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盂縣人民醫(yī)院 山西 盂縣 045100
腹部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42例護理體會
龐翠平
山西省盂縣人民醫(yī)院 山西 盂縣 045100
目的:探討和觀察對腹部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進行全面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我院治療的腹部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患者82例,隨機分為觀察組42例和對照組40例,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進行全面護理,觀察兩組保守治愈成功率和對護理服務滿意度。結果觀察組保守治愈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X2=5.99,P<0.05),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也明顯高于對照組(X2=9.02,P<0.01)。結論對腹部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患者進行全面護理,可提高保守治愈成功率和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值得在臨床上重視。
腹部手術;粘連性腸梗阻;護理
粘連性腸梗阻是腹部手術后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臨床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但手術經常為二次開腹手術,增加患者的創(chuàng)傷和痛苦,且術后發(fā)生再次粘連性腸梗阻的可能性較大。有研究表明,對術后腸梗阻進行專業(yè)護理可提高保守治愈率,減少患者的創(chuàng)傷和痛苦[1]。為了提高術后粘連性腸梗阻保守治療的臨床療效和患者對治療的滿意度,我院近幾年對腹部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患者進行全面優(yōu)質的護理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住院治療的腹部術后粘連性腸梗阻患者82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39例,患者年齡為38~70歲,平均年齡為(56.5+1.7)歲。患者腹部手術類型:胃大部切除術18例,膽囊切除術15例,左半結腸切除術17例,右半結腸切除術13例,闌尾切除術9例,其他腹部手術10例。將82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42例和對照組40例,對照組患者行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患者進行全面優(yōu)質護理服務。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腹部手術類型等方面無顯著差異(P>0.05)。
1.2 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 (1)患者發(fā)病均在術后72小時內。(2)臨床表現:患者均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脹和肛門停止排氣、排便等臨床表現,X線檢查可見多個腸袢氣液平面,均符合粘連性腸梗阻表現。(3)排除腹腔內出血、腸瘺和腸穿孔等嚴重并發(fā)癥患者。(4)排除明確手術指征患者。
1.3 護理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患者常規(guī)護理,包括禁食、胃腸減壓,根據醫(yī)囑對癥用藥處理等。
1.3.2 觀察組 患者進行全面優(yōu)質護理,主要包括心理護理、密切觀察病情、飲食護理、體位護理以及并發(fā)癥預防護理等。具體護理內容如下:
(1)心理護理 患者術后發(fā)生粘連性腸梗阻經常表現出緊張、焦慮和煩躁不安等情緒,很多患者對醫(yī)護人員的治療措施不信任甚至拒絕配合治療。護理組應選派專業(yè)護理人員主動耐心與患者及家屬進行交流,努力爭取患者對醫(yī)護人員的信任,詳細講解粘連性腸梗阻及時治療的重要性以及治療和護理方法,消除患者心理壓力,并積極配合醫(yī)護人員接受治療。
(2)密切觀察病情 對患者血壓、呼吸和脈搏等各項生命體征每隔30分鐘監(jiān)測一次,治療過程中觀察患者腹痛、腹脹和嘔吐以及肝門排氣的變化情況判斷是否出現手術指征以免延誤病情。保持腹腔引流管和胃腸減壓管通暢,并觀察管內引流液的顏色和引流量,若引流量持續(xù)增多且逐漸加深應警惕腹腔內出血和腸瘺的發(fā)生,及時報告醫(yī)生并做好緊急手術準備工作,每天根據醫(yī)囑做好灌腸工作。
(3)飲食和營養(yǎng)護理 對患者給予禁食和胃腸減壓處理,并根據患者皮膚彈性和各項檢驗結果準確判斷患者水和電解質紊亂情況,并結合醫(yī)囑對患者實施各項腸外營養(yǎng)支持。當患者病情緩解,患者腹痛腹脹減輕出現排氣時將腸外營養(yǎng)改為腸內營養(yǎng),拔出胃管當天每4小時囑咐患者飲水20ml左右[2]。次日可進食少量米湯,并密切觀察患者臨床表現,若無異常情況可逐漸過渡到流食和半流食,最后改為普食、在禁食期間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和碳酸類食物以防止患者腹脹加重,并減少高蛋白和高脂肪食物含量來促進腸蠕動。
(4)體位護理:對患者采取半臥位,并指導家屬經常對患者進行拍背咳痰防止肺部感染,指導和鼓勵患者經常做翻身運動,每天由專業(yè)護士對患者腹部進行按摩或用紅外線理療器做腸熱敷治療?;颊卟∏楹棉D應囑咐患者及早下床活動。
(5)并發(fā)癥預防和護理 術后粘連性腸梗阻最常見并發(fā)癥為腸瘺和腹腔感染,所以在粘連性腸梗阻發(fā)生后除了及時做好胃腸減壓和營養(yǎng)支持護理外應30分鐘對患者體溫測量1次,并經常觀察患者腹壁切口變化,若患者持續(xù)腹痛和高熱,切口出現紅腫和糞臭液體流出時應警惕腸瘺和腹腔感染發(fā)生,及時上報醫(yī)師積極對癥處理。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后粘連性腸梗阻保守治療成功率和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并進行比較。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將所得數據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處理,兩組間各項觀察數據比較均采用X2檢驗,結果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粘連性腸梗阻保守治愈率比較 經統(tǒng)計,觀察組42例患者經過全面護理后保守治愈39例,其他3例因病情較重進行手術治療,保守治愈成功率為92.9%,對照組患者經常規(guī)護理后保守治愈29例,經手術治療11例,保守治愈成功率為72.5%。觀察組患者保守治愈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X2=5.99,P<0.05)。
2.2 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比較 患者出院時以問卷調查形式來評價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結果觀察組患者對臨床護理服務滿意41例,不滿意1例,滿意度為97.6%,對照組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30例,不滿意10例,滿意度為75.0%,經統(tǒng)計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X2=9.02,P<0.01)。
導致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發(fā)生的原因較多,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患者術后不良心理反應導致機體應激反應增加,自主神經功能受到抑制從而使腸蠕動減慢導致梗阻發(fā)生。(2)手術創(chuàng)傷導致腹腔內炎癥反應和組織粘連發(fā)生。(3)術后胃腸減壓效果較差和護理工作不到位.(4)飲食和營養(yǎng)護理欠佳。
臨床護理組針對腸梗阻發(fā)生的主要原因對患者實施全面護理。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消除患者緊張、焦慮等不良心理,不但能夠減輕神經系統(tǒng)紊亂來加快腸蠕動速度,還能提高患者與醫(yī)護人員之間的配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和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和做好胃腸減壓處理,能夠迅速緩解病情變化和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并能準確把握手術指征和降低手術率。對患者進行體位護理,囑咐患者經常做翻身運動和下床活動可有效抑制腸粘連進一步加重并促進胃腸蠕動,促進患者康復。在飲食方面進行科學護理,根據患者病情制定飲食方案,并嚴格限制高蛋白、高脂肪、辛辣和碳酸類食物,可有效緩解和控制病情,提高保守治療成功率。
綜合以上論述,腹部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進行全面護理可提高保守治愈成功率和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值得在臨床上重視。
[1]盧清麗.腹部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57例的護理體會[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3,10(9):60-61.
[2]周花仙.腹部手術治療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治療和護理[J].護理研究,2009,16(1A):26-37.
R473.6
B
1009-6019(2014)12-02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