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永雄
(廣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后經(jīng)典理論燭照:審視外國文學經(jīng)典的多重視窗
——莎士比亞《暴風雨》的三重解讀
□麥永雄
(廣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在數(shù)字化時代借用新敘事學“視窗”概念,將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實踐結合起來,能夠開啟文學研究及其意義闡發(fā)的多元之窗。借助敘事學、讀者反應批評、新歷史主義、后殖民主義和解構論等理論方法,可以對人們習以為常的莎士比亞《暴風雨》等外國文學經(jīng)典作家作品作出新的詮釋。當代西方文論豐富多彩的理論話語燭照,能夠矯正當前文化研究轉向后忽視文學本體的理論偏頗,踐行文化語境與文學文本研究辯證互動的文化詩學,提升我們對人類精神結晶——文化與文學的價值判斷與審美體悟。
敘事學視窗;理論話語;文本研究
在當代歐美詩學發(fā)展中,敘事學是一抹亮色。施洛米斯·里蒙-凱南《敘事虛構作品:當代詩學》(1983)提出解構論對繁瑣拘泥的經(jīng)典敘事學可能生成的思想挑戰(zhàn),世紀之交的戴衛(wèi)·赫爾曼《新敘事學》(1999)則已集中了用后經(jīng)典理論方法探討經(jīng)典問題的一批前沿探索的研究成果,其中,瑪麗-勞勒·萊恩《電腦時代的敘事學:計算機、隱喻與敘事》受當代電腦軟件編程方法啟發(fā),提出虛擬、遞歸、窗口和變形等概念。她引證說,敘事理論無需向比爾·蓋茨的軟件產(chǎn)品尋找窗口概念的靈感,亨利·詹姆斯《一個貴婦人的畫像》序言就曾經(jīng)提到:“小說之房不止有一個窗口,而是有千百萬——許多可能的窗口”。[1]后經(jīng)典理論方法不同于時代背景、作家傳記、作品主題、藝術特色等傳統(tǒng)研究,而是借助哲學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各學科的思想資源、理論話語進行文學研究??梢赃M一步拓展說,莎評無限!恰如計算機視窗呈現(xiàn)出開放性的繁復多姿的界面一樣,外國文學經(jīng)典如《暴風雨》之所以常讀常新,是因為它們內(nèi)涵豐富,具有開放性的多重窗口,關鍵是如何開啟它們。富于當代學術意識的后經(jīng)典理論方法則提供了這種可能性。本文擬從讀者反應批評、新歷史主義和后殖民主義三重維度對這部名劇加以解讀。
莎士比亞傳奇劇《暴風雨》(1611)享有“詩的遺囑”之譽。隨著伊麗莎白女王1603年辭世和詹姆斯一世繼位,英國文學持續(xù)60來年的黃金時代進入了尾聲。普羅斯彼洛在《暴風雨》中“收場詩”的第一句“現(xiàn)在我已把我的魔法盡行拋棄”意味著折斷自己的魔棍,被莎學家認為是象征著莎翁正式告別了劇壇。
數(shù)百年來《暴風雨》一直被視為莎翁晚期浪漫傳奇劇的代表作?!侗╋L雨》故事發(fā)生在一座渺無人煙的荒島上,米蘭公爵普洛斯彼羅因鉆研魔術,荒于政務,被野心家弟弟安東尼奧與那不勒斯王阿隆佐聯(lián)合起來篡奪爵位,自己和年幼女兒米蘭達兩人漂流至荒島。公爵普洛斯彼羅施展魔法,趁安東尼奧、那不勒斯國王和其王子費迪南乘船出游享樂時喚起一場劇烈的狂風暴雨報復。篡位者面臨暴風雨即將帶來的死亡和失去自己的骨肉的巨大悲傷面前方才醒悟到生命中有遠遠比金錢和權力更重要的東西,從而改邪歸正,自己也重拾爵位。劇中神奇的魔幻法術、丑陋的荒島土著卡列班、飛舞的縹緲精靈愛麗兒,以及奇妙純情的米蘭達愛情故事交匯在一起,一場驚天動地的暴風雨最終導致戲劇性的情節(jié)轉折和大家摒棄前嫌、皆大歡喜的結局,堪稱典型的莎士比亞風格。《暴風雨》突出地體現(xiàn)出莎士比亞晚期思想與藝術特質(zhì):莎翁傳奇劇寬恕、和諧的思想特征和爐火純青的藝術造詣。
從讀者反應批評維度審視,不同時期的讀者對該劇的接受構成了耐人尋味的理解差異。在西方文藝復興時期,莎翁是英國伊麗莎白黃金時代人文主義作家的代表。莎翁傳奇劇雖然缺乏早期喜劇的光輝和戲劇創(chuàng)作盛期悲劇的偉大的批判力度,而更多地幻想以神話、魔術的力量了解決現(xiàn)實難題,但是仍然保持了人文主義的信念,《暴風雨》第五幕第一場臨近寬恕和解的結局時,公爵女兒米蘭達情不自禁地驚呼:
啊,真神奇!
世上竟有這樣俊美的人物!
人類有多么美妙!啊,勇敢的新世界
竟有如此出色的人物!
在當時讀者的視界中,普洛斯彼羅是社會和諧、公平正義、王朝延續(xù)的象征;但是在20世紀英國著名作家赫胥黎眼中,《暴風雨》中的孤島卻是惡托邦的象征,他曾以《暴風雨》中這段臺詞的“勇敢的新世界”(brave new world)[2]作為自己反烏托邦小說的書名;而在現(xiàn)代讀者看來,普洛斯彼羅在海島上對土著卡列班的啟蒙與控制,用魔術遮蔽了社會與政治的權力關系,折射出英國帝國擴張、殖民壓迫的行徑?!白x者反應批評理論要求文學文本的讀者對人物、情節(jié)、主題和象征的意義作出決定。它假設讀者會完善手頭的文本,不是通過去發(fā)現(xiàn)‘隱藏的’意義,而是通過對詮釋裂隙、矛盾和含混性來實施?!盵3]例如,在第三幕第二場中企圖反叛主人普洛斯彼羅的卡列班對酗酒的膳夫斯丹法諾說:
我對您說過,他有一個老規(guī)矩,一到下午就要睡覺;那時您先把他的書拿了去,就可以捶碎他的腦袋,或者用一根木頭敲破他的頭顱,或者用一根棍子搠破他的肚腸,或者用您的刀割斷他的喉嚨。記好,先要把他的書拿到手;因為他一失去了他的書,就是一個跟我差不多的大傻瓜,也沒有一個精靈會聽他指揮:這些精靈們沒有一個不像我一樣把他恨入骨髓。……但第一應該放在心上的是他那美貌的女兒。
在這段臺詞中,奴隸卡列班從好色的獸性土著變成了策略家,“不僅深諳普洛斯彼羅的弱點(午睡),而且還意識到他的魔法書就是他社會權威的象征。讀者被導向這樣的看法,卡列班不是對社會秩序的威脅,而是這種秩序的犧牲品。而普洛斯彼羅一旦沒有了書,就是一個跟卡列班差不多的大傻瓜?!侗╋L雨》的讀者必須填充裂隙,這種裂隙不僅由語言創(chuàng)造(‘書’究竟意味著什么?),而且也是由該劇的歷史語境與現(xiàn)代讀者之間的‘審美距離’所創(chuàng)造?!盵4]
盡管如此,莎翁曠世才情和博大深刻,使他成為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天才之一。莎翁戲劇被不斷被上演、改編、顛覆和解構,重新賦予了意義。數(shù)百年歲月早已使莎士比亞成為了一個文化符號、一種精神象征。莎劇的豐富性、多義性和包容性,使得人們可以仁者見亡、智者見智、各得所需。[5]《暴風雨》圍繞著一個神奇的島嶼展開。2012年8月英國首都倫敦奧運開幕式名為“神奇之島”的盛大演出的靈感,就來自于莎翁名劇《暴風雨》。奧運開幕式中,不僅有演員吟唱劇中的臺詞,舞臺上還出現(xiàn)了草地、田野、河流,野餐家庭、在村莊草地上運動的人群,還有耕作的農(nóng)民,更有布滿各種真實動物的青青牧場和包括城堡在內(nèi)的各種典型的英國鄉(xiāng)村建筑……?!皞惗赝搿北淮蛟斐梢粋€如詩如畫的英國鄉(xiāng)村。莎翁《暴風雨》的那句“不要怕,這島上充滿了各種聲音”還被刻在現(xiàn)場懸掛的奧林匹克大鐘上??鐣r代的莎士比亞意味著莎劇中展示的種族關系、國家認同、性別政治和宗教寬容等主題對當今參與盛會的人來說也并不陌生。[6]此其時,莎翁名劇《暴風雨》已經(jīng)成為當代英國文化的一個標志,其寬恕、和諧的思想主題則實現(xiàn)了意義轉換,提示了全球化語境中世界各國民族四海一家的合理化交往愿景。
莎翁戲劇生成的歷史語境與不同時代的受眾之間具有“差異與重復”的審美距離,《暴風雨》的接受史是一種充盈著不同的期待視野和意義游移的過程。
美國新歷史主義理論家格林布拉特等人的思想觀念受惠于哲學家尼采系譜學和??聶嗔υ捳Z論的影響。尼采系譜學以非歷史(unhistorical)和前歷史(supra-historical)的選擇解構大一統(tǒng)的歷史,追溯在不同語境中人類價值被出于不同目的之人加以解釋或重釋的過程。這種過程往往在時空中呈現(xiàn)出多元和散在的節(jié)點。[7]??抡J為世界上并沒有純粹客觀的大寫歷史,所謂的歷史充滿著裂隙與權力書寫,他的《性史》精彩地考察了社會與文化的權力話語是如何建構現(xiàn)代關于性的觀念的。??玛P注究竟是誰在撰寫與敘說歷史,是基于何種立場進行歷史敘事。這有點兒像魯迅《狂人日記》的描寫:透過新歷史主義的月光,我們看見的是堂皇敘事所遮掩的異質(zhì)叢生的事件留下的斑駁印記。
新歷史主義批評家受到后結構主義語言與文本理論的深刻影響,將文學文本歷史化,歷史文本化,關注文本的歷史性問題?!侗╋L雨》作為文學文本與它所嵌入的歷史語境的關系因此成為重要的問題框架。在資本主義殖民化的歷史進程中,“《暴風雨》中具有特別重要意義的是新世界和愛爾蘭,早期的移民在新世界參加了印度戰(zhàn)爭,愛爾蘭則經(jīng)歷了1607年大危機,當時本土的貴族逃亡歐洲大陸,英國的莊園主取而代之,紛紛涌向愛爾蘭北方省份阿爾斯特。此外,殖民主義的潛臺詞是另一個問題,很容易為莎士比亞同時代人所了解:尤其是與新斯圖亞特王政相關的正當?shù)慕y(tǒng)治與繼承權。該劇的框架是由喜劇場景構成,表現(xiàn)了叛變的貴族(西巴斯辛與安東尼奧)與公民和諧的開明保衛(wèi)者(普洛斯彼羅與貢柴羅)之間的君王之爭。這場兩敗俱傷的爭斗通過斯丹法諾、特林鴆羅和卡列班企圖殺死普洛斯彼羅并且奪取海島的滑稽可笑場景反映了出來。圍繞著普洛斯彼羅的喜劇斗爭反映了對在1603年繼承英國王位詹姆斯一世的專制主義的不滿……第四幕的假面舞會慶祝米蘭達與費迪南的訂婚禮,鞏固了歐洲傳統(tǒng)內(nèi)部一種可以辨識的的權力,但是也留下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這種權力,包括它對土著人的壓迫在內(nèi),是否構成了一種‘統(tǒng)治權’?!盵8]在莎士比亞喜劇《溫莎的風流娘兒們》中,花心胖老頭福斯塔夫曾經(jīng)把兩封一模一樣的情書送給兩位女人,宣稱:“福德太太和培琪太太便是我的兩個國庫,她們一個是東印度,一個是西印度,我就在這兩地之間開辟我的生財大道?!保ǖ谝荒坏谌龍觯┰谟⒌蹏趁駭U張早期,所謂的新世界(the New World)是流行的熱詞,它意味著充滿征服欲望的歐洲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往往是戲劇化的文化接觸與種族關系。這些社會歷史意識,被有意無意地在莎劇里得到文學表達。
格林布拉特對文學文本情有獨鐘,同時又重視文學與相關的社會文化語境的關聯(lián)性,他著有《文藝復興的自我塑形》(Renaissance Self-Fashioning,1980),借助??聶嗔υ捳Z觀念建構了文化詩學,旨在閱讀他在文藝復興文學發(fā)現(xiàn)的語言、文學、和其他符號系統(tǒng)的復雜網(wǎng)絡屬性。而勾畫文學文本與社會文化語境之間的多方面聯(lián)系的“圖式”則是新歷史主義的任務。[9]故而莎劇的價值與意蘊可以置于社會歷史矩陣中予以考察與闡釋。批評家們把美洲與愛爾蘭早期的現(xiàn)代殖民化作為其歷史語境,劇中情節(jié)發(fā)生的海島似乎位于地中海,可以用于討論歐洲與非洲的關系?!霸?0世紀處,該劇被非洲和加勒比海地區(qū)反殖民主義藝術家和知識分子廣泛借用。因此,《暴風雨》影響所及,幾乎是全球性的,讓我們得以思考世界各地種族史與殖民主義之間的網(wǎng)絡、交疊與差異?!盵10]而將《暴風雨》置入后殖民批評語境,可以更加凸顯與深化前述讀者反應批評和新歷史主義的意義。
后殖民批評理論思潮一直是西方學術理論引人注目的熱門話題。它糾結于當代西方文論三大主題:種族、階級、性別。在《暴風雨》中這些關鍵詞皆可以得到落實:丑陋乖張的卡列班種族屬于土著,階級屬性是白人主人普洛斯彼羅的“賤奴”,性別具有好色男性特征(他意淫公爵女兒米蘭達,想象破壞她的貞操,繁殖自己的后代,“使這個島上住滿大大小小的卡列班”)。
后殖民批評代表性三劍客賽義德、霍米·巴巴和斯皮瓦克受惠于??碌摹皺嗔ΑR”概念和德里達解構理論策略。賽義德《東方主義》以地理想象空間理論和批判策略為基石瓦解歐洲白人中心主義,確立了他后殖民批評主要理論家的地位;霍米·巴巴文化定位與“混雜”論削弱權威話語與主流文化的統(tǒng)制;斯皮瓦克則以“非主流(文化)研究”(如賤民研究)而著稱。在后殖民批評與女性主義理論的關聯(lián)域中,莎士比亞一直是白人優(yōu)越論和菲勒斯中心主義的一個現(xiàn)成的神話!20世紀60年代以來,一些批評家認為莎士比亞是典型的“死白歐男”——死去的白種歐洲男作家,是白人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典型代表![11]由此,莎士比亞《暴風雨》的主角普洛斯彼羅從人文主義視野中的啟蒙思想家形象蛻變成為大不列顛帝國殖民主義者和君主專制主義者的雙重象征。
對眾多《暴風雨》的受眾而言,這是一部最清晰地展現(xiàn)出戲劇化的殖民主義情境的作品。在后殖民批評的視域中,《暴風雨》中野性而丑怪的奴隸卡列班對歐洲白種主人普羅斯彼洛有一番抱怨,令人注目:
這島是我老娘西考拉克斯傳給我,而被你奪去的。你剛來的時候,撫拍我,待我好,給我有漿果的水喝,教我白天亮著的大的光叫什么名字,晚上亮著的小光叫什么名字:因此我以為你是個好人,把這島上的一切富源都指點給你知道,什么地方是清泉鹽井,什么地方是荒地和肥田。我真該死讓你知道這一切!但愿西考拉克斯一切的符咒,癩蝦蟆、甲蟲、蝙蝠,都咒在你身上!本來我多么自由自在,現(xiàn)在卻要做你的惟一奴仆;你把我禁錮在這堆巖石的中間,而把整個島給你自己享用。(第一幕第二場)
卡列班作為被殖民者和奴隸,飽受殖民主義掠奪、剝削與壓迫,莎劇對他野蠻無知形象的塑造,是一種居心叵測的社會文化的建構。“他被表現(xiàn)成為一個卑賤、野獸般的奴隸,全然是歐洲人的他者形象。由此卡列班變成了一面屏幕,征服者歐洲人把自己的欲望投射在上面?!瓕τ诂F(xiàn)代讀者而言,莎士比亞戲劇由此表現(xiàn)出對歐洲殖民主義秩序的批判,揭示了在一個特定時段里,它通過建構一種亟待征服與馴化的他者而第一次獲得合法性?!盵12]由于受眾與期待視野的差異,一方面,一些人把莎士比亞視為“死白歐男”,因此認為其作品不免會帶有西方中心主義的語言與文化無意識,如曼諾尼(Octavio Mannoni)認為卡列班飽受普洛斯彼羅的辱罵與奴役確實是體現(xiàn)了殖民主義所維護的人類天生不平等的性質(zhì)。另一方面,有些人則看到了它的客觀效果,從而將其理解為一種社會文化批判,如塞澤爾(Aimé Césaire)則認為這出戲表達了殖民主義壓迫的悲慘境況。[13]由此觀之,莎翁《暴風雨》凸顯了在后殖民批評視域中較為復雜的矛盾性與詮釋張力。
以上嘗試借助電子傳媒時代新敘事學“窗口”理論觀念,采用讀者反應批評、新歷史主義和后殖民主義等理論方法打開莎翁名劇《暴風雨》的幾扇視窗。莎劇充滿生命的騷動與思想的張力,無論是閱讀、觀賞還是理論闡釋,都充盈著豐富的可能性。莎劇猶如無法蠡測的大海,取用不竭,歷久常新。借助??碌摹爱愅邪睢备拍?,可以把《暴風雨》視為“一臺正在運行的電腦屏幕,同時打開了很多視窗,各自聽憑著不同的指令而運行”。[14]《暴風雨》本身就是混雜、流變、開放、多義的聚合空間,處于一種持續(xù)流變狀態(tài),而我們對文學藝術多重交疊“空間的理解與聯(lián)系是在不斷地重新談判、重新繪制、重新鏈接的”。[15]這是一種充滿動態(tài)審美意蘊的文化藝術空間。英國文學著名學者王佐良先生曾經(jīng)精辟地論及莎士比亞的好處在于他無所不包,不會讓人失望,什么樣的人都可以在他身上找到喜歡的東西。借助后經(jīng)典的理論方法重讀《暴風雨》這樣的文學經(jīng)典,無疑能夠給我們不少新的思想啟迪,提升我們對人類精神結晶——文化與文學的價值判斷與審美體悟。 ■
[1][美]戴衛(wèi)·赫爾曼主編.新敘事學[M].馬海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73.
[2]赫胥黎.勇敢的新世界[M].(1932,中譯本為《美妙的新世界》2010,《美麗新世界,2013)與喬治·奧威爾的《1984年》、扎米亞京的《我們》并稱為20世紀“反烏托邦”三部曲,影響深遠。
[3]G. Castle, The Blackwell Guide to Literary Theory, Ma:Blackwell Publishing, 2007:253.
[4]Ibid., :254.
[5]吳輝.影像莎士比亞:文學名著的電影改編[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49.
[6]楊美萍國際周刊·倫敦上演莎士比亞文化奧運http:// www.jfdaily.com/a/3761832.htm。2014年1月6日查閱。
[7]G. Castle, The Blackwell Guide to Literary Theory, Ma:Blackwell Publishing, 2007:129.
[8]Ibid., :254.
[9]Ibid., 131.
[10]Ania Loomba, Shakespeare, Race, and Colonial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21.
[11]陸谷孫.莎士比亞十講[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66.
[12]G. Castle, The Blackwell Guide to Literary Theory, Ma:Blackwell Publishing, 2007:255.
[13]Ania Loomba, Shakespeare, Race, and Colonial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5.
[14]D. Downes, Interactive Realism: The Poetics of Cyberspace (2005):129-131
[15]Ace Sophia. Foucault’s Heterotopia: The “Other”Spaces Between What is Real and Utopian.http://www.socyberty.com/Philosophy/Foucaults-Heterotopia-The-Other-Spaces-Between-What-is-Real-and-Utopian.83040, 2013-11-15查閱。
【責任編輯 吳慶豐】
In the Highlight of Postclassical Theory: the Multiple Windows to Examine Foreign Literary Classics--- The Threefold Interpretation of Shakespeare’sTempest
MAI Yong-xio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4)
It would open the multiple windows for researching literature and elucidating its significance by employing the concept “windows” of new narratologies, blended literary theory and its critical practice, in the digital era. With the help of the approaches of the narratology, reader response criticism, new historicism, post colonialism and deconstruction theory, one can make new annotation to the accustomed foreign writers and literary classics such as Shakespeare’sTempest.In the highlight of the rich and varied theoretical discourse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there are the possibilities to correct the biases which overlooked literary ontology after the turn of current cultural study, to practice the cultural poetics which deals with dialectical interaction between cultural context and literary text, and to enhance one’s understanding the fruits of human spirit—the values of culture and literature, as well as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narrative windows; theoretical discourse; textual research
I109.31
A
1004-4671(2014)04-0049-05
2014-01-07
作者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當代西方文論范式轉向及其中國化問題研究”(13BWW001);教育部規(guī)劃基金項目:“當代歐美詩學:范式轉型與理論話語史論”(12YJA752020)。
麥永雄(1955~),男,漢族,廣西桂林人,廣西師范大學詩學研究所所長、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外國文學與詩學、后現(xiàn)代文化傳媒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