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勝
(安徽醫(yī)科大學人文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2)
民國時期知識界關于農村文化的認識及其規(guī)劃
——以《東方雜志》為中心
蔡勝
(安徽醫(yī)科大學人文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2)
民國時期,農村文化匱乏,主要表現(xiàn)為文盲比率高和陋習盛行。時人主要從農民的貧困和新式教育的不良來分析農村文化匱乏的原因。以《東方雜志》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從教育內容、教育對象、歸農運動和移風易俗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民國時期;知識界;農村文化;《東方雜志》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西奧多·W·舒爾茨認為人力資本是農業(yè)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強調了生產力與農民素質的關系。[1]農村教育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得到當代知識界的認同。①林毅夫.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在于發(fā)展農村教育、轉移農村人口[J].職業(yè)技術教育,2004,(9):31-35;楊明.發(fā)展農村教育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J].農村經濟,2004,(7):91-92.民國時期的知識界也認識到了農村文化改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本文以《東方雜志》為中心,對民國時期知識界對農村文化的認識及其規(guī)劃進行初步考察。
民國時期,農村文化極端匱乏,主要表現(xiàn)為文盲比率高和陋習盛行。1930年,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在定縣進行了教育程度調查,詳見下表:
此次調查是在“教育發(fā)達”的定縣,而且調查對象包括了縣城居民,其他農村文盲比率可能更高。占人口總數(shù)17%的“識字者”也僅僅為認識一些漢字,僅有部分人能夠看報、記賬和寫信。金陵大學農業(yè)經濟系在1929—1933年的調查提供了類似的結果,男子中不識字者為69.3%,女子中不識字者為98.7%;華南不識字者為80.7%,華北不識字者為85.2%。[3]針對此種狀況,胡愈之感嘆道,“吾國內地農民,殆全系不識字者,其智識之蒙昧,尚未脫半開化時代。因此吾國一切文化事業(yè),與大多數(shù)之農民階級,竟若全不相關?!盵4]
民國時期鄉(xiāng)村陋習盛行,婚喪、迷信和賭博等陋習普遍存在于鄉(xiāng)村。“接了媳婦,窮了公婆”[5]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毛澤東在興國調查中就指出婚喪鋪張的情況。[6]農村迷信活動盛行,特別是遇到水旱災和流行疾病的兇年時期。賭博風行,江蘇靖江的農民,“一年之中,除耕作外,殆無時無日不浸潤沉醉于賭博中?!盵7]各種陋習直接導致了農家的負債。江蘇武進的許多農家就因為各種陋習而導致“蒙莫大之損失,遂舉債藉以彌補焉。”[8]
農村教育的缺乏,文化的真空化和生活的空洞化,使得農村的“靈魂”喪失,“中國的農村至少在文化層次上,已經陷入了現(xiàn)代化變革的深淵?!盵9]
時人認識到了農村文化改造的必要性。行政院農村復興委員會從農業(yè)發(fā)展角度分析農村文化的必要性,“吾國農民素無教育,不識字者占百分之九十以上,以至固陋寡聞,目光短淺,對于農業(yè)之新技術、新方法,不知應用,農業(yè)推廣,倍覺困難,數(shù)千年來,農民之泥守古法,而未有改進者,非無因也?!盵10]楊開道在《東方雜志》上指出,“農民缺乏知識,是我國農村生活衰落的一個主要原因。農民自身沒有能力去教育他們自己和他們的子女,政府又對于農村教育毫不注意,所以一百個農民里頭,不過有五六個人能識字;至于受過普通教育的人,則不過一個二個罷了。他們既然沒有受教育的機會,沒有充分的知識;所以總守著幾千百年傳下來的老法子,不知道怎么樣去增進農業(yè)生產,去提倡農業(yè)經濟。因為他們沒有知識,所以他們的生活雖然低下,也沒有法子去改良,他們雖然被旁的勢力或階級所壓迫,也沒有法子去抵抗。 ”[11]
農村文化問題病根在何處?時人主要從兩個方面分析了農村文化匱乏的原因。
一方面,農民負擔不起新式教育高昂的費用。據(jù)時人調查,“受高級小學教育一年,至少須用費銀五十圓。受中學教育一年,至少須用費銀百六十圓至二百圓。受大學教育一年,至少須二百圓至三百圓。以今日全國人民之經濟能力而論,年出五十圓至三百圓錢以買得受教育之機會者為數(shù)實少。此今日教育之所以只能為少數(shù)富人所獨有也?!盵12]張思明指出,“科舉停止了,私塾取締了,盛行的學校,沒有資本的子弟休想作‘入幕之賓’。因是,大部分子弟求學的權利便被金錢的勢力所剝奪,而所賸余的少數(shù)能夠入學校的子弟,在經濟基礎上至少握有相當?shù)膬?yōu)勢?!盵13]另一方面,農民為了生存而辛苦勞作,不愿涉及新式教育?!敖逃绻荒軒椭r家解決饑寒的問題,在農家看來,簡直是‘有損無益’的東西。”[14]“吾國都市城鎮(zhèn)間,小學尚多,而鄉(xiāng)村間幾致全無小學,有時并私塾而無之。蓋生活程度日高,塾師之薪金,少于都市間人力車夫之工資,維持個人之生活已難。而農人方面,救死且不遑,更何有于送子弟入學。故我國自興學以來,近三四十年,而農民之不識字者,依然居十之八九?!盵15]
鴉片戰(zhàn)爭以后,近代中國逐漸建立了一整套新式教育體系。新式農村教育具有鮮明的城市化傾向,完全定位于工業(yè)化社會,舒新城指出,“我國現(xiàn)行之教育制度與方法,完全是工商業(yè)社會生活的產物。而國內的生產制度,仍以小農為本位,社會生產制度未變,即欲絕塵而奔,完全采用工商業(yè)社會之教育制度,捍格不入,自系應有的結果。 ”[16]
教學內容上,新式教育與農村社會脫節(jié)?!靶W畢業(yè)后,在社會辦事,每不能游刃有余。甚至如家庭社會常用之便條賬簿都不能作?!盵17]教學內容是適應城市的需求而開設,新式學校中所學的西學知識在鄉(xiāng)村中無用武之地,“知識分子所學的,所習慣的,又不能不在都市過活?!盵18]“十里洋場的都市,對于大學生具有多大的誘惑力呵!但在事實上,他們也有非麕集于都市不可的苦衷,農村的破落,使大學生的活動范圍日趨緊縮,只有都市,才是工商金融政治學校的機關的所在地,而這些機關又是吸收人才的尾閭。大學生的唯一目的,也只是在供給這些機關的需要?!盵13]何思源稱之為“士大夫的都市化”。費孝通也指出新式教育對農村人才的負面作用,“現(xiàn)在這種教育不但沒有做到實現(xiàn)中國現(xiàn)代化的任務,反而發(fā)生了一種副作用,成了吸收鄉(xiāng)間人才外出的機構,有點像‘采礦’,損失了鄉(xiāng)土社會。 ”[19]
教學時間和教學方法上,新式教育與農村社會并不契合。費孝通在《江村經濟》中指出了這一問題,在教學時間上,“學期沒有按照村中農事活動的日歷加以調整。村中上學的學生大多數(shù)是12歲的孩子,他們已到了需要開始實踐教育的年齡。在農事活動的日歷中有兩段空閑的時間,即從1月至4月及7月至9月。但在這段時間里,學校卻停學放假。到了人們忙于蠶絲業(yè)或從事農作的時候,學校卻開學上課了?!盵20]在教學方法上,“學校的教育方式是‘集體’授課,即一課接著一課講授,很少考慮個人缺席的情況。由于經常有人缺席,那些缺課的孩子再回來上課時,就跟不上班。結果是,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并造成了進一步的缺課。 ”[20]
師資缺乏的現(xiàn)象非常嚴重。僅僅識字已經不再是擔任教師的合格條件了,“農村教育經費的低落”導致鄉(xiāng)村師資更加缺乏。[21]據(jù)中央農業(yè)實驗所1935年的調查,全國農村每小學平均僅有教師2.4人。[22]
正是因為新式教育的種種問題,陶行知于1927年指出,“中國鄉(xiāng)村教育走錯了路!他教人離開鄉(xiāng)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飯不種稻,穿衣不種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羨慕奢華,看不起務農;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農夫子弟變成書獃子?!盵23]農民對“進不了城門,下不了地”的新式教育并不感興趣,對于農民來說,“用腳投票”是他們對新式教育的最好評價。據(jù)1935年中央農業(yè)實驗所在全國22個省961個縣的調查顯示,私塾在農村教育機構中仍占30.3%,新式教育并未被農民普遍接受。[22]
雖然農民們渴望通過教育來脫離農村,而現(xiàn)實的貧困卻打擊著貧寒農家的這一愿望,無力完成身份的轉換。而且新式農村教育不合農村需求,促使大部分農民游離于教育之外;小部分受教育者卻逃離了農村。農村文化的真空由此形成。
農村文化問題如此嚴重,國民政府的教育行政當局又沒有切實的規(guī)劃和行為,“對于占有全國人口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農民所急需之最低知識,則未聞有如何實際的規(guī)定,對于全國正在高唱復興農村,草定農村救濟方案的熱潮中,不聞提出若何撲滅農村文盲運動的規(guī)程和意見,此實為不可理解之謎?!盵24]政府的不作為促使知識界廣泛探討如何改造農村文化。
此時學者們認為必須從農村教育入手,對農村文化進行改造。何思源認為,過去教育的錯誤造成“政治組織之崩潰,社會秩序之紊亂,農村經濟之破產?!盵18]吳覺農也指出,“農民生活改造的第一步,自非從教育著手不可?!盵25]
在農村文化改造的呼聲中,《東方雜志》論者對如何促使農村文化改造進行了規(guī)劃。
教育與生產的脫離是時人批評的主要方面,時人認為,“我國目前之生產落后,經濟破產,完全或大部分都是由于過去教育之失敗,學校不能訓練生產者,反而造成了許多消費者?!盵26]30年代初,“生產教育”是“教育上最流行的口號。”[27]在農村教育上,媒體更是重點宣傳“生產教育”?!稏|方雜志》“教育欄”編輯郭一岑認為,生產教育有利于農業(yè)發(fā)展,“用教育的方法去救濟瀕于破產的農業(yè),因而增加生產的能率?!盵28]時人將生產教育的重任托付給鄉(xiāng)村學校,一部分學者主張“先在鄉(xiāng)村設立一學校,然后以學校為中心去接近農民,去訓練農民,去促進全國農村的生產機能?!绷硪徊糠謱W者主張“先訓練農民然后由農民自動的去產生學校,是由農民的本身入手。這派受有丹麥農村民眾教育思想的影響?!盵27]吳覺農認為鄉(xiāng)村學校教育內容應切合生產教育,“各小學校中于三四年級的時候,應授以農業(yè)上和經濟上各種重要的智識,而鄉(xiāng)間的動植物,土地,氣候,及鄉(xiāng)村生活,與人民頃刻是不相離的,應該時時提示,不應該死守著教本,去對付小學生?!盵25]
《東方雜志》論者在強調生產教育的同時,并沒有忽視公民教育。楊開道指出,“鄉(xiāng)村教育,不是偏重農學一方的,也不是偏重普通教育一方的;是指二者并重的;沒有普通教育,不能造成一個完全的‘人’;沒有農業(yè)教育,不能造成一個完全的‘農人’。農學知識為農人所不能少,公民常識和健全人格,尤為農人所不可缺?!盵29]
生產教育和公民教育得到重視,反映的是時人對鄉(xiāng)村教育脫離生活的不滿。何思源進而提出“求生教育”的概念,他指出,“教育不是為的讀書識字,乃是為的發(fā)展人民的生活能力。換言之,教育是工具,是方法,求生是目的,極言之,讀書識字之本身沒有用處,讀書識字能影響于受教育者本身之生活才有用處。真正教育之作用有二:第一發(fā)展生活能力,第二擴大生活范圍?!盵18]
科舉廢除后的新式教育是針對兒童的“正規(guī)教育”,成人文盲問題卻得不到解決。成人教育受到時人的重視,《東方雜志》論者認為,“農村教育不惟教育兒童,也要教育成人?!盵11]
何思源認為小學教師可以擔任兒童教育和成人教育的雙重任務。他指出,“這小學的教員白天教育兒童,是兒童的老師,他就此機會,先求認識兒童的家庭。晚間擔任民眾夜校,教育成人,……成人教育的方法,不必先求識字,最好先講農民應由之衛(wèi)生常識,家庭常識,及社會經濟上淺近常識,有常識須要識字時,再教識字。這是小學教員的教育責任?!盵18]陳醉云對成人教育進行了更為詳細的設計,他指出,“應于各鄉(xiāng)區(qū)遍設農民教育館,擔任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兩項職務?!盵30]“關于社會教育部分,不限定時間,不限定地點,不限定對象為個人抑或集體,須隨時、隨地、隨人,活用指導的方法,總以解答農民的疑難,改善農民的生活為任務。關于學校教育部分,則為集體的講授,有預定的時間,有預定的地點。農藝講座、科學講座、軍事講座,系周期性質的有系統(tǒng)的公開講演,并附以相當實習,以適于農民所最需要的為范圍?!盵30]在教育方法上,“教授時雖用講義或課本,但以語言授受為主要手段。不必太拘拘于識字。 ”[30]
農村文化的改造離不開人才,在時人的關注下,“很時髦的歸農運動,現(xiàn)在我們中國已經一天一天的熱鬧起來了。這‘歸農’兩字的新名詞,時常在大的報章雜志里吐他的光芒,來引誘我們的注意?!盵29]吳覺農呼吁“有覺悟的青年男女”歸農,“我國并大多數(shù)的農民,還是酣睡著,深深地酣睡著,沒有指引的人們,沒有領袖的人物,誰能使他們蘇醒轉來呢?”[25]胡愈之認為,“官立學校,不能使農民均受其惠,為指導農民計,各地有志青年,必當投身田野,躬任講演教導之職,乃始有成效可睹也?!盵4]發(fā)出“有志青年,有慕托爾斯泰之高風,‘去與農民為伍’者乎,吾愿執(zhí)鞭以從之矣?!盵4]的口號。
楊開道在《歸農運動》一文中,詳細分析了歸農運動的幾種途徑。(1)作鄉(xiāng)村領袖。“鄉(xiāng)村社會最缺乏的,就是有遠大見識,有健全人格的領袖,去謀全社會的進行和福利?!F(xiàn)在應有相當?shù)娜瞬湃ヮI袖鄉(xiāng)村社會,組織各種公共團體,維持公共福利。鄉(xiāng)村有了鞏固的團體,適當?shù)闹笇д撸鞣N農業(yè)事務如農業(yè)組合等,皆可以次第發(fā)展,農村公共的教育,治安,衛(wèi)生,娛樂,亦能步步進行,達到‘新’的鄉(xiāng)村一個地步?!盵29](2)作鄉(xiāng)村教員。“教員是一種清苦的職業(yè),而鄉(xiāng)村的教員尤其清苦。但是鄉(xiāng)村教育確是一種救濟農民振興農業(yè)的主要辦法,所以一方面主持鄉(xiāng)村教育的人士不能不設法增加薪水,改良待遇,來減少鄉(xiāng)村教員的清苦;一方面作教員的人不能不認清鄉(xiāng)村教育的重要,而耐心忍受這樣的情況,跑到鄉(xiāng)下去教育鄉(xiāng)村子弟?!盵29](3)研究農學?!拔覈逃话l(fā)達,以農業(yè)教育為尤甚。學生一方面因農業(yè)教育不發(fā)達,沒有適當?shù)霓r業(yè)教育機關去讀書;一方面因為農學生的出路太狹,所以研究農學的很少?!l(xiāng)村的領袖,鄉(xiāng)村的農業(yè)教員和農業(yè)指導員,各種農業(yè)研究人員,推廣人員,行政人員,以及實施農業(yè)的人才,在現(xiàn)在的需求,已經一天多似一天,將來農業(yè)愈形發(fā)展,需用的人才自然愈加增多了?!盵29](4)經營農業(yè)。“自己用科學的方法去經營農業(yè),直接的利益就是振興農業(yè)。……間接的利益就是作農民的模范,使農民信服科學的勢力,拋棄其數(shù)千年相沿成習的舊法,來采用新法?!盵29](5)從其他方面扶助農業(yè)的發(fā)展從而救濟農民的困苦。金錢上扶助農業(yè);文字上進行宣傳,“使全國人民都知道農業(yè)和農民的重要,并且知道我國農業(yè)的衰敗狀況和你們得困苦情形,及其扶助挽救的必要?!傊?,無論甚么人,在甚么地位,只要他有扶助農業(yè)和救濟農民的熱心,都能間接振興全國農業(yè)救濟全國農民?!盵29]
陳醉云認為農村中有惡劣的習俗,必須予以糾正。他指出,“鄉(xiāng)間的小茶館很多,每天上午,農民常在茶館喝茶閑談,把可以工作的時間輕輕浪費。在喝茶的時候,同時又燒著卷煙,這又是一種極大的浪費。等到下午,茶館中座位較為清閑,便有小部分人在那里斗牌賭錢。正業(yè)既漸荒廢,惡習即漸傳染,不久,便形成了流氓化與匪化。”[30]“政府應嚴厲取締小茶館,而代以農民教育館,使農民于余間作正當?shù)膴蕵?,受正當?shù)慕逃盵30]
杜亞泉在《農村之娛樂》一文中,強調應該對農村舊有習俗進行揚棄。他指出,舊有的演劇賽神等娛樂活動不可取締,但需要糾正其中弊端,首先要“無害于風俗為要旨。演劇則當取其足資觀感,而淫邪儇薄之戲曲,最宜切戒?!盵31]其次要“力持儉約”,“舉行之次數(shù),亦當限制?!盵31]時間上以農事蠶事忙完后進行。各地廟會也不宜取締,“農人既得就近購買其日用之所需,無遠涉城市之苦,而又得稍資游樂,實為兩利?!盵31]但對隨廟會而生的“局賭誨盜之事”,必須嚴為取締。杜亞泉認為農村娛樂“宜隨時勢之需要,寓教育于娛樂,使農民略有相當之智識,以應外界只潮流,然新式娛樂,多有不適于農村,或為農村財力所不克舉辦者,故不可不斟酌損益,因地制宜,以期程度之相合。如講演會陳列所及影戲幻燈等,皆可參酌行之。 ”[31]
綜上可知,《東方雜志》所刊文章對農村文化改造非常重視,提出了農村教育必須與農民需要相結合,不能簡單套用城市教育模式,應注重農村教育特點的理念。在娛樂方面,對舊有習俗要揚棄,新式娛樂要因地制宜。但論者側重于對新式教育和舊的習俗的改造,相對忽視了農民的貧困問題,在貧困的環(huán)境下,農民無力投資教育。在改造新式教育方面,僅僅將農村教育預設于“三農”,是安于農村、安于農業(yè)的教育。①黃紹緒在抗戰(zhàn)即將勝利之時,在《東方雜志》中指出了農村教育與城市教育的平等問題。他指出,“農業(yè)教育的目的,不是狹隘的職業(yè)教育。訓練有能力的農民,不過是農業(yè)教育目的的一部分。農民子女的教育,在原則上應與城市人子弟的教育平等。就是說:農民子女享受城市別種職業(yè)或生活教育的機會,當與享受農業(yè)教育的機會一樣?!币婞S紹緒:《中國農業(yè)之命運》,《東方雜志》第42卷第9號,第8頁。在工業(yè)化、城市化的發(fā)展過程中,農村教育應該多樣化,進而能使農村人口轉移出去,成為非農人口。優(yōu)秀人才進入“三農”領域也并不是鼓吹“歸農運動”就可達到,生活環(huán)境和待遇等方面的完善,這些配套設施才是人才歸農的關鍵點。民國時期知識界不僅僅在理論上對農村文化進行探討,而且積極付諸實踐。以梁漱溟、晏陽初等為首的知識分子身體力行,在鄒平、定縣等地區(qū)以文化建設為主要內容進行鄉(xiāng)村建設實驗,雖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結果卻仍是“號稱鄉(xiāng)村運動而鄉(xiāng)村不動”。[32]可見,“三農”問題是個問題綜合體,僅僅從一方面提出對策并不能最終加以解決。
[1](美)西奧多·W·舒爾茨著,梁小民譯.改造傳統(tǒng)農業(yè)[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150.
[2]李景漢.定縣社會概況調查[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249、182、234.
[3]喬啟明.中國農村社會經濟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46:291.
[4]羅羅.農民生活之改造[J].東方雜志,1921,(7):4、4、4.
[5]嚴仲達.湖北西北的農村[J].東方雜志,1927,(16):44.
[6]毛澤東.毛澤東農村調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17.
[7]汪適天.靖江[J].東方雜志,1927,(16):122.
[8]蕭錚.民國二十年代中國大陸土地問題資料[M].臺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美)中文資料中心,1977:46871.
[9]張鳴.教育改革視野下的鄉(xiāng)村世界——由“新政”談起[J].浙江社會科學,2003,(2):193.
[10]行政院農村復興委員會.中國農業(yè)之改進[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13.
[11]楊開道.我國農村生活衰落的原因和解救的方法[J].東方雜志,1927,(16):5、8.
[12]周谷城.中國教育之歷史的使命[J].教育雜志,1929,(2):5.
[13]張思明.經濟破產中之中國教育[J].東方雜志,1933,(18):教6、教9.
[14]古楳.中國農村經濟問題[M].上海:中華書局,1933:3.
[15]陳其鹿.農業(yè)經濟史[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181.
[16]舒新城.小學教育問題雜談[J].中華教育界,1924,(4):4.
[17]謬序賓.鄉(xiāng)村小學之缺點及其病原之補救法[J].中華教育界,1924,(4):2.
[18]何思源.士大夫教育之惡果及教育改造途徑——求生教育[J].東方雜志,1934,(6):教15、教14、教17、教18.
[19]費孝通.鄉(xiāng)土重建[N].費孝通文集(第4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359.
[20]費孝通.江村經濟——中國農民的生活[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51、51.
[21]丘學訓.中國農村教育的危機[J].教育雜志,1930,(2):6.
[22]實業(yè)部中央農業(yè)試驗所農業(yè)經濟科.農村教育調查[J].農情報告,1936,(9):242、236.
[23]古楳.鄉(xiāng)村建設與鄉(xiāng)村教育之改造[J].東方雜志,1933,(22):教10.
[24]章光濤.復興農村與農村教育[J].東方雜志,1933,(18):教3.
[25]吳覺農.中國的農民問題[J].東方雜志,1922,(16):18、20、18.
[26]常道直.生產教育之根本問題[J].東方雜志,1933,(16):教11.
[27]周予同.中國現(xiàn)代教育之史的檢討[J].東方雜志,1934,(6):教10、教11.
[28]郭一岑.生產教育的意義之估定[J].東方雜志,1933,(16):教2.
[29]楊開道.歸農運動[J].東方雜志,1923,(14):26、17、26、26、27、27、28.
[30]陳醉云.復興農村對策[J].東方雜志,1933,(13):115、116、116、120、120.
[31]高勞.農村之娛樂[J].東方雜志,1917,(3):9、9、10、9.
[32]梁漱溟.鄉(xiāng)村建設理論[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368.
責任編輯:陳 鳳
K25
A
1672-2868(2014)05-0096-05
2014-06-02
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SK2013B249);安徽醫(yī)科大學博士科研基金項目(項目編號:XJ201126);安徽醫(y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重點學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01003-09);安徽醫(yī)科大學科學技術哲學重點學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01010803)。
蔡勝(1981-),男,安徽潛山人。安徽醫(yī)科大學講師,博士。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