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9·11”事件后個人身份的迷失與重建
      ——從存在主義視域看唐·德里羅的小說《墜落的人》

      2014-03-18 07:10:52汪雋華南師范大學外文學院廣州510631
      名作欣賞 2014年32期
      關鍵詞:基思德里災難

      ⊙汪雋[華南師范大學外文學院,廣州510631]

      “9·11”事件后個人身份的迷失與重建
      ——從存在主義視域看唐·德里羅的小說《墜落的人》

      ⊙汪雋[華南師范大學外文學院,廣州510631]

      后現代美國媒體營造的擬像造成了個人身份的迷失,而“9·11”事件加劇了受害者的身份虛無感。當代著名美國作家唐·德里羅的小說《墜落的人》描繪了災難帶給紐約人的困惑和心理創(chuàng)傷,小說男女主人公迥異的生活路線傳達了存在主義“虛無——選擇——重建”的觀點。恰如小說中行為藝術家表演的“墜落的人”帶給人們的反思:我們應保持對災難的記憶,實施以道德為基準的自由選擇,勇敢承擔個體責任,在擬像和迷惘中重建個體身份,以此獲得自我救贖。

      《墜落的人》德里羅“9·11”事件擬像存在主義

      在美國當代文壇上,唐·德里羅(Don DeLillo,1936—)是一位不可忽視的重要作家。2007年他發(fā)表的小說《墜落的人》被認為是“9·11小說”的定義之作。實際上,早在“9·11”恐怖襲擊發(fā)生之前,唐·德里羅已然著手書寫恐怖主義和暴力,挖掘“恐怖時代”人們的內心世界,探究東西方沖突的文化背景,暗示恐怖主義的象征符號。有研究者指出,德里羅早期的小說精準地預言了日后的恐怖襲擊。①彼時雖然襲擊并未發(fā)生,但是后現代社會人們面臨的信仰失落和身份危機,無異于經歷恐怖襲擊后坍塌的歸零地(Ground Zero),一片廢墟,無以為家。在《墜落的人》中,唐·德里羅延續(xù)了以往的寫作傳統(tǒng),細膩再現了當代的社會沖突和人們的心靈掙扎,描繪了“9·11”事件帶給人們的種種困惑和心理創(chuàng)傷,探討了災難之后個人身份的迷失和重建問題,傳達了存在主義“虛無——選擇——重建”的觀點,即薩特所說的對自在的虛無化,產生自為的選擇,最后在虛無中獲得重建。

      一、擬像社會導致身份危機

      《墜落的人》的主線是雙子塔樓的幸存者基思及其妻子麗昂災難后的生活與心理變化,故事開始于“9·11”事件,最終又回歸原點。對于“9·11”事件的描述,除了基思本人是親身經歷之外,其他人都是通過各種媒體獲知。電視與報紙根據其自身立場,將各種信息或整合、或夸大、或刪減后傳遞給他們,于是擬像替代了真實,主導著人們的思想與行為。法國著名社會理論家讓·鮑德里亞早已預見到這一社會現象,提出了擬像與仿真的理論,即我們現在正處于一個擬像先行的社會,擬像已擺脫現實的約束,它不以真實為依據,而是自指、自我復制的獨立系統(tǒng)。在當今社會,現實與表征、能指與所指、主體與客體的區(qū)別以及一切的邊界和范圍都在電腦編碼、時尚傳媒、廣告、信息傳播等眾多元素的作用下被打破。處于這個階段的擬像不但不需要客觀原型作為參照物,而且可以先于真實,甚至創(chuàng)造真實。②在這樣一種假作真時真亦假的社會,缺失信仰的人們很容易陷入身份迷失的危機。

      小說中受“9·11”事件影響的除了男女主人公外,還有他們身邊的親朋好友以及恐怖襲擊的參與者和街頭行為藝術家。以年齡層而言,小說人物可以劃分為上一代、當代和下一代三代人;從民族身份來說,可以劃分為美國人和異族人。無論是哪一代、哪一國人,他們都處在擬像先行的當代美國社會,接受各種媒介信息,在宣傳報道中陷入身份缺失的困境。

      上一代人的代表是尼娜和馬丁,從民族身份而言,他們分別代表美國人和異族人。尼娜是麗昂的母親,退休的藝術教授。她是美國主流媒體觀點的代表,拒絕信仰上帝,更愿意相信電視媒介和政府精英所宣講的言論以及由后現代媒體與美國式話語營造的現實。從某種意義上說,她把擬像奉為上帝。她需要這樣一種精神氛圍,來印證自己的身份,獲得社會認同感,增強自己對災后美國的信心。在她看來,美國之所以遭受襲擊,是因為伊斯蘭人民生活在一種封閉的世界中,他們的無所作為導致國家沒有進步?!皬臍v史角度看,那些社會崩潰的原因并非在于西方國家的干涉。在于它們自身的歷史、它們人民的心態(tài)?!雹劭梢哉f,尼娜接受的是一個由美國主流媒體創(chuàng)造的世界,她的身份實質淪為媒體操縱的受眾人群之一,喪失了作為有自主意識的人的身份。她即存在主義所謂的拋入世界與他人“共在”的人,不得不按世俗方式思考,受眾人約束,就此沉淪下去,失去其本真狀態(tài)。④

      與尼娜針鋒相對的是她的情人馬丁,其真實姓名則是小說第二部的名稱“恩斯特·赫欽格”。此人曾是60年代末一號公社的成員,參與過反政府的游行示威。他的19名同伙因為謀殺、爆炸、搶劫銀行而被政府通緝,他本人則改頭換面,以古董商人的身份游走于歐洲和美國,變成一個無根的游蕩者。正因為如此,他同情實施恐怖活動的伊斯蘭教徒?!八J為,這些人——這些圣戰(zhàn)者——與60年代和70年代的激進人士有共同之處。他認為,他們全是同樣的經典模式的組成部分。他們擁有自己的理論家。他們對四海之內皆兄弟的信念有自己的看法?!雹蓠R丁拒絕受控于美國的傳媒信息,通過論戰(zhàn)來堅守自己的身份。與尼娜不同,他認為“9·11”事件發(fā)生的根本原因是美國“草率地使用力量”,美國用“傳授思想”的方法把自己的觀念強加于他人,引起了其他民族的抵制和恐慌,“他們(伊斯蘭教徒)遭到其他的文化、其他的未來以及資本主義市場和外交政策的排擠”⑥。他喜歡同沒有“受到特定宣傳控制”的基思交談,與持主流觀點的美國人辯論,試圖解構當下的美國文化,消解美國流行文化一統(tǒng)全球的地位,但最終也將自己置于文化的斷裂帶上。正如尼娜葬禮上圖書館館長所言:“如果說我們占據了中心,那是因為你們把我們放在了那個位置上。這就是你們所處的兩難困境……你們看我們所拍攝的電影,閱讀我們出版的圖書,欣賞我們創(chuàng)作的音樂,使用我們所用的語言……你們一直觀察我們,傾聽我們。”⑦在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占經濟主導地位的美國將自己的流行文化不斷滲入到世界每一個角落,讓全世界都接受他們所制造的擬像世界。馬丁無法否認這一事實,他明白自己的論戰(zhàn)只是螳臂擋車,無法改變事實,所以他堅持著不切實際的理念游蕩在幾個國家之間,客觀與主觀上都成為一個失去民族身份的人。

      小說中與馬丁遙相呼應的是恐怖分子哈馬德。表面上看,他與馬丁處在同一陣營,同樣憎恨美國文化對本民族文化的滲透,同樣希望以自己的方式罷黜美國文化一統(tǒng)天下的地位。哈馬德曾經對愛情、死亡和理想都有過自己的感動和疑惑,但他在極端分子阿米爾的宣講和數次觀看圣戰(zhàn)錄像后,把現實世界看成是“永久的幻覺”,“震撼和死亡”變成他生活的目的。他把美國視為自己的敵人,要向所有美國人民復仇。在阿米爾為他營造的擬像世界里,哈馬德把錄像和收音機里反復宣講的東西奉為真主,在這點上他又與美國人尼娜具有本質上的共通性,都是聽命于擬像的虛幻身份的個體。

      在下一代人身上,信息媒體制造的符號影像和形象文化割斷了現實與虛擬之間的界限,直接植入了孩子心中。麗昂的兒子賈思廷和他的小朋友們將媒體報道雜糅進兒童的幻想,把本·拉登變成一個神話人物,將其名字誤讀為“比爾·洛頓”。他們用望遠鏡搜索比爾·洛頓的飛機,相信比爾·洛頓長著長長的胡子,穿著長袍,會開飛機,能講十三種語言,有本事給食物下毒。麗昂告訴兒子雙子塔樓已經不復存在,賈思廷卻不相信,他認為只有當比爾·洛頓下令,它們才會倒塌。麗昂試圖不讓兒子觀看飛機撞毀大樓的電視畫面,以減輕他的心靈創(chuàng)傷,但是無處不在的媒介信息已經頑強地介入賈思廷的內心,替代了真實世界,讓孩子也難逃擬像之困。

      德里羅刻畫的上一代和下一代美國人都生活在媒體建構的虛幻之中,以此傳達出一種歷史感,讓人難免感覺美國的過去和未來都是虛幻的,而災難性事件則加速了年富力強的當代人的虛無感。“擬像與真實”是德里羅小說的主題之一,科伊爾曾指出,幾乎德里羅的全部小說都涉及電視電影對人們生活的影響。⑧在2010年的新作《終點》中,德里羅在開篇繼續(xù)提出這一話題:“真實的生活根本不可能簡約成言辭,口頭或者書面的,任何人也做不到這一點。當我們孤獨一人時,真實生活在發(fā)生,我們思考、感受、迷失在記憶里,夢游一樣自我感知,一種亞微觀的時刻。”⑨這段話也可以套用在《墜落的人》的男主人公基思身上,說明其災后處境。

      二、災難加劇個人的身份虛無感

      小說中當代人的代表是基思和麗昂,二人皆是恐怖襲擊的直接受害者。基思是紐約市一名普通的白領,在雙子塔樓上的一家地產公司上班,在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襲擊中慌亂逃出塔樓,目之所及都是災難場景:著火的大樓、坍塌的建筑、墜落的生命、驚恐的人群等等。災難之后他無法重新開始工作,無法融入家庭,無法得到心靈慰藉,因此,他逃離都市和家庭,沉迷于牌局,成了一個思想上“墜落的人”。細讀小說,我們不難發(fā)現讓基思陷入虛無的原因主要有:

      其一,作為生活在信息爆炸時代的當代人,基思的生活早已被各種媒介宣傳的價值取向所包圍。災難發(fā)生前他過著平凡的生活,因為缺乏信仰和明確的生活目的,長期生活在技術和資本世界中的基思越來越趨向功能性,只顧個人得失與感受,不愿反思。于是,他在牌桌上看到的資本運作和爾虞我詐仍舊是現實生活的投影。他的生活缺乏真實長久的東西,所以對生活失去熱情,工作也不能帶給他身份認同感。逃離家庭、沉溺在牌局中能給他更大的享受。他的生活中沒有上帝,沒有神性,日子乏善可陳。即使沒有發(fā)生災難,基思也在慢慢墜入虛無主義,災難只是加劇了這一過程。早在一個多世紀以前,尼采就預言了虛無主義是現代社會的病灶,當代西方文明危機的實質是虛無主義的盛行?,F代社會之前,無論西方東方,人都在一種穩(wěn)定的價值依托中。隨著技術的發(fā)展和個性的突出,法則、實在、真理、真實、善、普遍性等都失去了其神圣的色彩而受到無情的嘲諷,無意義似乎成為了唯一可確定的“意義”。⑩小說中,高聳的雙子塔樓頃刻間坍塌似乎是現代人信仰危機的譬喻,人類智慧的結晶(雙子塔樓)毀于自己的科技力量(飛機)之手??植婪肿咏俪值娘w機撞上的不僅是兩幢大樓,還有美國人民的信仰。隨著雙子樓的倒塌,基思等人徹底失去了舊信仰,又無力創(chuàng)造新信仰,好似無家可歸的孤兒,靈魂陷入了無歸宿的虛無主義境地。因此,“9·11”事件帶給紐約人最持久的恐怖是奪去了人們生活的意義,讓人們陷入虛無主義。題目“墜落的人”的實質意義是“他(唐·德里羅)筆下的人物失去了對上帝的信仰”?。

      其二,基思親歷災難,目睹災難強大的破壞力量,切身體會到偶然的破壞力量對恒定日常生活的摧毀。“9·11”事件是美國歷史上繼珍珠港事件后的最大襲擊,紐約人引以為傲的雙子塔樓倒塌,數千無辜平民喪生,許多一刻前還在營業(yè)的公司化為烏有,合同文件漫天飛舞,困在塔樓中的人們只能坐以待斃。災難在頃刻間摧毀了人類物質文明的碩果,這讓工作十年的基思感到:即便人類活動多么轟轟烈烈,在災難面前都是渺小、無意義的,災難是對人類智慧與理智的否定。這種破壞力量也擊垮了小說中刻畫的另一個幸存者弗洛倫斯。她在逃離塔樓時丟失了公文包,事后沒有去注銷丟失的信用卡,“因為她覺得一切都被埋葬了,一切都失去了,消失得無影無蹤了?!?正是因為物質世界的不可信任,所以基思和弗洛倫斯都轉向精神世界尋求庇護,轉向親人朋友尋求慰藉。事故發(fā)生之后,基思憑著直覺回到前妻麗昂的家中,但無法用言語告訴麗昂他回來的真正動機;弗洛倫斯在半夜不停撥打失蹤朋友的電話,因為她害怕白天電話會被陌生人接到,讓她聽到不愿意聽到的消息??上?,在家人和不存在的朋友那里他們得不到預想的心理慰藉。于是二人互相傾訴,講述災難發(fā)生時各自在干什么,詳細描述災難的細節(jié),希望在對方的敘述中發(fā)現自己的身影,證明那不是噩夢,而是確實的存在,是自己真實經歷的過去,企圖以此證明自己的現實身份,通過接受創(chuàng)傷、敘述記憶來療治創(chuàng)傷。即使對過去做清醒的判斷,依然無法消弭他們內心的隱痛??植酪u擊讓他們失去了勇氣,基思“無法談論力量”,認為“大多數人的生活都沒有意義”??;鼓軌蛱映鏊?,卻沒能逃出坍塌的生活,只能沉溺于牌局,最終遁入徹底的虛無。

      其三,基思目睹了朋友魯姆齊的死亡,死亡的陰影從此在他心頭揮之不去,即便注射了抑制記憶的鎮(zhèn)靜劑,他頭腦中依然難以擺脫一個清晰的形象:“魯姆齊在濃煙之中,周圍一切正在墜落?!?之后的日子里,“他曾經希望從自我意識中掙脫出來,讓身體日夜都處于自然的運動之中,現在,他發(fā)現自己游蕩在一陣反思里,不是以明確的單元進行具體、連貫的思考,而是僅僅接納出現的東西,讓事物離開時間和記憶,進入某種帶著他所匯集的經歷的黯然空間?!?死亡本身就是虛無,是一個巨大的意義消解體。因為死亡意味著此在的終結,并昭示出生存的荒謬處境,消解了人們?yōu)樯嫠龅姆N種努力的意義與價值,并且對死亡的未知產生恐懼?;紵o力挽救魯姆齊,看到個體在死神面前的渺小和脆弱,比未親歷過災難的人更增添了憂患意識和心理負荷,對死亡的畏懼讓他無法正視生活,無法明確個體存在的意義,最終丟失了自己的個體身份。

      德里羅曾在訪談中提到,基思這個人物一直希望尋獲自己的身份,最后把運氣押在了牌局上,但依然一無所獲。?基思悲劇的本質在于他作為一個具有社會屬性的個體喪失了自己的身份。災難帶給基思的信號是:曾經被標榜為“萬物的靈長”的人類在災難面前不堪一擊,他只是一個僥幸逃脫的幸存者。他在外部社會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在內心世界也無法定義自己,迷失自我成為一種必然?!?·11”事件帶給個體的打擊體現為對自我和信仰的否定,鋪天蓋地的影像無法在短時間內撫平這種傷痛。評論家麥克勞格林一針見血地指出:“德里羅又一次抓住了美國社會特殊瞬間的本質:權力的唯我主義、宰制的偏執(zhí)、財富極度不均及其非物質性、資本體系轟然崩潰時身份認同的震撼?!?

      三、“墜落的人”帶來身份反思的啟示

      小說題目“墜落的人”取自一幅同名照片,由理查德·德魯拍攝,刊登在“9·11”發(fā)生后第二天許多地方的報紙頭版和《紐約時代》第七版上。?照片中一名男子頭朝下做著自由落體運動,背景是雙子塔樓的豎條紋。畫面上沒有濃煙,沒有大火,這名男子不像其他跳樓者那樣血跡斑斑、衣衫破爛、鞋子橫飛,他的落體姿勢給人的感覺更像是自由飛翔。這張照片給麗昂以極大的震撼,事實上,照片也觸動了當時民眾的神經。評論家朱諾(Tom Junod)說:“死在樓里的人只能怨命:他們別無選擇。但是選擇跳樓和墜樓的人卻有著主觀能動性。人們看著照片不由地想,他們是否會做同樣的事情,我認為這就是讓大家不舒服的原因?!?

      朱諾所說的“同樣的事情”就是選擇“死于自己之手”,這也是麗昂父親的選擇。他因為罹患老年癡呆癥,所以選擇用一管獵槍提早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避免面對以后淪為無用人的日子。這里我們發(fā)現,恐怖襲擊與絕癥殊途同歸,都帶給個體創(chuàng)傷和死亡,是對個體自我的一種極端異化?!?·11”事件給數以千計的家庭帶去死訊和傷痛,個體的疾病也同樣讓本人和親友痛苦。為了獲得救贖,基思不斷傾聽弗洛倫斯關于災難的講述,以強迫式重復來療救自我;麗昂吸取父親的教訓,為了讓患有老年癡呆癥的人們堅強面對以后的生活,她開設故事班,召集大家每周聚會,分別講述自己的記憶,以此對抗記憶的逐步消失。無論是基思還是麗昂,都選擇了以講述和回憶來作為療傷的手段,“在德里羅看來,治愈創(chuàng)傷的致命敵人是健忘癥(amnesia),因為遺忘即另一種意義上的死亡?!?

      與此同時,電視也在反復播放災難現場,報紙力圖挖掘每一個細節(jié),不斷喚起人們對恐怖襲擊的記憶。主流媒體極力通過這場災難來向民眾標明美國一直堅持的信仰與勇敢的形象,將異端分子塑造成徹頭徹尾的魔鬼。21他們所營造的擬像絕大多數都是出于國家政治的需要,權力話語已經將災難轉變成景觀,主流媒體過度消費了災難場景,以此來傳達他們的政治理念。唐·德里羅看到,如果在重大的歷史事件后,一個社會只是選擇淺薄化的解讀和選擇性的遺忘,那不僅會完全抽空恐怖與死亡的意義,而且還會引發(fā)更大的災難。在這個意義上說,大眾媒體實際上可能成為恐怖分子們的同謀者。22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小說采用了“反敘事”,以行為藝術家表演的“墜落的人”來對抗主流媒體的敘事。

      麗昂第一次看到“墜落的人”是在紐約中央車站,當時襲擊剛發(fā)生不久,“墜落的人”帶給她更多的是視覺沖擊,她覺得這種表演形式“吸引了世人的注視”23。第二次在地鐵的高架軌道上她又一次遇到“墜落的人”,這一次給她帶來了強烈的心理震撼,她感到“身子一軟”,飛奔逃離現場。雖然是第二次看到,但行為藝術卻帶給麗昂遠比第一次更大的沖擊力,因為經歷一段時間后,麗昂更清醒地意識到了災難帶給個體的創(chuàng)傷,這也印證了卡魯思持有的創(chuàng)傷的滯后性特征。災難發(fā)生后,麗昂看到了前夫的變化,察覺他心中有著隱痛,但是無能為力;她試圖幫助老年癡呆癥患者擺脫恐懼,卻發(fā)現也是徒勞;她相依為命的兒子賈思廷更愿意相信本·拉登是個神一樣的人物,相信雙子塔樓依然矗立,而不是她口述的事實;鄰居持續(xù)播放的東方音樂讓她覺得那是“特定形式的政治訴求和宗教表述”。雖然麗昂沒有直接經歷“9·11”災難,但是也無可避免地卷入其中。因此,經歷這些之后,再次面對行為藝術家的表演時,她的內心被擊中。電視上宣傳的“廢墟上不倒的星條旗”不能安撫她,她體味到個體生命面對災難和死亡時呈現出的恐怖與悲愴。在倉皇逃離的路上,“她心里想:死于他自己之手”24。果然,數年后這位名叫戴維·雅尼阿克的行為藝術家在一次表演中死去。盡管他因為表演“墜落的人”曾多次被捕入獄,卻不改初衷。在這位藝術家看來,這是處于絕境的歸零地人的最佳寫照,即:在全球資本主義的巨大符號坍塌之前,渺小的人類以自殺作為最后自由意志的實現。據統(tǒng)計,在“9· 11”災難中,大約二百多人以跳樓的方式結束了生命,他們這種瘋狂的行為是面臨絕境的無奈之選。在極度恐慌的境況下,他們選擇實現個體最后的自由意志:不愿意在燃燒的大樓中等死,而是選擇縱身一躍主動赴死。

      這位行為藝術家顯然是一個與主流媒體唱反調的人,他用自己的行為藝術消解了主流媒體關于“9·11”事件中集體和個人的擬像,一次又一次的高空下墜表演不斷提醒人們?yōu)碾y的恐怖,間接讓民眾反思自我的存在。行為藝術家的這一舉動契合了薩特關于“自由選擇”的論述。在薩特看來,個人作為自為的存在,被拋入這個無依無靠的世界,他孤立無援,立于絕境,面對種種可能性他必須選擇,選擇是他自由的唯一出路。他必須在自由中選擇目標,創(chuàng)造自己的價值,如獨立于絕望的懸崖必須跳躍一樣,這才是自由的行動所給我們昭示的價值意義。25也許行為藝術家表演的初衷并沒有涉及到如此深刻的內涵,但是它帶給人內心的沖擊力可能喚醒個體的自我覺醒,至少對女主人公麗昂是如此。

      有意思的是,小說中似乎只有麗昂遇到了“墜落的人”,并且是兩次。“墜落的人”讓麗昂開始自我反思,讓她重估一切價值,在死亡陰影中求取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的主體意向。她反思自己的存在,接納人世間的不幸,在虛無之后選擇重生,最終完成了心理身份的重建。正如薩特所言:“真正的問題不在于上帝存不存在;人類需要的是重新找到自己,并且理解什么都不能使他掙脫自己,連一條證明上帝存在的正確證據也救不了他?!?6

      四、心理身份的重建

      麗昂與基思是小說的兩條平行敘事線,就生活軌跡來說,他們更像兩條交叉線:曾經分開,因為“9·11”事件重新匯合,之后又走上了各自的道路。他們都有著美國“后9·11”時代典型的社會病癥:對宏大事業(yè)備感失望,對社會現實、人類歷史、進化和滅絕、個人身份等終極問題感到困惑。與基思一樣,災難后的麗昂也一度面對生活不知所措,但是基思最終墮入牌局,游戲人生;幾年后麗昂開始了“后9·11”生活,“她準備獨自生活下去,以可靠的鎮(zhèn)定的態(tài)度獨自生活下去;她和孩子將會以撞樓飛機——劃過藍天的銀色——出現前一天的方式生活下去?!?7麗昂之所以能從虛無中重生,實現尼采的“積極虛無主義”,重拾身份和自信,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其原因:

      其一,災難讓她參透生命中的虛無性,正是對虛無的清醒認識和虛無自在的自為過程的回憶,讓麗昂發(fā)現了在廢墟上重建生活的可能,體會到個人對于自己和他人的責任。她主持的故事班的成員最后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對他們的回憶讓她體會到個人的精神和靈魂一直在希望實現某種無法觸及的東西。她在教堂里“感受到死亡,她的死亡、素不相識的他人的死亡”?!?·11”事件中的死者、自殺的父親、墜落的人——這些人的死亡都構成了麗昂的創(chuàng)傷記憶。創(chuàng)傷記憶是一代人的記憶,它們與本國文化和歷史緊密相連,形成了個體和群體賴以自我身份認同的基石。在教堂中,“她覺得,在靈魂中形成孤獨和疑問正是上帝高高在上的可能的在場;而且,她還覺得,上帝正是那存在于時空之外的東西,將這種疑問化解在一個單詞、一種聲音的抑揚頓挫的力量之中。上帝是那個聲音,說:‘我不在這里。’”28上帝所謂的“我不在這里”,體現了存在主義所說的自為對自在的虛無化。因為災難和創(chuàng)傷,麗昂對世界獲得了新的認識。世界與自我的關系是一種客觀的存在。沒有世界,就沒有自我性,就沒有個人;沒有自我性,沒有個人,就沒有世界。29出于這種統(tǒng)一性,自由的個體在這個世界必然要做出選擇,每一種選擇又關系到他人,因而個人在選擇中承擔著對世界的責任。

      其二是上文提到的“墜落的人”給麗昂的啟示。麗昂曾問兒子賈思廷,在學校學習到的最好的東西是什么,賈思廷回答說:“太陽是一顆恒星”,這讓麗昂覺得“它仿佛是一種神示,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思考我們身份的方式,最單純的方式,僅僅以終極方式展現出來,一種神秘震顫,一種喚醒?!?0“什么夜空,什么受到神圣啟迪的星星,這全是一派胡言,對吧?星星本身可能發(fā)光。太陽就是一顆星星?!?1剔除了一切媒介和宗教塑造的擬像,太陽就是一顆普通的恒星,一個自在的存在。個人也是一個普通的個體,有了意識之后的自為的存在。災難發(fā)生前,麗昂也曾反思存在,她喜歡閱讀克爾凱郭爾有關存在主義的字句。但是她對存在的認知還是淺薄的,僅僅從一個生命的存在形式來接納自己。災難的發(fā)生,促使她從深層次思考自己的生命價值和生活意義、個體和外部世界的關系。她對任何觀點和教義都心存懷疑,不愿盲目接受任何說教和宣講,她要在擬像的世界中保持主體意識的主動性,確認自己的身份,所以在外人眼中,“用當下的地域政治的術語來說,她是一名離經叛道者”32。

      其三,麗昂選擇承擔家庭責任,這是她獲得勇氣的源泉,亦即薩特所謂的帶有道德責任意識的自由選擇。從存在主義的角度來看,面對世界,人對自己的責任無法逃避,唯一的出路是積極地承擔自己所造成的一切。33作為一個母親,麗昂從未放棄家庭,這與基思的逃離家庭形成鮮明對比。災難發(fā)生后,她談到保護自己和家人的方式,就是“讓家庭存在下去”,“在目前這種局勢下,家庭是必要的……面對把我們嚇得半死的事件,這就是我們渡過難關的方式”。34然而基思認為療傷的方式是殺人,在他焦躁不安的心緒深處埋藏著殺人的念頭,他抱怨道:“我不能參軍,這太糟糕了。年齡太大了,不然,我可以殺人而不受懲罰,然后回家一起過日子?!?5麗昂做出的自由選擇源自愛,因愛生出責任。而基思選擇的療傷方式源自恨,因仇恨去殺人,又因為無法排解的恨和無法實現的欲望,他最終墮落,無法拾獲自己的身份。

      “9·11”恐怖襲擊給紐約人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災難,無論是上一代還是下一代人,無論是美國人還是異族人,他們都因后現代社會的通病和突如其來的災難遭遇虛無,體驗到身份的危機感。虛無之后,個體面對“積極虛無主義”和“消極虛無主義”的選擇,要么以“重估以往一切價值”為鵠的,用“超人”的氣勢造就全新的價值;要么瓦解各種價值與目的,從而導致精神力量的下降、沒落乃至衰竭。36如果不能直面虛無,反思災難,反思自我,個體就會墮入消極的虛無主義;反之,保持對災難的記憶和反思,在紛擾和迷惑中保持個體以道德為基準的自由選擇,積極承擔自己的責任,才能獲得救贖。基思和麗昂二人的境遇及結局向我們昭示了這一點。

      ①Thurschwell Adam.Writing and Terror:Don DeLillo on the Task of Literature after 9/11.Law and Literature.Vol.19. No.2(Summer 2007).p279-280.

      ②鄭浩:《上帝是擬像——唐·德里羅〈白噪音〉的后現代仿真解讀》,《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第5期,第61頁。

      ③⑤⑥⑦????22232427283031323435唐·德里羅:《墜落的人》,嚴忠志譯,譯林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50頁,第159頁,第86頁,第210頁,第54頁,第236頁,第23頁,第70—71頁,第34頁,第183頁,第258頁,第258頁,第203頁,第254頁,第254頁,第233頁,第233—234頁。

      ④陳傳芝:《虛無·自由·審美——薩特哲學的關鍵詞》,《新視野》2011年第4期,第84頁。

      ⑧Coyle John.“Don DeLillo,Aesthetic Transcendence and the Kitsch of Death.”European Journal of American Culture,2007(1),p28-29.

      ⑨姜小衛(wèi):《“書寫是思考的一種濃縮形式”——評德里羅新作〈終點〉》,《外國文學動態(tài)》2010年第3期,第18頁。

      ⑩36吳寧:《現代性和虛無主義》,《現代哲學》2010年第5期,第22頁,第23頁。

      ?Sudeman Peter.After the Fall.National Review.Aug.13,2007.46-47.

      ?陳俊松:《讓小說永葆生命力:唐·德里羅訪談錄》,《外國文學研究》2010年第1期,第6頁。

      ?McLaughlin Robert.Don DeLillo.Cosmopolis(Book Review). The Review of Contemporary Fiction.2003.Vol.23.p120.

      ??21Faulkner Joanne.The Innocence of Victimhood Versus the“Innocence of Becoming”:Nietzsche,9/11,and the“Falling Man”.The Journal of Nietzsche Studies,Issue 35/ 36,Spring/Autumn 2008,p70,p72,p67-68.

      ?22但漢松:《“9·11”小說的兩種敘事維度——以〈墜落的人〉和〈轉吧,這偉大的世界〉為例》,《當代外國文學》2011年第2期,第68頁,第68頁。

      2533萬俊人:《薩特倫理思想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86—87頁,第96頁。

      26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31頁。

      29薩特:《存在與虛無》,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第3版,第144頁。

      作者:汪雋,博士,華南師范大學外文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外國文學研究。

      編輯: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歡
      基思德里災難
      雷擊災難
      心似彩云歸
      加油,中國
      穿梭德里新德里
      災難報道常見問題及反思
      新聞傳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6:46
      論德里羅小說的藏傳佛教淵源
      小城風云(十七)
      當代作家(2016年8期)2016-10-21 13:10:02
      小城風云(十八)
      當代作家(2016年9期)2016-10-13 17:24:54
      小城風云(十三)
      當代作家(2016年4期)2016-05-12 21:58:25
      小城風云(九)
      當代作家(2015年10期)2015-05-30 10:48:04
      漠河县| 安新县| 淮阳县| 达州市| 汶川县| 墨江| 武夷山市| 中江县| 留坝县| 大同县| 定远县| 田林县| 兴仁县| 噶尔县| 同仁县| 高雄县| 新晃| 四平市| 公主岭市| 库伦旗| 东城区| 南京市| 乾安县| 军事| 上虞市| 清徐县| 个旧市| 十堰市| 吴江市| 内丘县| 于都县| 肃北| 贞丰县| 沙雅县| 商丘市| 德兴市| 栾城县| 清镇市| 伊春市| 上栗县| 富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