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經(jīng)濟周刊》3月10日文章,原題:一個德國人在中國看自己的國家——德國,悠閑國度 “你幸福 嗎?”李似乎不明白我問的這個問題,于是我換了種說法:“你生活中有什么問題?”她思考良久。 34歲的李穿著一件陳舊的粉色大衣,坐在靠近高速公路的一間房子里。房間里掛著塑料袋,有食品,還有牙刷,角落里放著電視機和一臺壞了的電腦。“我可以多賺一點錢”,李終于答道,“我希望能多見見我女兒?!? 幸福的標(biāo)準(zhǔn)很難衡量。盡管外面霧霾重重,盡管每周要工作70小時,盡管每月收入為600歐元(約合5100元人民幣),盡管一年只看到女兒幾次,但李給人的印象是她的生活充滿希望?!拔液芎?,以前我只能吃米飯,現(xiàn)在我們每天吃肉和蔬菜”,她說。李是2.5億農(nóng)民工的一分子,她最后的話雖然有些傷感,但充滿力量。 我在中國已生活兩年。有時,我討厭那里的生活——太吵,太冷,太熱,太富?;蛱毟F。最糟糕的日子,是一個老太太把痰吐在我腳前,一個工人在電梯里抽煙,一個出租車司機載著我從上海老城區(qū)到浦東,卻一個詞也沒跟我說。還有,霧霾里幾乎看不到美麗的大自然。那些天,我想念德國。 但德國對我而言越來越陌生。去年圣誕節(jié),我去看望最好的朋友。他們只有30出頭,剛有了孩子,都不用工作,因為有育兒假。還有一對律師朋友辭去待遇優(yōu)厚的職位,原因是對工作沒了興趣。第三個朋友則把經(jīng)濟咨詢師職業(yè)當(dāng)兼職,沉迷于音樂。最近他辭職去印度旅行,原因是覺得生活太累。 與德國人相比,中國人所考慮的有許多不同。李在上海已生活8年,她的目標(biāo)非常明確:為養(yǎng)老和女兒的教育賺足夠的錢。當(dāng)然, 全中國每5個孩子就有一個留守兒童,她的女兒也成了其中一員。李的生活由兩方面決定——戰(zhàn)勝貧窮和為女兒的未來創(chuàng)造更好的機會。抱怨,對她來說沒有任何意義?!ㄗ髡叻评铡ゑR特紐斯,青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