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高鵬
(重慶三峽醫(yī)藥高等??茖W校,重慶萬州404020)
清代整理研究《后漢書》成就概述
杜高鵬
(重慶三峽醫(yī)藥高等??茖W校,重慶萬州404020)
清代是《后漢書》研究的總結集成時期,成果突出。其研究領域廣泛,投身學者眾多,引用材料詳實,運用方法科學,既注重考據(jù),又有史意闡發(fā),在《后漢書》研究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
清代;考據(jù)學;《后漢書》
《后漢書》自唐代后就代替《東觀漢記》躋身“前四史”之列,對《后漢書》的研究代不乏人,成果頗豐。清代學者一改宋明空談心性之弊病,走向經(jīng)世致用和實證考據(jù)的道路。而《后漢書》表、志未立,版本流傳中出現(xiàn)的錯誤,清代的民族矛盾,邊疆危機,再加上西學的影響,清代學者將研究的目光投向了以往學術不重視的領域,使得清代學者對《后漢書》研究空前繁榮,成果頗豐。但關于清代學者整理研究《后漢書》成果的研究還不夠深入,略顯單薄和“支離”,有必要對清人研究《后漢書》的成果做整體梳理。
清朝乾隆嘉慶年間有三部史學名著,分別是王鳴盛的《十七史商榷》,錢大昕的《廿二史考異》,趙翼的《廿二史札記》,且三人同是江蘇人,乾嘉及后世學者亦多尊他們?yōu)椤巴ㄈ濉??!霸谥袊鴮W術史上,通儒的地位往往在專家之上。‘通儒’自然是一種理想的境界,不是人人都能企及。但每一時代總有少數(shù)人被推尊為通儒”[1]3。雖然他們沒有專門研究《后漢書》的著作,但是關于《后漢書》的研究成果卻絲毫不亞于同一時期的專著。
(一)王鳴盛的研究
《十七史商榷》是王鳴盛的代表著作,每一條考訂都有一個題目,各條字數(shù)不等,少則幾句話,多則等同于一篇小論文。《十七史商榷》從二十九卷至三十八卷考證《后漢書》。王鳴盛對《后漢書》的研究“重于校勘本文,補正訛脫,審事跡之虛實,辨紀傳之異同,于輿地、職官、典章、名物,每致詳焉”。[2]792對范曄《后漢書》和司馬彪《續(xù)漢志》的結合以及劉昭、李質(zhì)的注進行了作總體評價,然后考證其中具體問題,最后論及與此相關的其他史書如袁宏《后漢紀》、熊方《后漢書年表》等。他關于《后漢書》的研究也得到了當時及后人的認可,并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王先謙的《后漢書集解》及后世許多著作,引用《十七史商榷·后漢書》之考證。
(二)趙翼的研究
趙翼關于《后漢書》之研究主要在《廿二史札記》和《陔余叢考》里。趙翼以《廿二史札記》自比顧亭林之《日知錄》,其治學實以顧氏為楷模,顧氏嘗以采山之銅喻《日知錄》之取材,趙翼之撰《廿二史札記》,可謂得其精髓?!敦ザ吩洝肪硭暮途砦蹇甲C《后漢書》。內(nèi)容涉及《后漢書》之編次、內(nèi)容之疏漏、東漢諸帝下詔之習慣、祭祀、外戚專權、東漢諸帝多不永年、宦官等眾多方面,其中許多見解獨特而很有見地。
趙翼另一部關于《后漢書》研究的著作是《陔余叢考》。其內(nèi)容主要可分為經(jīng)義、史考與瑣聞三類,雖然其中大多被剪入《廿二史札記》,但余留的部分仍具有重要的價值,歷來被史學界所推崇。趙翼此書不僅考訂史法、考證史實、還有對社會風俗的考論。
(三)錢大昕的研究
錢大昕的《后漢書》研究的成果主要以其考史名著《廿二史考異》和《三史拾遺》最為集中,其他的成果則分散在《十駕齋養(yǎng)新錄》《養(yǎng)心余錄》《潛研堂文集》《竹汀先生日記鈔》《恒言錄》《地名考異》等著作中。錢大昕對《后漢書》的研究涉及語言、版本、典章、官制、輿地、氏族、天文歷法等方面,在考證方法方面他靈活運用版本互校、金石考證、以及避諱等方法,這些考據(jù)的方法極具科學性,除此之外,他還對歷代關于《后漢書》研究的成果以及得失做了評價。
《史記》《漢書》皆謹于年表,而范曄《后漢書》僅有紀傳,而《表》《志》未立,蕭梁時劉昭補注舊志,不及《表》?!氨硪舱撸瑯艘?,標明其義類,使綱舉而目張”[3]252。梁啟超又言“《表》、《志》作為史書之筋干”[4]312,可見史《表》《志》對研究史書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清人補《后漢書年表》
史《表》體例久廢,歷代學人無論是舊《表》研究或新《表》制作的水平都顯得疏陋單薄。明清之際的學者重視歷史研究,他們從讀史撰史的切身體驗中更加充分地認識到補作史《表》的重要性,后人有感于此,陸續(xù)寫了許多補《表》之作。
宋熊方的補《表》后經(jīng)清錢大昕、盧文弨、錢大昭的???,開始刊行。清代關于《后漢書》年表補訂的著作流于世的有:諸以敦撰《熊氏后漢書年表校補》五卷、《同姓王候表》一卷、《異姓王候表》一卷、《百官表》三卷,萬斯同撰有《東漢諸帝統(tǒng)系圖》《東漢諸帝統(tǒng)系表》《東漢諸王世表》《東漢外戚侯表》《東漢宦者侯表》《東漢云臺功臣侯表》《東漢將相大臣年表》《東漢九卿年表》各一卷。錢大昭《補后漢書年表》八卷,華湛恩著有《后漢三公年表》一卷,黃大華的《東漢皇子王世系表》《東漢中興功臣侯世系表》《東漢三公年表》,練恕的《后漢書公卿表》。清代學者補《后漢書年表》,博采慎取,運用科學的考證方法,“凡山經(jīng)、地志、金石、子集之有于是書者,罔不網(wǎng)羅綴輯”[3]251-252,故其所補內(nèi)容多于熊方之表,六家補表各有所長,互為補充,極具史學價值。
(二)清人補《后漢書·藝文志》
司馬彪八《志》中沒有《藝文志》,使“東京諸儒撰述泯焉無聞”[5]清代歷史考據(jù)學家對《后漢書·藝文志》進行了補缺,史書記載共有八家,而現(xiàn)存只有五家,其中包括錢大昭《補續(xù)漢書藝文志》兩卷、侯康《補后漢書藝文志》四卷、顧櫰三《補后漢書藝文志》十卷、姚振宗《后漢書藝文志》四卷、曾樸《補后漢書藝文志并考》補一卷,考十卷。
錢大昭《補續(xù)漢書藝文志》其體例沿習了《隋書·經(jīng)籍志》,依次為經(jīng)、史、子、集四大類,共計收錄圖書381種。侯康、顧櫰三、姚振宗、曾樸四家補《藝文志》,“樂類”和“小學類”,都在列,而《補續(xù)漢書藝文志》多“孟子類”和“爾雅類”,將“小學類”歸入經(jīng)部的“經(jīng)解類”,而且子部沒有細分類別。由于歷代久遠,“不登上古之書者,依劉知幾之說,斷代為史,不當載古人……東漢時古書之存亡,亦非幾千年以下所能審知也”[5],所以清代補《后漢書·藝文志》具有極高的價值。
清代對《后漢書》的研究除錢、王、趙三家,以及補《表》《藝文志》之外的著作都歸入此類。由于內(nèi)容繁多,在這里做一簡要梳理,并就別人還未研究,但有重要價值的著作做一解讀。
(一)??薄逗鬂h書》的專著
惠棟《后漢書補注》二十四卷,初名《訓纂》后改為《補注》,他認為前代注《后漢書》舛誤遺漏,所以集八家《后漢書》來對劉昭、李賢兩家注補之。稍后侯康《后漢書補注續(xù)》一卷意在補惠棟之遺漏,侯康認為惠棟對于選取材料過嚴而出現(xiàn)遺漏,他博采諸類書之文,仿裴松之《三國志注》體例以補惠棟之書,此后又有沈銘彝《后漢書注又補》一卷糾惠棟之書錯誤百余條。
姚之骃《后漢書補逸》二十一卷,收集八家《后漢書》進行比較優(yōu)劣,其中司馬彪《續(xù)漢書》四卷,雖然飽受四庫館臣“姚本不加考證,隨意標題,割裂顛倒,不可殫數(shù)”[6]之評價,但仍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尤其改變了過去就一人一書輯佚之先例,具有開創(chuàng)性。
周壽昌《后漢書補正》八卷,主要校訂李賢《后漢書》注之失誤,同時對惠棟《后漢書補注》亦做補考與訂正,還間其他各家注疏之謬誤共二百多條,后由李慈銘、朱一新等人勘定成書。
錢大昭《后漢書辨疑》十一卷,《續(xù)漢書辨疑》九卷,體例依《后漢書》的《紀》《傳》《志》原書卷次為綱,先列出《紀》《傳》《志》題目,子題下再引所考原文條目。錢大昭對《后漢書》及其《注》進行比較系統(tǒng)的校勘,對文字、內(nèi)容、典章、職官、輿地、氏族沿革等重要方面進行了考訂、疏通和辨析。錢大昭還對《后漢書》的目錄也進行了辨疑,也體現(xiàn)出了他治史的細密。
沈欽韓《后漢書疏證》三十卷,是鑒于李賢等注《后漢書》雜出眾手。純駁互見,詳略不同,失于統(tǒng)貫,于是廣為搜集群書資料,凡四易其稿撰成是書,專門糾前代注疏瑣碎無貫之病,主要考訂名物、正訛補缺、疏通事理,對輿地內(nèi)容疏證甚祥,足以糾《續(xù)漢書·地理志》注釋疏謬,與惠棟之書各有千秋,為世并重。
王先謙《后漢書集解》是清代《后漢書》研究之集大成者,全書一百二十卷,他把李賢《后漢書》注和惠棟《后漢書補注》合并,以惠氏之書為構架旁證前代各家之書,對歷代研究《后漢書》的成果做了全面的梳理,王先謙死前未能完成此書,其弟子黃山又做三十篇,同時得到柳從辰等人協(xié)助,最后成書。
杭世駿《后漢書蒙拾》兩卷,對《后漢書》中記載的語詞、典故、典章制度安原書順序作出解釋,成為集考證與撰述于一體的著作。此外還有:何若瑤《后漢書注考證》、林茂春《后漢書拾遺》、吳壽旸《后漢書校注》、王念孫《讀后漢書雜志》、李澄宇《續(xù)后漢書蠡述》、陳景云《兩漢訂誤》、沈家本《后漢書瑣言》等。
(二)專篇、專題研究
1.《續(xù)漢書》八《志》的研究
盧文弨《續(xù)漢書志注》一卷,對《續(xù)漢書》八《志》以及劉昭注文加以注釋,疏證和刊誤并糾正了后世刊刻中的訛誤。除此之外還有:黃大華《漢志郡國沿革考》一卷、沈家本《續(xù)漢書八志注所引書目》等。
錢塘《續(xù)漢書律歷志補注》是給司馬彪《續(xù)漢書志》中《律歷志》作補注。錢塘在文字、律呂推步方面有極高的造詣。錢大昕父親錢桂發(fā)稱“獨稱族孫塘可與古道”,《續(xù)漢書律歷志補注》現(xiàn)已不存,只能在盧文弨的《抱經(jīng)堂文集》中看到為他寫的序。盧文弨給予《續(xù)漢書律歷志補注》很高評價,認為錢塘在律呂推步方面比錢大昕有過之而無不及。
2.民族、輿地、朔閏、職方、令長等專題研究
張驥《后漢華佗傳補注》、劉庠《后漢郡國職方表》、吳廷燮《漢季方鎮(zhèn)年表》、雷?!秾W古堂日記·后漢匈奴表》、丁謙《后漢書各外國傳地理考證》、徐召楨《后漢書朔閏考》五卷,卷一到四為朔閏考,卷五為附錄《三統(tǒng)術》。周明泰做《后漢縣邑省併考》一卷,因光武中興,省并天下,其中縣、邑、道、侯國四百多所,但因往往與前漢同一郡國,而疆域大小不同,于是周明泰做《后漢縣邑省倂考》。
錢大昭《后漢郡國令長考》一卷。漢代“令”“長”制度極其重要,東漢沿革西漢制度,并有所變化,據(jù)錢大昭考察:“《漢書·百官表》云:‘萬戶以上為令,萬戶以下為長’”。由于《漢書》的《紀》《傳》中記載的“令”“長”比較少,而《后漢書》中則更少,錢大昭除文獻資料之外,還參考碑碣出土文物資料進行論證和補遺。
3.著作中涉及《后漢書》研究
李慈銘《越縵堂讀史札記》中《后漢書札記》有七卷,他對歷代正史,尤《后漢書》用功最深,他說:“予于各史,自謂于范《書》最留意”[7]《越縵堂讀史札記》對《后漢書》的撰史方法做了大量評論,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牛運震的《讀史糾謬》,全書共十五卷,上起《史記》下至《新五代史》,其第三卷考論《后漢書》,他不僅考證史實而且評論史法,在清代《后漢書》研究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洪頤煊對《后漢書》的研究收錄在《讀書叢錄》卷六、卷七中,他對錢大昕推崇備至,歸里后以考證歷史為業(yè),他說:“國史成于眾手,其訛舛固所不免。厥后篇帙浩繁,??狈艘祝氜D(zhuǎn)改變訛謬滋多。嘉定錢氏大昕撰《廿二十考異》,參互考校,精審不茍。余向亦留心史學,《史記》、兩《漢》三史,間有所見,已載入《讀書叢錄》中?!盵8]
此外杭世駿除上邊提到的《后漢書蒙拾》外,還有《諸史然疑》中有考?!逗鬂h書》十四條,《諸史然疑》雖然只有一卷,卻一直受到后人的推崇。洪亮吉《四史發(fā)伏》共十卷,其中卷七、卷八是關于《后漢書》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價值。
上述成果除少數(shù)幾家如王先謙《后漢書集解》、沈欽韓《后漢書疏證》等少數(shù)幾家單行本之外,大都被后人收入《二十五十補編》《二十五史三編》《二十四史·兩漢書訂補文獻匯編》《后漢書三國志補表三十種》《古今叢書集成》等書中。
(一)研究門類廣泛
清代為中國傳統(tǒng)學術的反思總結時期,亦是集大成時期,史學無疑是其重要一宗。康乾盛世時期經(jīng)濟發(fā)展繁榮,書院教育較之清初愈加自由,書籍印刷業(yè)也欣欣向榮,這給考據(jù)學者們提供了客觀條件。不管是從規(guī)模、還是從價值來看,清人對《后漢書》的研究成果是空前的。或考校、或辨?zhèn)巍⒒蜓a訂、或輯佚、或注釋,內(nèi)容涉及《后漢書》的版本、語言、世系、姓氏、天文歷法、東漢史實、典章制度、地理沿革、《后漢書》的《年表》《藝文志》等各個方面。
(二)由訓詁而明義理
“訓詁”與“義理”就像磁石的兩極,互為依托,也是傳統(tǒng)學術發(fā)展的內(nèi)在理路。但是探討考據(jù)學產(chǎn)生原因,則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不管是梁啟超的“反動說”,錢穆的“嬗變說”,余英時的“內(nèi)在理論說”,胡適的“復古即解放”,姜廣輝的“三種進路說”(政治義理學的進路、哲學義理學的進路、歷史考證學的進路),葛兆光的“話語分裂說”,還是王俊義的 “康乾盛世說”,章太炎、侯外廬等倡導的 “文字獄高壓說”,他們都從經(jīng)學內(nèi)在的變化和外部環(huán)境去尋找原因,而忽略了考據(jù)學者群體心理內(nèi)在的想法,其實乾嘉學者在心態(tài)上是積極入世的。清廷倡導理學,考據(jù)學家們把精力投放在官方不倡導的學術方面,有他們的特殊用意。“對清儒來說,訓詁考證的意義遠遠超出一門輔助性工具的范圍,它是重溫儒家文化古典遺產(chǎn)的必要途徑,考據(jù)學者們虔誠地相信,古典儒學的完善性及由復古而治今的可行性,這二者是他們投身于儒家經(jīng)典考證訓詁的精神支撐?!盵9]7-9因此我們不能把那些考據(jù)學者說成只是在故紙堆里尋章摘句的“書蠹”,事實上,考據(jù)學者并非如此,他們往往借古諷今,闡發(fā)自己的史學思想,只是他們更愿意把精力放在經(jīng)典考據(jù)學上。
從《后漢書》的研究中就能看出清代學者的史學批評和史學思想的闡發(fā),如趙翼《札記》卷四和卷五考證《后漢書》,內(nèi)容涉及《后漢書》之編次、內(nèi)容之疏漏、東漢諸帝下詔之習慣、祭祀、外戚專權、東漢諸帝多不永年、宦官等眾多方面,其中許多見解獨特而很有見地。他能從一些歷史事實中歸納出各個朝代的社會現(xiàn)象和問題以揭示歷史演變的趨勢。錢大昕、王鳴盛是乾嘉史學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但是他們也時常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只不過他們的思想隱藏在考據(jù)之中而顯得比較零散。
(三)校勘方法科學
陳垣說:“??睘樽x史先務,日讀誤書而不知,未為善學也?!盵10]529對于《后漢書》流傳過程中產(chǎn)生的如脫、衍、倒、誤等,乾嘉學者運用多種方法???。乾嘉學者靈活運用版本互校、金石考證以及避諱等考證方法,這些方法極具科學性,“金石之學可與經(jīng)史相為表里”[11],其實在王國維提出“二重考證法”之前,清代學者就已經(jīng)實際運用該方法了。他們倡導廣羅史料,包括山經(jīng)、地志、金石、子集等。地方志是一方歷史之征信,是考史最直接、基本、可靠的文獻??紦?jù)學者倡導把研制地方志與考史結合起來,因此他們的研究也涉及歷史地理學。陳垣提出的“??彼姆ā?,即對校、本校、他校、理教,在清代學者中運用已經(jīng)相當廣泛和成熟。
(四)成果呈顯區(qū)域化
通過對清代整理研究《后漢書》的學者統(tǒng)計,絕大多數(shù)學者分布在江南地區(qū),以江蘇和浙江最為明顯,成果呈現(xiàn)區(qū)域化狀態(tài)。學者中江蘇籍的有:惠棟、王鳴盛、趙翼、錢大昕、錢大昭、錢塘、華湛恩、曾樸、沈欽韓、王念孫、陳景云等。浙江籍學者有:萬斯同、洪頤煊、陳景云、諸以敦、姚振宗、姚之骃、杭世駿、李慈銘、丁謙、吳壽旸、沈家本等。湖南籍學者有:王先謙、周壽昌、李澄宇等。廣東籍學者有:何若瑤、練恕、侯康(祖籍江蘇無錫)等。
清代學者整理研究《后漢書》是清代學術的一個縮影??陀^上來說,中國經(jīng)濟重心的南移使得江南地區(qū)自唐代以后就占據(jù)重要地位。江南書院教育的發(fā)展給清代學者提供了互相交流和提高的平臺。宗族社會模式的進一步發(fā)展使他們的子弟有了更多受教育的機會,使得族學、家學進一步興盛。族學、家學特色也是區(qū)域化現(xiàn)象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江南城鎮(zhèn)的進士錄取比率遠遠高于全國其它地區(qū),對清代各地進士錄取名額的統(tǒng)計表明,江蘇、浙江進士錄取率居于全國第一、第二名”[9]。江南士子在清代扮演著國家精英的角色。
結語
站在“新史學”的角度來看,清代學者對《后漢書》的研究沒有突破傳統(tǒng)的研究方法,在《后漢書》的研究過程中,對《后漢書》的思想和史觀挖掘不夠,對《后漢書》的總體把握和融會貫通稍顯不足。當然即便如此,他們也極大地推動了傳統(tǒng)《后漢書》研究。對今天的《后漢書》研究,仍具重要的參考價值。我們不能過于苛求古人,在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下,清代學者對《后漢書》研究的價值值得肯定,乾嘉考據(jù)學派的貢獻值得肯定。他們在治《后漢書》過程中所體現(xiàn)出的學術思想和治學精神值得我們?nèi)ソ梃b和學習。
[1]余英時.余英時文集:第五冊[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錢大昕.潛研堂文集:西沚先生墓志銘[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3]熊方等撰,劉祜仁點校.后漢書三國志補表三十種[C]//二十四史研究資料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4.
[4]梁啟超.近三百年學術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邵晉涵.二十五史補編:補續(xù)漢書藝文志序[M].上海:開明書店,1936.
[6]永瑢.四庫全書總目:東觀漢記提要:卷五十[M].武英殿刻本.清乾隆.
[7]李慈銘.越縵堂讀史札記:后漢書札記:卷二[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8]洪頤煊.諸史考異序[M].北京:廣雅書局,1889.
[9]艾爾曼.從理學到樸學[M].南昌: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
[10]陳垣.陳垣史學論著選[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1]錢大昕.潛研堂文集:關中金石記序:卷二十五[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責任編輯:許 潔〕
SummaryontheResearchAchievementsofHouhanshuduringQingDynasty
DU Gaopeng
(ChongqingThreeGorgesMedicalCollege,Wanzhou404020,Chongqing,China)
Qing Dynasty is the period of integration and summarization on the study ofHouhanshuwhen a series of achievements were made.Throughout this period, a great number of researchers had devoted themselves to the study ofHouhanshuin a variety of fields.These researches featured a scientific approach of study, a detailed employment of textual resources and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ical events so that this perio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study onHouhanshu.
Qing Dynasty; textology;Houhanshu
2014-05-19
杜高鵬(1987-),男,甘肅靜寧人,助教,碩士,主要從事歷史文獻學和高等教育學研究。
K234.07
:A
:1671-5365(2014)11-005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