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文理學(xué)院 趙娜
“另類”母親:《大披肩》中母親身份的倫理解讀
西安文理學(xué)院 趙娜
辛西婭·歐芝克在《大披肩》中塑造了一位“另類”母親。為母親身份正名是特殊歷史語境中不得已的行為,表明特定時期母性遭到的打擊與損毀,揭示了女性身體受到男性戕害后的主體自主行為。羅莎的母性在納粹面前的扭曲恰恰是大屠殺滅絕人性的證據(jù),戰(zhàn)后羅莎以想象的方式繼續(xù)自我認可的母親身份,以圖解除在集中營失去女兒的事實,成為主體的生存手段。歐芝克書寫的母親身份是女性自我救贖的方式,尤其強調(diào)母親承擔(dān)講述猶太人歷史的責(zé)任,建構(gòu)了猶太母親傳承的倫理,猶太母親被擢升為民族歷史記憶的傳播者。
倫理;母親身份;“另類”;辛西婭·歐芝克
“母親身份”成為20世紀女性主義文學(xué)評論關(guān)注的一個焦點,這與父權(quán)制營造的“母親神話”、西方“弒母”的文明體制以及女性覺醒的意識息息相關(guān)。對母親身份的探討呈現(xiàn)出本質(zhì)主義和建構(gòu)主義模式的沖突與對立。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認為母性使婦女成為父權(quán)體制下的奴隸,婦女解放與做母親相互沖突;伊里加蕾(Luce Irigaray)提出女性可以在母親身份中實現(xiàn)自我,形成女性的主體性;里奇(Adrienne Rich)討論了母性經(jīng)驗的否定性特征,認為母親身份是父權(quán)體制對女性的限制、管制和控制,提出男性定義的母親身份既不是自然化的身份也不是不可避免的,而是“一個歷史,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Rich 1986:33)。女性研究者試圖說明母親身份不是自然的、本能的、天生的,而是文化建構(gòu)的產(chǎn)物。女性文學(xué)塑造了典型的母親形象,如吉爾曼(Charlotte Perkins Gilman)《黃色糊墻紙》中瘋癲的女性形象,肖邦(Kate Chopin)《覺醒》中追求自我欲望走向自殺的艾德娜,莫里森(Toni Morrison)《寵兒》中被逼弒嬰的母親塞斯等。這些都已經(jīng)成為文學(xué)史上女性受迫害、被壓制的典型代表,對女性文學(xué)的母親書寫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
學(xué)界認為“猶太性”是辛西婭·歐芝克(Cynthia Ozick,1928—)探討倫理、宗教、文化、身份問題的核心所在,不過《大披肩》中大屠殺幸存者羅莎作為“另類”母親的形象卻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傲眍悺迸c正統(tǒng)、傳統(tǒng)、主流概念相比照,是特殊歷史語境中產(chǎn)生的話語,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文化內(nèi)涵及主題探討。“另類”的獨特性表現(xiàn)為主體的叛逆、抵制和反主流?!洞笈纭分小傲眍悺蹦赣H是在極端惡劣的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的特殊母性話語,展現(xiàn)了羅莎這個“另類”母親的異質(zhì)倫理,再現(xiàn)了母親身份對女性自我救贖的重要性?!洞笈纭肥紫纫远唐≌f“大披肩”刊登在1980年的《紐約客》,獲得1981年歐·亨利短篇小說獎和美國最佳小說獎;中篇“羅莎”于1983年出版,獲1984年美國最佳小說獎;1989年這兩部分合集出版為《大披肩》。目前國內(nèi)外對《大披肩》的研究主要圍繞大屠殺創(chuàng)傷、敘事藝術(shù)、精神分析、母女關(guān)系等。以卡瓦為代表的學(xué)者指出,《大披肩》在大屠殺文學(xué)中具有重大的意義(Kauvar 1993:179)。本文通過對弒嬰主線下“另類”母親為母親身份正名的探析,解讀異質(zhì)的母親倫理身份展現(xiàn)的歷史原因和動機,揭示歐芝克建構(gòu)的母親身份傳承的倫理,從而論證歐芝克書寫的母親身份既是女性自我救贖的方式,同時也起著治愈傷痛的作用,猶太母親被擢升為民族歷史記憶的傳播者。
母親身份是父權(quán)制下女性普遍承擔(dān)的倫理身份,伊里加蕾指出,“在任何情形下,文化、社會、經(jīng)濟體制都規(guī)定女性的特點與母性和母親身份息息相關(guān)”(Irigaray 1985:25),然而這種既定的身份在納粹集中營中竟然成為女性身份困惑的原因。《大披肩》中,羅莎的母親身份違反了納粹的禁令,孩子父親的身份也受到質(zhì)疑,引發(fā)了羅莎對自我母親身份的正名,這是特定時期母性遭到的打擊與損毀。
雖然女性主義學(xué)者注意到母親身份對女性的控制,然而同時女性在為母之道中獲取的心理滿足感也已內(nèi)化為對自我身份的一種肯定,尤其是集中營的女性被剝離了各種讓自我充滿滿足感的身份之后,“母親”成為生發(fā)自我認同感的重要身份。羅莎身為母親的滿足感在對瑪格達的稱謂中表現(xiàn)出來,她說“我的乖寶,我的財富,我的珍寶,我隱藏的芝麻,我的天堂,我的黃色小花,我的瑪格達!盛開的女王!”(Ozick 1989:66)這些詞表述的不僅是母親對女兒的愛,更展示了羅莎對女兒的依戀、對母親身份的依戀。然而,在母親身份的形成過程中,她面臨著合法化的問題,因為女兒的父親可能是納粹黨衛(wèi)軍的事實會摧毀她合適母親的身份。全知敘述者說,“她跟羅莎那好似得了霍亂病一樣憔悴烏黑的面色不同,這全然是另一類臉,眼睛如天空般湛藍,光滑柔軟的毛發(fā)與羅莎外衣縫著的星星一樣黃。你可以認為她是他們的后代”(4)。瑪格達藍色眼睛、金色頭發(fā)的外部特征向讀者表明她是混雜著納粹血統(tǒng)的后代,這一暗示得到了斯特拉的確證。斯特拉看著瑪格達藍色的眼睛時稱她是雅利安人,這些文本都指向瑪格達是德國后裔的事實。盡管大屠殺期間“禁止德國士兵與猶太婦女有親密的行為”(Goldenberg 2011:401),然而大屠殺文學(xué)中充斥著幸存者敘述強奸的記錄,“婦女尤其是明確的性虐待焦點”(Ramazanoglu 1989:123)。婦女?dāng)⑹隆邦l繁地證實女囚犯在男性控制的納粹世界易遭到性攻擊”(Kremer 1992:150)。敘述者、人物、讀者都認為瑪格達是納粹的后裔,然而歐芝克又通過羅莎的視角否認了這一推測。羅莎說:“你父親不是德國人。我是被德國人強迫過,是的,不止一次,但那時身體太弱不能受孕。斯特拉是個淫穢的人,禁不住憑空想象你父親是一個骯臟的人,一個黨衛(wèi)隊的人?!闶羌儩嵉摹?Ozick 1989:43)。盡管與羅莎一同經(jīng)歷集中營暴虐的斯特拉證實瑪格達是納粹的后代,但羅莎堅持自己的話語,文本敘事的矛盾性使讀者體驗到不確定敘述的張力,無法確知瑪格達父親的身份。小說中,羅莎談?wù)撆畠旱纳矸萦兴牡览?,但她的講述未必會得到讀者的認可,不過讀者感知到了羅莎作為母親所需要理解和感受的東西。盡管瑪格達的身份不是敘述的焦點,但讀者情不自禁地會問:為什么歐芝克設(shè)計瑪格達身份的模糊性,有何意義?因為,為了自我的存在,羅莎運用母親話語的權(quán)力,超越主流話語的規(guī)范,重申了自己的對抗,建構(gòu)了“孩子的身份應(yīng)由母親定義”的話語,堅持對孩子的命名權(quán),同時控訴了納粹對她的迫害,從而確證了自我的恰當(dāng)?shù)哪赣H身份,塑造了能動性、自主性的母親身份話語。借生物性判定瑪格達是歐芝克刻意的含混書寫,反映的是大屠殺后母親身份的主體以何種方式來對抗歷史規(guī)范性話語。瑪格達身份的探討展現(xiàn)的是主體的政治及文化生存困境??ㄍ咧赋?,“對羅莎來說‘證明她自己是純潔的’是深層次的情感需求:需要否認瑪格達創(chuàng)造的歷史,將她的幼兒變?yōu)樯袷サ膵雰海皇莵碜员┝娂槎菨崈舻膽言小?Kauvar 1993:194)。羅莎通過界定瑪格達身份的純潔性確立了自我母親身份的純潔性,建立了合適母親身份的倫理。母親身份對羅莎來講并不構(gòu)成對女性的壓迫,而成為她自我救贖的權(quán)力場,是歐芝克對母親話語進行的后屠殺時代的控訴。相反,納粹執(zhí)行的種族清洗、性迫害才是罪惡之根源。
為母親身份正名是特殊歷史語境中不得已的行為,揭示的是女性身體受到男性戕害后的主體自主行為。讀者會假設(shè),如果羅莎認為瑪格達是納粹的后裔,她還會那么精心地呵護瑪格達的生命嗎?盡管最終她無法呵護她。莫里森的《寵兒》也講述了一段為母親身份正名的事件。塞斯被告知她是她母親唯一幸存的孩子,其他的都被“處理”了,因為他們的父親不是黑人而是白人強暴者。南對塞斯說,“沒有給他們?nèi)∶?,她扔了他們。你,她給取了那個黑人男子的名字”(Morrison 1987:62)。塞斯的母親扔掉那些孩子的方式是黑人女性對白人男性對她身體殘害的否定及反抗,而羅莎采取了否定納粹是其孩子父親的方式,她們的共同點在于企圖捍衛(wèi)自己的身體、子宮、母親話語,建構(gòu)自我母親身份的主體。只有孩子父親的身份符合倫理要求,具有內(nèi)在一致性,才能讓他們深愛自己的孩子,這是從女性立場來思考的倫理設(shè)置。羅莎對瑪格達說:“你父親是我母親最好朋友的兒子。她是一名皈依的猶太人,嫁給了一位非猶太人:你可以做猶太人如果你愿意的話,或者非猶太人,由你決定。你有選擇的權(quán)利。他們說選擇是唯一真正的自由”(Ozick 1989:43)。羅莎作為母親的主體性在于她積極建構(gòu)自己的母親身份,確立話語權(quán),為孩子正名,為自己正名,是一位極具主見的母親。她肯定個體具有決定自我身份的權(quán)力,一如她讓瑪格達決定是否承繼猶太身份,因為自由在她看來是最高的倫理選擇。羅莎的為母親身份正名,表明個體身份總是在民族、種族、性別話語中確立的倫理身份。
羅莎作為母親身份的表征不同于一般的母親,這與其經(jīng)歷的大屠殺遭遇有關(guān)。母親身份被認為承擔(dān)著肉體保存、物質(zhì)哺育、文化傳承的任務(wù),然而羅莎在集中營的日子是普通人在其日常生活中永遠都不會有的經(jīng)歷,弗里德曼提出,“羅莎未來的身份將由她在‘那個沒有同情的地方'所經(jīng)歷和見證的決定”(Friedman 1991:114),那個特殊時間和地點的經(jīng)歷決定了戰(zhàn)后羅莎活在女兒還活著的幻想中,因為母性本能是她存活下去的強大動力。歐芝克合理地使用了特殊的時空想象,令這些現(xiàn)象環(huán)環(huán)相扣,構(gòu)成羅莎“另類”母親身份的倫理表征。
在極端惡劣的集中營,羅莎作為母親的首要任務(wù)就是想方設(shè)法讓女兒能夠生存下來。她承擔(dān)母親的職責(zé)不是細心呵護女兒的衣食住行,而是擔(dān)心瑪格達將不久死去。在擔(dān)心瑪格達被斯特拉吃掉或被其他囚徒告密的深刻憂慮下,她害怕睡著。作為母親,羅莎的處境使她以生存作為首要的倫理關(guān)懷,然而瑪格達最終未能逃脫死亡的厄運。當(dāng)羅莎看到瑪格達的身體被拋向空中、落到地上時,雖然有個聲音讓她沖過去,然而“她只是站在那里,因為如果她跑的話,他們會開槍,如果她試圖去揀瑪格達火柴棍似的尸體,他們也會開槍,如果她讓她狼嚎般的尖叫聲爆發(fā)出來的話,他們還會開槍的。所以,她只是握住瑪格達的披肩,堵住自己的嘴,往嘴里塞進去,使勁地塞進去,直到她咽下了狼嚎的尖叫聲”(Ozick 1989:10)。在這個最具震撼力的片段,正是由于情感上的滲透性張力,也使其最具有倫理闡釋力。歐芝克對弒嬰的描述,將羅莎塑造為只存在于那個特定空間中的人物,實現(xiàn)了寓言式的人物功能。這一寓言式的場景超出讀者的想象,因為文本拒絕簡單地將事件展示為可感知的和理性的,從而挑戰(zhàn)了讀者的理性的、經(jīng)驗的、認知的倫理框架。何種倫理準(zhǔn)則會促使納粹虐殺這樣幼小的生命?這樣的行動產(chǎn)生的處境讓我們想到的是希特勒宣揚的“種族優(yōu)劣論”。希特勒反復(fù)強調(diào)血統(tǒng)混雜帶來的毒害,他提出,“歷史上有無數(shù)的實例證明這項法則。它清晰地表明,無論何時雅利安人與低等種族血統(tǒng)融合,都會導(dǎo)致高等文化承擔(dān)者人民的沒落”(Hitler 1938:223)。這一論調(diào)以等級制話語產(chǎn)生了族群之間不平等的權(quán)力關(guān)系,導(dǎo)致了不同族群的敵對關(guān)系。希特勒認為“所有過去偉大文明的頹廢都是因為原初創(chuàng)造力的種族被污染而死去”(226)。依此論斷可看出,納粹士兵內(nèi)化了希特勒的倫理準(zhǔn)則,即使瑪格達是他們的后代,那也是血統(tǒng)受到污染的后代,按照希特勒的倫理設(shè)定,也是要毀滅的。這就是歐芝克描述的人類生存?zhèn)惱?母親不敢為孩子之死發(fā)出憤怒與悲傷之聲,納粹屠殺的可能是他們自己的后裔,人類的生存?zhèn)惱硎艿椒贇?,羅莎作為母親的身份被納粹禁止。無名納粹軍人的行為可以被解讀為人類身上獸性的一面,而獸性行為是德國納粹軍人被要求執(zhí)行的命令,與納粹政府的倫理期待相一致,是他們的職責(zé),受到認可,然而他們的倫理與人類的基本倫理相違背,這就是異常的行動結(jié)構(gòu),展現(xiàn)了族群沖突的倫理觀念。無論如何,“善”應(yīng)該是各種倫理的基本主題和價值,善的標(biāo)尺決定了納粹行為的不善。正如聶珍釗所說,“能否分別善惡是辨別人是否為人的標(biāo)準(zhǔn)。善惡的概念是與倫理意識同時出現(xiàn)的。……因此,善惡是人類倫理的基礎(chǔ)”(2011:4)。羅莎的行為在正常語境下超出了人類倫理所能承受的限度,創(chuàng)造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世界。不過,集中營的處境要求我們要回到那個語境中,去觀照其所處的倫理環(huán)境。生存權(quán)是人類最基本的倫理,羅莎心理承受著母女生存下去的負擔(dān)。必須承認,羅莎活下去的欲望超過了與她犧牲的孩子在一起的欲望,然而這更突出了納粹對人性的徹底焚毀,母性在納粹面前的扭曲恰恰是大屠殺滅絕人性的證據(jù)。《大披肩》對這些根本事實和基本問題進行了探索,善的倫理被生存?zhèn)惱硖娲?,真實描繪了納粹統(tǒng)治下人類倫理的完全喪失。羅莎“另類”母親的身份表征就在歐芝克描寫的那令人震驚的、無法想象的真相中得到表達。
集中營弒嬰的場景產(chǎn)生了強烈的人類倫理困惑,“另類”母親羅莎戰(zhàn)后來到美國,試圖消除在集中營失去女兒的事實,她以想象的方式繼續(xù)自我認可母親的身份,想象成為她作為生存主體的實現(xiàn)手段。羅莎想,斯特拉活下來了,瑪格達為什么不可以?在幻想與拷問的情景中,逝去的瑪格達作為在場重新出現(xiàn),而且羅莎通過給瑪格達寫信復(fù)活了女兒的現(xiàn)實存在。從幻想到寫信,她確證了自我的母親話語,成為有意義的文本敘述,受到評論者的關(guān)注。戈特菲爾德指出,“在給瑪格達的信中她記錄了她的歷史。這些信假設(shè)寫給那些認為她的‘死亡是有意義’的社區(qū)的、禮拜式的讀者”(Gottfried 1994:45)。西文認為,“歐芝克的人物使用語言將他們受迫害和痛苦之結(jié)通過寫作解脫出來”(Sivan 2009:140)。羅莎給女兒的信記錄了母親在大屠殺中遭遇的雙重屠殺,表征了女兒的缺失、不在場,寫信的意義在于“是角色的再分配,從男性手中奪取語言的控制,是對猶太現(xiàn)實的文學(xué)改寫”(Satlof 1983:192)。可見,評論者對于羅莎書信的意義形成了一些心照不宣的共識。羅莎寫信建構(gòu)的母親身份令讀者產(chǎn)生強烈共鳴,書信成為羅莎母親身份的宣泄、歷史真相的再建構(gòu)、女性發(fā)聲的途徑以及母親話語的形成。不過一些評論者對羅莎復(fù)活瑪格達持否定的看法,如,鮑爾斯認為,“瑪格達在這個故事中主要是否定的幻想”(Powers 1995:93)。我們不認同這一觀點。對那些懷疑瑪格達存在的必然性、必要性以及羅莎具有建構(gòu)能力的人而言,瑪格達是束縛羅莎進入現(xiàn)實生活的枷鎖,而實際上瑪格達的出現(xiàn)是理性中的必然存在,不僅構(gòu)成戰(zhàn)后羅莎繼續(xù)其母親身份的方式,也是在自我與他人疏離的境遇中確證自我存在意義的模式,因為畢竟對瑪格達的幻想是超出羅莎的控制力的。瑪格達之死太過沉重,無法忘記,難以承受,幻想與寫信變成了羅莎可以選擇的生活模式?,敻襁_的“復(fù)活”給戰(zhàn)后羅莎的生活提供了意義,起著治愈傷痛的作用。
雖然作家如凱特·肖邦、托尼·莫里森都創(chuàng)作了以母親為題材的小說,但無論在風(fēng)格方面還是處理問題的方式,她們都各不相同。在肖邦的作品中,存在著中產(chǎn)階級白人婦女的權(quán)力、情欲和母性的較量,莫里森的作品反映的是黑人婦女在雙重壓迫下受到的種族話語影響,而歐芝克則是在大屠殺歷史語境中提出母親身份的倫理性認識。她們的共性在于都以作家自我的種族、民族、階層身份為切入點,探索不同語境中母親身份的不同表征。
歐芝克的作品通過人物的哲理性思考,對母親身份的倫理進行了特殊的闡釋。羅莎在給瑪格達的信中說,“母親身份——我總是知道——是對哲學(xué)的深刻分離,而所有的哲學(xué)都根植于時間的流逝”(Ozick 1989:41)。帕佳諾采用三段論解釋了為什么羅莎如此珍惜她的母親身份(Pagano 2009:107)。因為,“按照基本三段論,如果母親身份是對哲學(xué)的分離,哲學(xué)根植于痛苦,那么母親身份就是對痛苦的分離。這個結(jié)論有助于解釋羅莎在女兒死后遭受的巨大痛苦,如果沒有母親身份的信念,她除了痛苦之外就什么都沒有了”。痛苦、哲學(xué)、母親身份成為羅莎處理問題的方法,因為痛苦是羅莎戰(zhàn)后生活的基本狀態(tài),她以為哲學(xué)可以解決她的痛苦,卻發(fā)現(xiàn)哲學(xué)就是苦難。而母親身份的生活一方面將她與過去的痛苦持續(xù)連接起來,同時也成為她珍惜的倫理身份。羅莎對時間的思考進一步說明了她的生存狀態(tài)。她說,“之前是一個夢,之后是一個玩笑,只有中間永遠停留著”(Ozick 1989:58)。中間是羅莎經(jīng)歷的大屠殺集中營生活,這里有她作為母親身份的短暫記憶,更是她身為母親的慘痛經(jīng)歷,這里的生活就是她中間的生活,是她的哲學(xué)及苦難的根源,也是身為母親快樂的源泉。這就是為什么她用母親的記憶試圖解決生活的痛苦。如果沒有弒嬰,羅莎可能和斯特拉一樣能夠融入新的美國生活,然而母親身份決定了她看世界的不同方式,建構(gòu)了“另類”母親的倫理。
大屠殺給母親幸存者造成的心靈創(chuàng)傷和痛苦使羅莎無法像斯特拉那樣忘記慘痛的經(jīng)歷。歐芝克通過幾個人物的對比突出了羅莎的母親身份倫理。斯特拉和博斯基都忘記了瑪格達,瑪格達已成為大屠殺中死難人物的隱喻,更是有關(guān)記憶的能指符號。羅莎的母親記憶從很大程度上就是對大屠殺的記憶;不僅是記憶,羅莎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試圖向美國人傳播她對大屠殺的記憶。她沒有完全沉浸在只有自己知道的個人歷史中,而是發(fā)揮母親的主體意識,承擔(dān)傳播文化的責(zé)任。戰(zhàn)后羅莎的倫理選擇是作為母親來講述大屠殺的歷史災(zāi)難。在紐約的二手店中,羅莎試圖向到來的顧客講述集中營的生活,然而無論是誰,都像聾了一樣,屏蔽了羅莎傳遞的大屠殺故事。羅莎的行為證實,“沒有人想要相信我們,因為我們的災(zāi)難是整個文明世界的災(zāi)難。我們做的是吃力不討好的事,向不情愿的世界證明我們是亞伯,被謀害的兄弟”(Kassow 2007:210)。在集中營面對瑪格達之死,羅莎用披肩塞住自己狼嗥般的吼聲,是自我消音;來到美國她打破沉寂,向美國同胞講述大屠殺的經(jīng)歷,是母親主體身份的宣言。羅莎戰(zhàn)爭中的自我消聲和戰(zhàn)后的自我發(fā)聲形成了鮮明對比,預(yù)示著羅莎母親主體性的倫理發(fā)展。對于羅莎,講述是抗?fàn)幍脑捳Z。當(dāng)她的行為遭到忽視后,憤怒中她用榔頭砸了自己的店,她以這種極端的方式再次講述了大屠殺的故事?!都~約郵報》和《紐約時報》報道了羅莎砸店的奇怪舉止,講述了事件的基本信息,但重要的信息“為什么”這樣做卻留下了空白。羅莎不滿意兩份報紙的報道。在給瑪格達的信中她解釋了為什么這樣做,“當(dāng)我開店的時候,我常與‘公眾交鋒',我想要告訴每一個人——不僅是我們的故事,還有其他人的故事。沒有人知道這些。這使我感到震驚,竟然沒有人記得剛剛發(fā)生過的事情。他們不記得是因為他們不知道”(Ozick 1989:66)。所以在她講述的話語遭到忽略之后,毀店成為進一步引起關(guān)注的行動。實際上砸店確實造成了一定效果,比如報紙報道,引起圍觀等。斯特拉給羅莎的信中說,無論誰經(jīng)過羅莎的老店,他們的鞋底(soles)還會沾上玻璃渣。帕加諾指出歐芝克有意使用同音詞“soles”,以喚起那些受到羅莎破壞行為影響者的“靈魂”(souls)(Pagano 2009:83)。“soles”作為雙關(guān)不僅引發(fā)那些過路者的好奇,更不斷地提醒讀者關(guān)于震撼我們的靈魂的羅莎故事,所以她的反常行為具有破壞性,更有著啟示功能。羅莎的講述、砸店以及砸店留下的玻璃渣都是她傳播猶太人受迫害的話語。
布迪克認為羅莎“幾乎就是納粹定義的猶太人原型的縮影:怪誕、自大、令人討厭、刻薄、過度有才智,專注于融入鄙視她的文化,蔑視她的同胞猶太人和波蘭人”(Budick 2003:219),然而母親身份的羅莎對大屠殺的記憶使得她的生存意義建構(gòu)起來。盡管從歐芝克的視角來看,羅莎摒棄她同時代的猶太人和她異常不合時宜的同化態(tài)度有關(guān),然而她拒絕忘記過去預(yù)示了她的重要性。羅莎母親話語的意義就在于她堅持控訴大屠殺的災(zāi)難歷史。她賦予自我言說者的身份,揭露、譴責(zé)、警告猶太人經(jīng)歷的最恐怖的暴行,一如她質(zhì)問沙灘經(jīng)理:當(dāng)我們在那里時你在哪里?羅莎的歷史苦難賦予了猶太母親新的角色,她的敘述話語重建了她與猶太社區(qū)的聯(lián)系,她激烈講述過去事件的行動凸顯了她作為母親的主體性,就如歐芝克一再書寫大屠殺表達了作者的倫理立場。她說,“閱讀、閱讀、閱讀,快速地閱讀,寫作、寫作、寫作,急切地寫——在美國大屠殺到來之前”(Ozick 1983:159)。作者對生存的焦慮在書寫中得到或試圖獲得釋放。羅莎的敘述話語與歐芝克的寫作達成了內(nèi)在一致性,都表達了對在美國爆發(fā)大屠殺的恐懼,有重大的警示作用。羅莎重演受迫害的話語表征了其猶太母親主體在創(chuàng)傷之后對自我主體身份的考量。記憶與釋放創(chuàng)傷的內(nèi)心需求交織在一起,構(gòu)成了羅莎的傳承倫理,是自我救贖,也起著治療傷痛的作用。
對《大披肩》中羅莎“另類”母親身份發(fā)生的歷史語境、本質(zhì)及其影響的闡釋有助于厘清作者歐芝克的倫理立場,作者與人物的倫理關(guān)系,人物的歷史語境倫理關(guān)系,以及人物與人物之間的倫理關(guān)系??傮w來說,用理性控制自由意志,爭取做母親的權(quán)利,是大屠殺困境下猶太婦女尋求自由的一部分,成為特殊語境中主體自我救贖的倫理身份。盡管她們無法自由控制自己的身體,但可以選擇是否生孩子,從而確立符合倫理的母子或母女關(guān)系,承擔(dān)特殊環(huán)境下為人母的責(zé)任。歐芝克塑造的猶太母親形象,突出了母親身份對于猶太女性的重要性,同時也起著治愈傷痛的作用。母性的療救力量,尤其是母親承擔(dān)講述猶太人歷史的責(zé)任在行動中建構(gòu)了猶太母親傳承的倫理。在歐芝克筆下,猶太母親的形象被改寫,成為集體傷痛記憶的表征,也是母性在特定語境中的主體性表達。歐芝克通過塑造母親的倫理構(gòu)建了女性自我救贖的方式,猶太母親在整體上被擢升為民族歷史記憶的傳播者,建構(gòu)了傳承的倫理關(guān)系。
Budick,E.M.2003.The Holocaust in the Jewish American imagination[A].H.W.-Nesher&M.P.-Kramer(eds.).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Jewish American Literature[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riedman,L.S.1991.Understanding Cynthia Ozick[M].Columbia:The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Goldenberg,M.2011.Double jeopardy:Being Jewish and female in the Holocaust[A].J.C.Friedman(ed.).The Routledge History of the Holocaust[C].London:Routledge.
Gottfried,A.1994.Fragmented art and the liturgical community of the dead in Cynthia Ozick'sThe Shawl[J].Studies in American Jewish Literature(13):39-51.
Hitler,A.1938.Mein Kampf[M].London:Hurst and Blackett Ltd.
Irigaray,L.1985.Speculum of the Other Woman[M].G.C.Gill(trans.).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Kassow,S.D.2007.Who Will Write Our History?[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Kauvar,E.M.1993.Cynthia Ozick's Fiction:Tradition and Invention[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Kremer,S.L.1992.Holocaust-wrought women:Portraits by four American writers[J].Studies in American Jewish Literature(2):150-161.
Morrison,T.1987.Beloved[M].New York:Knopf.
Ozick,C.1983.Art and Ardor[M].New York:Alfred A.Knopf.
Ozick,C.1989.The Shawl[M].New York:Vintage International.
Pagano,A.C.Z.2009.Surviving Survival:Trauma,Testimony and Text in Slavery and Holocaust Fictional Narratives[D]. Evanston: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owers,P.K.1995.Disruptive memories:Cynthia Ozick,assimilation,and the invented past[J].Melus(3):79-97.
Ramazanoglu,C.1989.Feminism and the Contradictions of Oppression[M].London:Routledge.
Rich,A.1986.Of Woman Born:Motherhood as Experience and Institution[M].New York:W.W.Norton&Company.
Satlof,C.R.1983.History,fiction and the tradition:Creating a Jewish feminist poetic[A].S.Heschel(ed.).On Being a Jewish Feminist:A Reader[C].New York:Schocken Books.
Sivan,M.2009.Belonging Too Well:Portraits of Identity in Cynthia Ozick's Fiction[M].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聶珍釗.2011.文學(xué)倫理學(xué)批評:倫理選擇與斯芬克斯因子[J].外國文學(xué)研究(6):1-13.
(責(zé)任編輯 張璟慧)
I712
A
2095-5723(2014)04-0062-06
2014-10-15
本文系2014年陜西省教育廳項目“伊迪絲·華頓小說中的敘事與情感研究”(14JK1720)階段性成果。
通訊地址:710065 陜西省西安市 西安文理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