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海
在人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最“純潔”的時代,“好口碑”幾乎是思想積極上進的社會青年們唯一的“佛腳”。老百姓給誰點贊,誰就能在后備干部排行榜上扶搖直上。舜憑借眾多“股東”的交口稱贊,成功接替了堯“董事長”的位置,也給后來者做了一種方向上的強烈暗示,逼著禹只能使出大殺招,“十三年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為自己樹立了良好的形象。雖然歷史的車輪之后進入了家天下的時代,但是這種不唯學歷、不唯出身,大家公平競爭,可著勁兒把自己打造成“職場超男”的時代,也算是頗值得我們懷念的“美好時代”了。
商周時期,國家的概念開始形成并逐步完善,但由于進入階級社會,很多有才能的人因為出身的緣故沒有出頭的機會,就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手段達到出人頭地的目的。其中正面的代表人物是商代的伊尹和周代的姜子牙:前者通過當廚子,不僅抓住了最高領導人商湯的胃,還抓住了他的心;后者在渭水邊用類似今天行為藝術的方式—無鉤釣魚引發(fā)了外界的關注,從而被周文王任用。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做到了“標新立異”。伊尹和姜子牙得到的回報顯然超值,得到了大片封地,尤其是姜子牙,齊國供奉的老祖宗就是他。
既然有成功的規(guī)劃,就必然有失敗的運作。那時候打工風險也很大,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夏桀時期的趙梁和周幽王時期的虢石父:前者迎合了桀追求娛樂的愛好,開創(chuàng)職場溜須拍馬之先河;后者則成為歷史大片“烽火戲諸侯”的導演,為了升職加薪,給老板提供了一個“亡國之策”。雖然兩人的職位升上去了,但不久都落了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真正的人才想必都是比較喜歡自由市場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由于群雄逐鹿,導致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全國性人才大流動,“跳槽”、“自主擇業(yè)”成為時尚。你只要有才能,就可能在某個諸侯國謀得一份好差事,這種環(huán)境對才華橫溢、自信滿滿的蘇秦來說,是極好的—他在6個不同國家擔任過宰相職務。同時也導致了“個人職業(yè)規(guī)劃”一度盛行,張儀、李斯等人就是杰出代表。他們根據(jù)時局的變化制定職業(yè)規(guī)劃,到處尋找“面試”的機會,特別是李斯的那一句“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與如今那句流行語“在絕望中尋找希望”,對不同時代的年輕人有著同樣的勵志功效。
值得留意的是,這些人在展開升職計劃之前大多都做過“門客”,這或許就是那時進入“職場”的資質認證吧。
秦代時間太短,沒有明顯的職場特色。兩漢時期,“政府行為”介入職場,“察舉”和“征辟”成為主流,不但讓當官不再是簡單的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還使得“一招鮮”變得不靠譜,進入公務員隊伍需要通過以孔夫子教授的專著為官方指定教材的考試,需要考評品德、學問、法令、能力等個人綜合素質。雖然程序復雜、評價維度多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選拔的準確性,可是抄近路也更方便了,即當國力衰落,官場黑市也就興盛起來,西漢時花錢能買個縣令,東漢時花錢甚至可以買到“三卿”,還多買多得,附送贈品。對于一干官迷而言,這是多么值得彈冠相慶的事情啊!
如果你對“富二代”輕松找到好工作、升職速度甩草根九條街有所不滿的話,那你對自己連和“官二代”上同一個學校、進同一家公司的機會都沒有的事實又覺得如何呢?到了魏晉南北朝,朝廷推行九品中正制,官員的升遷完全由各州郡士族豪門出身的中正官把持,所以每個人的仕途高度說白了就是由投胎技術所決定。除了那些“王謝堂前燕”,即便有千般手段,土里冒出來的小子們也摸不著后門在哪里?;蛘撸梢赃x擇成為一名光榮的自由職業(yè)者,“竹林七賢”之類的行為藝術家就是榜樣。
到了隋唐,科舉制出現(xiàn)并成為傳統(tǒng),“三省六部”的國家管理體系逐步形成,不但使官員的晉升考評有了一套明確的標準,還產生了一個國家級人力資源部門—吏部。中國職場進入一個相對有序的發(fā)展階段,完備的薪酬體系開始建立起來。
據(jù)《新唐書·選舉志》記載,當時想要升官,至少需要符合四條“紅杠”。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首先備選者要身體健康;其次要口齒清楚,語言流利,能言善辯;第三就是要具備較高的書法水平;最后一條也是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實際工作能力,要思維敏捷,論事有理,判詞優(yōu)美。這個規(guī)定還明確了考核四才時,書、判是重點,如果這都通不過,那就可以直接放棄進入國家公務員編制這條路了。如果出現(xiàn)同等資質的情況,則德行優(yōu)者先取;若德行相等,以才能高者優(yōu)先;才能相等,以勞績大、效率高者優(yōu)先。
這套干部選拔任免的使用方法影響十分深遠,隨后的兩宋、元、明、清基本上沿用了這套制度,換湯不換藥。只是讓小伙伴們不明所以的是,官員選拔任免制度的日益規(guī)范化,并沒有帶來職場良性競爭的和諧生態(tài),反而催生了很多人“走后門”、溜須拍馬、行賄的惡劣行徑。
宋代,特別是業(yè)務區(qū)域大縮水的南宋時期,大多數(shù)的皇帝庸碌地偏安一隅,讓宰相們有了一手遮天的良機。溜須拍馬、“走后門”的員工迎來了大有可為的春天。像賈似道這樣大權在握的CEO,不但跟在后面想與其拉關系、給其送禮的官員如過江之鯽,連年長于他、卻要拜他為干爹的“偉人”都傲然于世。看來“干爹”作用大這條定律是古來有之。
元代的官場和這個政權的勝利一樣,都可以看做是文明的一次小逆流。科考和官員考評體系雖然還在,但是基因顯然發(fā)揮了更大的作用,蒙古人和色目人(西部民族統(tǒng)稱)提職的速度是“漢人”(北方漢族)和“南人”(原南宋的居民)望塵莫及的。
明朝那些事很容易讓人目瞪口呆。從宣宗開始,皇帝就常處于“弱勢群體”,基本上是大臣和宦官們輪流執(zhí)政。在大臣執(zhí)政期間,官員的升職相對還比較正常;而在宦官執(zhí)政期間,升職制度變得一塌糊涂,是否升職完全取決于官員的“站隊”情況,只要是宦官派的,升職就十分快,而其對立面的大臣派人士往往會遭到打壓、迫害。
到了清朝,官職已成為一種商品?!百u官鬻爵”也有了新的名稱“捐納”?!肚迨犯濉みx舉志》記載,捐納可分以下4種:一是“捐實官”,只要捐了錢,即可到差或待機補缺;二是“捐前程”,即付了錢就取得了做官的資格,即使一時補不上實缺,也可穿相應級別的官服,使用相應級別的車輛;三是捐考試資格,即付了錢即為監(jiān)生,有了考舉人的資格;四是“捐升遷”,即小官可以花錢買一頂大烏紗,因犯錯誤被革職而丟了烏紗的,也可以花錢買回烏紗,官復原職。此外,范圍極廣,各級、各地均可以賣官,而且為了“競爭”,各省、各糧臺還競相削價“處理”官職。清朝吳趼人在《俏皮話》中說:“某大人以捐納致通顯。初捐佐雜,既而漸次捐升至道員,俄而得記名,俄而補缺,俄而升官,俄而捐花翎,俄而加頭品頂戴,歷任至封疆,無非借孔方之力為之。”可見清朝時期買官賣官非常開放,清朝也是歷史上唯一把捐納作為取仕途徑的朝代。
清時期規(guī)定,除八旗戶下人、漢人家奴、優(yōu)伶等不得捐官外,其他人只要有錢,不管是偷、搶還是合伙湊的銀子,也不管是市井無賴還是地痞流氓,只要夠數(shù),便可一手交錢一手交官職,而且貨真價實。賣官捐納名目也繁多,賑捐、軍火捐、海防捐、工捐、米捐、茶捐等。康熙征討準噶爾費用不足,下詔鼓勵富戶捐納,僅山西一省,捐縣丞的有1.2萬人。乾隆時,還出現(xiàn)過白米20石可捐一個縣丞之例。如此物美價廉,倒讓我等動不動就“不明覺厲”的現(xiàn)代人,不知以何種方式來替古人“喜大普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