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色彩具有諸多的價值屬性,其中包括自然屬性、社會屬性與藝術屬性等,這些屬性具備理性與感性、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多樣性的價值屬性賦予了色彩獨立的研究價值和深遠的美學意義,也促使我們運用客觀辯證的方法去理解其中的含義。
關鍵詞:色彩;自然屬性;社會屬性;藝術與審美屬性
中圖分類號:J063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4.02.009
色彩研究涵蓋科學的“色彩學”和人文的“美學”兩個方面。其中,“色彩學”(color science)是研究色彩產(chǎn)生、接受及其應用規(guī)律的科學。形和色為美術形象的兩大要素,故色彩學為美術理論的首要基本課題。色彩學的研究始于19世紀,它以光學的發(fā)展為基礎,并涉及心理學、生理學、心理物理學等學科。牛頓的三棱鏡折射實驗為色彩學提供了科學依據(jù)。“美學”一詞最初來源于希臘語Aesthesis,初始意義為“對感觀的感受”。德國哲學家鮑姆加登首次賦予其審美內涵,他認為美學即研究感覺與情感規(guī)律的學科。色彩研究融合了“色彩學”中的科學理論和“美學”中的人文情懷,本文試就色彩的若干價值屬性作一初步探討。
一、色彩的自然屬性
色彩是先于表現(xiàn)它的媒介而客觀存在的外在物質。早在牛頓發(fā)現(xiàn)七色光譜之前,中國宋代著名醫(yī)學家寇宗曾用六棱石英石分解光色,至明代也有相似的光色發(fā)現(xiàn)記載:“僧攜放光石如水晶,大可經(jīng)三四分,就日照之成五色如虹霓。”[1]清代曹雪芹《論畫文稿》中就曾描述:“且看蜻蛉中烏金翅者,四翼雖墨,日光輝映,則諸色畢顯。金碧之中,黃綠青紫,閃耀變化,信難狀寫……它如春燕之背,雄雞之尾,墨蝶之翅,皆以受光閃動而呈奇彩。試問執(zhí)寫生之筆者,又將何以傳奇神妙耶” [2]古人對色彩光學的研究雖然停留在主觀感知的水平上,但仍有其積極意義。
從成色原理方面來說,光是一種以電磁波形式存在的輻射能,具有波動性和粒子性。色彩世界的本質是光波運動,繽紛的色彩是光線輻射的結果,不同物體吸收和反射光波的差異決定了其不同的色彩。牛頓用三棱鏡把光分離成紅、橙、黃、綠、青、藍、紫等色彩光譜,并把陽光分解成光譜的現(xiàn)象稱之為光的色散。光波的波長決定色相,振幅決定明度。他在研究色彩光學方面,確定了光的微粒性和波動性,并對可見光譜中各色光線的波長與頻率以及光的反射、折射和顏色作了量化測定。
二、色彩的社會屬性
色彩作為人的一種內在感知本能,其始終伴隨著人類生命的展開而豐富多彩,人類的色彩感知表現(xiàn)為以生命直觀為特性的色彩創(chuàng)造。人類對色彩的感知歷史,既是色彩的主觀情感積淀史,也是色彩的審美創(chuàng)造史,更是色彩的社會文化史。
人類的色彩文化伴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發(fā)展淵源已久。早在原始時期,人們便開始使用含鐵的紅色礦石在巖洞中作畫記錄生命活動,并使用鮮艷的鳥類羽毛和貝殼作為裝飾和圖騰。后來在逐漸形成階級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中,色彩的實用及審美功能形成了區(qū)分貴賤等級的標志。
例如,在西方社會,金色、紫色幾乎成為皇宮貴族的專用色彩,而紅色則是圣母、圣父、圣子的色彩,紫紅色象征著世俗力量與宗教精神力量的結合。名門貴族各有其家徽及固有色彩區(qū)別于普通民眾。像紅紫藍這樣鮮艷和華麗的顏色,一般平民無權享用。隨著18-19世紀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成功,人類文明進入了歷史新紀元,人們不再受封建意識的束縛,特別是18世紀后期工業(yè)革命以后,隨著紡織業(yè)、制造業(yè)的飛速發(fā)展,稀缺染料和漆藝隨著科技的發(fā)展而逐漸普及,至此才真正結束了貴族專用豪華色彩的歷史。
而在中國傳統(tǒng)封建社會,黃色成為至高無上的皇權代表色。紅色是僅次于黃色的權力象征色,如“朱門”往往指權貴豪門,紫色和綠色也是貴族的常用色彩。白色為平民的常用色彩,古有“白衣庶士”之語。色彩的貴賤之別一是起因于顏色染料與漆料的稀缺程度,一是源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金、木、水、火、土五行與東、南、西、北、中這幾個方位都有相應的代表顏色。如,木為東,綠色與青色代表東方、泰皞和青龍;火為南,紅色代表南方、朱雀和炎帝;金為西,白色與金色代表西方、少昊和白虎;水為北,黑色與藍色代表北方、顓頊和玄武;土為中,黃色代表土和中央。周代禮制中的祭祀活動就以青、赤、黃、白、黑五種色彩來區(qū)分方位和季節(jié)。這些傳統(tǒng)的陰陽五行學說和易經(jīng)文化中的色彩屬性沿用至今,仍作為家居布置和室內外設計的色彩舒適度的重要依據(jù)。
色彩在現(xiàn)代社會中已不再作為階級的標識和象征。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人們利用自然科技成果更好地發(fā)揮了色彩除裝飾審美之外的實用功能,這種色彩的實用性被廣泛普及至醫(yī)學、交通、航空、軍事和工業(yè)生產(chǎn)等領域。色彩的實用性眾多,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色彩的防護性。利用不同色彩對光的反射和吸收率的差異,人們給予不同的人造物以不同的顏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人類的健康。如根據(jù)淺色面料吸熱少,深色面料吸熱多,吸收率低的顏色反射率高等特性,太空防護服和飛機機艙一般采用白色以減低大氣和云層紫外線輻射對人體的傷害。其二,色彩的警示性。某些特殊的職業(yè)和環(huán)境要求色彩醒目,以達到喚起他人注意,有利于相互聯(lián)系或避讓,甚至救助等目的。如高速公路的警示標志,戶外作業(yè)的高純度色頭盔,野地登山運動或科考人員的熒光設備等。其三,色彩的偽裝性。利用色彩盡可能地降低能見度,用以蒙蔽敵人隱藏自己,這種配色被稱之為保護色和環(huán)境色。其多用于軍事領域。如陸地作戰(zhàn)的巖地迷彩偽裝,雪地作戰(zhàn)的白色保護服,叢林作戰(zhàn)的綠色迷彩偽裝,其與自然界的枯葉蝶、變色龍、菱紋響尾蛇的天生偽裝功能有異曲同工之妙。其四,色彩的生理調節(jié)性。人類在視覺生理上需要色彩的平衡,紅色看久了需要綠色的調節(jié),暗色看久了需要亮色的調節(jié),等等。據(jù)此,醫(yī)療行業(yè)為平衡血紅色帶來的視覺疲勞,為保證醫(yī)護人員的視覺舒適感,維持其準確的判斷,手術區(qū)域往往會采用紅色的補色——綠色。其五,色彩的情緒調節(jié)性。利用色彩對心理的影響,選擇適當?shù)念伾珓?chuàng)造某種色彩氛圍,使人產(chǎn)生相應的心理反應以達到調節(jié)情緒的目的。如體育競技中多采用色彩鮮艷富于動感的高純度色彩,能激發(fā)運動員和觀眾的情緒。室內和居家裝飾多采用淡雅以及對比弱的高明度色調來營造安靜的氛圍。其六,色彩的錯覺修飾性。人類對色彩的印象與客觀存在有出入,如亮色和暗色相鄰,暗色顯得更暗,亮色顯得更亮;深色可以使環(huán)境顯得比實際上溫暖;膚色發(fā)黃的人穿紫色會使膚色顯得更加晦暗??傊实纳鐣傩灾饕窃谏实淖匀粚傩曰A上人類情感的投射,人類文化的熏染,人類技術的延伸,以及人類思想的傳承。
三、色彩的藝術審美屬性
色彩是藝術的主要構成部分,其在繪畫、現(xiàn)代設計等方面都具備很強的藝術屬性,這種藝術屬性的根源在于,色彩能夠將藝術活動中表達的情感和直觀的現(xiàn)實事物聯(lián)系起來。
(一)色彩審美的歷史觀照
人類文明歷史的發(fā)展是和時間和空間的概念緊密相連的,以東、西方美術為例,視覺藝術在不同的歷史時代中所體現(xiàn)的主觀感受,造就了同一空間范圍內不同時代的色彩審美標準。
以中國傳統(tǒng)繪畫為例,新石器時代的繪畫中,色彩提取技術不發(fā)達,山頂洞人用煅燒過的木炭殘片或赤鐵礦石在巖洞中記錄狩獵、祭祀、慶典等生命活動,這便是繪畫藝術的起源。那一時期的繪畫多由黑色和赭石色組合而成為拙樸神秘的模仿形態(tài)。隨后人們從礦物質和植物莖塊、動物身體中提取有色顏料,在陶土器皿和織物上單純模仿出事物形態(tài)和色彩特征,如半坡陶器中人面魚紋彩陶盆,色彩質樸卻絢麗多彩的仰韶文化色彩,馬家窯的舞蹈彩陶盆等等,新石器時代的色彩美學已初具裝飾藝術的雛形。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提色技術的完善和人們對繪畫藝術和裝飾藝術中色彩層次的視覺感受日趨復雜,色彩美學也隨之出現(xiàn)多樣化的表達。先秦和秦漢時期壁畫的蓬勃發(fā)展,到東漢明帝時期西域求取佛法后,白馬寺的《千乘萬騎群象繞塔圖》中出現(xiàn)了大量層次豐富的黑色、紅色和赭石色等暖濁色調。新莽時期的洛陽金谷園的新莽墓壁畫,長沙馬王堆墓帛畫都真實再現(xiàn)了漢代的色彩美學傾向。國畫顏料中的礦石色有朱砂、銀朱、石黃、鋅白,植物顏料中的花青、藤黃、胭脂蟲中提取的西洋紅……這些提色工藝的發(fā)展大大豐富了中國繪畫中的色彩表達。東晉顧愷之的傳世之作《洛神賦圖》中運用青色、絳紅色的多層次色彩,展現(xiàn)出交替重疊的空間之美,講述了一個顧盼傾慕、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宋代畫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絹本以長卷形式,大量的青綠兼以赭色表現(xiàn)山石的肌理脈絡和明暗變化,設色勻凈清麗富有變化,意境雄渾壯闊,氣象萬千,充分表現(xiàn)出自然山水的秀麗壯美。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中設色濃艷又不失秀雅,青灰、紅色、綠色、粉紫色這些色相差異較大的色彩統(tǒng)一于和諧色調中相互映襯,再現(xiàn)了大唐盛世之風。
西方繪畫大約出現(xiàn)在舊石器晚期,位于西班牙北部的阿爾塔米拉巖洞壁畫中《受傷的野?!罚枥L一頭野牛受傷后掙扎奮起的場景,赤紅色的動物肌體讓西方最早的史前形態(tài)栩栩如生。到古羅馬時期的龐貝壁畫多以古希臘神話為題材,多使用雕刻和線描的形式搭配單一的黑色和紅色。公元5—15世紀,西方進入基督教時代。受宗教制約,繪畫不重視客觀世界的真實描寫而偏重表現(xiàn)精神世界。這一時期的繪畫多與宗教有關,鑲嵌畫以其古樸純正的色彩,將西方宗教皇權蒙上神秘色彩。公元14—16世紀是西方文藝復興時期,這場盛行歐洲的文化思想運動也加速了西方色彩美學的發(fā)展和多樣化進程。特別是弗蘭德斯地區(qū)的凡·艾克兄弟用快干性的植物油改良發(fā)明油畫顏料之后,使豐富斑斕的色彩能長期保持光澤,立體質感強且易于保存。畫家們用從光影和解剖學中汲取的科學思想為繪畫奠定了強大的寫實基礎。多層次暖色調幾乎成為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色彩美學傾向。如達·芬奇的《巖間圣母》,用低純度暖色為基調,人物著裝采用黃色和藍色的小面積對比色相,唯美的色彩面積布局和明度對比使畫面神圣中注入了鮮活生動的人文情懷。米開朗基羅《最后的審判》中散發(fā)著人性光芒的神之軀體,暖色基調中襯以高純度的冷藍色天空背景,畫面色調鮮明磅礴。拉斐爾的《圣母訂婚》以世俗的場景和莊重的紅、黑、黃赫色調,將宗教與人文這對矛盾巧妙地嵌入式組合在一起。同時期的波提切利的畫板蛋彩畫《春》和《維納斯的誕生》色彩純凈淡雅,冷色調幾乎透明的膚色和高明度低純度背景,營造出超凡脫俗但又輕盈飄逸的畫面觀感。
印象派大師克勞德·莫奈摒棄傳統(tǒng)繪畫中的陰影和輪廓線,將大量的點狀色彩統(tǒng)一到光影中,其名作《睡蓮》用純色彩的形式來完成輪廓造型和光影?!遏敯捍蠼烫孟盗小肥钱嫾以诓煌墓饩€和角度連續(xù)畫同一個物體,畫面中的色點隨著自然光的變化而變化。這些純色彩美學上的探索研究使印象派在繪畫史上獨樹一幟。
(二)色彩審美中的情感
色彩美學中的情感受到色彩三要素、色彩冷及色調的影響,也和人們對色彩的聯(lián)想有莫大關聯(lián)。色彩美學中的聯(lián)想分為具象聯(lián)想和抽象聯(lián)想。具象聯(lián)想是看到色彩想到自然界的事物,而抽象聯(lián)想則更像是看到色彩所產(chǎn)生的情緒變化?!吧誓軌虮憩F(xiàn)感情,這是一個無可辯駁的事實”。[3]如紅色讓人聯(lián)想到熱情、驕傲;綠色讓人聯(lián)想到清新、和平;藍色讓人聯(lián)想到憂郁和神秘。紅色是可見光譜中最末端的顏色,紅色相作為三原色之一,和黃色調和產(chǎn)生暖調橘色,和藍色調和產(chǎn)生冷調紫色。從具象的太陽、血液等自然事物聯(lián)想到陽光的熱度、能量和血液流淌的速度感,能讓人產(chǎn)生亢奮情緒;紅色也能刺激食欲,讓血壓和腎上腺素升高。橘色兼?zhèn)浼t色的熱情和黃色的透光度,是最暖的顏色,比紅色更活潑歡快,是明亮、健康、歡樂和輝煌的色感。紫色兼?zhèn)渌{色的憂郁寧靜和紅色的尊貴奢華,更注重自我價值,通常紫色也是自戀的顏色。綠色是經(jīng)由藍色和黃色調和而成,與自然界植被的顏色相同,顯得平和安靜和生機盎然,易喚起人們回歸自然的情感與心緒。藍色因與天空海洋的色調一致而常激發(fā)出寬闊純凈與理智安詳?shù)那楦小?/p>
在我國古代文獻中,除《周禮·冬官考工記》中有關設色與配色的記載外,以后的中國歷代畫師們不斷地從實踐中進行總結,形成了反映主體需要的色彩規(guī)律理論。五代時期荊浩在《畫說》中曾寫道:“紅間黃,秋葉墮。紅間綠,花簇簇。青間紫,不如死。粉籠黃,勝增光?!?[4]宋代信成的繪畫《宣和畫譜》中出現(xiàn)了更準確的色彩關系認識:“紅綠相對,力相強。如黑白然……黃紫亦相強,但力弱”。[5]色彩心理學認為,色彩本身具有的客觀性質或特征影響著人們的情緒反應,色彩聯(lián)想影響著人們的情感態(tài)度。
(三)色彩審美法則
在眾多的形式美法則中,色彩是其中重要的構成因素。色彩的色相對比、明度與純度對比依舊是色彩審美的重要法則。
在現(xiàn)今以西方為主流的藝術審美趨勢下,某些極具特征的色彩美學表現(xiàn)也通過世界各地的本地藝術家而流傳于世,具有代表性的是墨西哥超現(xiàn)實主義女畫家弗里達,其油畫作品《墮落中》用高飽和度的赭石色地面、青綠色桌布和藍紫色天花板構圖。這些熱情的色塊以平行的方式,相等的面積并存于畫面,完全打破了由歐洲藝術主流審美所提倡的構圖和色彩比例布局,保持了南美民族特有的熱情奔放的藝術個性。
而現(xiàn)代畫派大師們則從不同色彩體系中提取靈感,如法國印象派大師保羅·高更回歸到塔希提島上生活時期,創(chuàng)作了大量原始風貌的作品,在其油畫作品《兩個塔希提婦女》中,畫面里幾乎沒有光影,主要呈現(xiàn)的是大塊明黃色草地和黝黑紅褐色的肌膚,對比出塔希提島茂密慷慨的大自然和另一種淳樸原始的風貌,體現(xiàn)了畫家高傲尊貴的強烈個性。馬蒂斯和畢加索晚年都居住于法國南部阿爾卑斯蔚藍海岸區(qū)域,該地區(qū)背山面海,靠近意大利和蒙特卡羅公國。在馬蒂斯后期的作品中,色彩設置呈現(xiàn)出強烈的地中海風格,即互補色相的高純度大色塊、簡練的等面積比例。畢加索晚年在昂蒂波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陶藝彩繪作品,采用的就是西班牙和南歐的中差色色彩體系——馬爾代夫海水綠、湖藍色、冷墨綠被用來搭配橘色、粉黃色,通過巧妙的面積劃分和色塊位置布局將陶藝彩繪畫面組織得有聲有色,令人嘆服藝術家的色彩審美功力。
[參考文獻]
[1]李廣元.中西色彩比較[M].河北:河北美術出版社,2006:144.
[2]王心元. 曹雪芹論畫[EB/OL].(20110204) [20130712].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c6fe9d0100oucf.html.
[3]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457.
[4]荊浩.畫說[DB/OL]. [20130712].http:∥www.eywedu.com/hualun/hl018.htm.
[5]無名氏.宣和畫譜[M]. 潘運告,編;岳 仁,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文格)
Abstract:Color has many properties of value, in which represents of nature properties, social properties and art properties etc. These attributes have combined their rational and emotional senses, as well as combination of science and art. The diversification of property of value endow aesthetics of color with independent research value and profound and lasting aesthetics significance; likewise which urges us to utilize flexible, objective dialectical methodology to understand its implication.
Key words:color;nature property ;social property ;art and aesthetic 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