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帥 呂姝焱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洛陽服務外包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
清中前期河南籍傳奇作家創(chuàng)作概說
——兼談呂履恒對王鑨傳奇創(chuàng)作的接受
梁 帥 呂姝焱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洛陽服務外包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
明清戲曲,無論究其劇本創(chuàng)作,亦或舞臺演出都以江浙為盛。明清之際河洛地區(qū)的戲曲創(chuàng)作在兩千余年黃河文明的映照下雖如滄海一粟,但以王鑨、呂履恒為代表的豫籍作家也在戲曲創(chuàng)作中用力尤勤。王鑨不僅有模擬《牡丹亭·尋夢》一出的劇作《擬尋夢》,又有與《長生殿》篇幅相當?shù)摹肚锘⑶稹穫魇馈F鋵O侄婿呂履恒更是繼承了《雙蝶夢》、《秋虎丘》的藝術手法,創(chuàng)作了《洛神廟》傳奇。以王鑨、呂履恒為代表的孟津王氏與新安呂氏家族,堪稱明清鼎革之際河南的名門望族,他們的戲曲創(chuàng)作為家族文學的多樣性增色不少。
王鑨 呂履恒 《雙蝶夢》 《秋虎丘》 《洛神廟》
明清兩代形成了以江浙作家為核心的傳奇創(chuàng)作群體,呂天成說道:“博觀傳奇,近時為盛。大江左右,騷、雅沸騰;吳、浙之間,風流掩映?!保?]但同時也涌現(xiàn)了諸如王鑨、丁耀亢、傅山為代表的河南、山東、山西籍傳奇作家,而河南籍作家以王鑨與呂履恒為最著,且有劇作流傳至今。
清代河南籍傳奇作家以王鑨最為著。王鑨,字子陶,洛陽孟津人,生于公元1606年農(nóng)歷十月,卒于1670年冬至1671年春之間,是明末清初一位河南籍有影響的詩文家、曲家,其長兄為明清重臣王鐸。王鑨著述頗豐,詩文有《紅藥壇》、《大愚集》,皆傳世,傳奇《秋虎丘》、《雙蝶夢》、《擬牡丹亭·尋夢》、《大孝子》、《華山緣》、《司馬衫》,今存前三種。與此同時清代河南地區(qū)戲曲活動繁盛,明末清初侯方域、宋犖家中有從蘇州買來的昆曲家班,乾隆之際河南又涌現(xiàn)出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聲腔劇種,李綠園在《岐路燈》中描述的乾嘉時期汴梁繁盛的戲曲演出情況亦可證明。與清中后期地方戲勃興、傳奇雜劇創(chuàng)作減少相異,清中前期許多河南籍作家在劇本創(chuàng)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下表以時代為序,對此期有名可考得河南籍作家生平履歷、作品予以介紹:
清中前期河南籍傳奇作家著述表
序號 作者 生卒年 主要履歷 代表作品4 呂履恒 1650年—1719年字元素,號坦庵,新安人??滴跏吣昱e人,三十三年進士,三十八年山西汾州府寧鄉(xiāng)縣知縣,四十三年廣西道監(jiān)察御史,之后多有升遷,至五十四年戶部右侍郎罷歸。著傳奇四種,僅存《洛神廟》一種。5 呂公溥 1726年—1805年字仁原,號寸田,新安人。參加鄉(xiāng)試未中,監(jiān)生,賜封江蘇直隸州知州。存《彌勒笑》手抄本。6 李樹谷 乾隆、嘉慶年間字季芳,號東川,夏邑人。乾隆三十六年舉人,四十九年任容興知縣,五十一年華容知縣?!度?忠 圖》、《云來夢》,亡佚。
通過上表不難看出清中前期河南地區(qū)傳奇創(chuàng)作還是比較活躍的,地域上以黃河一線為軸,集中在洛陽、開封、商丘,這一帶也是明清河南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其中,商丘宋犖不僅有傳奇創(chuàng)作,其詩文也堪稱大家;新安呂履恒有深厚的家學淵源,傳奇、詩文皆有成,這中間最值得我們注意的正是王鑨孫侄婿呂履恒。
新安呂氏與孟津王氏自王鐸與呂維祺開始就有聯(lián)姻,呂維祺子呂兆琳娶王鐸長女,呂兆琳子呂履恒又娶王無黨女,呂履恒弟呂謙恒則娶王無咎之女。呂履恒出生時王鐸即將卸任,二弟王鏞又于順治八年被革職,四弟王鏌、五弟王鐔早已不在人世,而其父呂兆琳直到順治十八年才中進士,所以這時期新安呂氏與孟津王氏家族只有王鑨一人在朝為官。從呂履恒出生到王鑨離世的近二十年,王鑨對其早年成長當有重要影響。
(一)呂履恒生平及與王鑨子嗣交游
王永寬先生有文 《清代河南戲曲作家呂履恒年表》[2]詳考呂履恒生平。呂履恒遠祖為宋呂蒙正六子呂居簡,明初呂俊自山西洪洞遷至洛陽新安。呂履恒祖父呂維祺,字介孺,號豫石,生于萬歷十五年,中萬歷四十一年進士,崇禎時官居南京兵部尚書,十四年李自成圍攻洛陽城,因護福王而殉國,享年五十四歲,《明史》有傳。呂維祺死后王鑨作《吊呂忠節(jié)公公諱維祺明大司馬》,稱贊“呂氏之忠節(jié),見賊不屈罵賊死”[3]。呂履恒父呂兆琳,字叔玉,又字敬芝,生于萬歷四十七年,中順治十八年進士,官至督察員左僉都御史。王鑨與之交好,他曾作《示姪婿呂叔玉婿傅余不孝廉》。
呂履恒,字元素,號月巖、坦庵,生于順治七年九月,中康熙三十三年進士。田從典為其撰寫墓志銘,記載了其主政大略:“初授山西汾州府寧鄉(xiāng)縣知縣,行取考選,廣西道監(jiān)察御史,內(nèi)升歷奉天府丞,通政司,右通政督察院左僉都御史。萬壽覃恩誥授中憲大夫,升宗人府府丞,督察員左副都御使,總督倉場戶部侍郎,轉戶部右侍郎?!保?]他曾典試云南、江南科場。呂履恒詩文、戲曲皆有成,是新安呂氏、孟津王氏晚輩的翹楚,“王士禛、陳廷敬于詩皆推履恒,《冶古文》簡練有法,最契王源,《左》、《孟》、《莊》、《騷》、《國策》、《史記》六宗之說”[5]。 呂履恒著述頗豐,有《夢月巖詩集》、《夢月巖詩余》、《冶古堂文集》,皆傳世。呂履恒喜愛戲曲,《夢月巖詩余》中有一首《念奴嬌·題〈秣陵春〉傳奇》詞,焦循收入《劇說》。
王鑨于順治二年離鄉(xiāng),直至康熙五年歸家,近二十余年都在外奔波,故在《大愚集》中我們沒有找到他與呂履恒直接交往的文獻。鄧之誠說:“(《夢月巖詩集》)集中有《大愚集》一首,備極崇奉。大愚,王鑨者,與鐸昆弟行,鐸為履恒外祖,或曾受教于鑨?!保?]然今查《夢月巖詩集》、《夢月巖詩余》卻未發(fā)現(xiàn)該詩,不知鄧氏所據(jù)為何。盡管二人交游不可考,但呂履恒與王鑨子孫的交往還有記載。王鑨長子王無逸死后,呂履恒為其撰寫墓志銘《從舅黃巖王公暨兩孺人合葬志銘》。呂履恒稱王鑨幼子王無忝為“五舅”,康熙二十八年,王無忝從兵部調(diào)任金華太守,呂履恒作《五舅出守金華代家君寄》[7]。王璵是王無忝的五子,他曾以表弟身份參校《夢月巖詩集》。
(二)《洛神廟》對《雙蝶夢》、《秋虎丘》的接受
《洛神廟》作于康熙三十八年,劇前有呂履恒、笠澤漁長、易道人三篇序。該劇情節(jié)發(fā)生于明末清初,賈綠華為姑蘇王氏愛女,后隨父到洛陽,父死后成為孤女。一日她與乳母到洛神廟進香,遺失扇墜而被書生何寅拾得,然卻遭無賴佘邀的嫉妒。何晏妻子巫友娘連年病體纏身,不久離世,但被洛神救起。李自成圍攻洛陽時巫友娘與丫鬟素馨失散,友娘被逼跳崖卻得賈綠華相救,素馨被李際遇收為壓寨夫人。后來何寅授官招降李際遇,共討李自成,并與巫友娘重逢、迎娶賈綠華。此劇并非案頭之作,民國《新安縣志》根據(jù)楊堃《靜慎齋雜鈔》補錄:“宣化杭州俱經(jīng)串演,又曾搬演于長沙湖南各處。 ”[8]
誠如王永寬先生所說“(《雙蝶夢》)此劇內(nèi)容及寫法對《洛神廟》傳奇的創(chuàng)作有一定的影響?!保?]在《洛神廟》中,我們可以看到諸多與《雙蝶夢》相似地方。
首先,祖孫二人都關注明清動亂的時代背景?!峨p蝶夢》發(fā)生于李自成圍攻開封,而《洛神廟》則把故事放置在李自成圍攻洛陽。崇禎十四年正月李自成攻洛陽,呂履恒祖父呂維祺死于這場戰(zhàn)爭,所以他比王鑨更痛恨李自成。而且與王鑨在《雙蝶夢》、《秋虎丘》中多編造人物姓名不同,呂履恒或直接選用真名真姓,如李際遇,《流寇志》記載:“(崇禎十六年)上遣兵部職方司主事王某聯(lián)絡土寨,恢復中原。宣旨招降李際遇,際遇迎詔使入山寨。”[10]劇中馮仕英,字瑤草,官鳳陽總督,顯然又指馬士英。這反映了隨著康乾盛世的到來,此期文人對明清易代歷史人物的評判已不像往日模棱兩可。呂履恒或幻化文字游戲,主人公何寅當指自己,《河南文學史》說道:“因《百家姓》云‘何呂施張’,何呂二姓相連,故以何代呂;呂履恒排行第二,生于順治生于順治七年庚寅,生肖屬虎,故劇中寫何寅字仲虎?!保?1]何寅的妻子也當指呂履恒妻王氏。
其次,關目相似?!堵迳駨R》全劇四十五出塑造了眾多性格鮮明的形象,與《雙蝶夢》、《秋虎丘》相似,堪稱一部鴻篇巨制。首先,呂履恒設置了洛神、閻王等神化人物,他們成為全劇張揚正義、懲治奸邪的化身,這與《雙蝶夢》中莊周、《秋虎丘》中觀音的功用相似。同時具體情節(jié)也有模仿,如賈綠云與何寅在一面之交后就定下以身相許的誓言,賈綠云拜謁洛神廟時丟下香帊、扇墜,巫友娘死后得洛神相助還魂,何寅迎娶賈綠云、又與妻子團圓等,這些橋段我們都可在《雙蝶夢》、《秋虎丘》中找到影子。
此外,男性的書寫視角?!峨p蝶夢》、《秋虎丘》中王鑨分別以沈端、汪璞為視角關照劇情,而《洛神廟》中呂履恒則以何寅、李自成、李際遇等為立足點。兩人都以男性視角審視風云變化的明末史實,展現(xiàn)了男權社會下風云滄桑、世態(tài)炎涼,“這種獨出機杼的創(chuàng)作用心其實正是為將家國滄桑凝于一劇,也是為把人情世態(tài)妍媸盡顯”[12]。
最后,創(chuàng)作主旨的教化傾向。王無忝說《秋虎丘》“文章無分巨細,必關世道人心,乃為可貴”[13],而呂履恒在《洛神廟·序》中言:“曲也者,委曲以達其所感之情,情莫切于五倫,夫婦其一也。……孰謂貞臣孝子之情,有異于思婦勞人者乎?昔人云:‘使人聞之,增伉儷之重。’”[14]呂履恒在處理情與禮的矛盾時仍然秉持“發(fā)乎情、止于禮”,這與王鑨“情抑于理”的主張相同?!堵迳駨R》的善惡立場分明,如巫友娘平日行善終得洛神相助,而李自成作惡多端也遭閻王嚴懲。
與此同時,《洛神廟》還表現(xiàn)出許多新特點。首先是文體上集唐的使用。“集唐”在明清傳奇中大量使用,最典型者為湯顯祖,而《洛神廟》的所有下場詩全部采用集唐,同時劇中也偶有使用;其次是大量使用北曲,且有南北合套。王鑨雖用北曲但數(shù)量不多,呂履恒對此卻毫不吝嗇,《洛神廟》第三十九出為南北合套,第四十出更是全用北曲;最后情感上呂履恒宣泄得更為大膽、徹底。如第十七出《病訣》,巫友娘憾離人世,眉批道:“此出悲酸沉痛,商清羽谷,哀猿三峽之音,不堪多讀。”且如西河易道人在序[15]中言:
湯臨川四夢:《牡丹亭》情也,《紫釵》俠也,《黃粱》仙也,《南柯》佛也。不必問其所郁所感者安在,第覺情與興何其“栩栩”“勃勃”也!如青要山樵《返魂香》,賈綠華,情也;李際遇,俠也;李虛真、阿甄,仙也、佛也,亦不必問其所感所郁者安在,第覺情與興,抑何栩栩勃勃也。
呂履恒把自己的身世遭際投諸筆端,表達了對駕鶴西去的祖父、妻子等人的懷戀,所以該劇在情感表達上比《雙蝶夢》、《秋虎丘》更讓人動容。
以王鑨、呂履恒為代表的清代河南傳奇作家,使昆曲不僅得以唱響河南,還有了劇本編創(chuàng)等探索。或許與吳偉業(yè)、孔尚任、尤侗等以傳奇名揚的作家相比,王鑨等人還略顯稚嫩,但他們卻在河南古代戲曲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明]呂天成.曲品[A].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C].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211.
[2]王永寬.清代河南戲曲作家呂履恒年表[J].中華戲曲,1988(4).
[3][清]王鑨.大愚集[M].康熙四年王允明刻本.
[4][清]田從典.峣山集[M].雍正九年刻本.
[5]張鈁,李希白.新安縣志[M].民國二十七年石印本.
[6]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911.
[7][清]呂履恒.夢月巖詩集[M].雍正三年刻本.
[8]張鈁,李希白.新安縣志[M].民國二十七年石印本.
[9]王永寬.清代河南戲曲作家呂履恒年表[J].中華戲曲,1988(4).
[10][清]彭孫貽.流寇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134.
[11]白本松,王永寬.河南文學史·古代卷[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838.
[12]杜培響,黃義樞.論呂履恒《洛神廟》傳奇思想藝術及傳統(tǒng)遵循[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
[13]蔡毅.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匯編[M].濟南:齊魯書社,1989:1540.
[14]蔡毅.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匯編[M].濟南:齊魯書社,1989:1672-1673.
[15]蔡毅.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匯編[M].濟南:齊魯書社,1989:1672-1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