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潤潤
(安徽科技學(xué)院 外國語學(xué)院,安徽 滁州 233100)
《查理與巧克力工廠》是英國兒童文學(xué)作家羅爾德·達爾于1964年發(fā)表的一部兒童文學(xué)作品。小說講述了世界最大的巧克力工廠的主人威利·旺卡先生意欲為自己的工廠尋找一位接班人,于是在全球的旺卡巧克力包裝紙中放入了五張金獎券。獲得獎券的五位幸運兒童可以偕同自己的家人參觀巧克力工廠。在參觀的過程中,五個孩子之間展開激烈的競爭,最后的勝利者將有機會接管威利·旺卡先生龐大的巧克力王國。獎券的獲得者是五個來自不同環(huán)境的個性迥異的兒童。前四位獎券得主在性格上都有一定的缺陷,他們或任性自私,或貪婪無禮,所以在旅途中,每過一個地方,都有一個孩子慘遭淘汰并受到相應(yīng)的懲罰。最后一張獎券的獲得者小查理來自一個貧困的家庭,看起來一副營養(yǎng)不良的樣子,但他瘦弱的外表下卻隱藏著一顆善良堅強的心,他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逆境。在參觀旺卡巧克力工廠的奇幻旅程中,他以同樣的勇氣和智慧面對各種挑戰(zhàn),順利地通過了威利·旺卡先生的各種考驗,成為巧克力工廠的繼承人,從此和家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我國學(xué)者對這部作品的研究并不多見,主要集中在作品的懲戒主題、作品所透露的理性內(nèi)涵以及該作品所反映的飲食民俗研究方面。對作品中的五個性格迥異的孩子來說,這是一部包含典型成長敘事的小說。通過參觀巧克力工廠的奇幻旅途,每個孩子都獲得了成長和新生。
成長是人生的必然階段,關(guān)于成長的問題是文學(xué)作品中反復(fù)出現(xiàn)的主題。而成長類型的小說則深受各個年齡層次讀者的喜愛。美國學(xué)者莫迪凱·馬科斯這樣界定“成長小說”的內(nèi)涵:“成長小說展示的是年輕主人公經(jīng)歷了某種切膚之痛的事件之后,或改變了原有的世界觀,或改變了自己的性格,或兩者兼有;這種改變使他擺脫了童年的天真,并最終把他引向了一個真實而復(fù)雜的成人世界。在成長小說中,儀式本身可有可無,但必須有證據(jù)顯示這種變化對主人公會產(chǎn)生永久的影響?!盵1](P32)國內(nèi)學(xué)者芮渝萍在其專著《美國成長小說研究》中將成長小說定義為“以敘述人物成長過程為主題的小說,就是講述人物成長經(jīng)歷的小說。它通過對一個人或幾個人成長經(jīng)歷的敘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和心理從幼稚走向成熟的變化過程?!盵2](P7)該專著詳盡地從文化的角度探討了成長小說所折射的文化內(nèi)涵,包括女性成長問題、種族問題、家庭問題,等等。筆者著重從家庭問題的角度來探討《查理與巧克力工廠》所反映的教育啟示。
小說圍繞獲得金獎券的五個兒童來展開故事情節(jié)。第一個獲得金獎券的幸運兒是一個非常肥胖的男孩奧古斯特斯·格盧普。吃東西是他最大的嗜好,他的嘴巴無時無刻不在吃東西。父母對于他貪吃的毛病一直持縱容的態(tài)度。他媽媽認(rèn)為,“他不停地吃東西是因為營養(yǎng)的需要?!盵3](P6)與其讓他胡鬧哭泣,不如滿足他吃東西的欲望。在參觀仙境般的巧克力工廠時,威利·旺卡先生介紹說那里的巧克力都是用巧克力瀑布混合而成,此外,房間里的每樣?xùn)|西都是由巧克力制成的,非常美味。奧古斯特斯看到這一切的時候,貪婪地吞噬著他身邊那些巧克力制成的物品。不幸的是,他在喝巧克力河里的溶液時一不小心掉進了河里,結(jié)果被吸進了一根巨型的管子里。玻璃管中的這一劫難與遭遇徹底改變了奧古斯特斯貪吃的惡習(xí)。當(dāng)他從管子那端出來時已完全改頭換面,肥胖的身材也變得苗條了。
第二張金獎券的獲得者是一個叫維露卡·索爾特的女孩。她是一個被父母寵壞的孩子,個性蠻橫,張揚跋扈,只要她想要什么東西,就非要弄到手不可。她來自一個富裕的家庭,她的父親經(jīng)營了一家專門給花生去殼的工廠。為了滿足女兒要金獎券的愿望,他買了幾卡車的旺卡牌巧克力并命令工廠的工人停止剝花生,改剝巧克力的包裝紙。終于有位工人發(fā)現(xiàn)了金獎券,索爾特先生的努力總算沒有白費。維露卡成了第二個持有金獎券可以參觀巧克力工廠的幸運兒。當(dāng)他們乘船參觀巧克力工廠時,維露卡對父親說她想要一艘和旺卡先生一模一樣的船。接下來,當(dāng)他們參觀堅果車間時,維露卡又對母親說她想要一只松鼠。母親答應(yīng)她會盡快幫她弄一只。但維露卡說她只想要旺卡先生那些受過訓(xùn)練,用來分辨好壞堅果的松鼠。為了再次滿足女兒的愿望,索爾特先生便提出向旺卡先生購買一只松鼠的請求,但是被拒絕了。于是,維露卡沖進了車間親自去捉松鼠,旺卡先生大聲呵斥加以阻止,但為時已晚。那些松鼠突然朝維露卡撲來并在她身上敲來敲去,把她當(dāng)成一顆壞堅果扔到垃圾道里去了。在故事的結(jié)尾,滿身垃圾的維露卡和父母走出工廠,與之前那個飛揚跋扈的形象判若兩人。
酷愛嚼口香糖的維奧萊特·博雷加德幸運地獲得了第三張金獎券。嚼口香糖打破世界紀(jì)錄,是她夢寐以求并愿意為之不懈奮斗的目標(biāo)。為此,她每天除了吃飯和睡覺外,其余時間都在不停地嚼著口香糖。她還經(jīng)常令人討厭地把嚼過的口香糖粘在電梯按鈕上用來捉弄其他乘坐電梯的人。在參觀工廠時,出于對口香糖的狂熱喜愛,她吃掉了一顆旺卡先生還沒有完全配制好的口香糖,于是變成了一顆巨大的藍色漿果。在被榨干身體里的果汁后離開工廠時,她的臉還是紫色的,正如她名字維奧萊特的寓意(voilet在英語中是紫色的意思),可她的內(nèi)心已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第四個獲得金獎券的是麥克·蒂維,他最大的愛好就是坐在電視機前玩游戲和觀看暴力電視節(jié)目。他聲稱通過他的計算,只需要購買一塊巧克力就能知道金獎券的所在。他其實并不真正地喜歡巧克力,和其他幾位金獎券的得主比起來,麥克·蒂維看起來要略顯聰明成熟。但是對電視的過度熱愛也導(dǎo)致了他最后的悲劇結(jié)果。參觀巧克力工廠的電視車間時,威利·旺卡先生讓大家觀看了用電視機傳送巧克力的過程。麥克·蒂維于是自作主張地站在攝影機前,希望自己像巧克力那樣被傳送到電視的另一端,結(jié)果使自己變成了手指一樣大小的小人兒。當(dāng)他從工廠走出來時,他變得又高又瘦,他父母發(fā)誓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把電視機扔掉。
最后一張金獎券的獲得者是查理·巴克特。查理來自一個非常貧窮的家庭,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住在一間非常狹小的房子里,過著食不果腹的日子,只有在生日那天才有機會得到一塊巧克力作為生日禮物。他用從雪地里撿來的一塊錢買了他最喜歡的旺卡巧克力,成了最后一張金獎券的得主。在參觀工廠的整個過程中,他顯露出溫順、謙恭、善良的性格特點,并通過重重考驗,終于得到了旺卡先生的青睞,順利地成為巧克力工廠的繼承人。
“從社會學(xué)的角度看,每個人的成長都會受到一些人的影響,這些人從正反兩方面豐富著主人公的生活經(jīng)歷和對社會的認(rèn)知。”[2](P125)這些人成為主人公成長道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貧窮的查理·巴克特之所以能夠成為巧克力工廠的繼承人,是因為他身上具有一系列優(yōu)點,這與他成長的環(huán)境是密不可分的。他的爺爺和父母都是引導(dǎo)他健康成長的重要人物。約瑟夫爺爺在小說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他是對查理影響最深的人,也是查理成長道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他的睿智樂觀使他成為查理最好的朋友。每當(dāng)夜幕降臨全家聚在一起時,約瑟夫爺爺總會講故事哄查理開心,爺爺?shù)墓适屡惆樗冗^了無數(shù)個美好而溫馨的夜晚。每當(dāng)查理遇到困難或遭受失望的打擊時,約瑟夫爺爺總是鼓勵他、安慰他。雖然他們一家生活非常貧窮,但是,巴克特先生一直不知疲倦地辛勤工作,巴克特太太竭盡全力地悉心照顧四位老人,他們對生活從不抱怨,總是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盡管貧窮,他們?nèi)匀粫诓槔砻磕赀^生日的時候送他一塊旺卡牌巧克力作為生日禮物,使他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和關(guān)心。和諧快樂的家庭氛圍使查理健康成長并塑造了他溫順善良的性格特點,最終查理被旺卡先生選為巧克力工廠的繼承人。
旺卡先生是一個亦正亦邪的角色,在他的巧克力帝國里,他享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在孩子們參觀工廠的過程中,因為身上具有的惡習(xí),他們遭受了來自旺卡先生的懲罰。對此,旺卡先生沒有表現(xiàn)出半點憐憫和同情,總是擺出一副漠不關(guān)心的樣子。每當(dāng)有孩子遭受懲罰時,工廠里的奧帕-倫帕人總會通過歌曲和舞蹈向孩子們及其家長進行大肆說教,批評他們的惡習(xí)。家長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是出于對孩子的愛,但這種愛是一種過度的溺愛,只會縱容孩子。從表面上看,旺卡先生是一個反面引路人。事實上,正是這種略顯殘酷的方式讓孩子們意識到自身的壞毛病,也讓他們的家長意識到家庭教育方式的缺陷,這就是成長道路上的頓悟。
“成長小說中的頓悟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主人公在日常小事中自發(fā)產(chǎn)生的感悟。另一種是生活中震撼性事件在主人公的精神上觸發(fā)的感悟,這種震撼性事件通常是可怕的悲劇性事件?!盵3](P144)毫無疑問,小說中其他四個孩子都遭遇了這種“震撼性事件”。在參觀工廠前,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各自不同的毛病。參觀工廠時,每個人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皮肉之苦”[4]。離開工廠時,每個人的身上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改變,更是思想上的頓悟。
《查理與巧克力工廠》雖然是一部兒童文學(xué)作品,但是對于成年人來說同樣具有啟發(fā)意義。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也是孩子成長道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故事中四個孩子的身上暴露了不同的惡習(xí),家長對孩子這些缺點的形成難辭其咎。家長不應(yīng)該對孩子的惡習(xí)放任自流,幫助孩子健康成長,是父母義不容辭的責(zé)任。
參考文獻:
[1]Marcus,Mordecai.What Is an Initiation Story?[A].William Coyle .The Young Man in American Literature:The Initiation Theme[C].New York:The Odyssey Press,1969.
[2]芮渝萍.美國成長小說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4.
[3](英)羅爾德·達爾.查理和巧克力工廠[M].任溶溶,譯.濟南:明天出版社,2004.
[4]王婧.《查理和巧克力工廠》的懲戒主題[J].電影文學(xué),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