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春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6-0048-01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和素質(zhì)教育的推行,如何實現(xiàn)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歷史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就擺在了廣大歷史教師的面前,任務明確、形勢緊迫,這也是今后一段時間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因而努力探討新的教學模式成為一個嶄新的課題。
一、教師在課前要編寫好導學案
學案由課標要求、學法建議、主干知識梳理、思維拓展、知識整合、自我測評等幾個部分構成。這樣就使學生在課堂上有目標、有目的、有需要、有釋放,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在教學活動中,我們要堅持“巧設情境,精心設問”的原則。努力利用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快速融入教學過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利用材料精心設問,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經(jīng)過教學實踐,我們總結情境創(chuàng)設的基本原則為:情景的創(chuàng)設要真實;情景的創(chuàng)設要連貫;情景的創(chuàng)設要簡練;情景的創(chuàng)設要有針對性。問題的設計也要堅持以下幾個原則:問題要因材料而設;問題的設置要有連續(xù)性;問題的設置要和活動連起來。
教師在傳授歷史知識的同時,還應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認知方法,如問題的提出、問題的分析、問題的解決、答案的呈現(xiàn)等。我們不但要使學生有一個好的學習方法,尤其要培養(yǎng)學生好的學習習慣。適當?shù)募羁梢允箤W生“有所為,敢所為,正確對待自己的所為”,不但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無形中也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責任感。
新課程標準實施后,加強集體備課的呼聲很大,而對教師的個性要求反而不甚重視。集體備課當然重要,但是在具體的課堂實踐中,真正把集體備課的內(nèi)容展示給學生的,還是教師。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表現(xiàn)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也不必如此。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應該具備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個性。事實證明,一個有個性、有激情的教師更容易獲得學生的認可,拉近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進而促進教學相長。
二、學生在課堂上應該充分利用導學案
通讀教材內(nèi)容,根據(jù)“學法建議”,填寫“主干知識梳理”,找出教材中對自己而言的重難點,回答“思維拓展”,完成部分“自我測評”題。同時提出自己的疑問,以待解決。做到這些,課堂學習才有目標,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提高學習效率。實行分組合作、互助探究。既有成果展示,又有自測互評,還有思維拓展、師生質(zhì)疑。展示,既可口頭展示,也可黑板展示;既可小組展示,也可全班展示。我們要求,在課堂上學生要努力做到“三動”,即“心動”“手動”“口動”。也就是說,學生要及時跟隨教師的思路思考問題,要隨時動手記錄筆記,同時也要用口將所思所記表達出來。學生精力高度集中,積極參與,課堂效率就可以實現(xiàn)最大化。
俗話說,“重復是記憶的訣竅”。課后及時復習是非常重要的,及時復習往往可以增強復習的效果,一般安排在當天有歷史課的晚自習。除了及時復習之外,我們還要求學生形成經(jīng)常復習的習慣,并對其進行有效地檢查。主要方式為:整理課堂筆記、編寫歷史大事年表、構建知識網(wǎng)絡等。在鞏固練習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充分利用好兩個“學案”上的“自我測評”和“達標練習”,對剛剛學過的內(nèi)容及時鞏固,逐漸形成應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按照學校的統(tǒng)一要求,我們還組織學生進行單元過關測試,我們把它叫做“素質(zhì)教育階段性驗收”,實質(zhì)上就是對學生前一階段學習的檢驗,作用有兩個:一個是用作教師教學的反饋,一個是便于學生及時查漏補缺。
努力開發(fā)利用校本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如編輯出版歷史手抄報、成立歷史興趣小組、古錢幣研究小組、歷史演講比賽、歷史知識競賽等;廣泛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如開展“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我身邊的變化”的社會走訪、調(diào)查活動,組織專題辯論會,撰寫歷史小論文等。通過這些生動活潑的活動,激發(fā)歷史興趣,提高歷史意識,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學生和教師共同完成教學活動
有效的課堂應該是活潑的、互動的,教師與學生之間除了知識的傳授,還有著情感的交流。作為教師,我們首先要學會傾聽。通過傾聽,使學生感受到被關注,受理解,使他在肯定自己價值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表達的勇氣。其次,合理運用肢體語言,用眼神、手勢、面部表情等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暗示。另外,對學生的活動及時進行恰當?shù)姆答伵c贊揚。反饋和贊揚具有情景性、具體性和可信性,應因人而異,可信有據(jù),使學生得到激勵的同時,也能夠反思自己行為的恰當與否。當然,師生交流的方式還有很多,如個別談話、作業(yè)評語、學情反饋卡等??傊?,只有將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都調(diào)動起來,突出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歷史有效課堂的構建才有可能。
(責任編輯 曾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