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康
邊關(guān)、歌圩與風(fēng)
李俊康
三月歌圩百花開,
阿哥阿妹對歌來。
馬鞍坳高聳入云,
踏歌共舞牽手栽。
三月三,一個傳統(tǒng)的歌圩節(jié)日,也是一個聽歌賞歌的節(jié)日。
隨紅豆采風(fēng)團來到防城港,參加在中越邊境峒中鎮(zhèn)江口村舉行的“打起陀螺唱起歌”活動。路過東興江平鎮(zhèn),順便到金灘走了走。春天的北部灣,春寒料峭,低垂的云,伸手可及。
豆友們在海灘上拉起旗子,迎風(fēng)招展,鮮艷的“紅豆社區(qū)采風(fēng)團”幾個字特別顯眼。采風(fēng)團里年輕人多,大家奔跑、跳躍,于是,海灘上留下了串串歡聲笑語,以及咔嚓的相機快門聲。
春天的金灘,陰云密布,天色很快便黑了下來。
當晚,得知我們要去采訪“打起陀螺唱起歌”活動,豆友姚亮在金灘上專門為我們演奏了一段銅鼓音樂。姚亮是仫佬族人,第二天將要在江口村活動現(xiàn)場表現(xiàn)其銅鼓演奏獨活。當年,該節(jié)目曾經(jīng)為溫家寶總理表演過。廣西是銅鼓的故鄉(xiāng),銅鼓作為古代壯族的宗教祭祀樂器,具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如今,把它開發(fā)為不同音階的音樂銅鼓,真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海灘上夜色正好,伴隨著潮起潮落的聲音,悅耳動聽的音樂銅鼓旋律《歌仙故鄉(xiāng)我的家》,猶如一支優(yōu)美的小夜曲,隨著海風(fēng)久久地飄蕩在金灘上。
金灘小夜曲,陶醉了聽歌人的心,也奏響了這次不平凡的邊陲踏歌之行。
廣西是天下民歌眷戀的地方。壯、瑤、苗等民族都有過“三月三”歌圩的習(xí)俗。大板瑤稱“三月三”為阿波節(jié),時間在農(nóng)歷三月初四。
相傳200年前,大板瑤的祖先從湖南洞庭湖一帶,跋山涉水遷徙到廣西十萬大山的西南山麓,其中,一支瑤胞越過國界,繼續(xù)前往越南,乃至世界各地。
“阿波”是瑤語聚會和約會的意思,“阿波節(jié)”是大板瑤的情人節(jié)。傳說,當年瑤族子孫向南遷徙途中,求祖先盤王保佑得以度過災(zāi)難,于是,以后還愿祭祀盤王,子子孫孫相傳至今。
在峒中鎮(zhèn)江口村,“打起陀螺唱起歌”活動隆重舉行,我們體驗了濃濃的瑤胞“迎客酒”風(fēng)俗。
這里是大板瑤及花頭瑤的聚居地?,幾迨且粋€把美寫在頭上的民族,其服飾奇特而華麗。大板瑤以鮮艷奪目的紅布折疊作為帽子,配以鮮艷的花布作為帽披?;^瑤婦女以紅色絲帶扎頭發(fā),然后包上一塊刺繡挑花方帕而得名。
據(jù)悉,大板瑤人認為自己是神犬——盤瓠王的后代,因此他們的服飾上保留了盤王夸張的頭飾造型。他們通過帽子的高低、褲腳花邊的長短、婚禮時衣著的多少,來顯示家庭的財富。在他們結(jié)婚時,都會把自己全部衣服穿在身上,以表示家庭的實力。
這次峒中鎮(zhèn)江口村活動,他們邀請了壯族、京族、客家等族群,以及來自芒街的越南客人,前來共同歡慶歌圩節(jié)日,大家共同爭奪山歌王、陀螺王桂冠,并向外界展示大板瑤婚俗及“打狗” 、“打尺”等充滿邊境特色的民俗文化。
長長的大板瑤婚俗隊伍,踏著竹橋走過來了,紅帽子、紅披肩、紅花邊、紅雨傘,一派喜氣洋洋。據(jù)說迎親隊伍無論是晴天還是雨天,都要打雨傘,那是為了避邪的緣故。伴隨著“喃嘟嗬”(瑤族一種樂器)悠揚的笛聲,新郎新娘臉上蕩漾著幸福的笑容,也感染著在場的每一個人。
峒中板瑤風(fēng),山醉水醉人也醉。此時,我似乎也醉在其中。
隨著瑞鼓擂響,長老唱起了開臺鼓歌:“瑞鼓響震三月三,樂了山路十八彎。壯胞瑤胞聚一堂,同慶佳節(jié)大聯(lián)歡。瑞鼓響震三月三,樂了南疆座座山。座座山嶺同祝愿,幸福吉祥滿邊關(guān)?!睙崆榈默幇灯疣洁溃蚱鹜勇莩鸶?。
歌賽如火如荼進行著,不僅有瑤族、壯族、京族、客家等族群的山歌,還有越南客人的民歌。民歌講究比擬手法,還要信手拈來,即興唱出,有的民歌富含哲理,讓人聽起來回味無窮。
歌圩上,只看見歌者如癡如醉,聽者如海如潮。歌手說,人可以幾天不吃不睡,歌卻不能一天不唱。因此,一唱就是幾天幾夜的歌圩,總是吸引著那么多的熱情觀眾。
桂東南的白話分布很廣,尤其是北部灣一帶,過去曾經(jīng)為廣東管轄地,難怪這里的白話很是普遍。盡管中越邊境十萬大山的族群十分復(fù)雜,有漢、壯、瑤及客家等,語言的多樣性也非常突出,白話卻成了各族群的通行語言,因而白話也就成為很多邊民首選的民歌語言。
“垌中板八山連山,吊聲聽見幾難翻,山高有路不通天,上也難來下也難。峽谷水連大細坑,山蜞入耳難轉(zhuǎn)彎,過橋風(fēng)吹草帽落,去趟那良鞋行爛?!币皇壮錆M山野趣味的大板瑤山歌,把垌中板八瑤民不怕山高路難山蜞(螞蟥)咬,也要趕歌圩的心情表露無疑。
瑤族是一個愛唱歌的民族,出口成歌,從中可見濃厚的百越遺風(fēng)。
聽著歌圩上各民族的民歌,雖然并沒有完全聽懂其中的歌詞,但是聆聽到那種發(fā)自心底的原生態(tài)民歌旋律的響起,我完全被震撼了。那種出自靈魂深處的呼喚,帶著瑤、壯邊民特有的誠實與善良,響徹了高高的馬鞍坳山,流進了人們的心里,讓人久久不能平靜。
歌聲是心靈的呼喚。人們喜愛民歌,喜愛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性,豐富的內(nèi)心感情,簡明樸素的旋律,原汁原味的韻味?;虻突赝褶D(zhuǎn),或歡快嘹亮,或凄楚動人,或柔情似水……
歌圩情未了,只要身臨其境親歷過,聽著魅力無窮的民歌,也就容易醉上心頭。
通過中央、自治區(qū)及市三級電視臺的現(xiàn)場播出,一下子把邊陲峒中江口“打起陀螺唱起歌”的活動擺到了世人面前,原來,阿波節(jié)歌圩竟是如此多情。
歌節(jié)過后,留給人們的思考卻很多。
有關(guān)民歌的傳承及母語演唱,這是一個許多人都關(guān)心的問題。
歌圩上,歌手的年紀都很大,是大叔大嬸級的多,歌迷基本也一樣。這種情況,不要說與“快男快女”,就是與一般的演唱會來比較,差距也是很大。
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樣的尷尬情況,本來對歌是年輕人的事情,能對者卻寥寥無幾;相反,一群老頭老太太,又扎堆白天黑夜在對情歌,唱得如癡如醉。
在現(xiàn)代風(fēng)勁吹的大環(huán)境下,面對民歌后繼乏人,如何更好地吸引年輕人喜歡民歌,乃至演唱民歌,是當下很多有識之士正在思考的重要課題。
這次峒中一行,我聽到了很多白話歌,不僅漢人唱,很多瑤族同胞也唱起了白話歌。本來瑤族山歌用瑤話來唱才夠味道,可惜瑤寨年輕人唱的很少了,很多人用白話或客家話來唱。
無獨有偶,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富川瑤族“蝴蝶歌”,也是用白話演唱的。在廣西富川縣聚居著一個“梧州人”族群,他們有的人從來沒有到過梧州,卻說著滿口白話。這些女子穿著青色衣服,戴有條紋頭巾,通過《蝴蝶歌》來傳達有關(guān)祭祀、節(jié)慶、婚嫁等習(xí)俗的豐富感情。
這種情況,在壯族民歌中也存在,一些壯族民歌手已經(jīng)不會用母語,而只會用桂柳話來演唱。
開始的時候,我聽到瑤族同胞用白話唱山歌,感到很親切,至少粵語白話地區(qū)的人都可以聽懂,擴大了瑤族山歌的影響??墒牵瑢θ绱松崛ツ刚Z來唱歌,又有些擔憂。
對此,人們曾經(jīng)發(fā)出不同的聲音,一種意見贊成民歌語言的多元化,這樣有利于民歌走向世界,如電影《劉三姐》。另一種意見擔憂舍去母語來唱歌,長此下去,免不了會失去原生態(tài)的意義。
其實,這兩種意見都沒有錯,沒有相互排斥的理由。只有堅持在用母語唱好本民族民歌的基礎(chǔ)上,提倡民歌語言的多元化,才能夠讓民歌更好地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真心盼望山間那些用母語演唱的原汁原味、原生態(tài)的民歌,不要從人們的記憶中褪去。
責(zé)任編輯:陳遠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