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小東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的確,真正有效的閱讀,依靠讀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動,通過對書面符號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反映的客觀事物及意義,達到閱讀的目的。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任何人都不能越俎代庖。那么,教師如何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放飛心靈呢?在實施新課程改革的教學中,筆者進行了粗淺的探索。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迸d趣是人樂于接觸、認識事物并力求參與相應活動的一種積極的意識傾向。它能推動學生去尋求知識,開闊眼界,激勵學生用心去鉆研、學習,提高學習質(zhì)量。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激發(fā)學生興趣,讓學生自始至終讀書,在一遍又一遍的讀書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從而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語文教師應鼓勵學生閱讀,充分調(diào)動他們閱讀的積極性,真正踐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以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也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巧?!睂τ谶@個“例子”,廣大教師要給學生質(zhì)疑解難的具體方法,逐步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具體途徑。古人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因此,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用自己的思想、方法去領悟問題,達到釋疑的目的。
如《荷塘月色》教學,若能抓住文章開頭“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一句來分析,提出問題“為什么心里‘不寧靜’”,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去分析課文,感知課文。學生就能圍繞“疑”有的放矢地閱讀,逐漸達到解難釋難的目的,從而調(diào)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同時,教師針對閱讀內(nèi)容,因勢利導地提出問題,設置懸念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也可因地制宜地創(chuàng)設情境,搭橋鋪路,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從而啟發(fā)他們閱讀的興趣。
教師在講解課文時,可以結(jié)合教材,循循善誘地推薦、介紹一些與課文內(nèi)容或形式相似的作品讓學生閱讀,例如學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可以推薦一些史鐵生的其他作品,如《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等。平時,組織一系列的讀書活動,如讀書會、讀書討論、寫書評等,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充分調(diào)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對語言的感知,不是指常規(guī)性的漢字、正音的靜態(tài)教學,而是指語言在表達思想感情的動態(tài)教學,也就是:語言如何準確、有分寸地表情達意,或如何周密有條理地表情達意,這就關系到課文中一些語言現(xiàn)象的分析、理解和運用。
如《包身工》中說“有幾個慈祥”的老板娘到菜場去收集一些菜葉,用鹽一浸,這就是她們難得的佳肴。“佳肴”改為“菜”行吧?也行,語意很通,符合準確的要求,但用“佳肴”更好,“佳肴”是好的菜,而比“好菜”用詞更莊重,聯(lián)系語境,把菜葉,而且是去菜場收集的菜葉,沒有經(jīng)過煮、炒、調(diào)味,可是在包身工看來是佳肴,由此可推出兩個“足見”:一是足見包身工食物是何等的惡劣,二是足見老板是何等的殘酷?!按认椤币辉~加引號就更見其諷刺意味,而作者的同情、憤怒的控訴也就很鮮明地表現(xiàn)出來了??梢?,我們只有結(jié)合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才能作出對詞語含義的深刻理解,只有理解了詞語的語境意義,才能對句段作出真正的理解。
人們常有這樣的體驗:當讀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個動人的情節(jié)時,往往會熱淚盈眶或黯然神傷。為什么?那是因為閱讀者帶著強烈的閱讀主體的個性特征,閱讀時融進了自己獨特的情感、理解和體驗。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啟發(fā)學生融入角色,激勵學生進行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審美的樂趣。如在教《我與地壇》一文時,怎樣引導學生從一個殘疾人的角度,體會史鐵生怎樣去面對苦難,由“死”到“生”的復雜情感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因?qū)W生缺少這種生活體驗,所以教學時,筆者大膽地嘗試著引導學生把自己融入到故事的角色中進行朗讀實踐,讓學生設想假如自己就是史鐵生,每天一連幾個小時甚至一整天坐在輪椅上呆在園中,感情會發(fā)生哪些變化?學生在具體的朗讀實踐中全身心地投入感情,“以讀悟情,以情促讀”,把文章中意味雋永的句子讀得真切感人,碰撞自己的心靈。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間對話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具有巨大的潛力的生命個體。“蹲下來”走進學生,走進他們的心靈,做他們的學習伙伴。“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币虼?,教學中,語文教師應努力地創(chuàng)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而不是機械地“教教材”,倡導學生主動地創(chuàng)造性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去學習,允許學生出錯,鼓勵學生發(fā)表獨到的見解,讓學生在走進文本的基礎上讀出自我,張揚個性。
在《林黛玉進賈府》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真正地“動”起來,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逛賈府。利用課件虛擬一個導游,引導學生走進賈府,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通過誦讀林黛玉進賈府時對賈府的描寫,使學生感受到賈府的宏偉氣勢以及林黛玉的心理感受。有時也可以通過設計有利于個性化解讀的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比如讀《雷雨》,可設問:“換一個角度,用今天的眼光看,會對周樸園有怎樣的評價?周樸園對魯侍萍是真愛嗎?”通過問題設置,為學生的思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讓學生敢于提“為什么”,敢于說“我不同意”,讓學生成為真正的閱讀主體。
從課內(nèi)來說,教師可以在每一節(jié)語文課留出3至5分鐘時間,讓學生閱讀與課文有關的材料,讓學生有新的感受和體驗,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課外加強閱讀和實踐是必不可少的,語文教育是母語教育,有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有得天獨厚的語文環(huán)境。教師可以設計課前1分鐘演講、主題班會、讀書、看報、競賽等活動,讓學生在“語文化”的生活中,體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這都是拓展閱讀、提高閱讀能力的好方法。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職責就是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生個性化活動的氛圍,把讀書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主動專注地閱讀。二十一世紀的語文閱讀教學再也容不得花樣翻新的樣式把戲了,我們必須去掉裝飾,恢復語文閱讀教學的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