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北方草原文化南漸研究
    ——以滇文化為中心

    2014-03-25 01:51:56翟國強
    思想戰(zhàn)線 2014年3期
    關鍵詞:北方地區(qū)文化

    翟國強

    中原地區(qū)以北的廣大歐亞草原區(qū)域,是早期游牧民族的活動地區(qū)。這一區(qū)域的居民基本為游牧民族,由于流動性較大,他們之間的文化相似性很強。從公元前3千年的銅石并用時代開始,隨著氣候的惡化,游牧經(jīng)濟逐漸取代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在北方地區(qū)獲得了主導地位。眾多的游牧民族在北方地區(qū)縱橫馳騁,較易接觸到各地的不同文化,并將不同文化的特點融合并傳播開來。青銅時代到早期鐵器時代,北方地區(qū)形成了眾多特征各異又相互聯(lián)系的游牧文化。戰(zhàn)國晚期以后歐亞草原西部地區(qū)基本希臘化,而東部則大多屬于統(tǒng)一的匈奴文化。由于游牧民族在北方地區(qū)長期大范圍活動,使得北方各地文化彼此影響、相互借鑒,出現(xiàn)了相當多的同類文化特征,并對周邊地區(qū)產(chǎn)生了強大的輻射力。滇文化中北方草原文化因素的大量出現(xiàn),是其向南輻射的結果,從中可見草原文化的旺盛生命力。

    關于滇文化與北方草原文化的關系,過去已有部分學者進行過探討。日本學者白鳥芳郎先生最先提到,滇文化的動物搏斗紋牌飾和兵器上的動物裝飾與斯基泰藝術中的動物格斗圖案相似,它們之間有一定的聯(lián)系,而石寨山文化所受斯基泰系統(tǒng)文化的影響是通過“石寨山文化→爨蠻→么些→昆明(西南夷)→羌族→烏孫(昆彌)→匈奴→月氏→大月氏→塞”諸民族的接觸交流傳播而來的。[注][日]白鳥芳郎:《石寨山文化的擔當者——中國西南地區(qū)所見斯基泰文化的影響》,朱桂昌譯,《民族研究譯叢》1982年第1期;[日]白鳥芳郎:《從石寨山文化看斯基泰系統(tǒng)文化的影響》,蔡 葵譯,《云南文物》第10期。日本學者江上波夫先生認為,滇國的統(tǒng)治者是北方地區(qū)的民族南下征服的繼承者,而量博滿先生則認為滇國是由多民族組成的,滇王族來自滇西地區(qū),滇西區(qū)青銅文化的族屬為北方南下的民族。[注][日]量博滿:《滇王族的文化背景》,楊 凌譯,《四川文物》2000年第2期。張增祺先生對此研究著力最多,他認為,云南青銅文化中的外來文化因素來自斯基泰文化和中國北方草原文化的影響,主要是由石棺葬民族的“白狼”人及牦牛羌和雟人等北方游牧民族傳播的,通過滇西“昆明”人的東移傳入滇池地區(qū)。[注]張增祺:《云南青銅時代的“動物紋”牌飾及北方草原文化遺物》,載《云南省博物館三十五年論文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張增祺:《再論云南青銅時代的“斯基泰文化”影響及其傳播者》,《云南文物》第26期。童恩正先生從半月形邊地文化帶的宏觀角度考慮了西南與西北、東北地區(qū)的文化關系。[注]童恩正:《試論我國從東北至西南的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載《文物與考古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粑?、趙德云先生也分析了滇文化中動物意匠與歐亞草原的關系。[注]霍 巍,趙德云:《戰(zhàn)國秦漢時期中國西南的對外文化交流》,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第51~80頁。此外,丘茲惠先生從石寨山型銅鼓的動物紋、[注]丘茲惠:《黑格爾Ⅰ型銅鼓的動物紋藝術》,《南方民族考古》第2輯,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年。童恩正先生從青銅劍、[注]童恩正:《我國西南地區(qū)青銅劍的研究》,《考古學報》1977年第2期。范勇先生從青銅鉞、[注]范 勇:《我國西南地區(qū)青銅斧鉞》,《考古學報》1989年第4期。肖明華先生從青銅扣飾[注]肖明華:《青銅時代滇人的青銅扣飾》,《考古學報》1999年第4期。等等,探討了滇文化與北方地區(qū)青銅文化的關系。總的來看,目前對滇文化與北方地區(qū)文化關系的研究仍十分簡略,多從某些單項特征而不是整體上來研究二者的關系,而滇文化中來自北方地區(qū)的文化因素十分復雜,來源很廣,單從某種特征的對比來把握二者的關系不免有些失于偏頗,難以全面了解二者關系的全貌。因此,本文擬對滇文化中的北方草原文化因素進行一次系統(tǒng)梳理,將各種文化因素的來源逐一敘述,以求教于方家。

    滇文化中的北方草原文化因素涉及很廣,從武器工具、裝飾品、陶器到喪葬習俗、服飾等均有所表現(xiàn),基本覆蓋了滇人生活的各個方面,可見這種傳承關系是十分明顯的。以下我們分類進行分析。

    一、武器工具

    武器工具是滇文化中最常見的器物,主要為青銅器,也有少量銅鐵合制器和鐵器,鐵器的出現(xiàn)是中原文化影響的結果,而青銅器和少量銅鐵合制器中則有部分與北方草原文化有淵源關系。

    (一)管銎銅啄

    啄在滇文化武器中數(shù)量眾多,形制復雜多樣,最早形制為管銎圓錐狀刺啄(見后圖1,1),在周邊地區(qū)未見此類器物,其原型可以追溯到北方地區(qū)的青銅文化。目前發(fā)現(xiàn)形制最早的啄出現(xiàn)在公元前2300~前2100年的伊朗,后來成為北方地區(qū)常見的兵器之一,演變成鶴嘴斧一類的兵器,在塔加爾文化、阿爾泰地區(qū)巴澤雷克文化、圖瓦地區(qū)烏尤克文化等地區(qū)常見,一端為圓錐狀刺,另一端為柱狀、尖狀或動物裝飾,其用途主要為啄擊兵器(見后圖1,2) 。[注]烏恩岳斯圖:《北方草原考古學文化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年,第209頁、第347頁、第350頁。西北地區(qū)的卡約文化和滇西的祥云大波那銅棺墓都有發(fā)現(xiàn),[注][日]三宅俊彥:《卡約文化青銅器初步研究》,《考古》2005年第5期;云南省文物工作隊:《云南祥云大波那木槨銅棺墓清理報告》,《考古》1964年第12期。形制也較為接近北方地區(qū)流行的鶴嘴斧,從中可見這種管銎啄的傳播方向。此外,北方地區(qū)管銎斧也極普遍,最早出現(xiàn)于近東,后經(jīng)新疆、河西走廊傳入我國北方地區(qū),從商代晚期開始流行,一直持續(xù)到春秋時期,李家崖文化、圍坊三期文化、魏營子文化都有發(fā)現(xiàn)(見后圖1,3) 。[注]烏恩岳斯圖:《北方草原考古學文化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年,第163~164頁。滇文化中的斧形啄也有相似特點,與其他形制的啄差異明顯,與斧的用途不同,從形制上看無疑是借鑒了這種管銎斧改制而成的(見后圖1,4)。此后出現(xiàn)的其他形制的啄則是本地文化在此基礎上結合其他因素進一步改造的結果。

    (二)頂部弧形上卷的管銎銅戈

    頂部呈弧形上卷的管銎戈在滇文化中也很少見,僅在天子廟M41和羊甫頭M113等少量墓發(fā)現(xiàn)(見后圖1,5)。這種形制的戈也只在中國北方地區(qū)出現(xiàn)過,數(shù)量很少,在夏家店下層文化中有頂端作卷曲鷹喙形銅柄直內(nèi)戈 ,[注]烏恩岳斯圖:《北方草原考古學文化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年,第20頁。昌平白浮村西周時期墓地的戈就更接近滇文化的銅戈(見后圖1,6) 。[注]北京市文物管理處:《北京地區(qū)的又一重要考古收獲——昌平白浮西周木槨墓的新啟示》,《考古》1976年第4期。滇文化的這種戈可能是根據(jù)白浮村戈的形制將直內(nèi)改為管銎,但形制基本一致。

    (三)單環(huán)首一字格銅劍

    石寨山和李家山出土的單環(huán)首一字格銅劍數(shù)量很少(見后圖1,7),時代相對較晚,至今所發(fā)現(xiàn)的這類短劍均在西漢中期以后,與其他劍柄明顯不同,也不見于周邊文化,而在河北、內(nèi)蒙古一帶的毛慶溝文化、甘寧地區(qū)的楊郎文化中常有發(fā)現(xiàn),此外也見于更北的塔加爾文化和烏蘭固木文化中(見后圖1,8)。[注]烏 恩:《歐亞大陸草原早期游牧文化的幾點思考》,《考古學報》2002年第4期。這類短劍一般造型簡單,很少裝飾,在北方青銅短劍中呈現(xiàn)退化現(xiàn)象,年代為戰(zhàn)國時期。[注]鄭紹宗:《中國北方青銅短劍的分期及形制研究》,《文物》1984年第2期。滇文化的單環(huán)首一字格劍與其形制相差不大,應是從中國北方地區(qū)同類劍改造而成的。

    (四)平首圓莖一字格銅劍

    滇文化平首圓莖一字格劍數(shù)量不少,莖多中空,有的劍莖上有鏤孔,與中原文化和巴蜀文化的扁莖劍系列不同(見后圖1,9)。從平首圓莖的特點來看,最早應追溯到夏家店上層文化中的銎柄劍,為平首中空的圓莖,柄端多有一穿孔,柱脊,直刃或曲刃,是該文化主要特征之一,其他地區(qū)出現(xiàn)的這類劍數(shù)量不多,是夏家店上層文化向外傳播的結果(見后圖1,10)。[注]烏恩岳斯圖:《北方草原考古學文化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年,第181~184頁。銎柄劍向西也影響到冀北地區(qū)和甘寧地區(qū),楊郎文化中環(huán)首短劍顯然是銎柄劍西傳的結果,也為平首圓莖帶穿人字格,但劍身中脊已不同劍莖相連。[注]烏恩岳斯圖:《北方草原考古學文化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年,第367頁。滇文化的平首圓莖一字格劍更接近楊郎文化的環(huán)首短劍,從時代和距離上也可以將三者對應起來,但劍格從人字形變?yōu)楸镜亓餍械囊蛔指?,另外劍莖鏤孔也是模仿北方草原文化的做法,在北方草原的銅劍或銅刀上常見鏤孔裝飾。童恩正先生認為這種劍可能與中原流行的圓柱莖劍有某種聯(lián)系也可被一說,[注]童恩正:《我國西南地區(qū)青銅劍的研究》,《考古學報》1977年第2期。不過從特征上看更接近北方草原地區(qū)。

    (五)人形莖銅劍

    滇文化中有一種形制奇特的銅劍,莖部為人形,主要見于石寨山和李家山,有跪坐在銅鼓上的婦女形象,也有站立的武士形象(見后圖1,11)。這種人形莖銅劍在屬于夏家店上層文化的寧城南山根東區(qū)石槨墓中出有一件男女同體人形莖劍(見后圖1,12)。[注]遼寧省昭烏達盟文物工作站等:《寧城縣南山根的石槨墓》,《考古學報》1973年第2期。此外在越南東山文化中出有數(shù)件婦女形象的人形莖劍,[注]何文縉:《越南東山文化》,河內(nèi):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第88~89頁。湖南長沙樹木嶺戰(zhàn)國墓也出土一件類似的銅劍,[注]湖南博物館:《長沙樹木嶺戰(zhàn)國墓阿彌嶺西漢墓》,《考古》1984年第9期。廣東清遠馬頭崗戰(zhàn)國墓中有一件莖首立人匕首,[注]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廣東清遠的東周墓葬》,《考古》1964年第3期。其他文化中則很少見這種短劍。雖然北方地區(qū)也僅此一件人形莖銅劍,但考慮到這種獨特的相似之處,滇文化的人形莖劍很有可能借鑒了夏家店上層文化人形莖劍的做法,這從滇文化中較多北方地區(qū)文化因素可以推知。而東山文化人物和動物形象的裝飾遠不及滇文化,其源于滇文化的可能性較大。湖南人形莖銅劍與東山文化相似,可能來自后者。廣東人形莖首匕首與人形莖劍差距較大,與后者關系不得而知。

    (六)曲刃銅劍和銅矛

    滇文化還有數(shù)量較多的曲刃劍和曲刃矛(見后圖1,13),在周邊地區(qū)均難以見到。而在夏家店上層文化中曲刃劍是其主要特點之一(見后圖1,14),有銎柄、短莖和T形柄三種。[注]何文縉:《越南東山文化》,河內(nèi):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第88~89頁。這種曲刃劍對外傳播主要向東影響到遼寧一帶,而向西的影響力較小,只到達冀北地區(qū)的玉皇廟文化,在更西的毛慶溝文化、桃紅巴拉文化、楊郎文化中均未見這種曲刃劍。曲刃矛在東北地區(qū)的吉林、遼寧也發(fā)現(xiàn)較多,在吉林永吉星星哨水庫石棺葬中有類似的葫蘆形矛 ,[注]吉林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等:《永吉星星哨水庫石棺墓及遺址調(diào)查》,《考古》1978年第3期。而長城一帶和西北地區(qū)少見。西南地區(qū)的曲刃矛估計應是與曲刃劍一樣從北方地區(qū)傳入,在滇西北、滇西一帶如鹽源老龍頭、[注]涼山州博物館等:《鹽源近年出土的戰(zhàn)國西漢文物》,《四川文物》1999年第4期。祥云大波那[注]云南省文物工作隊:《云南祥云大波那木槨銅棺墓清理報告》,《考古》1964年第12期。均有發(fā)現(xiàn),此后傳入滇文化中。此外滇西、滇西北還發(fā)現(xiàn)有曲刃戈,說明曲刃技術在西南地區(qū)使用廣泛。雖然中間地域并未發(fā)現(xiàn)這類器物,但滇文化中的曲刃劍和曲刃矛應是東北地區(qū)青銅文化向西北再西南長途傳播的結果,因為這種相似性也是唯一的。

    (七)柄首飾佇立動物的銅劍

    滇文化中部分銅劍柄端飾蹲踞式虎、豹等形象(見后圖1,15),這種裝飾風格的劍、刀主要分布在長城地帶,以夏家店上層文化為代表,在歐亞草原其他地區(qū)罕見(見后圖1,16)。與西南地區(qū)距離較近的西北地區(qū)以柄首飾回首雙鳥形象為主,其他動物形象少見,說明這種起源于東北和內(nèi)蒙古一帶的柄首飾佇立動物的短劍在西北地區(qū)未能流行開來,不過其文化因素在傳入西南地區(qū)后又被滇文化廣泛使用。

    (八)山字格銅劍和銅柄鐵劍

    山字格銅劍和銅柄鐵劍在滇文化中不多,集中出土于李家山墓地,時代在戰(zhàn)國晚期以后(見后圖1,17)。而滇西、滇西北一帶出土較多,時代也較早,萬家壩墓地山字格銅劍時代在春秋晚期到戰(zhàn)國早期左右。[注]云南省文物工作隊:《楚雄萬家壩古墓群發(fā)掘報告》,《考古學報》1983年第3期。山字格銅柄鐵劍在滇西、滇西北至川西、藏東一帶的土坑墓和石棺葬都有出土,時代均在戰(zhàn)國中、晚期以后。從北方地區(qū)來看,這類劍集中出土在甘寧地區(qū)的楊郎文化,所見均為銅柄鐵劍,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為寧夏中衛(wèi)縣狼窩子坑M3(見后圖1,18),年代為春秋晚期左右。[注]周興華:《寧夏中衛(wèi)縣狼窩子坑的青銅短劍墓群》,《考古》1989年第11期。這種劍最初是由劍身插入劍柄并由兩個鉚釘固定而成,后來成為一種短劍的樣式。[注]楊建華:《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北方文化帶的形成》,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154頁。從西南地區(qū)的山字格銅劍來看,最早時代在春秋中、晚期左右,與甘寧地區(qū)的銅柄鐵劍同時或稍早,由此我們認為山字格銅劍并非由銅柄鐵劍發(fā)展而來,而是直接從中亞經(jīng)新疆至西北再西南的傳播路線而來,但目前中間環(huán)節(jié)缺失,形制也略微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山字格銅柄鐵劍是仿制山字格銅劍而成而不是相反,最早在甘寧地區(qū)出現(xiàn),然后經(jīng)川西、藏東傳至滇西北、滇西,最后有少量傳入滇文化,這從它們出現(xiàn)的時代早晚不同可以看出。

    (九)寬格銅柄鐵劍

    滇文化中銅柄鐵劍數(shù)量較多,時代為西漢以后(見后圖1,19)。這種劍在滇西、滇西北和川西、藏東均有較多分布,分為突齒和無齒寬格兩種。童恩正先生認為寬格銅柄鐵劍是由有山字形紋飾的無格劍發(fā)展為山字格銅劍再發(fā)展為寬格銅劍后出現(xiàn)的,其發(fā)源于云南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注]童恩正:《我國西南地區(qū)青銅劍的研究》,《考古學報》1977年第2期。我們認為寬格銅柄鐵劍的祖型應是甘寧地區(qū)楊郎文化中的山字格銅柄鐵劍,出現(xiàn)的時間為春秋晚期左右。在寧夏固原馬莊M12出土的一件山字格銅柄鐵劍與西南地區(qū)的寬格銅柄鐵劍較為相似(見后圖1,20)。[注]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寧夏固原楊郎青銅文化墓地》,《考古學報》1993年第1期。

    從形制來看,川西、藏東的寬格銅柄鐵劍更接近楊郎文化的山字格銅柄鐵劍,無齒寬格與山字格基本一致。而突齒寬格可能是在此基礎上的進一步創(chuàng)新,突齒的出現(xiàn)也源于北方草原文化,在長城一帶銅刀、劍的柄和身的銜接處常有突齒,一般左右對稱,川西、藏東較大的三角形突齒顯然更接近長城一帶刀、劍的突齒。滇西、滇西北的寬格則進一步裝飾化,突齒更多、更小,無齒寬格也同時存在。而傳至滇文化時,其裝飾化程度更高,而且只剩下裝飾較為繁縟的突齒寬格。寬格銅劍只在滇西、滇西北出現(xiàn),時代也不早于寬格銅柄鐵劍,它的出現(xiàn)可能是對寬格銅柄鐵劍的仿制。

    (十)銎部帶凸棱的方銎空首斧

    銎部帶凸棱的方銎空首斧在滇文化出現(xiàn)較晚,西漢以后才開始出現(xiàn),西漢中期以后廣泛流行,凸棱從一道增加到兩道、三道(見后圖1,21)??帐赘跉W亞草原西部地帶出現(xiàn)較早,并且可能是商代前期空首斧的來源。而長城地帶的方銎空首斧又是模仿中原殷商文化而來的,從夏家店上層文化開始流行(見后圖1,22),其后在東西伯利亞大森林南沿廣為流行。[注]烏恩岳斯圖:《北方草原考古學文化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年,第164頁。從其特征來看,紋飾大為簡化,形制也多為弧刃斧,并且多一至三道凸棱。這種凸棱的出現(xiàn)是針對斧的銎部在使用過程中易于損壞的缺點而設計的,在四川盆地、東南地區(qū)均很少見,但在滇西北的劍川海門口遺址就有出土,多為兩道凸棱。[注]云南省博物館:《云南劍川海門口青銅時代早期遺址》,《考古》1995年第9期。此外,海門口遺址的石鉞范上有“?!弊旨y,這種“兀”字紋裝飾在西南地區(qū)以外相當少見,而北方地區(qū)在西周時期遼寧建平縣的弧刃斧和北京昌平白浮銅戟上均有此種裝飾,[注]建平縣文化館等:《遼寧建平縣的青銅時代墓葬及相關文物》,《考古》1983年第8期。北京市文物管理處:《北京地區(qū)的又一重要考古收獲——昌平白浮西周木槨墓的新啟示》,《考古》1976年第4期??梢娝鼈冎g是有承繼關系的。此后,滇西一帶的青銅斧、鉞上流行“?!弊旨y裝飾,滇文化中也有個別斧上還保留有簡化的“兀”字紋。這種紋飾由東北到西南的長距離傳播的路線是較為清楚的。

    (十一)有耳橢圓或六邊形銎空首斧

    滇文化中另一種較有特色的空首斧為單耳或雙耳、橢圓或六邊形銎銅斧(見后圖1,23)。在周邊地區(qū)極少見,而在北方草原地區(qū)卻分布廣泛,與無耳空首斧屬于不同系統(tǒng)。新疆夏商時期青銅文化安德羅諾沃文化和新塔拉類遺存中都有這類單耳或雙耳斧(見后圖1,24) 。[注]韓建業(yè):《新疆的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46~53頁。這種有耳斧應與無耳斧一樣是從北方地區(qū)傳入滇文化的。

    (十二)單彎鉤銅鏃

    昆明羊甫頭M113出有一件實心鋌柳葉形鏃(見后圖1,25),在葉、鋌相接處有一單倒鉤,倒鉤末端向內(nèi)回收,與雙倒鉤的鏃明顯不同。這種鏃在大量的銅鏃中極為獨特,它的來源與北方草原青銅文化有一定關系。這種單彎鉤矛頭廣布于歐亞東部草原,在鄂爾多斯青銅器中有數(shù)件單彎鉤銅鏃(見后圖1,26) 。[注]田廣金,郭素新:《鄂爾多斯式青銅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55頁。在鹽源也采集到一件相似的單彎鉤空心圓鋌雙翼銅鏃??梢娺@種形制特殊的銅鏃起源于北方草原,后由西北地區(qū)零星傳入西南地區(qū)。

    (十三)兵器上的動物塑像

    本區(qū)在管銎戈、啄、棒上裝飾動物塑像的做法十分普遍,有鹿、熊、牛、豬等單個動物,也有虎噬牛等動物搏斗題材,以及人物等題材(見后圖1,27)。這種做法是歐亞草原“野獸紋”裝飾的一部分,但北方地區(qū)多在銅劍、刀的柄端裝飾動物塑像,只有少量戈、鉞等管銎上有動物塑像裝飾,西北地區(qū)卡約文化的戈就有立羊塑像(見后圖1,28),[注][日]三宅俊彥:《卡約文化青銅器初步研究》,《考古》2005年第5期。二者傳承關系十分清楚。另外,滇文化中大量存在的在斧、鉞、戚、矛等兵器的銎部一側焊鑄單體動物形象如豹、兔、雉等的做法在北方地區(qū)也常出現(xiàn),[注]張增祺:《再論云南青銅時代的“斯基泰文化”影響及其傳播者》,《云南文物》第26期。實際上是游牧文化中青銅器上環(huán)或鈕的一種變體,主要功能是便于懸掛,它們之間也應有一定的聯(lián)系。

    (十四)氈帽形頭盔、整甲

    滇文化中有的騎士和步兵身著的盔甲與周邊和中原文化明顯不同,其中一種頭盔為氈帽形,盔頂近錐形,而且有帽檐。而中原文化的頭盔為圓帽形,且均無檐。這種頭盔也與氈帽形狀相似,而歐亞草原地區(qū)氈帽十分常見,與農(nóng)業(yè)民族差異明顯,說明滇文化這種有檐頭盔與中原文化迥異而來源于歐亞草原。此外,滇文化中出土有銅頸甲、胸甲、臂甲、腿甲等整甲,另外還出土不少銅馬腿甲中原地區(qū)鎧甲為小甲片編綴而成,未見整塊鎧甲出現(xiàn),但歐亞草原上的斯基泰文化中有類似銅甲發(fā)現(xiàn),[注][日]三宅俊彥:《卡約文化青銅器初步研究》,《考古》2005年第5期;張增祺:《再論云南青銅時代的“斯基泰文化”影響及其傳播者》,《云南文物》第26期。在四川理縣龍袍砦的石棺葬中也出有與滇文化金臂箍相似的銅臂箍,[注]馮漢驥,童恩正:《岷江上游的石棺葬》,《考古學報》1973年第2期。而其源頭應來自更遠的地中海區(qū)域的古希臘文化。[注][美]Emma C.Bunker:《滇國藝術中的“動物格斗”和騎馬獵手》,趙永勤譯,正 平校,《云南文物》第26期。

    圖1:滇文化與北方地區(qū)相關的武器工具圖

    1.石寨山M58 2.烏尤克文化 3.山西石樓曹家垣 4、5.石寨山M13 6.北京昌平白浮村 7.李家山M51 8.內(nèi)蒙古涼城縣毛慶溝 9.李家山M74 10.遼寧建平哈拉道口 11.李家山M24 12.內(nèi)蒙古寧城南山根 13.李家山M47 14.遼寧敖漢旗山灣子 15、19.李家山M57 16.河北化隆三道營 17.李家山M68 18.寧夏中衛(wèi)縣狼窩子坑 20.寧夏固原馬莊 21.李家山M64 22.內(nèi)蒙古寧城小黑石溝 23.李家山M68 24.新疆尼雅北 25.羊甫頭M113 26.鄂爾多斯 27.石寨山M13 28.青海互助縣

    二、裝飾品

    (一)動物、人物題材扣飾

    滇文化中存在大量各種形制的青銅扣飾,有圓形、長方形和浮雕等多種,除裝飾綠松石、瑪瑙、玉珠和管等外,還有大量的動物、人物等題材的浮雕裝飾(見后圖2,1、3)。這種扣飾在周邊地區(qū)文化中均不見,而在北方地區(qū)卻有不少單體動物或動物搏斗、人物活動場面的帶飾(見后圖2,2、4),其中動物紋(或稱野獸紋)是北方地區(qū)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區(qū)東部,有帶邊框的長方形、不帶邊框的P形和橢圓形,大部分是用來做腰帶上的裝飾品,只有少量有實用功能。滇文化的動物紋扣飾從動物格斗、騎馬狩獵等題材及藝術風格來看與北方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這類帶飾有較大的相似性,而且功能也相似,均為腰帶上的裝飾品,沒有實用功能,雖然從形制到表現(xiàn)方法都有不少的差異,但并非是“不同文化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因經(jīng)濟、文化、社會以及自然條件的類似而出現(xiàn)的共同特點”,[注]田曉雯:《談“滇文化”之青銅扣飾》,《云南文物》第20期。而應是根據(jù)北方地區(qū)的銅帶飾改造而成的,二者的傳承關系是十分明顯的。

    (二)獅身人面扣飾

    石寨山M13出土一件鎏金獅身人面扣飾,二獅交股站立,獅面為人面形,頭上有長角,口中有獠牙,耳上戴有耳環(huán),腳上佩戴突沿玉鐲,形象奇特(見后圖2,5)。李家山M51還出有長方形獅子圍邊扣飾,其形象也近似人面獅身。石寨山M71疊鼓形貯貝器器身刻劃有一獅形怪獸,人面人手獸足有尾,口中兩只獠牙,顯系一裝扮成獅子的人,或為做法的巫師一類。這些扣飾和紋飾雖是典型的本區(qū)特色,但其題材卻與本地風格大相徑庭。因為中國不產(chǎn)獅子,在漢代以前也未見獅子題材。人面獅身形象是典型的希臘神話題材,而中亞地區(qū)在亞歷山大東征后受希臘文化的影響深刻,滇文化人面獅身素材無疑應來自中亞地區(qū)。

    (三)翼虎銀帶扣

    石寨山M7出土一件翼虎銀帶扣(見后圖2,6)。從有翼神獸造型的起源來看,西亞地區(qū)最早出現(xiàn),在伊朗公元前15~7世紀的洛雷斯坦青銅器中就有人面帶翼的怪獸形象,[注]羅世平,齊東方:《波斯和伊斯蘭美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20頁。后在西亞和中亞地區(qū)廣為流行。滇文化翼虎銀帶扣從題材來看顯然是歐亞草原而來,具體而言可能是從印度來的,因為翼虎是古印度的傳統(tǒng)藝術母題,北方邦馬圖拉(Mathura)就發(fā)現(xiàn)過公元2世紀貴霜時期的翼虎石刻。[注]童恩正:《古代中國南方與印度交通的考古學研究》,《考古》1999年第4期。

    (四)尖嘴回首怪獸紋

    滇文化部分金劍鞘上有一種尖嘴怪獸紋,頭頂有角前曲上卷,頭向后回望,身作獸形,足下爪大,四趾,尾前揚上卷 (見后圖2,7),另外在銅劍、銅鼓足部和銅臂甲上也有相似的紋飾。這種怪獸題材在滇文化大多為寫實動物紋的題材中顯得十分突兀不協(xié)調(diào),這肯定不是本區(qū)域特有的風格。在北方地區(qū)發(fā)達的“野獸紋”藝術中鷹首或獅首格里芬的怪獸題材十分常見,巴澤雷克文化中就有這種翻轉回頭的鷹喙獅身有翼形象(見后圖2,8) 。此后傳入中國西北地區(qū),桃紅巴拉文化中就有不少這類形象,在青銅器和金銀器上均有發(fā)現(xiàn),不過已經(jīng)過本地改造,多為鷹喙大角鹿形象,頭頂有樹冠狀的角,身上仍有翼,頭部前伸而非回首。滇文化這種怪獸紋從風格來看與上述怪獸紋近似,但為尖嘴而無勾喙,角則卷曲松散不成樹冠狀,身上似無翼,顯然也經(jīng)過本地改造,但回首尖嘴獸身的形象還是與歐亞草原的鷹喙格里芬形象相似。

    (五)雙馬紋金飾

    更令人驚奇的是,在部分金劍鞘的紋飾中有雙馬紋裝飾,有金片飾和劍鞘上圖案,既有雙馬相對伏臥、也有雙馬相對站立的形象,馬的形象較抽象,與寫實的馬的形象有一定差距(見后圖2,9)。這種雙馬紋飾與北方草原吐火羅人信奉的雙馬神紋樣十分相似,高加索地區(qū)的科班文化中就有這種相對站立的雙馬形象,在內(nèi)蒙古、寧夏、新疆一帶也有雙馬神的牌飾出土(見后圖2,10) 。川西南的鹽源地區(qū)的青銅樹枝形飾品中也有不少一人雙馬的形象,據(jù)研究也是北方草原傳播的結果。由此可見這種雙馬神從西北地區(qū)南下的路線,滇文化雙馬紋飾顯然也具有這種雙馬神的風格。與此相似的其他對獸紋在本區(qū)也十分常見,如兵器銎部雙蛇二臥鹿、二立鴨等塑像十分對稱,可能是借鑒了這種雙馬紋的布局。

    (六)蜻蜓眼式玻璃珠

    李家山M51、M68出土10粒表面鑲嵌淺藍色同心圓紋的扁圓球形蜻蜓眼式玻璃珠,與其他數(shù)以萬計的素面玻璃珠區(qū)別明顯,時代為西漢中晚期(見后圖2,11)。這種蜻蜓眼玻璃珠最早出現(xiàn)于公元前1400~1350年的埃及,后為腓尼基人和波斯人掌握,公元前5~前3世紀在地中海東岸和伊朗西部多有發(fā)現(xiàn)。中國部分地方有發(fā)現(xiàn),主要位于新疆、山西、河南、湖北一帶,是從古波斯經(jīng)西域進入中原地區(qū)的。過去對蜻蜓眼式玻璃珠傳入中國的路線有諸多爭議,大致有三種可能,即經(jīng)西亞過中亞到中國、從印度到云南和從海路到東南沿海。在對這三種可能進行分析后,李會、鄭建國認為蜻蜓眼式玻璃珠從印度傳入云南和經(jīng)海路而來的觀點在考古材料面前難以成立,而從歐亞草原西部到新疆西部——費爾干納,天山、帕米爾之間分布著大量的蜻蜓眼玻璃珠,這一分布特色展示出歐亞大草原在蜻蜓眼珠傳入中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同時,部分蜻蜓眼式玻璃珠經(jīng)由伊朗高原北上經(jīng)帕米爾地區(qū)傳入中國新疆塔里木地區(qū)的可能性也存在。云南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時代晚至西漢以后,極有可能是中國自產(chǎn)的產(chǎn)品,當然也有外來的可能性。[注]李 會,鄭建國:《從早期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傳入看漢以前的中外交通》,《四川文物》2010年第2期。不過中國境內(nèi)秦漢以后蜻蜓眼式玻璃珠逐漸銷聲匿跡,只在新疆、云南和廣東等地出土,說明它外來的可能性較大,則自北方地區(qū)南下和從嶺南而來的可能性也都存在。

    (七)服裝小飾品

    滇文化還出土不少銅、金服裝小飾品,有花瓣形(見后圖2,12)、圓形泡飾和中間圓鼓的小金管、小圓管等,都可在北方地區(qū)的青銅文化中發(fā)現(xiàn)同樣形制的銅制品(見后圖2,13),而且分布地域較廣,是游牧民族常見飾品。滇文化這些小飾品無疑應是從北方地區(qū)傳入的。

    (八)石 墜

    滇文化石墜出土較多,大多出于男性墓中,是用來磨利刀劍刃部的礪石,有些制造精制的也有裝飾功能,后期有的用玉來制造,成為純粹的裝飾品。一般為長條形,橫截面為扁平或扁圓、圓形等,一端有一圓形小孔用來穿系(圖2,14)。這種石墜在周邊地區(qū)均未發(fā)現(xiàn),即使靠西北的滇西、滇西北及川西、藏東一帶都很少見。而北方地區(qū)則廣泛分布,主要流行于新疆及其以西地區(qū),與狩獵和畜牧經(jīng)濟有關,形制也與本區(qū)相似,有長條扁平形或圓形(圖2,15)。滇文化石墜顯然是從北方地區(qū)傳入的,但可能沒有經(jīng)過太多中間區(qū)域的吸收,或許這是某些北方地區(qū)人群南下時帶來的,但未被廣泛接受而只在本區(qū)域被大量使用。

    (九)動物塑像

    滇文化還有一些單體圓雕青銅或漆木動物形象及頭像,多是用來作為陳設或懸掛的裝飾品,有鳥、鹿、牛頭,此外不少器物上也有動物或人物圓雕形象。北方地區(qū)也廣泛分布,有羊、鹿、馬、犬、鳥等,與本區(qū)域一樣既有圓雕形象也有頭像,在西北地區(qū)的楊郎文化中發(fā)現(xiàn)較多動物塑像,它們之間應有一定的聯(lián)系。

    圖2:滇文化與北方地區(qū)相關的裝飾品圖

    1.李家山M57 2.寧夏彭陽縣張街 3、7、9.李家山M68 4、10.內(nèi)蒙古準格爾旗西溝畔 5.石寨山M13 6.石寨山M7 8.阿爾泰圖克丁石冢 11.李家山M51 12.李家山M69 13.鄂爾多斯桃紅巴拉 14.李家山M62 15.新疆哈密艾斯克霞爾

    三、禮樂器

    (一)銅鼓、貯貝器上的列獸紋

    滇文化銅鼓的鼓面、鼓胸、鼓腰及貯貝器的腹部常裝飾精細的幾何紋和動物、人物題材,其中的列獸紋尤為特別(見后圖3,1)。其他器物上也有類似題材,羊甫頭M113漆葫蘆、漆壺上就有列兔紋。丘茲惠先生認為黑格爾Ⅰ型銅鼓(即石寨山型鼓)上的行鹿紋與整體表現(xiàn)水上活動的主題背景無關,是南遷的北方游牧民族將其動物紋樣融匯在以傳統(tǒng)風格紋飾為特征的地方青銅文化中,是尚未被同化的游牧傳統(tǒng)的直觀證據(jù)。[注]丘茲惠:《黑格爾Ⅰ型銅鼓與“動物紋樣”藝術》,《南方民族考古》第2輯,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年。北方地區(qū)動物形紋飾是其文化的核心特征,列獸紋在許多器物上都有出現(xiàn),歐亞草原上的南俄庫班地區(qū)克利爾密斯(Kelermes)公元前6世紀斯基泰古墓出土的一件金碗外壁錘碟出成排的鴕鳥、動物搏斗和蹲獸場景(見后圖3,2)。中國北方地區(qū)也有不少這類題材,玉皇廟文化的椎管上有虎、豹、馬、犬等列獸裝飾,夏家店上層文化銅罐上有犬、鹿、鳥的列獸紋,西北地區(qū)卡約文化、辛店文化的彩陶上也有行鹿紋。北方民族南下西南后,仍然在各種器物上表現(xiàn)了這一主題,川西高原的茂縣牟托一號石棺墓中出土的動物牌飾上也有成排的禽鳥、鹿、虎、蛇。[注]茂縣羌族博物館等:《四川茂縣牟托一號石棺墓及陪葬坑清理簡報》,《文物》1994年第3期。滇文化銅鼓和貯貝器上的列獸紋都是這一主題的繼承和發(fā)展。

    (二)杖及杖頭飾

    滇文化杖有長杖和短杖,而杖頭飾數(shù)量眾多,為插在木杖或竹杖上的裝飾物,有各種動物和人物形象,均出在大型墓中,是貴族階層身份和權力的象征(圖3,3)。權杖頭起源于近東,美索不達米亞和古埃及遺址大量出土這種表示權力的標志物,傳入中亞草原后,成為辛塔什塔—彼得羅夫斯卡文化的典型器物。[注]林梅村:《吐火羅人的起源與遷徙》,《西域研究》2003年第3期。權杖頭在中國出現(xiàn)也很早,甘肅西和縣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中就有彩陶權杖頭發(fā)現(xiàn),說明權杖頭傳入中國的時間很久遠。[注]王彥?。骸陡拭C西和縣寧家莊發(fā)現(xiàn)彩陶權杖頭》,《考古》1995年第2期。此后四壩文化、卡約文化都有杖頭飾發(fā)現(xiàn),青海大華中莊出土的鳩首牛犬杖頭飾完全具有北方地區(qū)的動物裝飾風格(圖3,4),[注]青海省湟源縣博物館等:《青海湟源縣大華中莊卡約文化墓地發(fā)掘簡報》,《考古與文物》1985年第5期。可以看出權杖頭在進入北方地區(qū)后逐漸加入了本地常見的藝術風格。西南地區(qū)障及杖頭飾也不少,最早在三星堆文化中出現(xiàn)金杖,并有立雞、立鳥及龍形杖頭飾,此外在云貴高原的鹽源、滇西北、滇西等地都有各種動物和人物形象的杖頭飾。從杖頭和杖頭飾出現(xiàn)的時代和分布地域來看,西南地區(qū)無疑以三星堆文化最早,“西南地區(qū)的其他民族的用杖習俗是受古蜀國用杖習俗的影響,‘蜀杖’的南傳路線與‘蜀戈’的南傳路線基本重合”。[注]劉 弘:《西南地區(qū)“杖”制考》,《四川文物》2009年第2期。但巴蜀文化在春秋戰(zhàn)國以后并未出現(xiàn)過杖和杖頭飾,這可能與巴蜀文化內(nèi)不同時期的政權興替和文化變遷有關。而云貴高原權杖的出現(xiàn)是在春秋戰(zhàn)國以后,如果三星堆文化對云貴高原用杖習俗有影響的話,也應是一種文化底層的影響而不是實際的傳承關系,這與戈、鉞、矛等器物的直接傳播關系不能劃等號。因此,我們認為云貴高原權杖和杖頭飾的出現(xiàn)是北方地區(qū)文化用杖習俗的南傳,它既可能通過三星堆文化的間接影響也可能直接從川西、藏東高原傳入,大量出現(xiàn)的鳥形杖頭飾無疑有三星堆文化的影子,不過各種動物形象則與北方地區(qū)傳統(tǒng)的動物紋風格一致,受北方地區(qū)文化的影響更大一些。滇文化杖和杖頭飾的大量出現(xiàn)無疑是西亞經(jīng)中亞過新疆傳入西北地區(qū)后再向南傳播的結果。

    圖3:滇文化與北方地區(qū)相關的裝飾品圖

    1.石寨山M71貯貝器腰部紋飾 2.南俄庫班地區(qū)克利爾密斯金碗紋飾 3.李家山M69 4.青海大華中莊

    四、陶長頸壺

    滇文化陶器多分布在羊甫頭、天子廟以北的區(qū)域,石寨山和李家山基本不出陶器,而且所出陶器基本為漢式器形,但有一種單耳長頸圜底壺較為奇特,器表有黑色陶衣,并有彩繪,時代在西漢中期以后,數(shù)量極少,目前僅發(fā)現(xiàn)數(shù)件,與其他形制的陶器截然不同,顯然是外來輸入品(圖4,1)。這種形制的陶壺在周邊地區(qū)未發(fā)現(xiàn)過,不過在新疆地區(qū)青銅時代至早期鐵器時代有不少這類長頸壺,位于哈密盆地的焉不拉克文化的長頸壺是受辛店文化的長頸腹耳壺的影響而出現(xiàn)的,晚商至西周以后,焉不拉克文化向西發(fā)生強烈滲透,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高頸壺文化系統(tǒng)”,戰(zhàn)國至西漢時期高頸壺遍及全疆大部,而且形態(tài)趨同,為單耳長頸鼓腹圜底,是東部因素與當?shù)亓曀兹诤系漠a(chǎn)物(圖4,2)。[注]韓建業(yè):《新疆的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116頁。而春秋戰(zhàn)國以后甘青地區(qū)陶器少見,也不見這類陶壺。因此,滇文化陶壺很可能是從新疆一帶的早期鐵器時代文化傳來的,在西藏西部的札達縣皮央·東嘎墓群中有不少與這種壺形制基本一致的陶罐,[注]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等:《西藏札達縣皮央·東嘎遺址古墓群試掘簡報》,《考古》2001年第6期??梢宰鳛檫@種器物傳播路線的佐證。

    圖4:滇文化與北方地區(qū)相似的陶壺圖

    1.李家山M86 2.新疆且末縣扎滾魯克

    五、服 飾

    服飾具有較強的民族識別功能,從滇文化人物圖像和塑像的服飾我們能夠將各種服飾所代表的人群區(qū)分開來,并將這些人群與古代族群的特點聯(lián)系起來判斷其族屬。其中有部分服飾特征與北方地區(qū)特別是距離西南地區(qū)較近的西北地區(qū)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相近,它們之間有一定的傳承關系。

    (一)編發(fā)、披發(fā)

    從發(fā)式來看,絕大多數(shù)滇人顯然屬于“椎髻”之民,但也有少數(shù)披發(fā)和編發(fā)的人物,如貯貝器上就有披發(fā)和編發(fā)的人物形象,雖然數(shù)量很少(見后圖5,1、2)。此外在戰(zhàn)爭場面貯貝器上有滇人敵人的形象,也有不少為披發(fā),他們很可能是與滇人為敵的雟、昆明人,《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其為“編發(fā)”,而雟、昆明人是從西北地區(qū)南徙而來的古代族群后裔。西北地區(qū)發(fā)式多為披發(fā)和編發(fā),《后漢書·西羌傳》、《魏略·西戎傳》、《晉書·吐古渾傳》都記載有這些西北地區(qū)的人群披發(fā)及編發(fā)的習俗,說明披發(fā)、編發(fā)是北方民族一種常見的發(fā)式。這些披發(fā)、編發(fā)的雟、昆明人在滇國的地位很低,少數(shù)為平民,大多數(shù)是作為戰(zhàn)俘用以祭祀的犧牲,但從淵源上看是源自西北地區(qū)的氐羌族群。

    (二)高尖帽

    在滇文化“四人樂舞”鎏金銅扣飾上四名手持法鈴的巫師都戴有筒形高尖帽,帽頂和兩邊共插有五支樹枝形裝飾,每枝頂部有一圓形葉片(見后圖5,3)。這種帶樹枝形裝飾的高尖帽在滇文化中顯得十分奇特,在南方農(nóng)業(yè)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中也絕無此類尖帽出現(xiàn)。但在北方地區(qū)西部各地歷史文化遺跡中,尖帽是一種普遍的服飾文化現(xiàn)象。而這種筒形高尖帽與希羅多德《歷史》中所描繪的戴尖頂帽的塞克人十分相似。在哈薩克斯坦的伊塞克湖金人墓發(fā)現(xiàn)的衣冠與戴尖頂帽的塞人的記載十分吻合,他們可能就是考古學家苦苦找尋的高帽塞人(見后圖5,4)。[注]郭 物:《鍑中乾坤——青銅鍑與草原文明》,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54頁。高尖帽是“生命樹”的象征,高尖帽的主人往往是具有一定社會地位和特殊身份的人或“神” 。[注]吳妍春,王立波:《西域高尖帽文化解析》,《西域研究》2004年第1期。對比二者可以看出,滇文化手持法鈴的巫師無疑是具有較高社會地位的人,從巫師形象鎏金可以看出這些人都是當時社會的貴族階層,而其所戴高尖帽上的樹枝形裝飾則與“生命樹”的含義吻合,這兩點與西域高尖帽文化所蘊涵的宗教信仰、意識形態(tài)都完全一致,二者之間應該有直接的承繼關系。雖然二者相距遙遠,但中間地帶還是有一些蛛絲馬跡可循,鹽源地區(qū)出土不少樹枝形裝飾插件和杖首,與滇文化高尖帽上的樹枝形裝飾一樣,并且在一件三少女杖頭飾上的少女形象也帶著高高的氈帽,與北方地區(qū)的氈帽一致。[注]姜先杰等:《涼山地區(qū)近年考古新發(fā)現(xiàn)簡述》,《中華文化論壇》2002年第4期。由此可知滇文化這種高尖帽是從北方地區(qū)傳入的,雖然在普通滇人服飾中不見,只是部分巫師在特殊場合才穿戴。

    (三)披虎、豹皮

    在滇文化貴族形象中常有披虎、豹皮的裝束。石寨山一銅鼓殘片上有一祭祀圖,共有三人,其所著服飾為虎、豹皮形狀,后部有一豹尾,顯然在進行祭祀活動(見后圖5,5)。李家山四舞人銅鼓上的四位身披虎皮華服的貴族在跳宗教儀式中的舞蹈。三騎士銅鼓上的騎士身上也披有虎、豹皮長衣。從他們的衣著看與虎、豹有關,或許與圖騰崇拜有關。這種習俗一直延續(xù)到南詔時期,唐人樊綽《云南志》詳細記錄了披虎皮的方法和選擇虎皮好壞的標準,以及披虎皮的具體方法,可見大蟲披衣是南詔時期的一種官服。南詔的統(tǒng)治者是滇西的“烏蠻”貴族,他們主要源自漢晉以來的氐羌族群后裔,后發(fā)展為彝族。云貴高原的氐羌族群后裔是從西北地區(qū)南下以后形成的,而羌人圖騰為西王母,其形象即為虎、豹一類?!渡胶=?jīng)·大荒西經(jīng)》記載:“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后,黑山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有人戴勝,虎齒,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憋@然,這也是一種披虎、豹皮的裝束。由此可見,本區(qū)披虎、豹皮的習俗是源自西北地區(qū)的氐羌族群。

    (四)披 氈

    在滇人裝束中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大部分男子穿有披氈(也稱“罽”、 “罽旄”、“氈罽”、“蠻氈”等),大多長可拖地。而披氈是西北地區(qū)氐羌族群的一種常見裝束,氐羌族群由于以游牧為主并居住在高寒山區(qū),所以披皮服氈的人較多?!稄V志》記載羌人“女披大華氈以為盛飾?!薄端鍟h項傳》載:“黨項羌者……服裘褐披氈以為上飾?!苯窦{西族源自漢代越雟郡的“牦牛種”,晉稱“摩沙夷”,也屬氐羌族群的一個支系,唐以后稱為“么些蠻”,元李京《云南志略·諸夷風篇》記載末些(即么些)云:“末些蠻在大理北,……婦人披氈、皂衣、跣足、風鬟高髻,……”,說明這種披氈習俗的源遠流長。昭通后海子東晉時期“南中大姓”之一的霍承嗣墓的壁畫中“夷漢部曲”人物皆著披氈。南詔、大理時期也非常流行披氈?!缎U書》記載南詔地方男子無論尊卑普遍披氈,女仆也有披氈的,“丈夫一切披氈”,“貴家仆女亦裙衫,常披氈”。直到今天部分少數(shù)民族如彝族等仍流行以“察爾瓦”(即披氈)作為主要服飾。由此可見滇文化披氈習俗是由西北地區(qū)傳入的,并且一直流傳至今。

    (五)毛織毪衫

    在石寨山M71疊鼓形貯貝器胴部刻劃紋飾中有一騎馬獵手,戴帽,著皮衣,衣上有毛,綴穗,著毛褲,服飾較為特殊。徐學書先生認為其衣為毛織毪衫,與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西漢早期墓中發(fā)現(xiàn)其民著羊毛編織的毪衫一致,滇王室應源出岷江上游蠶叢氏蜀人,為“岷山莊王”后裔。[注]徐學書:《莊王王滇、王夜郎考辨》,《中華文化論壇》2000年第4期。這雖為一家之言,但少量滇人著毪衫的習俗應來自較為寒冷的西北地區(qū),《新唐書·吐蕃傳》記載吐蕃人“衣率氈韋”,而吐蕃人也是羌人后裔??梢姷崛嗣楇ど婪棏醋晕鞅钡貐^(qū)。

    (六)長衣、長褲、鞋子

    滇人形象著長衣、長褲者很少,只在一件貯貝器上有一人物,腦后螺髻,著曲腰橢圓形斑紋的虎皮長袖衣,長褲有菱形紋,束腰帶,右肩斜挎帶掛長劍于左腰,戴手套,腳穿前端上翹之鞋。該人與普通滇人衣著差距較大,而與二人盤舞銅扣飾和 “納貢”場面貯貝器上的外來人物衣著一致,并且也為高鼻形象,可能與后二者一樣是來自中亞或南亞地區(qū)的人,應是北方地區(qū)的南下人群,他們可能屬于斯基泰人或相近民族。但該人與普通滇人一樣參加宗教活動,又表明他是滇人中的成員而不是外來者,也說明長衣、長褲、鞋子的服飾也被滇人所接受。李家山M51三騎士銅鼓上的三位騎士也著長褲,并且也有高鼻特征,可能也來自北方地區(qū),銅鼓上的牛面部較寬,與其他面部狹長的牛形象不同,可能為牦牛,似乎也暗示他們來自寒冷的北方地區(qū)。

    圖5:滇文化與北方地區(qū)相關的服飾

    1.石寨山M1“殺人祭銅柱”場面貯貝器上披發(fā)人物 2.李家山M69“紡織”場面貯貝器上編發(fā)人物 3.石寨山M13“四人樂舞”銅扣飾 4.哈薩克斯坦伊塞克湖金人墓高尖帽 5.石寨山M13銅鼓上刻畫人物形象

    六、喪葬習俗

    (一)石山墓地

    在墓地選擇上,滇池北部的羊甫頭、天子廟、石碑村、太極山等墓地均選擇在土山或緩坡地帶,這是南方民族典型的喪葬特點。而滇池南部和玉溪三湖一帶的石寨山、李家山、金蓮山等墓地則刻意選擇在孤山山頂,且山頂多亂石或巖層分布,墓葬就分布在巖石之間或鑿穿巖層,不少大型墓由于位于巖石之間的縫隙,為規(guī)避巖石造成墓邊不整齊。金蓮山墓地部分墓葬刻意在巖層上挖出墓穴,顯示出特殊的埋葬習俗。在滇西北的鰲鳳山墓地也選擇在遍布砂巖的小山上,部分墓坑也挖在巖石空隙中,未加修整,顯得不規(guī)整,與本區(qū)域墓地有些相似。[注]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劍川鰲鳳山古墓發(fā)掘報告》,《考古學報》1990年第2期。這種將墓葬設在石縫之間或巖層之中有可能是石棺葬的一種變通形式。石棺葬在北方地區(qū)十分普遍,它出現(xiàn)于新石器時代晚期,在青銅時代達到鼎盛,一直延續(xù)至鐵器時代。在黃河上游地區(qū)的石棺葬主要發(fā)現(xiàn)于辛店文化,川西、藏東高原及滇西北、川西南、滇西一帶也發(fā)現(xiàn)大量的石棺葬,時代要晚于北方地區(qū),其淵源應在北方地區(qū)。[注]童恩正:《試論我國從東北至西南的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載《童恩正學術文集——南方文明》,重慶:重慶出版社,1998年,第365~368頁。本區(qū)這種奇特的葬俗顯然與南方農(nóng)業(yè)民族不同,而可能是北方地區(qū)盛行的石棺葬的一種變體。

    (二)墓內(nèi)挖棺穴的做法

    滇文化墓葬中不少在墓坑內(nèi)再向下挖一棺坑,放置棺木。這種墓坑內(nèi)挖棺坑的做法在周邊地區(qū)也很少見,顯然不是本地區(qū)固有葬俗,其淵源不在本地。但在卡約文化中卻很多見,一般在土坑中再挖一個只容納一人的長方形坑,此坑規(guī)整,大小與木棺基本相同,然后再用木板或圓木拼插在土坑的四周,因此這個坑內(nèi)土坑又可稱為“棺坑” 。[注]劉杏改:《卡約文化的埋葬習俗》,《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4期。滇西楚雄萬家壩墓地中也有部分墓葬采用這種墓葬形制,滇文化這種墓坑內(nèi)挖棺坑的做法顯然承自西北地區(qū)的卡約文化。

    (三)二人合葬

    在石寨山、李家山墓地有不少墓葬為男女、二男、二女或母子合葬,大型墓亦如此,這種葬俗較為奇特,在周邊其他地區(qū)不見,而在西北地區(qū)的齊家文化中有男女合葬現(xiàn)象,卡約文化中則常見男女、同性或母子合葬現(xiàn)象,滇西北鰲鳳山墓地也有男女、二女、母子合葬現(xiàn)象,這種葬俗從西北漸次向南的傳承關系十分清楚。

    (四)多人合葬

    從葬式來看多為仰身直肢單人葬,這種葬式在各地均很常見。但金蓮山墓地有一種多人合葬墓十分罕見,在墓中有數(shù)人至數(shù)十人的合葬現(xiàn)象,羊甫頭也有少量合葬,不過規(guī)模較小,所見有三人合葬。這種葬俗顯然與川西南和滇西一帶的大石墓葬俗一致。大石墓是西北至西南地區(qū)廣泛流行的石棺葬的變體,其源頭也在北方地區(qū)。在更遠的新疆焉不拉克文化中的焉不拉克墓葬、察吾乎溝口文化中的察吾乎溝口墓葬、群巴克墓葬、包孜東墓葬和阿拉溝、扎洪魯克、山普拉等墓葬實行多人二次集體合葬,多者達數(shù)十人甚至100多人,在中亞和南西伯利亞的阿凡納羨沃文化、塔加爾文化、塔施提克文化等也流行。[注]余太山:《西域通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1頁。西北地區(qū)多人合葬不多,一般為數(shù)人合葬,不見數(shù)十人的合葬現(xiàn)象。這種多人合葬的葬俗在其他地區(qū)很少見,無疑是從中亞草原一帶向東南傳入川西、藏東高原,再進入云貴高原后傳入滇文化。

    (五)分層叢葬

    在羊甫頭、紗帽山、金蓮山、石寨山等墓地有在同一墓坑中先后分層叢葬的現(xiàn)象,多為兩層,也有部分為三層。這種叢葬十方奇特,只在大石墓、石棺葬中有少量發(fā)現(xiàn)類似的兩層棺室埋葬,滇西祥云檢村M1為多室雙層大石墓,上層墓室有十余人,下層兩人,均有隨葬品。[注]大理州文物管理所等:《云南祥云檢村石槨墓》,《文物》1983年第5期。南方其他地區(qū)從未發(fā)現(xiàn)。但在新疆蘇貝希文化、察吾乎溝口文化等墓地常有發(fā)現(xiàn),有的為單人分層叢葬,還有的為多人二次分層合葬,從兩層到五、六層都有。[注]韓建業(yè):《新疆的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59頁、第70頁。西北地區(qū)也有少量發(fā)現(xiàn),寺洼文化的甘肅莊浪徐家碾墓地中也有不少這類分層叢葬墓葬,不過只是將墓主人的尸骨分開來分層埋葬,或與其殉人、殉牲分層埋葬,[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徐家碾寺洼文化墓地》,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34~35頁。與同一墓葬不同個體的分層埋葬有所不同,但仍有分層埋葬的特點,顯然也與這種葬俗有關。滇文化分層叢葬的現(xiàn)象由于墓主人尸骨保存不好,不知是與新疆地區(qū)的不同個體分層叢葬一致還是與寺洼文化的同一個體分層叢葬的葬俗一致則很難分辨,不過可以看出這種葬俗傳播的方向是十分清晰的。

    (六)亂骨葬

    羊甫頭、金蓮山有部分亂骨葬,也稱解肢葬,為亂骨堆放,有的將頭砍下來。這種葬式起源于甘青地區(qū)的原始文化,從齊家文化開始出現(xiàn),在卡約文化中常見,包括大量擾亂上身或下身骨架的亂骨葬,缺少上肢或下肢的割體葬等,青?;“胫魍菘s文化墓地中就有這種葬俗存在。[注]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青?;】h半主洼卡約文化墓葬發(fā)掘簡報》,《考古》1996年第8期。滇西新石器時代晚期大墩子遺址、白羊村遺址墓葬中就有這類葬式發(fā)現(xiàn),滇西北鰲鳳山墓地中也有不少二次亂骨葬及割體葬??梢娺@種葬俗也是從西北地區(qū)南傳進入本區(qū)的。

    (七)殉人、殉牲習俗

    羊甫頭M113腰坑內(nèi)有人頭骨,應為殉人。石寨山M8墓主人腳旁也有一堆人骨,估計也應為殉人。李家山M68的祭祀坑內(nèi)有零星人骨,四周還有鹿頭骨和鹿角,當為殉葬的侍衛(wèi)和牲口。在李家山等地大型墓葬有以牛殉葬的現(xiàn)象,有的以牛牙殉葬,也有用整牛殉葬的。這種葬俗在西北地區(qū)也十分常見,卡約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中都有發(fā)現(xiàn)較多用人或動物殉葬的現(xiàn)象。滇西北鰲鳳山和老龍頭都有發(fā)現(xiàn),而且所占比例不少,說明這種葬俗在西南地區(qū)較為流行,不過滇文化中并不多見,可見已是這種葬俗南傳的余脈。

    (八)祭祀坑

    李家山大型墓墓坑埋葬填平一段時間后,又在墓坑的填土中再挖一坑祭祀死者,坑為圓形圜底,坑內(nèi)埋入一塊其他地方搬運來的錐狀石塊,尖端朝上放置,并有祭祀焚燒所遺留的灰燼、炭屑,稱為祭祀坑。在墓葬上設祭坎并在其中埋葬石塊的習俗在周邊地區(qū)也很少見。時代與滇文化差不多的會理糞箕灣墓地在少數(shù)墓葬旁有圓形坑,坑壁經(jīng)火燒過,有的放置數(shù)塊青砂質(zhì)石板和石塊,[注]會理縣文物管理所等:《四川會理縣糞箕灣墓群發(fā)掘簡報》,《考古》2004年第10期。這種圓坑與滇文化祭祀坑類似,只是在墓旁而不是墓上。石棺葬中也有少量使用祭祀坑的現(xiàn)象,理縣佳山墓地一座石棺葬旁有一袋狀祭祀坑,坑內(nèi)填埋不少有意打碎的陶器,并有一塊不規(guī)則的自然石塊。西北地區(qū)祭坎遺跡發(fā)現(xiàn)頗多,時代也很早,民和陽山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墓地有12座圓形祭祀坑,坑內(nèi)有牛、羊等家畜和野獸骨骼,有些坑內(nèi)還有碎陶片和許多大小不一的石塊以及火燒過的痕跡,應是一種墓祭遺跡。[注]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民和陽山》,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53~56頁。青海大華中莊卡約文化墓地中有兩座墓有祭祀坑,其中一座坑內(nèi)有許多礫石,另一坑內(nèi)遍布焚燒后的木炭、獸骨,這是二次擾亂時或擾亂后舉行壘石祭祀儀式后流下的。[注]青海省湟源縣博物館等:《青海湟源縣大華中莊卡約文化墓地發(fā)掘簡報》,《考古與文物》1985年第5期。這種習俗與滇文化較為接近,應該屬同一類祭祀坑。由此可見滇文化墓上祭祀坑的習俗來自西北地區(qū)并漸次向南傳播。而祭祀坑中豎立石塊的做法也可能與北方地區(qū)有關,在墓葬前樹立大石的做法在歐亞草原常見,而大石墓前有這種習俗,蜀文化也常有大石記載,不過在滇文化中已簡化為在祭祀坑中象征性豎立石塊。

    (九)隨葬海貝

    滇文化大墓及部分中型墓中多隨葬有海貝,一般用貯貝器盛裝,數(shù)量從數(shù)十至數(shù)千枚不等,金蓮山部分小型墓中也有發(fā)現(xiàn)。這些海貝雖來自南海和印度洋,但使用海貝隨葬并非沿海地區(qū)的固有傳統(tǒng)。從周邊海貝出土情況來看,多位于距海較遠的西北地區(qū),滇西北、川西南及川西、臧東一帶墓葬中有少量海貝出土,而西南地區(qū)的海貝最早出土于三星堆一、二號祭祀坑中,因此學術界一般認為,西南地區(qū)以海貝為飾品或財富象征是受三星堆文化影響所致。不過三星堆文化與西南山地各種出土海貝的墓葬時代相距較遠,三星堆文化直接影響周邊區(qū)域用貝習俗的可能性不大,而其后繼的巴蜀文化也沒有用貝的習俗,因此西南山地墓葬隨葬海貝的習俗與三星堆文化關系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與西南山地相鄰的西北地區(qū)卡約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四壩文化等隨葬海貝的墓葬不少,范圍廣,延續(xù)時間長,除海貝外,還有少量石貝、骨貝、銅貝和金貝。而從全國范圍來看,秦漢以前海貝的使用地域限于長江以北,海貝的使用有自西、西北向東、東南傳播的軌跡。鑒于此,有學者提出了中國古代海貝不是從東南向西北傳播,而有可能是從印度洋到土庫曼地區(qū)、再經(jīng)歐亞草原、蒙古草原到達中國青海東部或長城地帶,進而輸入中原地區(qū)的。而在海貝使用的漸衰期和海貝在漢文化系統(tǒng)中消逝后,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如匈奴族和鮮卑族等還依然保持著使用海貝的傳統(tǒng),這實際上為海貝的來源提供了某種暗示。大量海貝經(jīng)由連接歐亞的北方草原地帶向中國輸入的途徑中,北方游牧民族充當了傳播的載體。[注]許 宏:《最早的中國》,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年,第206~207頁。由此可見,西南山地使用海貝隨葬的習俗應該傳自北方地區(qū)的游牧民族,具體而言就是西北地區(qū)的青銅文化。實際上,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位于藏東高原的卡若文化就發(fā)現(xiàn)用海貝做的裝飾品,表明卡若文化與黃河流域諸文化之間存在的文化傳播關系,[注]西藏自治區(qū)文物管理委員會:《昌都卡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第154頁。也說明西北與西南之間的海貝文化關系源遠流長。當然,本區(qū)海貝的大量出土說明它并非由北方而來,而是從印度洋和南海的遠程貿(mào)易輸入的。

    此外,滇文化中牛形象極多。一種是將牛作為財富的象征,牛主要是作為肉類食物的來源而不是作為耕田之用,這種以牛為財富的思想與南方農(nóng)業(yè)民族將牛作為人類勞作的幫手不同。在北方地區(qū)牛是十分重要的財富,不少墓葬均以隨葬牛頭作為墓主身份和財富的象征。因此,我們認為這種以牛為財富的思想應是源自北方民族,所以在墓葬中有很多牛頭、牛角和牛的形象。但椎牛(或剽牛)的做法恐怕與北方民族無關,而多半與農(nóng)業(yè)民族文化有關,因為北方地區(qū)并無椎牛而祭的習俗。由此我們認為以牛為財富的思想是氐羌族群帶來的,而椎牛祭祀則與濮、越文化有關,其中包含有文化整合的性質(zhì)。

    滇文化部分動物并非本地原有而是外來物種,如大量的峰牛和體型巨大、雙耳豎立的大狗?!稘h書·西域傳》“罽賓國”記載:“塞地出封牛。”顏注:“封牛,項上隆起者也?!盵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3885頁。同書“大月氏”記載:“大月氏國……南與罽賓接。土地、風氣、物類、所有風俗、錢貨與安息同,出一封駱駝。”顏注:“脊上有一封也。封,言其隆高若封土也,今俗呼為封牛?!盵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3890頁?!稘h書·西域傳》:“罽賓國……出封牛、水牛、象、大狗?!鳖佔⒁x恭《廣志》云:“罽賓大狗大如驢,赤色,數(shù)里搖鼗以呼之?!盵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3885頁。由此可見,這些原產(chǎn)于中亞的峰牛和大狗均是隨北方民族南下而來的。這種藏獒和封牛不僅在滇文化中出現(xiàn),還傳到更南的嶺南地區(qū),廣西左江巖畫中大得像“馬“的狗也應是藏獒。[注]葉舒憲等:《山海經(jīng)的文化尋蹤》(下),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757頁。東漢以后在嶺南地區(qū)也很常見,合浦風門嶺26號墓道中有兩件封牛銅像出土,[注]廣西文物工作隊等:《合浦風門嶺漢墓——2003~2005年發(fā)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78頁。而《御覽》卷四引《異物志》記載:“合浦牛如橐駝,案,項上有特骨,大如覆斗,足健疾,其行如馬,日行三百里?!盵注]李 昉等:《太平御覽》卷900,獸部12“牛下”條,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60年,第3995頁。也說明合浦南封牛的數(shù)量不少。

    另外,滇文化中婦女地位不低,她們在祭祀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滇國重要祭祀活動中如“初耕”、“祈年”、“殺人祭銅柱”、“殺人祭銅鼓”場面中均以婦女為主祭,石寨山M1、李家山M69均為西漢晚期大型婦女墓,其隨葬品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均比同期男性大型墓等級還要高,這與農(nóng)業(yè)民族婦女在社會中的附屬地位大不相同,而類似于北方地區(qū)的游牧民族,《史記·大宛列傳》記載:“自大宛以西至安息,……俗貴女子,女子所言而丈夫乃決正?!盵注]《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3174頁?!逗鬂h書·冉駹夷傳》也記載位于川西北岷江上游地區(qū)的冉駹夷“……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貴婦人,黨母族,……”。[注]《后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2858頁。

    以上我們從武器工具、裝飾品、禮樂器、陶器、服飾、喪葬習俗等方面探討了北方草原文化對滇文化的影響,可以看出這種影響是全面而深刻的,涉及滇文化的大部分領域,對滇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起著強勁的推動作用。

    滇文化中大量北方草原文化因素的出現(xiàn)表明它們之間有著長期密切的文化交流,當然這種交流基本是單向的,即從北方地區(qū)源源不斷地向南的文化傳播,逆向的文化傳播很少。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滇文化是云貴高原青銅文化的中心,也是北方草原南傳文化最重要的吸納地,它與北方草原文化交流的途徑與云貴高原其他區(qū)域基本一致。不過,從滇文化受北方草原文化影響來看,它所吸收的北方草原文化因素并非與北方草原地區(qū)完全一致,原因是滇文化所受北方草原文化影響已經(jīng)過中間地域文化層層改造所致。從它所受北方地區(qū)文化影響來看,最主要的方式應是從滇池區(qū)域和西北地區(qū)之間的中間地帶不斷吸收而來的,滇文化中北方地區(qū)文化因素大部分都在中間地帶有發(fā)現(xiàn),如管銎啄、曲刃銅劍和銅矛、山字格銅劍和銅柄鐵劍、寬格銅柄鐵劍、銎部帶凸棱的方銎空首斧、有耳橢圓或六邊形銎空首斧、單彎鉤銅鏃、杖頭飾、列獸紋、雙馬紋、石山墓地、墓內(nèi)挖棺穴、多人合葬、分層叢葬、亂骨葬、祭祀坑、殉人和殉牲、隨葬海貝習俗等在川西、藏東高原及滇西北、滇西、川西南等區(qū)域都有發(fā)現(xiàn)。當然滇文化對北方地區(qū)文化因素的吸收也帶有較強的選擇性,如西北地區(qū)及中間地帶常見的大耳陶罐、帶柄銅鏡、雙圓圈首劍等均未在滇文化中出現(xiàn)。

    先秦兩漢時期西南地區(qū)藏緬語民族有羌、氐、蜀、叟、巴、賨、僰、昆明、摩沙等。從族源上看,他們都與北方地區(qū)的族群有關,而其中部分民族在滇文化分布區(qū)域的出現(xiàn),表明他們可能是將北方地區(qū)文化因素傳播或帶入滇文化的人群。此外,彝族、普米族、怒族、景頗族、納西族的送魂詩都記錄了他們的祖先是從北方高原順金沙江、雅礱江、瀾滄江等河流往南遷徙而來的,[注]趙心愚:《藏彝走廊古代通道的幾個基本特點》,《中央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說明這種人群遷徙的規(guī)模較大,延續(xù)時間很長。

    在北方地區(qū)和云貴高原之間存在著一條重要的民族走廊——藏彝走廊,這是費孝通先生所提及的三大民族走廊中最早提到的一條。[注]參見費孝通《關于我國民族的識別問題》,《中國社會科學》1980年第1期;費孝通《談深入開展民族調(diào)查問題》,《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3期。李星星先生將費孝通先生的這一觀點進行了發(fā)揮,對“藏彝走廊”的走向進行了詳細闡釋,他認為“藏彝走廊”位在青藏高原東緣中國地勢第三級臺階向第二級臺階過渡的地帶上,北起甘青交界的西傾山南側阿尼瑪卿山至岷山一線,南抵滇西高黎貢山、怒山及云嶺南端以及金沙江南側至烏蒙山西側一線,其西界沿巴顏喀拉山西側,南抵橫斷山系西北伯舒拉嶺、他念他翁山、寧靜山之北端,其東界由北而南自岷山東側沿龍門山、邛崍山、大涼山外側,直抵烏蒙山以西。古藏緬語民族或族群從青藏高原借道“藏彝走廊”東進南下,主要有五條通道,分別是羌語支、彝語支、緬語支等族群由北向南遷徙的路線。[注]參見李星星《論“民族走廊”及“二縱三橫”的格局》,《中華文化論壇》2005年第3期。大量氐羌族群或與其相關的民族沿著這條民族走廊大規(guī)模南下,并在西南地區(qū)廣泛分布,無疑北方草原文化正是這些民族傳播的。

    猜你喜歡
    北方地區(qū)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北方地區(qū)湖泊河蟹養(yǎng)殖技術探討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北方地區(qū)農(nóng)村環(huán)境整治措施探討——以東北某村為例
    北方地區(qū)格賓生態(tài)護岸結構形式選擇及質(zhì)量控制
    誰遠誰近?
    北方地區(qū)大規(guī)格梅花觀賞樹的嫁接和接后管理
    北方地區(qū)羔羊傳染性膿皰病的防治措施
    麻豆av在线久日| 国产无遮挡羞羞视频在线观看| 满18在线观看网站| 好男人电影高清在线观看| 丝袜美足系列| 九色亚洲精品在线播放| 亚洲 国产 在线|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 老司机影院毛片| 99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午夜免费成人在线视频| 免费在线观看影片大全网站| 久热爱精品视频在线9|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了| 国产不卡av网站在线观看| cao死你这个sao货| 久久精品国产99精品国产亚洲性色 | 亚洲国产毛片av蜜桃av| 国产精品.久久久| 国产色视频综合| 自拍欧美九色日韩亚洲蝌蚪91| 亚洲午夜理论影院| 男女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色94色欧美一区二区| 99精品久久久久人妻精品| 国产在线精品亚洲第一网站| 亚洲精品在线美女| 99在线人妻在线中文字幕 | 男人舔女人的私密视频| 亚洲av电影在线进入| 久久久国产成人免费| 国产在线精品亚洲第一网站|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 欧美人与性动交α欧美精品济南到|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大全电影3 |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密| 欧美色视频一区免费| 久久人人爽av亚洲精品天堂| 午夜视频精品福利|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身体一侧抽搐| 国产一区二区激情短视频| 久久九九热精品免费| 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 亚洲国产精品合色在线| 国产av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免费人成视频x8x8入口观看| 成人三级做爰电影| 老司机亚洲免费影院| 欧美亚洲日本最大视频资源| 五月开心婷婷网| 免费观看a级毛片全部|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在线视频| 欧美 日韩 精品 国产| 老汉色av国产亚洲站长工具| 日本一区二区免费在线视频| 91麻豆av在线| 国产精品成人在线| 乱人伦中国视频| 亚洲视频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人人做人人爽| 亚洲国产看品久久| 国产xxxxx性猛交| 女人高潮潮喷娇喘18禁视频| 少妇粗大呻吟视频| 亚洲成人免费电影在线观看| 午夜两性在线视频| 午夜精品国产一区二区电影| 纯流量卡能插随身wifi吗| 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狠狠躁| 男女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香港三级国产av潘金莲| 人妻 亚洲 视频| 国产日韩欧美亚洲二区| 久久亚洲精品不卡|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久久久不卡| 51午夜福利影视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91| 高清在线国产一区| 12—13女人毛片做爰片一|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综合在线观看| 夜夜夜夜夜久久久久|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免费黄频网站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一二三四区| 大码成人一级视频| 麻豆乱淫一区二区| 国产一卡二卡三卡精品| av福利片在线| 超碰成人久久| 热99久久久久精品小说推荐| 在线观看日韩欧美| 亚洲国产欧美网| 新久久久久国产一级毛片| 丝袜美腿诱惑在线| 午夜成年电影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av观看孕妇| 1024香蕉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2020| 一边摸一边抽搐一进一出视频| 欧美黑人精品巨大| 大香蕉久久成人网| 久久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 国产野战对白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91无色码中文字幕|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在线播放| 亚洲av电影在线进入| 在线av久久热| 久久香蕉精品热| 十八禁网站免费在线|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毛片777| 亚洲精品av麻豆狂野| 久久精品国产a三级三级三级| 俄罗斯特黄特色一大片| 免费av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欧美激情在线|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夜夜| 最新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精品网址| 国产一区二区激情短视频| 日本撒尿小便嘘嘘汇集6| 亚洲专区字幕在线| 1024香蕉在线观看| e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www日本在线高清视频| 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 一级,二级,三级黄色视频| 国产人伦9x9x在线观看| 日本五十路高清| 18禁美女被吸乳视频| 欧美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古装| 女性生殖器流出的白浆| 免费av中文字幕在线| 久久久久久免费高清国产稀缺| 在线天堂中文资源库| 日韩一卡2卡3卡4卡2021年| 色婷婷久久久亚洲欧美| 日韩欧美三级三区| 一进一出抽搐动态|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精品视频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 狂野欧美激情性xxxx| 黄色成人免费大全| 国产男女超爽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网站| av中文乱码字幕在线| 大型av网站在线播放| 制服人妻中文乱码| 欧美av亚洲av综合av国产av| 成人手机av|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网站| 村上凉子中文字幕在线| 大香蕉久久网| 黄频高清免费视频| 电影成人av| 夜夜夜夜夜久久久久| 两性午夜刺激爽爽歪歪视频在线观看 | 人人妻人人爽人人添夜夜欢视频| 亚洲成av片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人人妻人人爽人人添夜夜欢视频| 亚洲成av片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69av精品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区一区二久久| 1024香蕉在线观看| 免费高清在线观看日韩| 丝袜人妻中文字幕| 女警被强在线播放| 国产高清国产精品国产三级| 一本大道久久a久久精品| 日韩精品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一级,二级,三级黄色视频| 女警被强在线播放|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涩受| 欧美成人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亚洲精品一区二区www | 国产国语露脸激情在线看| 一级毛片高清免费大全|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三区精| 国产一区二区激情短视频| 香蕉丝袜av| 男人操女人黄网站| 欧美大码av| av不卡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www视频免费| 五月开心婷婷网|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mmmm| 久久热在线av| 欧美人与性动交α欧美软件| 在线观看www视频免费| 亚洲欧美色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综合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一级| 久久天躁狠狠躁夜夜2o2o| 午夜老司机福利片| 国产高清国产精品国产三级|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人妻aⅴ院 | 一级毛片精品| 欧美日韩精品网址| 精品电影一区二区在线| 巨乳人妻的诱惑在线观看| 视频区欧美日本亚洲| 午夜精品在线福利| 黑人猛操日本美女一级片| 亚洲欧美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毛片微露脸| 日韩欧美在线二视频 | 国产单亲对白刺激| 91成年电影在线观看| 精品无人区乱码1区二区|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男女超爽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久久午夜乱码| 黄色女人牲交| 成年女人毛片免费观看观看9 | 欧美精品人与动牲交sv欧美| 韩国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天堂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女人被狂操c到高潮| 精品国产超薄肉色丝袜足j| 国产有黄有色有爽视频| 中文字幕av电影在线播放| 成年动漫av网址| 久99久视频精品免费|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免费观看a级毛片全部| 岛国在线观看网站| 成在线人永久免费视频| 黄色怎么调成土黄色| 国产xxxxx性猛交| 别揉我奶头~嗯~啊~动态视频| 一边摸一边抽搐一进一出视频| 美女高潮到喷水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第一综合不卡| 在线观看日韩欧美| 久久久精品区二区三区| av网站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看片在线看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久久成人aⅴ小说| 国产极品粉嫩免费观看在线| 日本黄色视频三级网站网址 | 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一区二区| 天天操日日干夜夜撸| 日日爽夜夜爽网站| 人人妻人人爽人人添夜夜欢视频| www.熟女人妻精品国产| 欧美精品高潮呻吟av久久| 男人操女人黄网站| 黄网站色视频无遮挡免费观看| 老司机影院毛片| 自拍欧美九色日韩亚洲蝌蚪91| 91麻豆av在线| 欧美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少妇 在线观看|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国产成人影院久久av| 高潮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不卡| 水蜜桃什么品种好| 99热只有精品国产|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大奶| 操美女的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激情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舔阴道视频| 12—13女人毛片做爰片一| 日韩三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蜜桃av |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精品| 国产xxxxx性猛交| 久久香蕉国产精品| 热99re8久久精品国产| 国产1区2区3区精品| 天堂俺去俺来也www色官网| 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 中国美女看黄片| 国产精品免费大片| 黄色成人免费大全| 国产精品久久久人人做人人爽| 中文欧美无线码| 老司机深夜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九九99| 久久午夜综合久久蜜桃| 黄色女人牲交| 欧洲精品卡2卡3卡4卡5卡区| 巨乳人妻的诱惑在线观看| 精品无人区乱码1区二区| 超碰97精品在线观看| av网站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好看av亚洲va欧美ⅴa在| 久久久水蜜桃国产精品网| 免费av中文字幕在线| 欧美精品高潮呻吟av久久| 视频区图区小说| 999久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国产精品 国内视频| 不卡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密| 久久人人爽av亚洲精品天堂| 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 夫妻午夜视频| 一区福利在线观看| 久久草成人影院|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二区入口| 热99re8久久精品国产|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精品| 黄色成人免费大全| 电影成人av| 久久精品亚洲熟妇少妇任你| 国产av精品麻豆| 中文字幕av电影在线播放| 男女床上黄色一级片免费看| 亚洲在线自拍视频| 人妻一区二区av| 黄色丝袜av网址大全|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第35| 老司机福利观看| 午夜免费成人在线视频| 日本vs欧美在线观看视频| 纯流量卡能插随身wifi吗| 欧美成狂野欧美在线观看| 侵犯人妻中文字幕一二三四区| 男女下面插进去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专区字幕在线| 黄频高清免费视频| 亚洲va日本ⅴa欧美va伊人久久|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55亚洲 | 大型av网站在线播放| 无限看片的www在线观看| 成人亚洲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窝窝影院91人妻|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夜夜躁狠狠躁天天躁| 91麻豆精品激情在线观看国产 | 九色亚洲精品在线播放| 亚洲五月天丁香| a级毛片黄视频| 男女免费视频国产| 激情在线观看视频在线高清 | 激情视频va一区二区三区| 中亚洲国语对白在线视频|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人妻aⅴ院 |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 av超薄肉色丝袜交足视频| 色老头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人妻熟女乱码| 飞空精品影院首页| 国产极品粉嫩免费观看在线| 国产深夜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无人区乱码1区二区| 91字幕亚洲| 一进一出抽搐动态|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三区精|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网站|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秒播|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久久| 国产日韩欧美亚洲二区| 久久草成人影院| 亚洲国产精品sss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欧美久久久| 一区福利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欧美久久久| av视频免费观看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蜜臀av无| 一区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videossex| 黄色女人牲交| xxx96com| 国产欧美亚洲国产| 男男h啪啪无遮挡| 午夜福利免费观看在线|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亚洲九九香蕉| 超碰成人久久| 欧美精品人与动牲交sv欧美| 女同久久另类99精品国产91| 国产精华一区二区三区| 黄色 视频免费看| 久久久国产成人免费| 每晚都被弄得嗷嗷叫到高潮|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亚洲精品第一综合不卡| 色综合欧美亚洲国产小说| 精品一区二区三卡|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网站| 日韩欧美三级三区| 日日夜夜操网爽| 欧美人与性动交α欧美精品济南到|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在线播放| 美女 人体艺术 gogo|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三区精| 日本vs欧美在线观看视频| videos熟女内射| 18禁裸乳无遮挡动漫免费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第一综合不卡| 成熟少妇高潮喷水视频| 久久久精品免费免费高清|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欧美久久久| 国产不卡av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人妻蜜桃| 久久久水蜜桃国产精品网| 少妇猛男粗大的猛烈进出视频| 亚洲av电影在线进入| 美国免费a级毛片| 日本a在线网址|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人妻精品一区2区三区| 麻豆成人av在线观看| 黄片大片在线免费观看| 纯流量卡能插随身wifi吗|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久av美女十八| 午夜成年电影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男人天堂网一区| xxxhd国产人妻xxx| 天天添夜夜摸| 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 | 午夜视频精品福利| 日本vs欧美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成人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成年电影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男人天堂网一区| 国产精品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 水蜜桃什么品种好| 久久九九热精品免费| 日韩免费av在线播放| 热99re8久久精品国产| 亚洲美女黄片视频|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77777| 久久中文看片网| 一级毛片女人18水好多| 天天添夜夜摸| 老熟妇乱子伦视频在线观看| 高清毛片免费观看视频网站 | 新久久久久国产一级毛片| 成年女人毛片免费观看观看9 | 夜夜夜夜夜久久久久| 国产一区在线观看成人免费| 美女视频免费永久观看网站| 男女免费视频国产| 国产亚洲av高清不卡| 久久午夜亚洲精品久久| 婷婷精品国产亚洲av在线 | 人妻一区二区av| 中文字幕av电影在线播放| 国产av精品麻豆| a级毛片黄视频| 18在线观看网站| 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两人在一起打扑克的视频| 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欧美久久久| 天堂动漫精品| 韩国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一码二码三码区别大吗| 天堂俺去俺来也www色官网| 操出白浆在线播放| 日韩成人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欧美久久久| 十八禁网站免费在线| 9191精品国产免费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妻精品电影| 亚洲熟女毛片儿| 国产极品粉嫩免费观看在线| 日本欧美视频一区| 亚洲情色 制服丝袜| 岛国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va日本ⅴa欧美va伊人久久| 1024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午夜视频精品福利| 老司机午夜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丰满的人妻完整版| 国产精品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mp4| 一区在线观看完整版| 亚洲少妇的诱惑av|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网站| 亚洲中文av在线| 亚洲va日本ⅴa欧美va伊人久久| 国产黄色免费在线视频| 欧美+亚洲+日韩+国产| 欧美成人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三级做爰电影|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av电影中文网址| 麻豆av在线久日| 中文字幕制服av| 成年女人毛片免费观看观看9 | 精品午夜福利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妖精| 在线观看免费高清a一片|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大全免费视频| 国产99白浆流出| e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主播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国产激情欧美一区二区| 亚洲七黄色美女视频| 久久久精品区二区三区| 女人精品久久久久毛片| 国产91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免费无遮挡视频| 高清黄色对白视频在线免费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亚洲av熟女| 精品国产超薄肉色丝袜足j| 老司机午夜十八禁免费视频| 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野外av| av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天堂中文最新版在线下载| 日本黄色视频三级网站网址 | 国产蜜桃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了| 首页视频小说图片口味搜索| 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专区|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电影免费观看| 国产深夜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不卡| 女性生殖器流出的白浆| 水蜜桃什么品种好| 国产国语露脸激情在线看| 成年动漫av网址| 国产激情欧美一区二区| 精品福利永久在线观看| 精品电影一区二区在线| 午夜成年电影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 下体分泌物呈黄色| 日本一区二区免费在线视频| 日韩欧美一区视频在线观看| 男男h啪啪无遮挡| 亚洲精华国产精华精|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躁| 色尼玛亚洲综合影院| 啦啦啦 在线观看视频| 免费在线观看视频国产中文字幕亚洲| 香蕉国产在线看| 日韩成人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网在线观看| 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久88av| 黄网站色视频无遮挡免费观看| 亚洲免费av在线视频| 99热只有精品国产| 国产免费男女视频| 十八禁人妻一区二区| 少妇粗大呻吟视频|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网站| 久久人人97超碰香蕉20202| 亚洲欧美激情综合另类| 啦啦啦免费观看视频1| av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天天操日日干夜夜撸| 亚洲专区中文字幕在线| av一本久久久久| 99精国产麻豆久久婷婷| 变态另类成人亚洲欧美熟女 | 香蕉国产在线看| 国产在线观看jvid| 国产精品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国产精品免费大片|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99| 又紧又爽又黄一区二区| 亚洲免费av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人妻丝袜一区二区| 757午夜福利合集在线观看| 久99久视频精品免费| av视频免费观看在线观看| 91在线观看av| 成人手机av| 国产一区在线观看成人免费| 丁香六月欧美| 一边摸一边抽搐一进一小说 | 亚洲欧洲精品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99精国产麻豆久久婷婷| 欧美日韩黄片免| 一级片'在线观看视频| 啦啦啦 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98久久久久久宅男小说| 99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 成年动漫av网址| 亚洲在线自拍视频| 久久精品人人爽人人爽视色| 久久精品亚洲熟妇少妇任你| 18在线观看网站| 18禁观看日本| 老司机福利观看| 午夜福利,免费看| 一级毛片高清免费大全|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大全免费视频| 999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 欧美亚洲| 大陆偷拍与自拍| 欧美亚洲日本最大视频资源| √禁漫天堂资源中文www|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樱花|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如日韩欧美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影视国产精品| 美女福利国产在线|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观看了| 国产又色又爽无遮挡免费看| 热re99久久国产66热| 18在线观看网站| 久久国产精品男人的天堂亚洲| 在线观看免费高清a一片| 大香蕉久久成人网| 久久狼人影院| 中文字幕av电影在线播放| a在线观看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