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1835/j.issn.1005-2909.2014.01.016
收稿日期:2013-10-27
基金項目: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3JJ5022);湖南省住建廳2012年科學技術項目計劃(KY201205);長沙理工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ZL1223)
作者簡介:肖敏(1976-),女,長沙理工大學土木與建筑學院講師,博士生,主要從事建筑技術研究,(E-mail)xiaominhn@163.com。
摘要:建筑構造課程是建筑學專業(yè)的一門重要專業(yè)課程,是學習建筑設計的基礎課程。文章分析了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闡述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教學體系,探討了建筑學專業(yè)學生建筑構造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
關鍵詞:建筑學;建筑構造;綜合能力;教學研究;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0;C9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4)01-0064-04
建筑構造是一門綜合性的建筑科學,主要研究建筑物的構造組成、構造形式以及細部構造。其主要任務是根據(jù)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綜合考慮建筑材料、結構、施工技術、經(jīng)濟和建筑藝術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選擇合理的構造方案,確定“實用、安全、經(jīng)濟、美觀”的構造做法[1]。
建筑構造課程是建筑學專業(yè)的一門重要專業(yè)課程,與建筑設計課程相輔相成,是建筑設計相關知識的支撐與補充。建筑構造的綜合能力是建筑學專業(yè)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專業(yè)技能。因此,推進建筑構造課程教學改革,提高課程教學質(zhì)量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材內(nèi)容滯后
傳統(tǒng)的建筑構造課程教材大多是將建筑物分為六大組成部分——基礎、墻柱、樓地層、樓梯、門窗、屋頂,并以此編排教材章節(jié)和組織課程內(nèi)容。然而,建筑領域的新材料和新技術不斷更新,一些過時的構造做法已逐漸被淘汰,甚至隨著新建筑技術標準和規(guī)則條例的頒布,一些“經(jīng)典”教材的內(nèi)容早已滯后于實際情況,有時學生還未出校門,其所接收的課堂知識就已經(jīng)落后于實踐了[2]。
(二)缺乏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
建筑構造課程課時少,內(nèi)容繁多,實踐性、技術性和綜合性非常強。筆者所在學校建筑構造課程開課時間較早,在大學二年級就已開設。此時學生還未接觸學習該課程需要掌握的很多專業(yè)基礎知識,如建筑設計、結構、物理、設備等方面的知識,以及眾多的設計、技術規(guī)范、技術規(guī)程和標準圖集等。由于學生大都是從學校到學校,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缺乏工程實踐的認知和感性體驗,對建筑物的建造過程不了解,所以他們對教師所講的很多內(nèi)容如材料和節(jié)點構造等很陌生,課堂感覺枯燥無味,課堂氣氛較沉悶,許多學生在被“填鴨”式的灌輸大量知識后,仍感茫然,不知如何下手,教學效果自然不夠理想。
(三)建筑構造與建筑設計相關知識嚴重脫節(jié)
在傳統(tǒng)的教學體系中,建筑構造與建筑設計互不聯(lián)系,各自為政,學生難以掌握系統(tǒng)連貫的知識。而且?guī)熒即嬖凇爸厮囕p技”的意識,注重建筑功能組織、建筑空間布局和造型的訓練和培養(yǎng),而忽視建筑構造組成要素,學生脫離構造進行設計,使得設計方案流于形式,華而不實,脫離實際。而建筑構造課程則偏重于構造原理和節(jié)點詳圖的理論講解,脫離設計講構造,構造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使得構造課的教學處于被動的地位[3]。不少學生錯誤地認為建筑構造課程是純理論課或技術課,與建筑設計課毫無聯(lián)系,而且枯燥難學,因而消極厭學。
實際上,建筑構造設計是建筑初步設計的繼續(xù)和深化,而不僅僅是繪制詳圖,因其技術含量高,與建筑設計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是建筑創(chuàng)新設計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因此,學生只有掌握了建筑技術和構造知識,在進行建筑設計尤其是高層和大跨度等空間造型,以及與建構體系聯(lián)系緊密的建筑設計時,才不會導致形似而神不似,才能做到結構構造與造型的和諧統(tǒng)一。
(四)教學手段和方法陳舊
課堂上純粹的技術圖片和文字的講述,對于未下過工地、生活中也很少接觸工程的學生來說,是很難理解,更談不上設計并創(chuàng)造新的構造形式。這種傳統(tǒng)的“填鴨式”的封閉單向的知識信息傳遞手段和教學模式已完全不能適應現(xiàn)代教學的需求;學生也覺得構造課枯燥無味,難以調(diào)動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這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后續(xù)課程的學習熱情都會產(chǎn)生負面影響;同時也使得教師在教學中處于被動的地位。
二、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
建筑構造課程有別于其他建筑設計課,具有較強的技術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等特點,因此,教學改革中著力構建以理論+實踐為培養(yǎng)目標的課程教學體系(見表1)。表1 以理論+實踐為目標的課程改革具體改革內(nèi)容傳統(tǒng)教學改革目標改革的成效課程教學目的掌握建筑物的六大構造組成建筑構造與建筑設計的整合理順教學思路,加強了與建筑設計專業(yè)課之間的橫向聯(lián)系課程教學內(nèi)容建筑物的六大構造組成建筑各組成部分的構造原理和相互關系;新技術理論和建筑發(fā)展的前沿性知識調(diào)整了教學內(nèi)容的設置,增強了與實踐的聯(lián)系課程教學手段以板書+講解為主教師教與學生學的單向式教學課堂上以多媒體+講解為主,課后依托網(wǎng)絡教學平臺開展教學交流互動,教師啟發(fā)與學生思考+動手的互動式教學編寫相關的多媒體課件;學生的主動性增強課程教學側重點技術角度的教學結合建筑設計與構造設計的整合性教學調(diào)整課程作業(yè)設置課程教學課時課堂理論教學結合理論教學,階段性的增加實踐教學調(diào)整了教學課時計劃,使之更合理課程作業(yè)各構造作業(yè)獨立,不具備綜合性結合建筑設計,布置各構造做法的綜合性訓練題培養(yǎng)學生綜合解題能力,掌握各構造組成的內(nèi)在關系課程設置與專業(yè)后續(xù)設計課程的關系建筑構造課程練習與設計系列課程教學脫節(jié)整合建筑構造與建筑設計,加強與建筑設計專業(yè)課之間的橫向聯(lián)系密切建筑構造課程與建筑設計基礎及后續(xù)建筑設計系列課程的關系,做到學以致用,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課程教學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傳統(tǒng)的技術理論類培養(yǎng)模式,缺乏實踐工程的認知和感性體驗結合建筑學專業(yè)特點來設置課程教學內(nèi)容與課程練習作業(yè),注重專業(yè)特點與特色的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結合專業(yè)設置課堂練習作業(yè),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與實踐能力課程學習方法的改變偏重于原理和理論的講解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組織現(xiàn)場教學多用鼓勵與引導學生動手畫圖和制作模型的學習方法課程考核方式閉卷考試為主重視培養(yǎng)實際能力,避免死記硬背考試與作業(yè)相結合的評分方法 通過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模式,引入新的手段和方式,強調(diào)課程間的橫向聯(lián)系,重視實踐教學,使得教與學更科學合理,教學效果顯著提升。
三、強化學生建筑構造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
(一)實施開放式教學,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
各種材料、技術和信息伴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涌現(xiàn),在時間有限的課堂上要把各種新知識和新技術全部傳授給學生是不現(xiàn)實的。只有通過終生學習才能實現(xiàn)知識的不斷更新,而獲取新知識必須牢固掌握和靈活應用基礎知識。因此,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引導學生不斷學習,自己鉆研,幫助他們不斷實現(xiàn)知識內(nèi)容的更新和知識領域的拓展。著名教育家羅杰斯說:“凡是教師能夠講述的,能夠傳授的知識,多半是死的、凝固的、無用的知識,只有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探究的知識,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識?!眰鹘y(tǒng)教學中教師處于中心、主導地位,而學生往往是被動接受的一方。因此,教師應積極轉變觀念和改變思路,從以往“權威的知識傳授者”轉換成幫助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目前的材料和構造技術更新速度快,如果只掌握現(xiàn)有的構造節(jié)點詳圖,很可能在學生走上工作崗位時這些知識已不適用了。古語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傳給學生“金子”不難,而教會學生“點金術”才能真正讓學生終生受益。只有掌握了建筑構造的基本原理和設計方法后,才能真正理順構造設計思路,在日后的建筑設計中才能創(chuàng)新。教學中不只是給學生講解建筑構造的做法,關鍵是要指導學生學習構造原理,對建筑構造做法進行系統(tǒng)和詳細的比較和分析,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教學既不應局限于課本,也不能封閉于課堂,應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發(fā)言,課后主動自學,以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
(二)充分利用網(wǎng)絡教學平臺,加強教學互動,注重學生分析和溝通能力的培養(yǎng)
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多媒體課件來呈現(xiàn)和演示教學內(nèi)容;課后則通過網(wǎng)絡教學平臺完成作業(yè)的布置和提交,師生在線交流互動,從而形成混合式的教學模式。傳統(tǒng)的課程答疑方式,即安排固定的時間和地點,師生見面答疑。對這種方式學生的主動性不高,往往收效甚微。在采用網(wǎng)絡教學這種新的教學輔助手段后,教師的輔導和答疑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時間和地點,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可以在這個網(wǎng)絡空間充分自由地交流互動,師生的積極性都很高,效果也明顯好過傳統(tǒng)的答題方式。
利用這個平臺,學生可在網(wǎng)上實時提交學習中的疑難問題,教師則及時予以解答。教師也可將整理的問題放入“常見問題列表”,方便更多的學生隨時查閱。這樣的交流都是在公共區(qū)域進行,是雙向互動、多方參與的,有別于以往師生在教室或辦公室一對一進行答疑的狀態(tài)。
另外,“課程討論區(qū)”也可被有效地利用,教師可將學生提出的有爭論性的問題轉貼到此處,或隨著教學內(nèi)容的推進,組織專題討論,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交流互動。這一過程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課堂教學,能有效幫助學生重新梳理課堂知識并理解掌握,是一個充滿創(chuàng)造性而且參與性極強的學習過程。
(三)強化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技能
1.通過繪制施工圖,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為了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分階段布置課程作業(yè),如繪制墻身節(jié)點大樣、樓梯設計計算及節(jié)點詳圖、屋面排水設計及節(jié)點詳圖等。對學生作業(yè)中出現(xiàn)的問題,專門安排一次課集中給學生講解,并共同分析錯誤的原因,找出癥結所在。通過這樣的教學過程,學生不僅鞏固了所學的專業(yè)理論知識,增強了知識的系統(tǒng)性,同時也使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加強。
2.加強課外實踐,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踐的能力
教學中引入對工程實例的調(diào)研與分析,以此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加深對基本理論的理解。從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來看,實踐在建筑構造課程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雖然多媒體教學手段早已得到廣泛應用,但仍然不如現(xiàn)場教學那樣直觀。另一方面,實習雖然能使學生獲得比較直觀的印象,但是理論與實踐之間缺少密切聯(lián)系,其結果是,所學的理論知識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便被遺忘。因此在課程教學中分階段布置實踐性教學任務,將實踐環(huán)節(jié)與課堂教學穿插進行,使學生從理論進入實踐,再從實踐回到理論。
如學習建筑裝飾構造后,要求學生對校園建筑或某個商業(yè)圈內(nèi)的建筑進行調(diào)研,或針對某種裝飾構造不限定建筑進行調(diào)研;在學習隔聲和吸聲構造后,要求學生自己選定建筑進行調(diào)研,分析并評價其隔聲或吸聲構造做法的優(yōu)缺點,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諸如此類的作業(yè)都要求學生提交調(diào)研分析報告,并制作電子講稿,由學生自己進行講解和展示,然后同學之間互評,最后由老師講評。
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況,忽略了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性。而今由學生自己來講解,轉換了課堂教學中師生的角色關系,讓學生處于課堂主角地位,學生在此過程中思維非常活躍,選題靈活,往往不局限于教師給定的范圍,作品的形式也不拘泥于傳統(tǒng),不少學生的成果常給教師帶來驚喜。學生在走出課堂深入實踐的過程中,接觸到新事物,獲得課堂上無法獲得的經(jīng)驗,而且視野得以拓展,設計創(chuàng)作的靈感也更容易被激發(fā)。同時,學生對在實踐過程中遇到的新問題,也會更主動積極地尋找方法解決。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該課程的興趣,也增強了學生對專業(yè)的熱愛,并且學生的社交能力也得到了鍛煉,總體綜合能力得以提升,為畢業(yè)后走上工作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整合建筑構造與建筑設計課程內(nèi)容,提高學生的設計綜合能力
建筑構造課程教學應加強與其他課程,尤其是建筑設計專業(yè)課之間的橫向聯(lián)系,做到融會貫通,提升建筑學專業(yè)的整體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
筆者所在學校建筑學專業(yè)的建筑構造課程安排在二年級,二年級的建筑設計題目一般是別墅類、小型咖啡館茶室或會所類以及幼兒園建筑。建筑構造課程設計題目則結合自己的建筑設計方案做相應的構造節(jié)點設計。這種訓練是將構造設計作為建筑方案設計的延續(xù)與深入,體現(xiàn)了課堂教學與實際工程設計程序的一致性。這樣的訓練對學生幫助很大。首先,學生開始學會從構造技術的角度對建筑整體進行把握,對構造技術知識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其次,學生從自身的建筑設計方案出發(fā)進行構造設計,學習目的更加明確,能更深切地體會到掌握建筑構造知識的重要性;再次,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學生會逐漸發(fā)現(xiàn)方案設計的不足與缺陷,從中領悟到建筑造型與構造技術之間相互支撐、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的關系,進而學會運用構造技術進一步深化與完善建筑方案設計,有助于提升其建筑設計能力;最后,從初步設計到施工圖設計,再到構造節(jié)點設計的系統(tǒng)訓練過程,可幫助學生了解實際工程設計的方法和流程。
四、結語
通過上述教學模式的改革,教學效果有了明顯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運用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都有了加強,以往構造節(jié)點設計大同小異、千篇一律的狀況有了改變,出現(xiàn)了多種構造設計方案,有效地杜絕了學生相互抄襲的現(xiàn)象,甚至很多學生在構造設計中還展現(xiàn)出獨到的見解和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李必瑜.建筑構造[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8.
[2]呂小彪,鄒貽權,徐俊.結合建筑設計課程的建筑構造教學探討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2):86-88.
[3]宋桂杰.從建筑到構造——建筑構造教學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1):60-63.
Teach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improving architecture majors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XIAO Min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114, P. R. China)
Abstract: Building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course of architectural specialty and it is a basic course for architectural design. By analyzing problems in the course teaching, we built a curriculum which is based on training goal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combination and discussed how to cultivate architecture majors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Keywords: architecture; building construction; comprehensive ability; teaching research; teaching practice
(編輯 王 宣)
四、結語
通過上述教學模式的改革,教學效果有了明顯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運用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都有了加強,以往構造節(jié)點設計大同小異、千篇一律的狀況有了改變,出現(xiàn)了多種構造設計方案,有效地杜絕了學生相互抄襲的現(xiàn)象,甚至很多學生在構造設計中還展現(xiàn)出獨到的見解和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李必瑜.建筑構造[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8.
[2]呂小彪,鄒貽權,徐俊.結合建筑設計課程的建筑構造教學探討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2):86-88.
[3]宋桂杰.從建筑到構造——建筑構造教學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1):60-63.
Teach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improving architecture majors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XIAO Min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114, P. R. China)
Abstract: Building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course of architectural specialty and it is a basic course for architectural design. By analyzing problems in the course teaching, we built a curriculum which is based on training goal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combination and discussed how to cultivate architecture majors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Keywords: architecture; building construction; comprehensive ability; teaching research; teaching practice
(編輯 王 宣)
四、結語
通過上述教學模式的改革,教學效果有了明顯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運用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都有了加強,以往構造節(jié)點設計大同小異、千篇一律的狀況有了改變,出現(xiàn)了多種構造設計方案,有效地杜絕了學生相互抄襲的現(xiàn)象,甚至很多學生在構造設計中還展現(xiàn)出獨到的見解和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李必瑜.建筑構造[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8.
[2]呂小彪,鄒貽權,徐俊.結合建筑設計課程的建筑構造教學探討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2):86-88.
[3]宋桂杰.從建筑到構造——建筑構造教學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1):60-63.
Teach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improving architecture majors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XIAO Min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114, P. R. China)
Abstract: Building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course of architectural specialty and it is a basic course for architectural design. By analyzing problems in the course teaching, we built a curriculum which is based on training goal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combination and discussed how to cultivate architecture majors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Keywords: architecture; building construction; comprehensive ability; teaching research; teaching practice
(編輯 王 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