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華
(中國人民大學 外國語學院,北京 100875)
認知詩學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隨著認知科學的發(fā)展,認知科學迅速與其他學科進行交叉研究,產(chǎn)生了認知心理學、認知語言學、認知社會學和認知媒體學等。文學研究此時也與認知科學交叉,出現(xiàn)了文學研究史上的認知轉(zhuǎn)向,這一新興的學科就是認知詩學。1983年認知詩學研究的先鋒人物Reuven Tsur教授首先提出了認知詩學這一概念。1992年Reuven Tsur出版了他早期認知詩學研究的成果《走向認知詩學理論》,這本著作是認知詩學研究的開山之作。雖然認知詩學這一新興學科已經(jīng)于20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誕生,為文學研究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開辟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和研究路徑,但是,以文學研究為對象的分支學科認知詩學研究在上個世紀末并未得到學界的廣泛響應。盡管如此,認知詩學的誕生和發(fā)展還是為文學研究,特別對文學文本閱讀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隨著認知語言學、認知心理學、文學批評和認知科學等相關學科的迅猛發(fā)展,認知詩學研究也獲得了新的研究途徑和新的動力,認知詩學逐漸發(fā)展成為語言學家和心理學家用于探索文學的視角。同時,認知詩學的研究領域也擴展出不同的分支,認知詩學研究不再局限于文學文本閱讀的研究,而是以文學文本閱讀為手段和對象展開研究,研究的重點落在文本的文體類型所體現(xiàn)的文本擴展模式、寫作意圖、情感傳遞、美學特征、文本的語際轉(zhuǎn)換的概念對應和文本意義的信息提取等方面。人們目前進行的認知文體學、認知敘事學和認知翻譯學等分支學科的發(fā)展極大地擴展了認知詩學研究的范圍、內(nèi)容和方法,也為認知詩學研究的發(fā)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從認知詩學研究的角度來看,不同文體的文本視譯信息提取模式差異性很值得探究。本研究運用認知實驗的方法對視譯信息提取模式差異性進行研究,獲取定量的研究效果,從研究方法上為當前國內(nèi)認知詩學研究提供參考。
認知詩學最早的研究范圍是世界和圖式,而可能世界語義學和圖式理論則成為其現(xiàn)代研究的重點形式和重點內(nèi)容。認知語言學的研究表明,任何讀者在閱讀不同文體的文本時會在頭腦中對該作品所記述的內(nèi)容產(chǎn)生相應的心理表征,通過這樣的心理表征,讀者建構作者通過該作品所展示的文本結(jié)構和作者的心理認知過程。這一表征是讀者在認知詩學的圖式理論下形成的有關所讀作品世界的語義意象內(nèi)容和結(jié)構圖式。關于讀者閱讀文學作品時獲取圖式和世界的具體過程,有許多相關理論對此進行過闡釋,其中文本世界理論是此認知過程的最為成功的嘗試(魏文鑫,2012:17)?!霸谖谋鹃喿x過程中決定讀者調(diào)用記憶和知識的原則是“文本驅(qū)動”理論。由于文本成為一個完整的信息認知世界,而且自身的信息布局和分配呈現(xiàn)出相應的認知圖式結(jié)構,所以文本世界理論不僅用于解釋文學文本的意義和信息,還用來解釋文本作者的情感,包括讀者對作者自身情感及其傳遞特點的認知”(馬菊玲,2012:2),當然,文本世界的認知還包括文本中主體之間的關系,此處所述文本主體間的關系是動態(tài)的和相互制約的,包括認知主體識別作者、讀者、敘述者和相關人物主體之間的關系。
20世紀以來,以西方的研究機構和學者為中心,通過文學文本的形式和結(jié)構認知,產(chǎn)生了闡釋主義和新批評主義,這兩個新的認知理論極大地推動了文體學的研究和發(fā)展;20世紀中葉以來,現(xiàn)代語言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認知轉(zhuǎn)向,為文體學研究提供了廣闊的思路。文體的認知發(fā)展為文學文本的研究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持,使得文本研究有了認知理論下的系統(tǒng)性和闡釋性。近幾十年來,隨著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的發(fā)展,語篇分析作為應用語言學的分支也得到了快速地發(fā)展,把語篇結(jié)構作為核心內(nèi)容的文體學在分析方法上得到了不斷拓寬和完善,這為文體學家運用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探討文學語言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視野。近20年來,認知詩學在系統(tǒng)解釋意義方面取得了進展,其主要貢獻是把認知科學應用到文學閱讀。認知詩學的意義解釋在文學閱讀中表現(xiàn)為文體學特點、讀者心理學內(nèi)容和文本語境主義等,內(nèi)容不一,各有側(cè)重,但是,其中一些研究是基于西方的傳統(tǒng)文體學而展開,重在對文本的意義進行研究。認知詩學同樣是文體學的發(fā)展的結(jié)果,為我們解釋文學閱讀效果提供了更好的工具(Stockwell,2002,2007;Gavins &Steen,2003)。從研究內(nèi)容上看,文體學的傳統(tǒng)研究對象和研究內(nèi)容是認知詩學的核心,而從研究方法上看,認知詩學本身就是方法學和文學文本研究的理論。認知詩學研究的是文本世界和相關的認知圖式而不是自定目標的詩學建構,它是一種體驗現(xiàn)實主義,旨在探討文學閱讀及其感知效果。認知詩學研究是體驗性的,因為它認識到只有通過感知和認知的體驗我們才能認識世界,所以認知心理實驗方法是認知詩學研究用來獲取讀者感受的有效方法(馬菊玲,2012:5)。認知詩學強調(diào)文學文本內(nèi)在文體結(jié)構的核心地位,在讀者閱讀文學文本時,文本的文體模式是不同讀者的、可考量的共性,具有穩(wěn)定的文體模式和上下文語義性,是進一步解釋讀者認知效果的關鍵(蘇曉軍,2009:7)。當讀者對所讀文本進行文體學特點分析時,從認知詩學的分析來看,讀者仍強調(diào)不同文本之間的獨特性,針對不同文本自身特性的文體學認知分析過程推動認知詩學發(fā)展的內(nèi)生動力。
認知詩學的實證研究致力于建構具有明顯實驗特色的研究方法。已有的認知詩學研究方法僅證實文本特征與研究者本人的認知過程的互動性,但還需要在可控條件下對這些效果進行復制,使更多讀者獲得互動認知能力。因此,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者會通過討觀察法、問卷法或自我報告法等手段,通過對被試實驗的方法獲取讀者的認知反應,從而獲得較為可靠的文本認知實驗數(shù)據(jù)。“當前出現(xiàn)的小組筆記博客以及最新的語料庫數(shù)據(jù)積累,都是新的認知詩學的研究方法。新興的研究方法把語篇分析和社會語言學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極大地推動了認知詩學研究的進展”(蘇曉軍,2009:9;蔣勇軍,2009:25)。盡管認知詩學的實證研究方法是趨勢和潮流,“但是就當前認知詩學的具體研究方法而言,大部分研究成果顯然都是采用了直覺闡釋的方法,而對新興的實證研究方法應用不足,這顯然是當下認知詩學研究的通病”(尚必武,2011:105)。
視譯是同步傳譯的一種特殊形式。通常情況下,視譯是指譯員在聽講話人的同時,對手中的文稿同步進行口譯。從信息加工的角度來看,視譯涉及譯員的口語表達能力和視覺認知能力及形式,視譯要求譯員通過耳聽和視讀保持譯員的口譯速度與講話者的語速同步,這就要求視譯員了解和把握所譯文本的主旨要義,通過口頭表達的形式傳遞給現(xiàn)場的目的語聽眾。從信息的輸入和輸出通道上來看,口譯可以劃分為視譯和聽譯,有一些口譯場合需要視譯和聽譯相結(jié)合,如學術報告會或領導人帶稿講話。(王建華,2009:25)視譯訓練的基礎是培養(yǎng)譯員對所譯文本大意的把握,無論演講者的語速有多快,也不管視譯的文本內(nèi)容有多難,只要視譯譯員能夠掌握所譯文本的基本要義,然后把大意傳遞給聽眾,這樣的視譯就是成功視譯,這樣的譯員就是合格的譯員,這就要求譯員在拿到書面講稿時要快速瀏覽并獲取講話者所講內(nèi)容的語意要點。因此,結(jié)合不同文體的文本特點進行高效信息獲取是譯員必須具備的認知能力,這就需要我們研究認知詩學的閱讀信息提取方法。
德國理想主義哲學家康德在其經(jīng)典著作《純理性的批判》一書中首次提到圖式的概念,并建議圖式應該用于解釋人的心理過程??档碌膱D式觀用于討論人的理解問題,他認為只有當人的新想法與人頭腦中的舊有知識相結(jié)合,人才能產(chǎn)生正確的理解。圖式理論由巴特萊特第一次在其《記憶》一書中提出并進行了討論,巴特萊特認為圖式是一種積極的組織框架結(jié)構,此結(jié)構把過去的經(jīng)驗或過去的知識進行有效記錄和編排,從而產(chǎn)生人對過去的記憶,也因此產(chǎn)生了人所擁有的知識。他根據(jù)圖式理論所描述的記憶不是追尋或再生的過程,而是保留對過去產(chǎn)生全面印象的過程(Kant,1998:203)。明斯金、盧馬赫特和卡萊爾等人工智能學者把圖式理論用于人工智能研究,明斯金還提出了架構的概念,他認為知識以數(shù)據(jù)結(jié)構的形式存儲于人的記憶中。盧馬赫特認為任何語言材料本身不管有聲還是無聲都毫無意義,它只會指導聽眾和讀者學會如何根據(jù)舊知識來建構新的語義,也就是說人們在理解新知識時需要結(jié)合已知概念和先前的經(jīng)歷而獲得。而理解的關鍵是新的知識是否能夠匹配舊有的知識圖式,可見圖式對于人的理解不只是簡單的表層激活作用而是底層的根基架構作用,圖式約束和制約著理解的內(nèi)容和過程。(Bartlett,1932:197;Carrol,1999:53;Minsky,1975:177)
80年代以來,圖式理論開始廣泛應用于閱讀和聽力理解過程的研究。后來,圖式理論演化為重要的閱讀理論,通過激活人頭腦中的圖式,理解和接受所面對的新信息。基于這些研究,心理語言學家開始從圖式理論的角度進行外語教學和學習研究,并取得了相當有效的研究成果。總之,圖式理論源于認知心理學的發(fā)展,通過人工智能研究引入到語言的理解研究中來。圖式理論的基本思想是根據(jù)記憶中的相似知識版本來加工新的知識和經(jīng)驗,新知識的理解程度是根據(jù)其與頭腦中已有知識版本的一致性和差異性而決定。
讀者在不同文本的認知圖式幫助下來理解不同文體的文本信息,如記敘式和說明式的認知圖式結(jié)構認知有助于解釋和理解此類文本信息。根據(jù)認知圖式理論及其應用特點,可以肯定譯員在視譯過程中會根據(jù)其認知圖式結(jié)構對視譯文本的特征進行有效的預期和判斷,而不同文體的文本結(jié)構差異巨大,所以,譯員在拿稿時間較短的情況下,應該采取不同的信息獲取策略,獲取盡可能多和重要的信息,從而使聽眾能夠通過譯員有效理解源語文本。通常情況下,文本的開頭和結(jié)尾,文中的關鍵詞都是譯員應該傳遞給聽眾的重要信息,譯員應該根據(jù)文本的認知結(jié)構圖式優(yōu)先傳遞這些信息。根據(jù)圖式理論,一個文本的引言、結(jié)尾和關鍵詞融合結(jié)構,可以看作是一個文本的摘要形式。(王建華,2009:27)在下面的實驗中,我們將通過被試的實驗表現(xiàn),通過實驗數(shù)據(jù)的分析來確定不同文體文本視譯過程中核心信息的提取模式,以確保視譯的“忠實性”效果。
當前的譯界研究出現(xiàn)了翻譯文體學,從事翻譯文體學研究的學者大多都是翻譯界出身的學者,鮮有專門從事文體學研究的學者從事翻譯文體學研究(邵璐,2011:89;2012:99),這說明文體學對翻譯有巨大的影響作用。在視譯研究中,文體學決定著所譯文本的核心信息提取方式,因此,不同文體的文本分析對于視譯研究至關重要。唐嘉憶在2011年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會上提出:語篇的長度、語篇內(nèi)復合句比例和詞匯心理距離總值反映了漢譯英口譯材料的難度。可見,語篇結(jié)構作為文體學的重要理論基礎對翻譯的難易度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會議口譯的視譯文本從文體學上來看主要有以下四類:一、敘述文體。其基本思路主要有:沿事物發(fā)生的時間先后順序為線索敘述;或沿觀察事物主次先后順序進行描述,先講引人注目突出之處,然后講述細節(jié)點,并伴隨人物動作的敘述;或某些對一般規(guī)律進行破壞式的敘述方式。二、說明文體。其篇章擴展思路主要是觀察與熟悉事物的一般規(guī)律,如參觀游覽介紹或產(chǎn)品說明等。三、演說體。其展開的邏輯思路主要是沿相對固定的套式表述內(nèi)涵,如祝酒詞。四、對話式文體(包括會談)。其邏輯擴展思路是問與答或因與果或總與分的邏輯結(jié)構。由此可見,不同文體的視譯文本都有一定的思維擴展思路可循,這對于不同文體的文本進行核心信息提取時會有一定的規(guī)律可循,對于提高不同文體文本視譯效率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
國外有關英文文本核心信息提取方式的研究較多,國內(nèi)的有關中文核心信息提取的相關研究較少(王建華,2009:27)。國內(nèi)計算語言學領域有關中文信息處理的研究表明,所處理的文本中句子所處的不同位置和統(tǒng)計學上的詞頻頻度是確定所讀文本關鍵信息的依據(jù)。當前的計算語言學自動信息處理中,把文本中出現(xiàn)頻率高的詞匯界定為關鍵詞。國內(nèi)一些研究者從專業(yè)性的信息科學和衛(wèi)生科學雜志中選取研究材料,而這些雜志中的文本中所出現(xiàn)的專業(yè)術語后面都用括號標出相應的英文,同時這些雜志中的文章在開頭位置都有英語摘要和關鍵詞,這為核心信息提取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通過這些給出的地關鍵詞和摘要,研究者可以快速發(fā)現(xiàn)和提取相關文本的核心信息,有研究者發(fā)現(xiàn)利用這些關鍵詞和摘要進行核心信息抽取,可獲得對原文信息高達77%左右的正確理解(王永成,1999:35;2003:878;王建華,2009:878)。從國內(nèi)外英、漢不同文體的文本信息提取方式研究來看,主要的信息提取方法有高頻詞法、標題法和核心句提取法,國外的研究中出現(xiàn)有這幾種方式的結(jié)合。
本研究旨在通過實驗研究考察視譯過程中譯員如何快速掌握手中文本的核心信息,從而提高譯員的視譯效率。視譯是口譯員在很多口譯工作中會使用的口譯方式,譯員在拿到講話者的書面稿不及時的情況下,需要掌握有效的信息獲取方式,從而在較短時間內(nèi)抓取發(fā)言稿的關鍵信息,實現(xiàn)成功的視譯效果。視譯的信息提取過程離不開圖式理論的指導和作用,圖式理論認為人們頭腦中的背景知識建構是相互關聯(lián)的,這些知識源于已有的舊知識并在特定語境作用下,人們獲得了正確的理解。圖式理論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話語的理解是通過語言線索和背景知識實現(xiàn)的意義重構過程。文本的理解是讀者背景知識與文本自身的一個互動過程,高效的理解需要讀者把文本材料內(nèi)容與其自身知識關聯(lián)起來的能力。如果聽眾或讀者在信息處理過程中激活了正確的圖式,我們就可以說他們理解了文本。新知識與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圖式匹配的失敗會導致理解的失敗,這就要讀者在信息加工過程中必須激活頭腦中存在的正確的圖式。由此可知,圖式在語言理解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視譯的理解過程同樣需要圖式的作用。王立弟通過對聯(lián)合國安理會的口譯文本的分析發(fā)現(xiàn),圖式在源于文本理解、記憶和目的語表達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劉建福的研究也表明,背景知識有助于譯員更好地抽取信息,譯員快速激活正確圖式的能力可以彌補其口譯過程中語言能力的不足。譯員對所譯的材料如果頭腦中有相似的內(nèi)容圖式,譯員會譯得更好。(王立弟,2001:19;劉件福,2001:10)
根據(jù)圖式理論,圖式表征的知識包括概念、物體對象、對象之間的關系和系列的行動。一個圖式根據(jù)其多樣性可以定義為知識的組合體,這個思維結(jié)構代表一個刺激域內(nèi)的一些部分。如概念圖式抽取于人的經(jīng)驗和經(jīng)歷,此圖式用于理解世界并受世界的塑造。簡言之,圖式是一個表征記憶中基因概念的數(shù)據(jù)結(jié)構。無論是讀者還是譯員均需要把所處理的文本匹配此結(jié)構,從而達到快速的信息處理和理解。已有的研究表明,文稿的呈現(xiàn)方式對譯員的口譯效果有很大的影響作用。視譯的文稿分為三個類型,一是譯員自己的譯稿;二是他人的譯稿;三是他人提供的譯文概要。(王建華,2009:27)其他的研究表明譯員手中書面材料還包括原稿、譯稿或幻燈片等形式。不管譯員手中拿的何種譯稿,在口譯過程中,譯員都需要快速從手稿中獲取最有用的輔助或提示性信息,這對于譯員保證口譯質(zhì)量至關重要。本實驗研究旨在通過圖式理論的詩學指導,研究視譯文本的核心信息提取模式。
本研究要做兩組實驗,每組實驗考察的視譯信息提取文本文體不同,第一組考察說明文體的文本視譯摘要提取方式,第二組考察記敘類文體的文本。
從北京某高校外語翻譯方向研究生兩個年級選取64名有過至少三次口譯坐會經(jīng)歷的被試,把64名被試分為兩組,每組32人,兩組被試分別讀兩組不同文體文本的摘要和全文。
首先是實驗材料的選擇。在實驗開始前,實驗研究者需要根據(jù)文體差異選擇和確定實驗材料,這些材料是文字材料,不需要有聲視頻。材料的選擇需要遵循難度一致、體裁不同的要求進行精心挑選。這些材料需要實驗前測試,需要招募四名文學或語言學方向的本科以上學歷的學生進行難易度評估,評估需要打分數(shù),通過四名被試對八篇說明文和八篇記敘文的評估打分,從而確定所選文章的適合度,如果八篇說明文經(jīng)過四名被試評估之后,每篇之間的總得分接近,則視為適合實驗要求的實驗材料;同樣,如果八篇記敘文經(jīng)過四名被試評估之后每篇之間的總得分也接近,則八篇記敘文視為適合實驗要求的實驗材料。
其次,四種不同摘要形式下的信息量比較。實驗開始前需要對經(jīng)過前測篩選出的八篇說明文和八篇記敘文中的分別四篇進行摘要提取,摘要提取的方式分為分別是:高頻詞+首句、高頻詞+標題、首句+標題、高頻詞+首句+標題四種。前測被試還需要對這四種方式提取出的不同摘要進行信息量評定,四種不同形式的摘要所包含信息量的大小不同,要對這四種不同摘要所含信息量占全文的百分比進行評定和比較,需要前測被試通過打分的形式進行,打分的結(jié)果是評定四種不同摘要形式下的摘要內(nèi)容所占全文信息量大小評估的依據(jù)。前測實驗為正式實驗提供參考,為實驗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提前發(fā)現(xiàn),從而避免在正式實驗過程中發(fā)生問題。
第三,正式實驗的流程。正式實驗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被試需要分別讀四篇說明文體文章的全文和另外四篇說明文的四種不同形式的摘要,然后對問卷中的正誤判斷題目進行正誤判斷,接著進行四篇記敘文全文閱讀和另外四篇記敘文的四種摘要進行閱讀,讀后做正誤判斷題。每個文體的每個文章后面有五個正誤判斷題,總共40個正誤判斷題。被試在做實驗過程中電腦自動記錄每個被試讀不同文體的每篇文章全文和四種摘要形式的閱讀時間,時間精確到毫秒每字單位,這樣便于后面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處理。實驗的第二部分,每位被試在讀完說明文和記敘文的四種不同摘要之后,然后閱讀其相應的全文,根據(jù)自我的閱讀信息獲取感受對信息量表進行評定。信息評定量表是五級量表,每位被試在五級量表上對所讀摘要占相應全文的百分比進行評定。
針對每個閱讀不同文體的文本,需要設計正誤判斷量表,量表中針對每個文本設計五個正誤判斷題,每五個體中有一個是考察所讀全文語義的概括性判斷題,其他四個是細節(jié)性判斷題,四個細節(jié)題所測試的內(nèi)容均勻散布于全文之中。被試在做正誤判斷量表過程中,如果發(fā)現(xiàn)判斷題與全文內(nèi)容相符則打一分,如果不符則打0分。問卷用來考察譯員在視譯大篇幅文本時用四種不同摘要方式獲取信息的有效性。
不同摘要形式對全文信息量傳遞的有效性靠信息量表的評定結(jié)果來說明。本實驗的信息評定量表設計5級量表,每一級代表20%的信息量,被試在讀完四中不同摘要形式之后再根據(jù)所讀全文的信息獲取感受,判斷所讀摘要的內(nèi)容占相應全文的信息量多少。每位被試在做完正誤判斷量表之后,需要做信息評定量表,從而考察不同摘要形式對全文信息量傳遞的忠實性。
每組共32位被試,每組共需閱讀的文章包括全文和摘要,這樣共做兩輪實驗。被試針對兩種不同文體的材料包括說明文和記敘文進行視譯實驗,共獲取兩類不同文體文章四種不同摘要的閱讀反應時經(jīng)過統(tǒng)計處理如下:說明文體32位被試摘要視譯平均反應時在題目+首句方式下為557毫秒;在題目+首句+高頻詞方式下為339毫秒;在首句+高頻詞方式下為384毫秒;在題目+高頻詞方式下為388毫秒。記敘文體32位被試摘要視譯的平均反應時在題目+首句方式下為528毫秒;在題目+首句+高頻詞方式下為267毫秒;在首句+高頻詞方式下為545毫秒;在題目+高頻詞方式下為510毫秒。
被試在閱讀兩種不同文體說明類和記敘類文本的四種不同摘要與全文之后,進行正誤判斷問卷答題,從問卷的答題正確率來看,記敘文體類題目+首句正誤判斷問卷的正確率為63%,題目+高頻詞的正誤判斷問卷正確率為62%,記敘類文體的全文視譯問卷平均正確率74%;說明類文體文本的高頻詞+首句摘要閱讀后的正誤判斷答題正確率為65% ,說明文體文本的全文閱讀后的正誤判斷問卷答題平均正確率66%;這表明:記敘文文體的文本其題目+首句和題目+高頻詞兩種摘要方式下,譯員可以對全文信息準確理解度達到分別占相應全文信息量的63/74和62/74,兩種摘要模式下信息的準確理解度占全文閱讀獲取的準確度均接近90%;而說明文的高頻詞+首句信息摘要方式獲取的信息理解準確度占到相應全文準確度的65/66,超過95%??梢姡瑢τ谟洈㈩愇捏w和說明類文體的摘要信息獲取模式不同,視譯譯員在口譯過程中快速獲取信息的方式和方法針對記敘類文體文本和說明類文體的文本是完全不一樣的。
首先,從反應時上來考察說明類文體文本的四種摘要方式,四種方式統(tǒng)計學上都顯著影響譯員的耗時量,P<.05,但是,首句+高頻詞方式下的每個字的閱讀耗時為384毫秒,是四種方式下最節(jié)約時間的摘要信息提取模式,視譯的速度同步性要求譯員選擇最節(jié)省時間的方式,所以此模式為視譯譯員的最佳選擇。從信息量評定來看,首句+高頻詞的摘要模式下,譯員可以通過此模式獲取全文信息量的60%以上;從正誤判斷量表來看,信息理解準確度超過95%。實驗數(shù)據(jù)表明,視譯譯員在認知詩學的文體理論指導下,只要譯員抓住了說明文文體的首句+高頻詞,譯員就獲取該文本的準確理解和大部分信息量,而耗時最少,口譯同步性效果佳。
對記敘類文體的文本來講,無論從單字的反應時還是信息正誤判的準確理解度來看,還是從摘要信息提取站全文信息量來看,題目+高頻詞都是效果最佳的摘要信息提取模式,其單字的耗時為510毫秒每字,耗時量最低,同時,其信息正誤判斷的準確度接近90%,此摘要模式的信息獲取量占到相應全文的70%以上。實驗數(shù)據(jù)表明:在視譯過程中,對于記敘文體類材料,譯員先抓該文本的標題,再抓該文本的高頻詞,譯員即抓住了視譯文本全文的核心信息。
本文對不同文體的文本在認知詩學方法指導下就如何有效視譯加工,進行了不同摘要加工方式的比較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對于說明文體文本,視譯譯員需抓首句+高頻詞,從而快速抓取全文的核心信息。對于記敘文體類文本,譯員需抓題目+高頻詞,從而可靠地掌握全文的核心信息??傊狙芯勘砻?,在時間高度緊張的情況下,運用認知詩學理論和方法指導視譯文本信息加工對于保證視譯質(zhì)量至關重要。所以,譯員在視譯時要充分運用認知詩學的研究方法指導實戰(zhàn)才會對口譯質(zhì)量提升起到預期的指導作用。本研究把認知實驗方法應用到視譯研究中,無疑是一次認知詩學研究方法的新實踐,只是被試數(shù)量有限,實驗重復度較低,難免有一定局限性。未來需要多輪重復實驗,同時對其他文體的文本展開研究,以使研究的結(jié)果更具代表性和說服力。
[1]Bartlett,F(xiàn).C.Remembering:A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Stud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2]Carroll,D.W.Psychology of Language(third ed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
[3]Gavins J.and Steen G.Cognitive Poetics in Practice[M]London:Routledge,2003.
[4]Immanuel,Kant.Critique of Pure Reas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5]Minsky,Marvin.A Framework for Representing Knowledge[M].New York:Mc Graw-Hill,1975:211-277.
[6]Stockwell P.Cognitive Poetics:An Introduction[M]London:Routledge,2002.
[7]Stockwell P.Cognitive Poetics and Literary Theory[J]Journal of Literary Theory,2007.
[9]蔣勇軍.試論認知詩學研究的演進、現(xiàn)狀與前景[J].外國語文,2009(2).
[10]劉件福.從圖式理論看背景知識在口譯中的作用.[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11):70-74.
[11]尚必武.《認知詩學——目標、成就與空白》評介[J].現(xiàn)代外語 ,2011(1).
[12]邵璐.西方翻譯理論中的敘事文體學趨勢[J].外語研究,2011(4).
[13]邵璐.翻譯與轉(zhuǎn)敘——《生死疲勞》葛浩文譯本敘事性闡釋[J].山東外語教學,2012(6).
[14]蘇曉軍.國外認知詩學研究概觀[J].外國語文,2009(2).
[15]王建華.同聲傳譯中的視譯記憶實驗研究[J].中國翻譯,2009(6):25-30.
[16]王立弟.翻譯中的知識圖式[J].中國翻譯,2001(2):19-23.
[17]王永成,陳桂林.Internet網(wǎng)絡信息自動摘要的研究[J].高技術通訊,1999.
[18]王永成,馬穎華等.一種基于字同現(xiàn)頻率的漢語文本主題抽取方法[J].計算機研究與發(fā)展,2003(6).
[19]魏文鑫.文本世界理論中的情態(tài)研究[D].碩士論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