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眉妝與唇妝看唐代女性的社會地位"/>
劉園園
(西安美術(shù)學(xué)院,陜西 西安 710065)
掃黛開宮額,私語口脂香
——從眉妝與唇妝看唐代女性的社會地位
劉園園
(西安美術(shù)學(xué)院,陜西 西安 710065)
唐代在中國古代女性化妝史上是一個異彩紛呈的時代,面容妝飾標新立異、氣象萬千,相對于隋代的稍顯單一、樸素與宋代的端莊典雅,這一時期女子面飾大氣而華貴、開放而瑰麗,極富變化,是中國古代女性妝飾發(fā)展的高峰期。而唐代女性的眉妝和唇妝在此時尤其具有代表性,其樣式之復(fù)雜多變,顏色與想象力之豐富,都為其他時代所不能企及。本文以唐代女子妝飾中的眉妝與唇妝為例,旨在還原當時女性妝飾的真實面貌,并借此探討唐代女性在當時社會中的地位。
唐代;女性;眉妝;唇妝;社會地位
眉,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女性最珍重最細致用心描畫的的部位,古代女子妝容與今人有很大的不同,今人的對于面容的修飾描畫多集中在眼部,眼影、眼線、睫毛膏甚至假睫毛的使用等等,都是為了突出眼睛大而有神、深邃而有層次感,眉形的描畫也是配合眼睛的妝容來進行。而中國古代女子很少在化妝上注重眼睛,即使有時有些許的點染,或者偶爾眼線的描畫也是為了突出眼睛的細長感或者一些特殊妝容需要的悲傷感。她們更注重的是對于眉毛的細心描繪,這是她們整個面龐中最重要也是最受關(guān)注的部分,因此也是最費心思,最注重的地方,尤其是宮中女子,是否會畫眉甚至關(guān)乎得寵與否,相傳卓文君即善畫遠山眉,一時女子們爭相模仿,而隋代宮中一位普通的宮女絳仙則因為擅長畫眉而被隋煬帝看重,榮寵一時無二,獨享波斯進貢的貴重螺子黛作為畫眉材料。
到了唐代畫眉更是在唐代女子面部妝飾中占據(jù)了首要地位,就連自恃天生麗質(zhì)的虢國夫人,對于眉毛卻不敢馬虎,杜甫曾在詩中記錄道:“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馬入宮門。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唐代女子畫眉蔚成風(fēng)氣,特別在盛唐,更是盛行不衰。此時女子將畫眉看得無比重要,其他妝飾可以不施,眉毛卻一定要畫,甚至連小孩子也模仿大人,畫起眉來,李商隱就有:“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的詩句。更有甚者,禪院里清修的女尼居然也畫眉,且獨辟蹊徑,所畫眉毛淡而纖細,時人稱為“淺文殊眉”。尤其在玄宗時代,畫眉更是備受推崇,明代楊慎的《丹鉛續(xù)錄》里曾記載:“唐明皇令畫工畫《十眉圖》,一曰鴛鴦眉,又名八字眉;二曰小山眉,又名遠山眉;三曰五岳眉;四曰垂珠眉;六曰月棱眉,又名卻月眉;七曰分梢眉;八曰涵煙眉;九曰拂云眉,又名橫煙眉;十曰倒暈眉。”由于帝王的提倡,使得此時眉妝更是花樣繁多,造型各異、變幻莫測,開辟了歷史上眉式造型最為豐富的時代。
具體來講,唐代的眉妝主要有:柳葉眉,亦稱柳眉,這是一種眉頭粗圓、眉梢尖銳、眉身寬闊的眉式,因形狀與柳葉相似,故名。韋莊《女冠子》詞有“語多時,依舊桃花面,頻低柳葉眉”的句子。今天從《步輦圖》和《搗練圖》中都可以看到這種眉式。
《搗練圖》中畫柳葉眉的女子
月眉,初唐女子多用此種眉式,比柳眉略寬,因為其形狀彎曲,猶如一輪新月,故又名“卻月眉”、“新月”,這種眉式兩端大多畫得比較尖銳,顏色用的也比較濃重。至晚唐,仍有很多女子喜畫月眉。
闊眉,初唐時流行的月眉稍寬而且彎曲,已經(jīng)流露出闊眉的初兆,到唐高宗時代逐漸過渡,于武則天在位時達到高潮,并持續(xù)到開元盛世,闊眉逐漸成為唐代女子一種主要的眉式。從初唐到開元年間,眉妝崇尚長、闊、濃,于面部非常醒目,雖然從形象資料來看闊眉畫法也時有改變,但長、闊、濃一直是其最顯著的特點。蛾眉、遠山眉、青黛眉,是從開元到天寶年間流行的細長且淡的眉式。韋莊《江城子》中有“髻鬟狼藉黛眉長”的句子,李商隱也有關(guān)于這種眉式的名句“總把春山掃眉黛,不知共得幾多愁”。
八字眉,中唐時期開始流行,和烏唇、椎髻一起構(gòu)成了“元和時世妝”,也就是胡妝,先在宮廷中流傳,后普及到民間。
啼眉,此種眉式是以油膏薄拭眉下,如啼泣之狀。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首韻寄微之》中便有“風(fēng)流夸墮髻,時世斗啼眉”的吟詠。
桂葉眉,晚唐最具有代表性的眉式,濃而且闊,但是非常短,因其形狀如桂葉,故名。在傳為唐代畫家周昉所作的《簪花仕女圖》中,有直觀的反映。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唐代女子都是先將眉毛剃掉,然后再去描畫出自己心儀的眉型。
中國古代女子以特殊的顏料或唇脂涂染嘴唇,稱為“點唇”。大約在漢代前后,點唇的習(xí)俗已經(jīng)形成,東漢文獻中明確記載了點唇的材料,說明在此以前,女子已經(jīng)懂得使用特別的顏料來涂染雙唇,以后歷代沿襲,經(jīng)久不衰。最原始的唇部化妝材料稱為“唇脂”,漢代劉熙在《釋名·釋首飾》中就已經(jīng)提到:“唇脂,以丹作之,象唇赤也?!钡?,也叫朱砂,是制作唇脂的主要原料,是一種朱紅色的礦物質(zhì)顏料,以其制作唇脂,具有鮮艷強烈的色彩效果。但是朱砂本身不具備粘性,附著力欠佳,如果單純將它敷在唇上,很快就會為口沫所溶化。為彌補這一不足,古人在朱砂里摻入了適量的粘密潤滑的輔料,一般是動物的脂膏或者礦物蠟等。這樣制成的唇脂既具備了一定的防水性,又增添了色彩的光澤,并且可以防止嘴唇皸裂,所以深受女子喜愛。
到了唐代,唇脂也被稱為“口脂”,韋莊的《江城子》詞中就有“朱唇動,先覺口脂香”的句子。此時口脂的基本原料主要是蠟,口脂形狀大體類似今天的唇膏,具體方法是將制好的口脂灌入竹筒之中,用紙包裹住竹筒,再纏以麻繩。等口脂冷凝后,再拆開竹筒。因此,那時的口脂多是一段段圓柱狀的凝凍固體膏脂。唐人元稹的《鶯鶯傳》中就敘及這種情況:崔鶯鶯收到張生從京城捎來的妝飾物品,感慨不已,她在給張生的回信中寫道:“捧覽來問,撫愛過深。兒女之情,悲喜交集。兼惠花勝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唇之飾,但積悲嘆耳……?!雹購摹翱谥宕纭边@句話里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的口脂已經(jīng)是管狀物體了,和現(xiàn)在的唇膏基本相似。
按照口脂顏色,唐代的口脂主要有檀口(即淺紅色口脂)、朱唇,也稱丹唇(大紅色口脂)、絳唇(深紅色,即檀色或淺絳色口脂)、嘿唇(以烏膏涂染,黑色)等。而妝唇的形狀更是千奇百怪,花樣繁多,總的來說依然以遵循濃艷嬌小的櫻桃小口為時尚。晚唐時,流行的唇妝樣式極為繁多,據(jù)宋代陶谷的《清異錄》記載:“僖昭時,都下娼家競事唇妝。婦女以此分妍與否。其點注之工,名色差繁。其略有胭脂暈品、石榴嬌、大紅春、小紅春、嫩吳香、半邊嬌、萬金紅、圣檀心、露珠兒、內(nèi)家圓、天宮巧、洛兒殷、淡紅心、猩猩暈、小朱龍、格雙唐、媚花奴等樣子?!雹谄渲杏涊d的唇妝形制雖然大多已經(jīng)不詳,但是僅僅從這眾多讓人眼花繚亂的名稱,便可看出唐代點唇樣式的不拘一格。
如果說唐代的口脂在形狀上與今天女性使用的唇膏基本相似,那么在氣味上,唐代的口脂卻有現(xiàn)代唇膏難以比擬的巨大優(yōu)勢:帶有奇異的香氣。當時口脂當中要加入各種奇異貴重的香料,盛放口脂的器皿自然是精致華美,因此唐詩中每每把女性的嘴唇形容為“香唇”,實際上并不是夸張的寫法,而是寫實。例如李賀在《洛姝真珠》中就有“花袍白馬不歸來,濃蛾疊柳香唇醉”的描繪。唐代口脂中奇異昂貴的香料大多需要進口,進口香料摻入口脂當中,使用口脂的唐代女子唇間散發(fā)著芬芳的氣息,讓人迷醉而難忘。
《弈棋仕女圖》中點唇的唐代侍女
服飾與妝飾是一個社會物質(zhì)文化中最易變化的因子,也是人們思想意識轉(zhuǎn)變的物化標志,同時,女性又是社會審美時尚的引導(dǎo)者和展示者。唐代女子一掃前代的質(zhì)樸與簡單,面敷胭粉,兩頰涂緋,口唇點紅,面飾額黃、花鈿、妝靨。整體妝容尤其是眉妝和唇妝方面爭奇斗艷、想象豐富、大膽而夸張,華貴而優(yōu)美,這與整個唐代海納百川、兼容并蓄之下,東西方文化交流之中,女性社會地位的普遍提高有直接關(guān)系。
由于政策的開放,大量胡人進入唐朝疆域內(nèi),長期交錯雜居之下,胡人女子靚妝露面,身著讓唐人感到新奇的服飾,街坊酒肆之間談笑風(fēng)生,或吟唱或奏樂或舞蹈,這種開放的意識和異域的審美傾向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到唐代女子的心理,女性意識得到一定程度的本原性復(fù)蘇。從驚異、新奇到羨慕、模仿,潛移默化之下,唐代女子開始走向中國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開放時代。這種社會風(fēng)尚和女性的心理變化在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時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潮。在武則天于705年被迫退位之后,韋皇后、安樂公主、太平公主等女性先后活躍在唐朝的政治舞臺,直到公元712年李隆基殺太平公主即位之后,才基本恢復(fù)到中國傳統(tǒng)的男性政治的局面。即便如此,女性開放的觀念已經(jīng)基本形成,并且在這種女性參政的刺激之下,促使唐代女性更積極地參加社會各項活動,彰顯復(fù)蘇的女性意識。
大唐盛世文化兼容并蓄之中,男性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也開始以新的觀念去看待身邊的女性,因此,在外來文化影響的整體開放風(fēng)氣之中,唐代女子不再深藏閨中,而是拋頭露面,走入社會,用她們能想象得到的各種方式去展示她們的魅力。她們踏青郊游,蕩秋千、打馬球、踢蹴鞠、拔河,參加體育活動,參與政事,與男子同席共飲,談笑風(fēng)生;她們著胡服、施胡妝,無視禮法、一反傳統(tǒng),袒胸露肌、粉胸半掩、唇紅眉黛、暗香浮動,女性之美在她們的衣香鬢影中得到完美展示。由此可見,外來文化影響之下,唐代女性意識復(fù)蘇,使得女性心理產(chǎn)生了極大的變化。
胡風(fēng)鼓蕩之下,繁榮強盛之中,在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唐代女性地位空前提高?!氨娝苤?,唐皇室并非出自純粹的漢族,具有濃烈的北方游牧民族(鮮卑、匈奴)血統(tǒng)。其配下關(guān)隴集團的官人們之出身,也同樣可以追溯到北魏的北方六鎮(zhèn)。如此,這一與北方游牧民族有著密切關(guān)系的社會集團,將粗獷的作風(fēng)、個人的獨立性、平面的人際關(guān)系帶入中國社會,并對婦女的性格產(chǎn)生影響,從而轉(zhuǎn)化成唐代女性的力量……同時,也必須認識到中國社會自身的發(fā)展也是促成女性崛起的另一要因。即儒教(禮教)倫理觀占統(tǒng)治地位的漢帝國崩潰后,在魏晉以降分裂割據(jù),權(quán)力持續(xù)削弱的過程中,女性們擺脫儒教的束縛,追求個性,構(gòu)筑了自我主張的空間,這種趨勢與北方游牧民族的影響在唐代融匯合一,使女性處于更有利于表現(xiàn)自身存在價值的地位?!雹壅腔谶@樣的原因,唐代女性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上,獲得了張揚個性,提升自身社會地位的機會。
正是在這個特殊的時代,我們才能看到這樣肆意張揚著美麗的女子們,掃黛點唇,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代女性化妝史上一個輝煌的高峰。
注釋:
①唐宋傳奇選.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79年第109頁.
②花間十六聲.第85頁.
③氣賀澤保規(guī)·試論隋唐時代皇后的地位——武則天上臺歷史背景的考察.唐宋女性與社會,第867頁.
[1]孫機著.中國古代輿服論叢.文物出版社,2001年.
[2]李芽著.中國歷代妝飾.中國紡織出版社,2004年.
[3][美]愛德華·謝弗著.吳玉貴譯.唐代的外來文明.陜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5年.
[4]周汛,高春明著.中國古代服飾風(fēng)俗.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5]鄧小南主編.唐宋女性與社會(上下冊).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
[6]孟輝著.花間十六聲.三聯(lián)書店,2006年.
[7]高春明著.中國服飾名物考.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8]葛承雍著.唐韻胡音與外來文明.中華書局,2006年.
[9]徐連達著.唐朝文化史.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4年.
[10]中國歷代仕女畫集.天津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聯(lián)合出版,1998年.
J05
A
1005-5312(2014)17-01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