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胡博 王鈺
(北方工業(yè)大學 學工辦,北京 100144)
“逆反心理”又稱“受眾逆向心理”,是一種心理現象,屬于態(tài)度范疇,是受教育者在外部環(huán)境刺激下產生的與教育目標要求對立或相反的情緒體驗和行為傾向,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常見、最難解決的問題之一。這種心理一旦產生,就會形成一種比較固定的思維模式,極大地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如今,社會生活中的丑惡腐敗現象和社會不正之風降低了教育工作者進行教育的權威性,使大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時產生了較強的逆反心理。因此,正視、分析并合理疏導這一情緒,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大學校園的學生們已全部為“90后”,他們從出生開始,就生活在相對富足的生活條件之下,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也與“70后”、“80后”大學生有很大的不同。
高等教育的普及,是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一個重大決策,這是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一項重要工作,這項工作帶來的一個主要變化就是大學生群體代表性的重大變化。20世紀90年代之前的大學生是當之無愧的天之驕子,他們都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勝利者,走入大學的他們渴求知識,學習完全是自發(fā)性的,不需要外力推動,有明確的目標,有很強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大學象牙塔中,他們既是學習氛圍和環(huán)境的營造者,又是受益者。
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后,社會多樣化的發(fā)展也沖擊了大學校園,社會發(fā)展的步伐太快,還沒有完全長大的學生需要決定自己的未來,需要去找工作,他們不再是天之驕子,考上大學只是人生又一個新的開始,在這里他們要學會四年之后應對社會的技能。實際上,從進入大學開始,他們就成了迷茫的一代。
高等教育發(fā)展60多年來,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1.55%增加到23%,增長了14.84倍。大學生群體代表性的變化反映在學生個體上,就是學生主體積極性降低。先前進入大學的學子們是當之無愧的精英,是優(yōu)中選優(yōu)的結果,他們各方面的能力從整體上看也是較強的,但是現代的大學生不是學生中的優(yōu)秀代表了,他們是基本能力達到之后,來到大學繼續(xù)深造的一個群體。他們對于自我的認識和掌控的欲望不再強烈,成就動機遠遠低于天之驕子時代的大學生,還需要對他們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引導和教育。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大家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生存問題上。物質相對豐富后,大家的精力就會重新分配,就會想更多生活之外的精神層面的問題?,F在的大學生是在特殊照顧之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不愁吃、不愁穿,從小習慣了被給予、被照顧,認為一切都是天經地義的。他們還沒有完成社會化,甚至有部分個體還沒有開始社會化,就必須在四年大學之后面對就業(yè)、面對社會,他們的心理成熟度還無法勝任。在大學生活中,心理不成熟帶來了各種異樣的學習現象:不知道學什么,就學會了放棄;不知道干什么,就知道追求享受;不知道自己的路在哪里,就不去想,也不去找自己的路。在一定程度上,不是他們不想去學、不想去想、不想去做,而是他們還沒有學會如何去學、如何去想、如何去做??梢?環(huán)境自主、個體約束力變弱、自我社會化成長不充分,是當代大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
接受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最常見、最普遍的現象之一,也是教育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總是在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進行,并在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和影響下實現的。近年來,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在青少年當中存在著嚴重的困難和障礙,除了學生自身的特點變化之外,社會現實也是不可回避的原因之一。
現實生活中的丑惡腐敗現象和社會不正之風對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的負面影響是導致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我們不否認這個社會是浮躁的,現實中確實存在著各種消極、負面的現象,這與學生平時接觸到的思想政治理論是脫節(jié)甚至對立的,可是馬克思主義又要求我們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這無疑增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市場經濟追求利益最大化,各種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充斥社會,少數人鋌而走險、不擇手段地追求個人利益。這些都損害了黨的威信、國家的利益,也破壞了受教育者的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信念,與思想政治的正面教育形成強烈反差,進而引起教育對象的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
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內容的滯后性和傳播形式的單調性,是形成受教育者逆反心理的又一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不發(fā)展,恰恰相反,新時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明顯改善,國家在這方面投入的人力、財力逐年增加,但其進步速度仍然趕不上社會發(fā)展的速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內容呈現出滯后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形式有很多是固定的、“年久失修”的,教育者擅長“機械式”、“填鴨式”的灌輸模式,只向受教育者傳遞固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而不分析那些相反的信息;只說對錯,不談原因;對有些問題不能解釋到位,就忽略不談;很多時候忽略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使受教育者完全成為被動接受信息的工具而產生了逆反心理。
人的社會性屬性決定了人必須與社會和環(huán)境發(fā)生關系,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復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形式相對滯后,培植了產生逆反心理的土壤。
要客觀看待大學生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一方面,大學是人生最活躍、最富變化的時期,學生容易產生逆反心理,這影響了正常的信息傳達和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大學生常常有自己的思維視野和想法,勇于挑戰(zhàn)權威,不滿足于現有的結論,敢于揭露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對大學生的逆反心理,要從正反兩個方面辯證地對待,善于從大學生自身尋找突破點,尊重個體需求,發(fā)掘個體內在力量。
“你讓往東,我偏往西”,“趕著不走,打著倒退”是大學生逆反心理的典型表現。他們常常對正確的、合理的事物采取盲目懷疑的態(tài)度,并容易轉嫁不滿、宣泄壓抑情緒。同時,有不少大學生對教育者的宣傳表現出不認同和不信任,以偏概全、全盤否定。如,對社會、學校倡導的一切事物都持否定態(tài)度;對打架斗毆等不良行為產生認同,將這些行為看作是“有本事”、“有膽量”、“講義氣”的表現。對社會的垃圾文化、速食文化產生很深的認同,審美修養(yǎng)不夠,美育教育缺失,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文藝。
要充分認識主體產生逆反心理的合理性解釋,并以疏導的方式化解逆反心理的不良影響。試圖進入主體的話語體系當中,以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樹立榜樣的力量,營造榜樣的氛圍,喚起他們的熱情,促進其進步。
大學生經過理性思考得出結論后產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種自覺的心理表現,逆反心理產生的過程,恰恰是主體飛速成長的過程。在喚醒主體積極性的過程中,他們的自我意識、獨立性、主動性以及評判能力都會有所提高。
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反抗自認為不合理的事物,表現出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并積極開展思維行動是他們的年齡特點。大學時期,受教育者主體的成人意識、自我意識大大增強,要求擺脫束縛,放棄依賴,展現出獨有的個性和特征,獨立性和主動性逐漸展示出來,對以往束縛自己的事物進行反思,并且強烈要求捍衛(wèi)自己的觀點,對事物的判斷有了自己的標準。獨立感增強的大學生主體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自我評價能力,形成了強烈的自尊心、自信心,并要求以自己獨立的個人身份參與社會生活,以自己的道德標準評價、分析社會現象。大學生觀察事物時不再是片面、單一、任性的,而是全面、多元、深刻的,不拘泥于傳統(tǒng)和舊的思維方式。如果這段時間內能得到教育者的正確引導,定會有巨大的收獲。
逆反心理的存在,既會妨礙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常開展,又可能會使大學生解放思想、沖破障礙、收獲頗豐。那么,我們必須針對逆反心理出現的原因和表現,合理應對和梳理大學生的逆反心理。
不能脫離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需引導大學生從這些現象中發(fā)現問題,并提出有說服力的改進措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應該緊密結合當前的時事熱點,就大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通過多種形式的互動和討論,讓大學生在一定的引導下發(fā)表意見。不用擔心過多地指出錯誤和失誤會影響到教學效果,只有勇于承認事實才能使受教育者更清楚地認識社會??偸腔乇苁聦?,難免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教育人、說服人,不僅要科學準確,而且要能夠幫助受教育者解決實際問題。大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在這一時期發(fā)展成熟,不應只用落后的、脫離實際的文本和機械的形式進行教育,應當充分發(fā)揮大學生的教育主體作用,引導其積極參與討論,形成“教學相長”的教育機制。
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方式也應該多樣化,充分考慮到大學生的特點,采用多種方式,尤其注重利用網絡化手段,借助于大學生更易于接受的微信、飛信、人人網等現代化的交流平臺,與大學生在平等的平臺上進行交流,保持和大學生語境的同一時代性。在此基礎上,引導大學生發(fā)表看法,幫助他們樹立更加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體系。
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大學生心理的不成熟,要解決這一問題,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是必要的。要幫助大學生正確全面地認識自我,認真觀察自己的能力與不足,通過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使其意識到學校、老師、家長對自己成長的幫助。另外,要通過引導大學生適當融入社會,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大學生的抗打擊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使其盡快塑造健全的人格。
大學階段正是人生最活躍、最富變化的時期,這段時期是矛盾的集合期,學生自我意識不斷增強,極容易形成自己的觀點,否定別人的觀點,如果沒有充分的論據,則很難說服他們,逆反心理就此而產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引導好人做好事,引導能人做大事,引導壞人不做壞事。引導過程中要順勢而為,不能逆勢而上,這既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