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籽酈 (四川文理學(xué)院 四川達(dá)州 635000)
《古尊宿語錄》是成書于近代的禪宗語錄的集大成者,是在《古尊宿語要》的基礎(chǔ)上經(jīng)過兩次增訂而成的。它不僅收錄了晚唐至南宋初禪宗南岳懷讓一系三十七家禪師的語錄,還附有名家的行狀和塔記等,書中口語成分非常多,是研究晚唐至南宋初語言現(xiàn)象的寶貴資料。本文以《古尊宿語錄》中的方位詞“上”為研究對象,將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jié)合,借鑒三個平面和認(rèn)知語言學(xué)的研究成果,以期對其歷時演變軌跡作出有益的探索。
方位詞“上”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現(xiàn)。東漢許慎《說文·丄部》:“上,高也。指事也?!敝改骋晃矬w比另一物體高或在另一物體的上面。在后來的使用過程中,方位詞“上”的意義不斷發(fā)生變化。
從魏晉開始,“上”逐漸產(chǎn)生了“表面附著”意,目的物和參照物表面之間的“附著”關(guān)系被主觀凸顯。從唐代開始,“上”可以附著的名詞發(fā)生了變化?!皷|、南、西、北”等方位詞和一些空間離散性比較弱的人名開始可以和方位詞“上”組成方位短語?!吧稀钡囊饬x已經(jīng)虛化,只起標(biāo)記處所的作用。這種用法現(xiàn)在在部分方言中還有一定保存。唐代以后,方位詞“上”還可以同許多不具離散性的非實體名詞組合,表范圍、方面等。這種用法宋以后非常普遍。元明時期,方位詞“上”的意義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主要是受我國北方阿爾泰各種語言的影響。
經(jīng)過幾千年的發(fā)展演變,“上”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了一個多義方位詞,除了基本意義,還有跟空間有關(guān)的派生的方位意義或引申意義。
《古尊宿語錄》中方位詞“上”出現(xiàn)的頻率比較高,下面分別從語義和句法功能兩個方面對其使用情況進(jìn)行描述。
在《古尊宿語錄》中方位詞“上”共有1096例。下面我們根據(jù)方位詞“上”的使用情況,分別對其進(jìn)行語義上的描寫。
方位詞“上”在《古尊宿語錄》中獨(dú)用的情況共有272例。主要表示空間位置在高處、時間相對在前、社會地位或是級別較高。例如:
(1)上是天,下是地,南北東西依舊位。(卷二十)
(2)從上南泉?dú)w宗諸人,方喚作無迷無悟之見。(卷三十一)
(3)先佛世尊道:“觀法性空,是無上智?!?卷四十六)
(4)師云:“雖然匹上不足,翠巖更與葛籐?!?卷四十一)
例(1)中的“上”同“下”對舉,分別指參照物上方和下方的空間位置。 (2)中的“上”表示的是說話者說話之前的很長一個時間段,“從上”即“從前”“以前”。(3)(4)中的“上”指的是級別較高、地位較尊,(3)中的“無上智”智慧,說明對禪的領(lǐng)悟能力已經(jīng)很強(qiáng),(4)中的“上”指比說話者的地位高。
在《古尊宿語錄》中前加的方位詞“上”共出現(xiàn)126例。主要表示空間方位在高處、時間相對在前、社會地位或是級別較高。例如:
(5)師云:“舌拄上齶?!?卷九)
(6)皆爲(wèi)上祖不了,致令殃及子孫。(卷二十七)
(7)上堂云:“參玄上士,遊方高人,直須具衲僧眼目?!?卷九)
上面(5)例中“上齶”實際上是相對于“下齶”而言的,指整個齶的上面部分。(6)中“上”表示時間。(7)例中“上”修飾“士”,指道法精深、道德高尚者,相應(yīng)的地位也較尊。
《古尊宿語錄》中后附的方位詞“上”比獨(dú)用類和前加類的要多,共有698例,其語義也更為豐富。結(jié)合“上”字前所參照的體詞性成分,我們把“上”所表示的空間方位關(guān)系分為以下幾類:
(8)我聞臨死不妄語者,必生天上。(卷三十一)
(9)師云:“東海裏藏身,須彌山上走馬?!?卷十六)
(8)例中“上”所指稱的處所與參照物沒有具體接觸。(9)中參照物“山”是具體有形幷且具有一定高度的事物,目的物與參照物相接觸。
(10)海底然燈光世界,石上栽花長枝靈。(卷十一)
(11)師云:“路上行人點(diǎn)頭咽唾。”(卷十)
(12)師云:“將汝口掛壁上不得。(卷十五)
(13)朔風(fēng)掃盡千巖雪,枝上紅梅包欲裂。(卷二十二)
上面(10)中“石上”指的是石頭頂部的表面之上。(11)中參照物“路”本身具有二維的平面性狀,本身就有扁而平的特點(diǎn),所以在認(rèn)知過程中被看成了一個平面,強(qiáng)調(diào)承載。(12)中參照物“壁”具有一個垂直的面,“壁上”即“壁”的豎表面。(13)中的參照物“枝”表面則是曲的,強(qiáng)調(diào)的是附著意。
(14)山僧不免在你身上割一塊子,似與你,還知痛癢麼?(卷二十七)
(15)智人云:“你但將手向鼻上揩看。”(卷三十三)
(16)首座乃向牛背上三拍,泉便休去。(卷十四)
(17)你一念心上清淨(jìng)光,是你屋裏法身佛。(卷四)
(18)宜自看遠(yuǎn)近,是阿誰面上事。(卷二)
上面(14)中“身上”指整個身體部位。(15)“鼻上”指鼻子表面。(16)“牛背上”指牛的背部表面。(17)的“心上”和(18)的“面上”意義較虛,“心上”指一種思想狀態(tài),“面上”指一種關(guān)系。
(19)無影樹下合同船,琉璃殿上無知識。(卷二十一)
(20)尚書與諸官在鎮(zhèn)樓上坐,忽見有數(shù)僧來。(卷六)
(21)師一日將拄杖上茱萸法堂上,東西來去。(卷十四)
上面例中的“琉璃殿”“鎮(zhèn)樓”“法堂”都為中空可容納其它物體的建筑物,加方位詞“上”實際上指的是建筑物內(nèi)部的空間。
(22)師云:“岸上行人聲有韻,船中漁父和不齊?!?卷三十八)
(23)無事晚來江上立,數(shù)株寒柏倚斜陽。(卷四十六)
(22)中的“岸上”指“岸邊”, (23)中的“江上”幷不是指江的表面水面之上,而是指江邊。
(24)問:“六塵境上施耽染,方便門中為指歸?”(卷十)
(25)僧云:“此是和尚分上事?!?卷六)
(26)問:“風(fēng)不鳴條,雨不破塊,是什麼人分上事?”(卷三十八)
例(24)中,“六塵境上”是指心的對象即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境的范圍。例中的參照物比較抽象,沒有能接觸的具體表面,方位詞“上”指示該名詞所指稱的范圍。例(25)(26)中的“分上”比較特殊,在《古尊宿語錄》中共出現(xiàn)次數(shù)比較多。它前面一般都接表人的名詞或是代詞,其后有一半接“事”。它和前面的參照物之間是一種領(lǐng)有關(guān)系?,F(xiàn)代漢語中也有“分上”,但意義已經(jīng)發(fā)生變化,指“面子、情分、情誼”?!豆抛鹚拚Z錄》中“上”表范圍時意義比較虛。
(27)喚他句上識,此是弄精魂。(卷十四)
(28)此事若向言語上作解會,意根下卜度,天地懸殊。(卷四十)
(29)諸子,老僧十八上解作活計。(卷十二)
(30)師云:“老僧末上入。”(卷十三)
上面例(29)中的“十八上”指十八歲的時候,省略了“歲”字。例(30)中的“末上”意為開頭、首先。這兩種用法都是虛化的結(jié)果,“上”一般不能省略。
總之,《古尊宿語錄》中后附類方位詞“上”所表示的語義有實有虛。這同前面參照物的性質(zhì)有關(guān),參照物為具體事物名詞的,方位詞“上”所表示的意義就比較實在;參照物名詞為抽象名詞的,“上”的語義就比較虛。
方位詞“上”的意義的虛化,主要同人類的認(rèn)知心理有關(guān)?!吧稀北硎疚恢脮r,當(dāng)主觀凸顯目的物和參照物之間的支撐、承載關(guān)系時,“上”就有了弱處所意義,“上”便有了進(jìn)一步虛化的可能?!吧稀钡奶摶饕峭评砗头夯瘍蓚€機(jī)制在起作用。
《古尊宿語錄》中獨(dú)用的方位詞“上”在句中主要作主語28例、賓語229例、狀語15例。例如:
(31)問:“上無片瓦,下無卓錐時如何?”(卷三十六)
(32)問:“如何是從上來不昧底事?”(卷三十七)
(33)師云:“你元來不知有向上事?!?卷十三)
(34)師云:“雖然匹上不足,翠巖更與葛籐。”(卷四十一)
(35)高而無上,廣不可極。(卷一)
例(31)中的“上”和“下”對舉,在句中作主語。例(32)(33)(34)中的“上”分別作介詞詞“從”“向”“匹”的賓語。例(35)中的“上”作動詞“無”的賓語。在《古尊宿語錄》中“上”作“從”和“向”的賓語分別為70例、124例,出現(xiàn)的頻率相當(dāng)高,已經(jīng)成為例習(xí)慣用語,不過現(xiàn)代漢語已經(jīng)不用。
前加類方位詞“上”相當(dāng)于定語,和它前面的參照物成分結(jié)合成詞或短語,然后再在句中作主語53例、定語70例、賓語3例。例如:
(36)問:“上上根器人來,師還接也無?”(卷七)
(37)又一日,問僧:“上人近離甚處?”(卷八)
(38)久在池中長,誰人折上盤。(卷二十六)
上面(36)中“上上根器”作定語,修飾“人”,(37)中“上人”作主語,(38)中“上盤”作動詞“折”的賓語。
后附的方位詞“上”和參照物成分結(jié)合,構(gòu)成方位短語。方位短語再在句中作主語、賓語、定語、狀語、補(bǔ)語。由于方位短語在句中作賓語比較特別,不止作動詞賓語,而且還有很大一部分作介詞賓語,所以下面將其單獨(dú)列類分析。
(39)師云:“頭上喫棒,口裏喃喃。”(卷九)
(40)云:“是什麼人分上事?”(卷十四)
(41)師因入內(nèi)迴,路上見一幢子無一截。(卷十四)
(42)乃躬自取衣掛身上。(卷十三)
上面(39)中“頭上”作受事主語。(40)中“分上”作定語,修飾“事”。(41)中“路上”作狀語。(42)中“身上”作補(bǔ)語,補(bǔ)充說明“掛”的具體位置。
(43)師云:“海水在汝頭上?!?卷十五)
(44)師云:“有時掛向肩頭上,也勝時人著錦衣?!?卷六)
(45)師遂將一隻鞋戴在頭上出去。(卷十三)
(46)師從殿上過,見一僧禮拜,師打一棒。(卷十四)
(47)師遂於身上拈起布毛呈大衆(zhòng),隨後與一吹。(卷二十四)
(48)據(jù)仁者分上,何得一生一滅、一斷一常?(卷十二)
(49)諸人看時,莫就狗子身上,應(yīng)須將來向自已分上看取始得。(卷四十六)
(50)師遂將一隻鞋戴在頭上出去。(卷十三)
(51)師橫按拄杖於肩上,高聲喚雲(yún):“和尚,和尚!”(卷二十九)
(52)師云:“有時掛向肩頭上,也勝時人著錦衣?!?卷六)
上面(43)中“汝頭上”作動詞“在”的賓語。(44)至(49)中的“向肩頭上”“在頭上”“從殿上”“於身上” “據(jù)仁者分上”“就狗子身上”都作狀語。(50)至(52)中的“在頭上”“於肩上”“向肩頭上”都作補(bǔ)語。
在《古尊宿語錄》中,方位詞“上”的使用頻率較高,能獨(dú)用、前加、后置。獨(dú)用、前加主要表示空間位置在高處、時間相對在前、社會地位或是級別較高;后附和它前面的參照物成份結(jié)合成方位短語后在句中表意更加豐富,還可以表范圍、方面等?!豆抛鹚拚Z錄》中方位詞“上”的句法功能也很靈活。獨(dú)用在句中主要作主語、賓語、狀語;前加的方位詞“上”和它前面的參照物成分結(jié)合成詞或短語,然后再在句中作主語、定語、賓語;后附的方位詞“上”和參照物成分結(jié)合,構(gòu)成方位短語,方位短語再在句中作主語、賓語、定語、狀語、補(bǔ)語。
[1]儲澤祥.現(xiàn)代漢語方所系統(tǒng)研究[M].華中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7
[2]甘露.甲骨文方位詞研究[J].《殷都學(xué)刊》,1999年,第4期
[3]李宇明.空間在世界認(rèn)知中的地位一一語言與認(rèn)知關(guān)系的考察[J].《湖北大學(xué)學(xué)報》,199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