設了環(huán)境條件.
1.2.3 軟件支持服務系統(tǒng)
在泛在學習網絡環(huán)境中,相應的軟件支持系統(tǒng)是泛在學習得以實現的關鍵,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無縫學習,就必須借助基于本體的語義網絡、網絡技術、RFID和傳感器甚至泛在傳感網絡,只有這樣才能搭建起人與人、人與資源之間的橋梁,為泛在學習過程中各學習者能夠個性化的學習,實現虛擬社區(qū)服務,形成知識共同體提供一定的技術保障.
泛在學習相對傳統(tǒng)學習方式來說有諸多優(yōu)勢,它集中的體現了各種學習理論和信息技術高效整合后在教育中的應用,它的出現對于當前在校大學生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等諸多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2.1 泛在學習為大學生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
泛在學習可以為大學生學習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當前大學生獲取信息除了書本之外更多地傾向于網絡.泛在學習采用靜態(tài)和動態(tài)結合的學習資源創(chuàng)建方式,其中既包含一些固化、靜態(tài)的學習資源,同時也包含開放的、可進化的動態(tài)的學習資源,它容許任何人都可以對其進行創(chuàng)建和編輯,學習資源最終是由群體進行創(chuàng)建.所以說,泛在學習環(huán)境中的每一位學習者既是資源的利用者,同時也是資源的建設者,而且隨著學習過程的深入和學習者的不斷加入,他們可以反復多次的根據自己認知理解對資源進行重建、編輯,最終這些學習資源的質量也就有了很好的保證,并且其中所包含的內容就會像滾雪球一樣倍增,這就為大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獲取學習信息提供了相應的幫助.
2.2 泛在學習為大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學習途徑
目前,計算機嵌入式技術和網絡通訊技術基本都已成熟,常用的電子化的設備(智能手機、筆記本、平板、pc機等)的信息訪問、處理的功能也比較強,而且這些設備在高校大學生中都很普及,所以開展、實施泛在學習從硬件上講是行得通的,這樣一來就可以使大學生學習不再受時間、地域、設備的限制,只要他們想獲取信息,就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利用任何一種自己“方便”的智能終端來進行泛在學習,學習的途徑也多樣化了.
2.3 泛在學習為大學生提供了個性化、人性化的學習服務
泛在學習過程中的時間、進度、學習內容、學習路徑都可以由學習者根據自己的實際特點進行安排和選擇,極大地提高了大學生學習的自由化程度,還可以適當幫助他們減輕心理壓力和負擔,愉快而自信的進行學習.除此之外,泛在學習還為每一位學習者提供了一系列個性化服務支持功能,比如可以智能的識別學習終端并提供網頁訪問方式;可以根據學習者學習的真實水平給出一定的學習建議;對學習者學習過程進行軌跡跟蹤并實時記錄、提供決策等等,通過泛在學習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真的正實現了個性化、人性化學習.
2.4 泛在學習提供了師生、生生之間交流的平臺,促進了學習共同體的建立
當前社會提倡“協作學習”,通過協作彼此分享知識、交流信息、培養(yǎng)人際溝通能力.泛在學習很好的運用了“聯通主義”原理,在泛在網絡環(huán)境下通過學習資源將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不同特征的學習者很好的聯接起來,他們彼此之間可以就某一個問題進行探討、交流;分享某些學習資源;形成某一個觀點、看法等等,通過這種由人與人之間關系搭建起來的“社會建構”將形成不同的虛擬學習區(qū),學習者可以通過資源找到其他的學習者,就某一問題進行交流、分享,協作式的完成學習任務,還可以對知識進行協同建構,成員之間可以相互影響、支持和促進,最終逐漸促進知識共同體的產生.知識共同體可以進一步拓寬當前大學生的知識體系,增加他們的學習信心、信念,全面培養(yǎng)和建立他們的協作精神、人際交往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2.5 泛在學習注重情境化學習,促使大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極大調動其學習的興趣
泛在學習的核心特征是學習的情境性,它能夠根據不同的學習情境提供不同的學習服務.當前泛在學習環(huán)境中移動設備的情境感知能力將越來越強大,它可以支持學習者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通過傳感器、探測器、采集器即時捕獲用戶、設備、場所、問題、應對策略方法等真實世界的信息,并將我們所處環(huán)境中用感官無法正確感知的信息采集到相應的移動設備中,通過數字化虛擬世界中的計算和處理,以供我們學習和決策參考,這樣就將在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從一定程度“聯通”起來,透過虛擬世界中的知識來達到對現實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像大學里的一些復雜抽象性的內容都可以在泛在學習環(huán)境下幫助學生進行情景化的學習,如化學、物理中的危險實驗;學生微格實踐教學;心理教學實驗;經管、旅游的實際過程模擬等等,我們都可以鼓勵并支持學習者在泛在學習環(huán)境中來學習、應用.
2.6 泛在學習還可以幫助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能力
信息素養(yǎng)是信息時代大學生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技能和綜合能力,它要求我們的大學生在面對高速而大量的信息時要能夠準確的對信息進行識別、確認、加工處理、應用、評估.在泛在學習環(huán)境中大學生可以通過在線交談、個人檢索學習、協作學習、知識管理學習、生成性學習等多種渠道進行學習,極大的鍛煉了學習者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另外泛在學習環(huán)境下的數字圖書館服務則更加便利的將海量的信息資源呈現給大學生,供學生進行甄別、瀏覽,學習的活動過程也無疑是對學習者自身的信息素養(yǎng)能力進行提高的過程.
總之,在當前這樣一個知識爆炸且呈指數增長的時代,泛在學習已經且必須成為高校大學生接受并應用的新學習方式,今后我們在的教育教學中一定要充分挖掘、發(fā)揮這個新時代產物的優(yōu)勢,培養(yǎng)出更多具備時代特征的素質型、復合型高校人才,更好的為社會繁榮發(fā)展服務.
〔1〕張浩,汪楠.新時代下的學習新模式——泛在學習[J].電腦知識與技術(學術交流),2007(13).
〔2〕余勝泉,楊現民,程罡.泛在學習環(huán)境中的學習資源設計與共享——“學習元”的理念與結構[J].開放教育研究,2009(01).
〔3〕程罡,余勝泉,楊現民.“學習元”運行環(huán)境的設計與實現[J].開放教育研究,2009(2).
〔4〕岳曉光.泛在學習環(huán)境下大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提高[J].華北科技學院學報,2012(2).
〔5〕亢春艷.終身學習理念下的U-learning環(huán)境設計[J].現代教育技術,2011(10).
G642
A
1673-260X(2014)11-01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