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茂松
胃潰瘍患者臨床表現(xiàn)為反酸、噯氣、疼痛等癥狀,患者病情反復,不容易治愈,給患者工作及生活帶來較大的困擾[1]。相關研究指出[2],胃潰瘍發(fā)生及進展過程中均與炎癥因子的參與有密切關系,通過測定患者血清中炎癥因子水平,可反應患者疾病發(fā)展程度,為臨床用藥提供指導。三聯(lián)療法是目前治療胃潰瘍中常用、有效的方法,因此,本研究采用三聯(lián)療法對胃潰瘍患者治療,并觀察患者用藥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的變化,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86例胃潰瘍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嘔吐、疼痛、反酸、噯氣,兩組患者均符合《臨床實用內科學》[3]中對慢性胃潰瘍的臨床診斷標準。隨機將兩組患者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各43例。觀察組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齡為18~78歲,平均年齡為(43.6±4.2)歲;對照組男性22例,女性21例,年齡為18~79歲,平均年齡為(42.9±4.8)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及臨床癥狀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每天服用雷貝拉唑腸溶膠囊20m g,1次/d,治療療程為4周。三聯(lián)治療組患者于飯前半小時服用麗珠得110m g/次,每天服用3次,甲硝唑每次0.4 g,3次/d,阿莫西林每次1.0 g,2次/d,兩組患者持續(xù)治療2周并觀察其臨床治療效果。
1.2.2 炎癥因子測定 兩組患者分別于治療前后空腹抽取靜脈血3m L,并于常溫下凝固后置于離心機中進行離心15m in,轉速為3000 r/m in,同時分離血清,并將其置于冰箱中冷卻備用,并采用日立生化分析儀(型號:7600,廠家:日本日立集團)測定IL-6,8以及CRP水平。
1.3 臨床療效分析 治愈:患者潰瘍面積基本消失,患者胃痛程度、噯氣、反酸等癥狀基本消失;有效:患者潰瘍面積縮小30%以上,患者胃痛程度、噯氣、反酸癥狀得到明顯改善;無效:患者潰瘍面積縮小范圍小于30%,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效果不明顯。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計量資料均值的比較采用成組設計t檢驗,組間計數(shù)資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分析 觀察組患者的臨床顯效率為93.02%,對照組患者的臨床顯效率為74.42%,兩組患者的臨床顯效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顯效率對比[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變化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IL-6,8以及CRP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變化(±s,ng/L)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變化(±s,ng/L)
注:與治療前相比,aP<0.05;與對照組相比,bP<0.05
組別例數(shù)時間IL-6IL-8CRP觀察組43治療前324.3±41.9 177.8±46.835.62±5.87治療后127.4±18.5ab48.5±19.6ab1.28±0.89ab對照組43治療前319.8±51.2176.3±47.234.98±4.21治療后198.2±22.2a98.6±22.3a18.96±3.56a
在人體胃部,胃酸及胃蛋白酶是胃液中重要的消化物質,由于胃酸屬于強酸,對胃部產生較強的腐蝕性,胃蛋白酶屬于水解蛋白物質,從而破壞胃蛋白質結構[3-4]。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引起消化性胃潰瘍的主要原因之一,通過根治治療可促進胃潰瘍愈合,縮小潰瘍范圍,減輕患者炎癥癥狀。研究指出[4],胃潰瘍患者血清白細胞介素-6,8、C反應蛋白水平較健康人群高,C反應蛋白是機體急性反應期分泌的蛋白,但機體處在炎癥反應時C反應蛋白顯著升高。隨著患者病情的發(fā)展,患者機體防御系統(tǒng)會被啟動,相關炎癥因子會隨之釋放,使得機體免疫防御系統(tǒng)平衡被打破,導致機體無法在正常狀態(tài)下產生免疫應答,從而導致患者病情加重,白細胞介素-6,8分泌將增加,并參與胃粘膜損傷過程中[5]。三聯(lián)療法是目前治療幽門螺旋桿菌的有效方法,除能抑制螺旋桿菌外,還具有抗炎作用,是近年公認的對螺旋桿菌型胃潰瘍治療的有效方法[6-7]。
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臨床顯效率為93.02%,對照組患者的臨床顯效率為74.42%,兩組患者的臨床顯效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三聯(lián)療法能有效抑制螺旋桿菌增生,促進胃潰瘍愈合,縮小潰瘍范圍,減輕患者炎癥癥狀。觀察組患者治療后IL-6,8以及CRP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三聯(lián)療法能有效改善患者機體免疫水平,抵抗炎癥因子對胃粘膜的侵犯,有利于患者預后。
[1] 張得巖.自擬慢胃湯治療慢性胃炎30例臨床觀察[J].甘肅中醫(yī),2010,3(12):158-159.
[2] 周天羽,周學文.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胃潰瘍的臨床應用[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8,11(2):258-259.
[3] 田輝.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胃潰瘍78例臨床體會[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0,35(2):208-209.
[4] 楊均,余建華,肖瀟,等.埃索美拉唑與奧美拉唑治療內鏡黏膜下剝離術術后并發(fā)癥的對比觀察[J].重慶醫(yī)學,2011,40(14):1397-1398.
[5] 植紹權,馬穎藍.埃索美拉唑三聯(lián)療法在中青年與老年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潰瘍的療效觀察[J].廣東醫(yī)學,2011,32(7):917-919.
[6] 廖文,斯錁.雷貝拉唑三聯(lián)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相關性胃潰瘍的療效觀察[J].中國基層醫(yī)藥,2011,18(3):325-327.
[7] 陳虎,史斌.益生菌聯(lián)合三聯(lián)療法在幽門螺桿菌(HP)根除治療中的療效[J].當代醫(yī)學,2013,19 (1):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