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娜 閆 笛 譚 博 宋 巖
(遼寧省沈陽醫(yī)學院奉天醫(yī)院ICU病房,110024)
?臨床研究?
創(chuàng)傷性休克患者早期應用烏司他丁注射液治療的臨床研究
張麗娜 閆 笛 譚 博 宋 巖
(遼寧省沈陽醫(yī)學院奉天醫(yī)院ICU病房,110024)
目的 觀察早期應用烏司他丁注射液治療創(chuàng)傷性休克患者的療效。方法 篩選本院2010年1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收治的創(chuàng)傷性休克患者32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16例)和對照組(16例)。兩組均參照2004年美國重癥醫(yī)學會制定的創(chuàng)傷性休克治療指南進行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早期加用烏司他丁注射液30萬U靜脈滴注,2次/d,7 d為1個療程?;颊呷胫匕Y監(jiān)護病房(ICU)后每日觀察血壓、心率、中心靜脈壓(CVP)、中心靜脈血氧飽和度(SCVO2),記錄24 h入出液量、尿量、APACHEⅡ評分、各器官功能水平(氧合指數、血常規(guī)、TBIL、ALT、AST、ALB、CK-MB、Cr、Lac、pt、plt、Hb),計算測定乳酸6 h內乳酸清除率、機械通氣時間、住ICU時間以及ICU 24 h后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發(fā)生率、ICU治愈率和28 d生存率。結果 觀察組治療后,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情況較對照組明顯好轉;兩組患者各器官功能水平較治療前均明顯好轉,但觀察組較對照組好轉更為明顯;觀察組機械通氣時間及住ICU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且MODS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ICU治愈率、28 d生存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早期應用烏司他丁注射液治療可改善創(chuàng)傷性休克患者的血壓,降低患者MODS發(fā)生率及縮短機械通氣時間、ICU住院時間,而對ICU治愈率和28 d生存率的改善不明顯。
創(chuàng)傷性休克;烏司他丁注射液;預后
創(chuàng)傷性休克早期的炎癥反應使毛細血管通透性明顯增加,血管擴張、血容量銳減,血管內液大量進入組織間隙,進而出現(xiàn)組織代謝障礙、器官灌注不足及功能衰竭[1]。因此,改善血管的舒張狀態(tài)可能有助于預防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的發(fā) 生,從而 降低 患者 的病 死率[2]。烏 司他 丁(UTI)是在人尿中提取的一種蛋白酶抑制劑,能抑制多種蛋白酶活性(包括絲氨酸蛋白酶),通過競爭性抑制和非競爭性抑制等形式與多種位點結合,具有穩(wěn)定細胞膜和溶酶體膜、保護內皮細胞、抑制炎癥介質釋放、減輕炎性反應的作用[3],該藥能維持血管正常舒縮功能和內皮細胞的完整性。2010年1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使用烏司他丁注射液治療創(chuàng)傷性休克患者,療效顯著。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科2010年1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確診的43例創(chuàng)傷性休克患者。排除合并急性腎功能不全,需持續(xù)血液凈化治療者2例;肝硬化且肝功能失代償2例;治療過程中因其他原因,中途退出4例;未配對的3例。實際入選3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1年美國胸科醫(yī)師協(xié)會/危重病醫(yī)學會(ACCP/SCCM)制定的創(chuàng)傷性休克的診斷標準。
1.2 研究方法 采取前瞻、隨機、對照方法,按照患者入住重癥監(jiān)護病房(ICU)時先后順序,將鄰近相同急性生理學與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系統(tǒng)(APACHEⅡ)評分的患者進行配對,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6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嚴重程度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除進行相同常規(guī)治療外,入ICU后24 h內即開始應用烏司他丁注射液30萬U靜脈滴注,2次/d,療程7 d。
1.4 檢測指標及方法 記錄患者入ICU 0時、24 h、48 h平均動脈血壓(MAP)、心率(P)、中心靜脈壓(CVP)、中心靜脈血氧飽和度(SCVO2),計算測定乳酸6 h內乳酸清除率。取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檢測氧合指數、血常規(guī)、肝功、腎功、止凝血等。記錄患者的機械通氣時間和入ICU 24 h后MODS發(fā)生率;記錄患者的住ICU時間及ICU治愈率;以入ICU當日作為觀察點隨訪其28 d生存情況。
表1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改善結果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機械通氣時間及住ICU時間比較
1.5 治愈標準 所有創(chuàng)傷性休克患者在接受常規(guī)治療(包括觀察組應用烏司他丁注射液治療的病例)后達到臨床緩解,MODS得到糾正,可以轉回普通病房。
1.6 統(tǒng)計分析 采用SPSS 13.0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組間率的比較用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24 h、48 h血流動力學指標較對照組明顯好轉(P<0.05或0.01)。見表1。
2.3 兩組患者機械通氣及住ICU時間比較 觀察組機械通氣時間及住ICU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兩組患者預后比較 對照組MODS發(fā)生率明顯高于觀察組(P<0.01);而兩組患者ICU治愈率及28 d生存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頑固休克是創(chuàng)傷性休克的主要證型之一。創(chuàng)傷性休克早期的炎癥反應致血管內皮產生形態(tài)、結構、代謝、功能等方面的改變,經綜合作用導致機體內皮細胞損傷。實驗證明,烏司他丁能降低創(chuàng)傷性休克患者血管內皮的損傷,改善微循環(huán),改善急性炎癥時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流量,減少炎癥介質釋放,促進炎癥的吸收,同時能夠增強網狀內皮細胞的吞噬和吸附功能,促進病變組織的修復和愈合。血管內皮細胞參與了創(chuàng)傷性休克的病理生理過程的發(fā)生、維持和調節(jié);血管內皮功能障礙是導致嚴重創(chuàng)傷性休克MODS的中心環(huán)節(jié)。目前認為,全身炎癥反應及血管內皮細胞損傷等因素間的相互促進、相互影響是創(chuàng)傷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基礎。
中心靜脈血氧飽和度接近混合氧飽和度,可間接反映組織器官攝取氧狀態(tài),是嚴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復蘇過程中的重要監(jiān)測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組織灌注狀態(tài)[4]。血中乳酸水平高低亦可反映組織血液灌注情況。研究表明,乳酸清除率更能準確反映微循環(huán)灌注,早期乳酸清除率不僅能反映膿毒癥的代謝紊亂和患者對治療的反應性,而且與預后直接相關[5]。Kobayashi等[6]的研究結果表明,乳酸清除率對評估患者的預后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本研究顯示,早期應用烏司他丁注射液治療的創(chuàng)傷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情況明顯好轉,各器官功能水平等指標在用藥7 d后明顯得到改善,機械通氣時間及ICU住院時間明顯縮短,MODS發(fā)生率明顯降低。患者的28 d生存率和治愈率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由于本研究的樣本數量較少,因此關于烏司他丁的具體作用機制及患者的預后尚有待于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1] Ronco C, Ricci Z, Bellomo R. Importance of increased ultrafiltration volume and impact an mortality: sepsis and cytokine story and the role for CVVH[J]. EDTNA ERCA J, 2002, (Suppl 2): 13-18.
[2] Jaimes F, De Le Rose G, Morales C, et a1. Unfractioned heparin for treatment of sepsis: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Crit Care Med, 2009, 37(4): 1185-1196.
[3] 潘利偉,孫來芳,郭蕾.烏司他丁治療感染性休克的臨床療效觀察[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5,21(11):1210-1211.
[4] Goodrich C. Continuous central venous osimetrymonitoring[J]. Crit Care Nurs Clin North Am, 2006, 18(2): 203.
表3 兩組患者預后比較
[5] Nguyen HB, Loomba M, YangJJ, et al. Warly lactate clearance is associated with biomarkers of inflammation, coagulation,apoptosis, organ dysfunction and mortality in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J]. J Inflamm (Lond), 2012, 28(7): 6.
[6] Kohayashi S, Gando S, Morimoto Y, et al. Sdrial measurement of arterial lactate concentrations as a prognostic indicator in relation to the incidence of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J]. Surg Today, 2001, 31(10): 853-859.
1672-7185(2014)06-0013-03
10.3969/j.issn.1672-7185.2014.06.006
2013-12-26)
R5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