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幾何問題中,有一類求動態(tài)中的線段和或差的最值問題,它一般不只是單純的線段數(shù)量的運算,往往要通過構造“兩點間的線段”的基本圖形,利用“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一公理來獲得最值問題的解決。形象地體現(xiàn)了數(shù)形結合的重要數(shù)學思想,充分展現(xiàn)了以形助數(shù)的思想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數(shù)形轉(zhuǎn)化的能力,所以受到關注與青睞,在各省的中考中也漸漸有所體現(xiàn)。而如何構造“兩點間的線段”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本文就此舉例歸納,望對廣大學生有所啟示與幫助。
知識回放:人教版實驗教科書八上,第十二章軸對稱中的探究問題(P42):要在燃氣管道l上修建一個泵站,分別向A、B兩鎮(zhèn)供氣,泵站修在管道的什么地方,可使所有的輸氣管線最短?
圖1分析:如圖1,作點B關于管道的對稱點B′,連接AB′,交管道于點C,即是泵站所在點。而AC′+C′B=AC′+C′B′>AB′(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通過“對稱”及構建“兩點間的線段”基本圖形,將動態(tài)變化中的線段AC或BC轉(zhuǎn)換,達到變化過程中的極限狀態(tài),得到最小值即“兩點間的距離”。
兩個關鍵點:(1)找準對稱軸。動點所在的管線即為對稱軸。(2)同側(cè)化異側(cè)。同側(cè)的兩個點,通過作對稱點,轉(zhuǎn)化為對稱軸異側(cè)的兩個點,連線即與對稱軸相交,交點即是所求。
1兩點在同側(cè)
1。1一條對稱軸
圖2例1如圖2,菱形ABCD的邊長為2,∠BAD=60°,E為AB中點,連接AC,在AC上找一點P,使得PE+PB為最短,并求出這最短值。
解析(1)點P是AC上的動點,則AC所在直線是對稱軸。
(2)點B、E在AC同側(cè),因此要轉(zhuǎn)化成異側(cè)。很顯然,根據(jù)圖形的性質(zhì),找點B比較方便,點B、D關于AC對稱。
連接DE,交AC于點P,易證△ABD為等邊三角形,可得DE=3,則PE+PB的最小值為3。
點評在軸對稱圖形中,本身含有對稱的性質(zhì),其中的一個點的對稱點已經(jīng)存在,從而構成兩點在異側(cè)的情境,連接后就與對稱軸有交點。
1。2兩條對稱軸
人教版八上習題P47:將軍馬飲問題。如圖,A為馬廄,B為帳篷,牧馬人某一天要從馬廄牽出馬,先到草地邊某一處牧馬,再到河邊飲馬,然后回到帳篷,請你幫他確定這一天的最短路線。
圖3解析如圖3,動點有兩處:草地與河邊,因此關鍵之一就是確定有兩條對稱軸。關鍵二:A、B兩點化異側(cè)。作點A關于草地邊的對稱點A′,B關于河邊對稱點B′,這樣,A′、B′兩點在對稱軸的兩側(cè),連接A′B′,得兩交點E、F,即是所求位置。取任意兩點C、D,根據(jù)軸對稱性質(zhì)可知,
AE+EF+FB=A′E+EF+FB′=A′B′;AC+CD+DB=A′C+CD+DB′>A′B′。
點評有兩個動點時,那么動點所在的兩條直線就為兩條對稱軸,再將兩定點作關于兩對稱軸的對稱點,分置于對稱軸兩側(cè),再連接,構建“兩點間的線段”這一基本圖形,通過對稱轉(zhuǎn)換,將三條動態(tài)線段重新拼接在一起,利用“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實現(xiàn)“化折為直”,即得最短路線。
圖4例2(2011深圳中考)如圖4,拋物線y=ax2+bx+c(c≠0)的頂點為C(1,4),交x軸于A、B兩點,交y軸于點D,其中點B的坐標為(3,0)。
(1)求此拋物線的解析式。
(2)過A點的直線與拋物線交于E點,交y軸于點F,其中點E的橫坐標為2,若直線PQ為拋物線對稱軸,點G為直線PQ上的動點,則x軸上是否存在點H,使D、G、H、F四點所圍成的四邊形周長最小,若存在,求出這個最小值。
解析(1)易求得解析式y(tǒng)=-(x-1)2+4.
(2)有G、H兩個動點,因此就確定有直線PQ和x軸兩條對稱軸,由題意知點D、E關于直線PQ對稱;那么只需作點F關于x軸的對稱點F′,將兩動點放置對稱軸兩側(cè),連接EF′,交PQ于G,交x軸于H,則DG+GH+HF=EF′,此時D、G、H、F四點所圍成的四邊形周長最小。
解由y=-(x-1)2+4可得E(2,3),A(-1,0),D(0,3).
求得直線AE解析式為y=x+1,知F(0,1).
則F′(0,-1),EF′=22+(3+1)2=25,所以D、G、H、F四點所圍成的四邊形周長最小=25+2。
2兩點在異側(cè)
2。1直接連接
例3如圖5,C為線段BD上一動點,分別過點B、D作AB⊥BD,ED⊥BD,連接AC、EC,已知AB=5,BD=8,DE=1,設CD=x。
(1)用含x的代數(shù)式表示AC+CE的長;
(2)點C滿足什么條件時,AC+CE的值最小?
(3)根據(jù)(2)中的規(guī)律和結論,請構圖求出代數(shù)式x2+4+(12-x)2+9的最小值。
解析(1)AC+CE=25+(8-x)2+1+x2。
(2)連接AE,交BD于點C。
構建圖6,得AE=62+82=10,
由△EDC∽△AFE得ED1AF=CD1EF116=x18x=413。
因此,點C距離D點413處時,AC+CE的值最小,最小值為10。
(3)構建如圖7:
x2+4+(12-x)2+9的最小值是AE,可求得AE=52+122=13.
圖5圖6圖7點評構建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將純數(shù)的運算,轉(zhuǎn)化為圖形中邊長的長度運算,化“折”為“直”,避免了復雜繁瑣而不得法的計算,巧妙而完美地展現(xiàn)了數(shù)形結合這種“以形助數(shù)”的思想方法的魅力。
2。2平移后連接
造橋選址問題:如圖8,河兩側(cè)有兩村莊A、B,要建一座橋EF,應選在河的什么位置,使得從A村到B村的路線最短。endprint
圖8解析由于河寬(橋長)固定,因此,只要求出AE+FB最短即可。如圖將點A沿平行于EF的方向平移EF長度至點A′,連接A′B,得交點F,由平行四邊形AEFA′知AE+FB=A′B。
點評:當兩點間有一段固定的距離時,利用平移可將這距離“壓縮為零”,再連接構建“兩點間的線段”這一圖形。再如:圖9和圖10.
圖9圖10圖113兩點在同側(cè),且有固定距離
如圖11,線段MN在直線a上移動,且MN=3,點A、B在直線同側(cè),點M、N運動到何位置時,四邊形ABNM的周長最?。?/p>
解析AB與MN的長度確定,只需求出AM+BN的最小長度即可,①作點A關于直線a的對稱點A′,使得A′、B點在異側(cè)。②沿平行于NM方向,將點B平移NM個長度至B′,連接A′B′,交點即為M,則AM+BN=A′B′,此時四邊形ABNM的周長最小。
例4(2010年天津中考)如圖12,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矩形OACB的頂點O在坐標原點,頂點A、B分別在x、y軸的正半軸上,OA=3,OB=4,D為邊OB的中點。
(1)若E為邊OA上的一個動點,當△CDE的周長最小時,求點E的坐標。
圖12圖13解析作點D關于x軸的對稱點D′,連接CD′與x軸交于點E,連接DE。DE+CE=CD′,此時△CDE的周長最小。
因為OE∥BC,
所以Rt△D′OE∽Rt△D′BC,有OE1BC=D′O1D′B,
所以OE=3×216=1,所以點E的坐標為(1,0)。
(2)如圖13,若E、F為邊OA上的兩個動點,且EF=2,當四邊形CDEF的周長最小時,求點E、F的坐標。
解析CD與EF長度已確定,只需求出DE+CF的最短長度。先作點D關于x軸的對稱點D′,將點D′與點C置于x軸異側(cè),再將點C沿CB方向平移EF個長度至C′,將固定距離EF壓縮為0,連接D′C′構建“兩點間的線段”,交x軸于E點,則DE+CF=D′C′,此時的四邊形CDEF的周長最小。
4問題的拓展延伸
線段差值問題:“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適用于求線段和最短的問題,而有些問題涉及到線段之差時,需換角度思考,但“以形助數(shù)”的思想不變。
例5如圖14,兩點A、B在直線MN外的同側(cè),A到MN的距離AC=8,B到MN的距離BD=5,CD=4,P在直線MN上運動,則|PA-AB|的最大值等于。
解析三角形的三邊具有“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的性質(zhì)。因此有,PA-PB 圖14圖15解如圖15,作BE⊥AC于E,得BE=DC=4,AE=8-5=3,則AB=42+52=5,所以|PA-AB|的最大值等于5。 數(shù)學是研究數(shù)與形的學科,數(shù)形結合,將兩者完美結合才是達到數(shù)學的最高境界。本文依托“線段公理”,通過“對稱”性質(zhì)轉(zhuǎn)換線段,把數(shù)的問題通過構建“兩點間的線段”的基本圖形,使之形象化、直觀化,把看似沒有頭緒的問題轉(zhuǎn)化為通俗易懂的公理,變動為靜,化折為直。 以上例題,在各種圖形的各種動態(tài)變化過程中,考查了學生的三角形、特殊平行四邊形、圓、拋物線等許多重要知識,加強了學生的數(shù)學綜合能力,同時也發(fā)展培養(yǎng)了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能力。掌握這種數(shù)學思想方法,遇到類似動態(tài)問題就會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易如反掌地解決線段和差問題。 作者簡介白新慧,女,1973年生,曾獲優(yōu)秀班主任、優(yōu)秀教師、優(yōu)秀共產(chǎn)黨黨員光榮稱號。從事數(shù)學教學多年,積累了一些經(jīng)驗,發(fā)表論文多篇。
圖8解析由于河寬(橋長)固定,因此,只要求出AE+FB最短即可。如圖將點A沿平行于EF的方向平移EF長度至點A′,連接A′B,得交點F,由平行四邊形AEFA′知AE+FB=A′B。
點評:當兩點間有一段固定的距離時,利用平移可將這距離“壓縮為零”,再連接構建“兩點間的線段”這一圖形。再如:圖9和圖10.
圖9圖10圖113兩點在同側(cè),且有固定距離
如圖11,線段MN在直線a上移動,且MN=3,點A、B在直線同側(cè),點M、N運動到何位置時,四邊形ABNM的周長最???
解析AB與MN的長度確定,只需求出AM+BN的最小長度即可,①作點A關于直線a的對稱點A′,使得A′、B點在異側(cè)。②沿平行于NM方向,將點B平移NM個長度至B′,連接A′B′,交點即為M,則AM+BN=A′B′,此時四邊形ABNM的周長最小。
例4(2010年天津中考)如圖12,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矩形OACB的頂點O在坐標原點,頂點A、B分別在x、y軸的正半軸上,OA=3,OB=4,D為邊OB的中點。
(1)若E為邊OA上的一個動點,當△CDE的周長最小時,求點E的坐標。
圖12圖13解析作點D關于x軸的對稱點D′,連接CD′與x軸交于點E,連接DE。DE+CE=CD′,此時△CDE的周長最小。
因為OE∥BC,
所以Rt△D′OE∽Rt△D′BC,有OE1BC=D′O1D′B,
所以OE=3×216=1,所以點E的坐標為(1,0)。
(2)如圖13,若E、F為邊OA上的兩個動點,且EF=2,當四邊形CDEF的周長最小時,求點E、F的坐標。
解析CD與EF長度已確定,只需求出DE+CF的最短長度。先作點D關于x軸的對稱點D′,將點D′與點C置于x軸異側(cè),再將點C沿CB方向平移EF個長度至C′,將固定距離EF壓縮為0,連接D′C′構建“兩點間的線段”,交x軸于E點,則DE+CF=D′C′,此時的四邊形CDEF的周長最小。
4問題的拓展延伸
線段差值問題:“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適用于求線段和最短的問題,而有些問題涉及到線段之差時,需換角度思考,但“以形助數(shù)”的思想不變。
例5如圖14,兩點A、B在直線MN外的同側(cè),A到MN的距離AC=8,B到MN的距離BD=5,CD=4,P在直線MN上運動,則|PA-AB|的最大值等于。
解析三角形的三邊具有“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的性質(zhì)。因此有,PA-PB 圖14圖15解如圖15,作BE⊥AC于E,得BE=DC=4,AE=8-5=3,則AB=42+52=5,所以|PA-AB|的最大值等于5。 數(shù)學是研究數(shù)與形的學科,數(shù)形結合,將兩者完美結合才是達到數(shù)學的最高境界。本文依托“線段公理”,通過“對稱”性質(zhì)轉(zhuǎn)換線段,把數(shù)的問題通過構建“兩點間的線段”的基本圖形,使之形象化、直觀化,把看似沒有頭緒的問題轉(zhuǎn)化為通俗易懂的公理,變動為靜,化折為直。 以上例題,在各種圖形的各種動態(tài)變化過程中,考查了學生的三角形、特殊平行四邊形、圓、拋物線等許多重要知識,加強了學生的數(shù)學綜合能力,同時也發(fā)展培養(yǎng)了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能力。掌握這種數(shù)學思想方法,遇到類似動態(tài)問題就會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易如反掌地解決線段和差問題。 作者簡介白新慧,女,1973年生,曾獲優(yōu)秀班主任、優(yōu)秀教師、優(yōu)秀共產(chǎn)黨黨員光榮稱號。從事數(shù)學教學多年,積累了一些經(jīng)驗,發(fā)表論文多篇。
圖8解析由于河寬(橋長)固定,因此,只要求出AE+FB最短即可。如圖將點A沿平行于EF的方向平移EF長度至點A′,連接A′B,得交點F,由平行四邊形AEFA′知AE+FB=A′B。
點評:當兩點間有一段固定的距離時,利用平移可將這距離“壓縮為零”,再連接構建“兩點間的線段”這一圖形。再如:圖9和圖10.
圖9圖10圖113兩點在同側(cè),且有固定距離
如圖11,線段MN在直線a上移動,且MN=3,點A、B在直線同側(cè),點M、N運動到何位置時,四邊形ABNM的周長最小?
解析AB與MN的長度確定,只需求出AM+BN的最小長度即可,①作點A關于直線a的對稱點A′,使得A′、B點在異側(cè)。②沿平行于NM方向,將點B平移NM個長度至B′,連接A′B′,交點即為M,則AM+BN=A′B′,此時四邊形ABNM的周長最小。
例4(2010年天津中考)如圖12,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矩形OACB的頂點O在坐標原點,頂點A、B分別在x、y軸的正半軸上,OA=3,OB=4,D為邊OB的中點。
(1)若E為邊OA上的一個動點,當△CDE的周長最小時,求點E的坐標。
圖12圖13解析作點D關于x軸的對稱點D′,連接CD′與x軸交于點E,連接DE。DE+CE=CD′,此時△CDE的周長最小。
因為OE∥BC,
所以Rt△D′OE∽Rt△D′BC,有OE1BC=D′O1D′B,
所以OE=3×216=1,所以點E的坐標為(1,0)。
(2)如圖13,若E、F為邊OA上的兩個動點,且EF=2,當四邊形CDEF的周長最小時,求點E、F的坐標。
解析CD與EF長度已確定,只需求出DE+CF的最短長度。先作點D關于x軸的對稱點D′,將點D′與點C置于x軸異側(cè),再將點C沿CB方向平移EF個長度至C′,將固定距離EF壓縮為0,連接D′C′構建“兩點間的線段”,交x軸于E點,則DE+CF=D′C′,此時的四邊形CDEF的周長最小。
4問題的拓展延伸
線段差值問題:“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適用于求線段和最短的問題,而有些問題涉及到線段之差時,需換角度思考,但“以形助數(shù)”的思想不變。
例5如圖14,兩點A、B在直線MN外的同側(cè),A到MN的距離AC=8,B到MN的距離BD=5,CD=4,P在直線MN上運動,則|PA-AB|的最大值等于。
解析三角形的三邊具有“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的性質(zhì)。因此有,PA-PB 圖14圖15解如圖15,作BE⊥AC于E,得BE=DC=4,AE=8-5=3,則AB=42+52=5,所以|PA-AB|的最大值等于5。 數(shù)學是研究數(shù)與形的學科,數(shù)形結合,將兩者完美結合才是達到數(shù)學的最高境界。本文依托“線段公理”,通過“對稱”性質(zhì)轉(zhuǎn)換線段,把數(shù)的問題通過構建“兩點間的線段”的基本圖形,使之形象化、直觀化,把看似沒有頭緒的問題轉(zhuǎn)化為通俗易懂的公理,變動為靜,化折為直。 以上例題,在各種圖形的各種動態(tài)變化過程中,考查了學生的三角形、特殊平行四邊形、圓、拋物線等許多重要知識,加強了學生的數(shù)學綜合能力,同時也發(fā)展培養(yǎng)了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能力。掌握這種數(shù)學思想方法,遇到類似動態(tài)問題就會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易如反掌地解決線段和差問題。 作者簡介白新慧,女,1973年生,曾獲優(yōu)秀班主任、優(yōu)秀教師、優(yōu)秀共產(chǎn)黨黨員光榮稱號。從事數(shù)學教學多年,積累了一些經(jīng)驗,發(fā)表論文多篇。
中學數(shù)學雜志(初中版)2014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