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雯
大革命時期梧州工人運動風起云涌
陳曉雯
梧州工會聯(lián)合會舊址
梧州市大東上路84號,一棟只有兩層半的舊房子。
在建筑藝術千姿百態(tài)的騎樓城里,在熙熙攘攘的步行街上,這棟同樣是下鋪上宅的騎樓建筑,實在是太普通了,人們甚至不會多投上一瞥。然而,就是這棟老房子,如今承載的不僅是將近九十年的歲月滄桑,還有深深的紅色記憶——作為梧州工會聯(lián)合會舊址,它見證了上世紀20年代梧州工人運動的潮起潮落。
清光緒末期,梧州出現(xiàn)了官辦的煉銻廠,此后一批官辦、商辦的近代工業(yè)企業(yè)相繼投產(chǎn),由此形成了產(chǎn)業(yè)工人階層。
隨著工商業(yè)迅速發(fā)展,梧州的工人階級不斷壯大,作為新生力量登上政治舞臺已是大勢所趨。1914年,中華全國機器總工會廣西機器工會在梧州成立,這是廣西最早成立的工會。1920年9月,粵梧輪渡船務工會在梧州成立;1921年8月,中華內(nèi)河輪船總工會桂省分會在梧州成立。特別是第一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隨著國共合作加強,梧州的工會組織在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得到迅速發(fā)展。
“經(jīng)過努力,相繼組織工會的有海員、內(nèi)河輪船、力行等十多個行業(yè)?!痹挝嘀莨?lián)合會委員長的鐘山,1959年在其《大革命時代梧州革命斗爭回憶》中這樣寫道。
1925年10月初,梧州工會聯(lián)合會成立,由鐘山任委員長。次年,梧州市第一屆工人代表大會召開,工會會員總數(shù)已超過萬人。與此同時,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的進步工人也隨之增加。
“在大東路盡頭的學德巷一家皮鞋店,有一個工會組織設在那里,以做鞋為掩護,我們常到那里‘聊天’?!痹鴧⒓痈锩牧哼h才生前回憶說,“我們時常在工會談論和老板作斗爭,打倒大地主和軍閥、官僚?!?928年,23歲的皮鞋店學徒梁遠才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并積極參加黨內(nèi)活動。
梧州工會聯(lián)合會成立后,全市工人開始了有組織的活動,維護工人和工會權益,開展聲勢浩大的罷工斗爭,聲援和支持上海、廣州、香港等地的反帝愛國斗爭,支援北伐戰(zhàn)爭等。據(jù)鐘山生前記述,“工人的斗爭,當時集中在增加工資、改善待遇、反對無理開除等方面,斗爭最積極而又最堅決的是五行工友,他們?nèi)藬?shù)較多,生活也較苦”。
1925年春夏之交,梧州大雨連綿,影響建筑施工,梧州建筑業(yè)資本家借故克扣工人工資,工人與之理論,卻被以“阻誤工期”為由告上法院。法院派人拘捕了數(shù)名建筑工人,并摘走五行工會的牌子。
法院與資本家沆瀣一氣的行徑,激起眾憤。五行工會委員長黃榮坤帶領一千多名工人包圍法院,要求法院立即釋放工人,并承認工會的合法地位。法院自知理虧,又懾于工會組織的強大力量,只好釋放拘捕的工人,并鳴放鞭炮送回摘走的工會牌子。
同是在這一時候,上?!拔遑K案”和廣州“沙基慘案”發(fā)生,梧州工人連日舉行大規(guī)模集會和示威游行,以各種方式聲援上海和粵港工人的罷工斗爭。工人們封鎖了梧港交通,組織罷工糾察隊,檢查沒收外國貨并公開拍賣。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為外國人雇傭的500多名工人全部罷工,使在梧外國人生活難以為繼,英國被迫撤銷其駐梧領事署,思達醫(yī)院的美國人也倉皇離開。
“帝國主義者被我們趕到走投無路,只好自己挑行李、運東西經(jīng)下關走了。工廠停工,商店開不了門,買不到吃的,他們看勢頭不對,不走不行?!碑敃r參加力行工會的全德章生前曾記下了這樣的回憶片段。
其后,梧州各界工人支援省港大罷工,一萬多人在東學塘舉行大會,宣布停航港梧輪船,同時捐款資助省港罷工的工人,推動這個時期的梧州工人運動達到高潮。
“在國民黨反對派推行的‘清黨運動’中,革命工會的負責人郭金水犧牲了,接著是朱流和關觀,還有旅業(yè)工會的負責人肖國祥也犧牲了?!比抡略宰约旱墓P觸記下了國民黨反動勢力對工會組織人士的迫害。不但各行業(yè)工會受到打擊,1926年底,工會委員長鐘山也未能幸免。
“有一天,下著蒙蒙冷雨,我和周濟等通知在梧州工會聯(lián)合會二樓召開各工會代表會議,研究如何繼續(xù)支持廢除苛捐雜稅運動的時候,大約是下午二三點,警備部的反動軍隊突然包圍了工人聯(lián)合會,反動軍警四出搜索,不由分說把我捆綁起來,譚壽林、蔡美利等人也被逮捕?!辩娚皆@樣回憶說。
梧州的工人并沒有因此屈服,他們一方面想方設法營救鐘山等人,另一方面,姚祝卿等人也前仆后繼地為梧州工運出力。1927年6月,梧州市總工會成立,下轄基層行業(yè)工會33個,會員10000多人,姚祝卿被選為委員長,7名中共黨員成為工人代表大會選出的總工會執(zhí)行委員。
1927年9月前后,姚祝卿等人被國民黨當局槍殺,工會內(nèi)的中共黨員被清洗。隨著大革命的失敗,梧州工人運動轉入低潮。
責任編輯:陳遠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