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紅
課堂導入作為教學的一個首要環(huán)節(jié),是一堂課的開端。好的導入能夠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激活相關知識的鏈接,從而吸引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情趣,為下一步教學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氛圍。
近幾年來,語文課導入的方法也是層出不窮。這些導入的方法好不好,只有自己嘗試了才知道,就像鞋子好不好穿,只有自己腳試了才知道一樣。為什么這么說,這種說法是本人一次上八年級下冊《再塑生命》時偶創(chuàng)導入后得出的。
記得講這篇課文的時間是周四上午第三節(jié)課和第四節(jié)課,第三節(jié)在初二(4)班,第四節(jié)是在初二(3)班?!岸6b忊彛6b忊彙?,一陣鈴聲響后,筆者走進二(4)班課堂,進行師生互問后,就開始上課了。筆者是這樣導入的: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海倫凱勒這個人嗎?
生:知道,是一個聾啞人。
師:是的,海倫凱勒,一個在無光、無聲的黑暗世界里摸索的弱女子,以驚人的毅力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創(chuàng)造了奇跡。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海倫凱勒的文章《再塑生命》。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5 課。
學生紛紛把書翻到第5 課,有的同學還沒有打開書。
師:檢查課前預習。哪個同學介紹一下作者?
生:海倫凱勒是……
師:還有同學了解海倫凱勒嗎?
沉默,等一會兒,還是沉默,筆者有點生氣。
師:你們是怎么預習的?一個殘疾人取得了如此驚人的成績,難道大家不想了解其中的奧密嗎?不想跟別人學一學嗎?
不問則已,一問更加僵化了課堂氣氛。講得有氣無力,勉強完成了課堂任務。下課鈴聲終于響了。
下一節(jié)課是在初二(3)班,上午最后一節(jié)課,課前有一個眼保健操活動。由于上午已經上了三節(jié)課,當時筆者發(fā)現學生在做眼保健操時就有點困了,等大家做完后,筆者發(fā)現他們一個個睡眼惺忪,精神不振。上節(jié)課筆者也精神不振,怎么辦?按平常規(guī)矩筆者也就對付上課了,也不管學生的狀態(tài)如何了。不知怎的,今天看到這種情況,筆者突然靈機一動,想到了一個與上節(jié)課不一樣的導入。沒想到這個突發(fā)奇想立馬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獲得了與上節(jié)課截然不同的輕松與精彩。
師:上課。
生:起立,老師好。(聲音軟綿綿的)
師:上課之前我想請五位同學來做一個游戲??伎即蠹业哪懥?。
生:游戲?膽量?(很多同學來勁了,以為不要上課了。)
師:這個游戲很簡單,不過需要全班同學的配合。大家愿意嗎?
生:愿意。(大家齊聲高呼,勁頭更足了。)
師:就是請五位同學閉眼從自己的座位上走到講臺上,面對黑板靜靜的站三分鐘,這期間不準睜開眼睛,不準說話,全班其他同學不準發(fā)出一點響聲??纯茨男┩瑢W膽大?不怕困難。
生:我……我……我……
由于游戲難度系數小,大家踴躍報名。后來就選了三位男同學和兩位女同學來完成游戲。由于是閉眼離開座位,有些同學從來沒有嘗試過,即使是在自己熟悉的教室,也不免磕磕碰碰,引得大家忍不住想笑。三分鐘過去了,筆者請五位同學慢慢轉過身來,睜開眼睛,請他們說說這三分鐘的感受。
生1:感覺好黑,周圍好靜,不舒服。
生2:我感到頭暈暈,站不住,快要倒了。
生3:我也頭暈,就想睡覺。(該生一說,全班大笑。)
生4:我好像到了一個黑洞里,整個人都飄了起來,沒有重心,不知要飄到哪里去,很恐怖。
生5:我好像到了一個沙漠里,身邊什么也沒有,太空曠了,安靜的可怕。。
師:好,請大家回到座位,謝謝。
師:剛才這五位同學稍稍體驗了沒有光明、沒有聲音的生活感受,大家也聽到了,他們的感受基本上都是不好受的。如果一個人真的一輩子就生活在無聲無光的世界里,大家能想想一下嗎?
生:不可思議,不可想象,生不如死……
師:真的嗎?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5 課,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課文的主人公就是這樣的一位看不見、聽不見而且還不會說話的人,我們看看她的感受是怎樣的……
通過這個“不一樣的導入”,接下來同學們快速地走進了課文。如果按照筆者之前的備課,首先提問,接著預習檢查,然后生字詞排疑,然后整體感知,大家的積極性絕沒有這么高。
課后筆者對自己的這兩堂課進行了深刻反思。同樣一節(jié)課,同樣一篇課文,同樣的內容,同樣一個老師教,幾乎是在相同的時間里,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樣。為何?追根究底就是兩節(jié)課的導入模式不同,一個死板,一個有趣,僅此而已。因此,一堂精彩的課不僅僅是課文分析準確深入,教師講解清晰、有條理,師生互動活躍,學生積極回答、踴躍表現等等,而且是具有一個吸引人的導入,能點燃學生學習的興趣。第一堂課導入,平鋪直敘,毫無興趣可言,所以不能使學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不能激發(fā)求知欲,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樂趣。第二堂課的導入,通過游戲模式,馬上引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在很短的時間內使學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激發(fā)了求知欲,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力。
根據以上經驗,在以后的教學中筆者不斷嘗試著運用一些新的導入方法,有精彩,有失敗。不過付出了總歸有收獲,通過不斷學習和總結,筆者認為好的導入一定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導入要針對教學內容和目標。
每一節(jié)課都有一個明確的教學內容和要達到的目標,不同的內容及目標需要與之相稱的教學方法。這就要求課堂導入要與教學內容相匹配。只有如此,方能表現導入與教學內容之間的密切關系。當教學內容發(fā)生變化時,課堂導入的策略、方法也應當發(fā)生相應的變化。所以新授課、練習課、復習課、講評課等不同類型的課,由于教學目地不同,所需要的課堂導入也不同,只有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都兼容的導入才是最好的導入。
其次,導入要針對學生的實際。
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識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之上。導入要針對學生實際指的是要針對學生的生理、心理發(fā)展水平和知識儲備的情況來制定導入策略。因為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導入的效果要通過學生表現出來,所以無論采取怎樣的導入,都不能不考慮學生的實際。
再次,導入要針對教師自身的特點。
教師們在性格、氣質、知識水平、教學能力、職業(yè)素養(yǎng)等方面都存在著種種差異,這些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對教學產生一定影響,也勢必會影響課堂導入方式的選擇。如某些老師可能對某幾種導入方式格外喜愛,而且運用起來也得心應手;而對某幾種導入方式可能就會感覺不適應。因此,老師們要正確認識自身的特點,結合實際情況,既要揚長避短,又要勇于探索,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