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宋玉作品對后世文學的影響"/>
殷光熹
[云南大學,昆明 650091]
宋玉的代表作《九辯》以“悲秋”的抒情方式傾訴了“貧士失職而志不平”的內心凄怨,后世騷人墨客,深受其影響,創(chuàng)作了眾多的“悲秋”作品,從而使“悲秋”成為歷代作家的創(chuàng)作主題之一,形成了“以悲為美”的民族審美心理傳統(tǒng)。
在古人看來,“天行有?!?,[1](P204)即大自然的運行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疤斓雷匀弧?,[2](P156)即天道是一種不體現(xiàn)任何意志的自然現(xiàn)象。“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3](P329)按常理說,秋季正是收獲的季節(jié),為何還會出現(xiàn)悲情呢?這里面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心理上受到季節(jié)性氣候因素的影響,由于“秋氣”帶來的蕭條和冷清,因而令人意興低沉,產生憂慮焦灼的情緒,故有詩曰:“??智锕?jié)至,焜黃華蕊衰”,[4](P390)類似這種觸景生情之作,在文人的創(chuàng)作生活中是常見的現(xiàn)象。其二,從政治因素看,古人思考問題時,往往與農耕經濟思維模式有關,習慣性地與氣候特征聯(lián)系起來明理處事,表現(xiàn)之一就是:因為“秋氣肅殺”,所以官府的行刑時間選擇在秋季,“命有司申嚴百刑,斬殺必當”。[5](P75)有詩曰:“涼風厲秋節(jié),司典告詳刑。”[4](P387)中國最早的官制是有感于自然法則、順天應時而設,如《周禮》就將官制分為六官: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后四官就是以四季節(jié)候來設置的,其中“秋官”主掌刑法, 以大司寇為刑官之首?!吨芏Y·秋官司寇》:“乃立秋官司寇,使帥其屬而掌邦國。”大司寇以下又有士師、鄉(xiāng)士等多種職務,都是執(zhí)掌刑法的官吏。故刑官又稱“秋官”,后世則稱“秋卿”。其三,從經濟因素看,耕者一年辛苦,到秋收時,經過重重盤剝,所剩無幾,悲從中來。其四,從民俗因素看,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一般都是根據(jù)節(jié)氣時令而設,如流行于全國各地的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立春節(jié)、立夏節(jié)、立秋節(jié)和立冬節(jié)。就以立秋節(jié)來說,時間定于夏歷七月間(公歷8月8日前后),周代天子率眾臣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少嗥、蓐收的儀式,并殺獸以祭,表示揚武之意。又如舊時流行于海南島黎族地區(qū)的“鬼節(jié)”,時間一般是在七月十四日,祭拜祖先和土地公。其五,那些“士之暮年不遇者”,又有“秋士”之稱,《淮南子·繆稱訓》:“秋士悲”。注:“秋士見陰而悲”。宋玉就是“秋士”作品中的“悲秋之祖”。
自《九辯》問世后,“悲秋”之作不計其數(shù),盡管內容和形式有同有異,水平或有差異,但就其源頭來看,仍不同程度地來自于宋玉《九辯》“悲秋”的影響。僅以題目中帶有“秋”字的詩體作品來看,其數(shù)量就相當可觀,別的姑且不論,僅李白詩集中就有五十首左右,杜甫詩集中也有四十首左右,于此可見一斑。如果再將那些題目中不帶“秋”字而內容涉及“秋”的詩體作品算在內,數(shù)量則更多,其中名句如曹操的“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步出夏門行》),曹丕的“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燕歌行》),賈島的“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憶江上吳處士》),杜甫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登高》),戴叔倫的“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過三閭廟》),寇準的“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書河上亭壁》之三),范成大的“悲秋人去語難工,搖落空山草木風”(《宋玉宅》)。這些悲秋、詠秋的詩句,被代代傳誦,從中透露出宋玉作品對后世文學創(chuàng)作的深遠影響。
《九辯》借“悲秋”抒發(fā)文人懷才不遇的身世,因而深得后世不少文人的同情、懷念和崇敬,所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易·乾》)也。如李白《感遇詩》(其四):“宋玉事楚王,立身本高潔”?!端尬咨较隆罚骸案咔饝阉斡瘢L古一沾裳。”吳融《楚事》:“悲秋亦應抵傷春,屈宋當年并楚臣。”戎昱《題宋玉亭》:“宋玉亭前悲暮秋,陽臺路上雨初收?!绷馈队窈罚骸巴砭笆捠?,堪動宋玉悲涼?!彼未院?,因“悲秋”而懷念宋玉者大有人在,其中不乏親臨宋玉墓碑憑吊者,如清代李秉禮《吊宋玉墓》曰:“蕭條我亦悲秋者,一讀遺文淚數(shù)行?!标愅⒐稹吨匦匏未蠓蚰贡吩唬骸皵嗄c我亦悲秋客,落時招魂為涕演?!?/p>
宋玉在杜甫心目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因而敬仰和閔惜之情常有流露,如《送李功曹之荊州充鄭侍御判官重贈》:“曾聞宋玉宅,每欲到荊州?!薄洞拱住罚骸按拱遵T唐老,清秋宋玉悲?!薄斗顫h中王手札》:“悲秋宋玉宅?!弊钅艽矶鸥π穆暤氖恰对亼压袍E五首》中的一首(其二),詩曰: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上故宅空文藻,云雨荒臺豈夢思。
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
這組詩共五首,作于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作者時在夔州。組詩是杜甫借古跡來抒發(fā)自己的心聲。古跡指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永安宮(劉備廟)、武侯(諸葛亮)祠。這里所引是組詩中的第二首,即借宋玉宅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懷。前二聯(lián)寫宋玉生前,后二聯(lián)寫因宋玉作品被人曲解和誤傳而為其鳴不平。
杜甫到江陵正值秋天,恰好與宋玉悲秋之情相映成趣?!毒呸q》開篇就說:“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旨在抒寫“貧士失職而志不平”。杜詩首聯(lián)第一句就巧借此意興起,表示對宋玉的理解和同情。第二句表示對宋玉的尊敬?!帮L流儒雅”,語出庾信《枯樹賦》的首句“殷仲文風流儒雅”,是用來形容東晉志士殷仲文的。這里借以強調宋玉是個有抱負的志士?!耙辔釒煛笔墙栌猛跻荨冻o章句·九辯》題解之意:“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閔惜其師,忠而被逐,故作《九辯》以述其志?!倍鸥璐吮硎咀约涸趧?chuàng)作上深受宋玉的影響,心存景仰,故視為“吾師”,且閔惜宋玉,“以述其志”。頷聯(lián)回顧歷史, 自己與宋玉雖然年代相距久遠,身處不同時代,但道義衰微、世態(tài)炎涼卻是相似的,因而悵望千年歷史,感念身世,不禁潸然淚下。頸聯(lián)前一句寫宋玉故居尚在,說明世人還沒有忘卻宋玉其人,然而人們只知道贊賞他的詞藻文采,并不了解他的志向和抱負,故曰“空文藻”。后一句是說,眼前的巫峽,使人聯(lián)想起宋玉所作的《高唐賦》,賦中虛構楚王夢中與神女相會之事雖屬荒誕不經,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諷刺楚王沉迷于女色,不料后人卻舍本逐末,抹煞文中對楚王的諷勸。尾聯(lián)寫詩人的感慨和不平:楚王朝的一切都不復存在,人們不再關心它的興亡,更不關心宋玉的志向和創(chuàng)作本意,卻誤將夢境中的風流韻事當作真有其事,至今每當有船只經過巫峽時,船夫仍指著山峰荒臺上云雨之類的景象,津津樂道著當年楚王夢中荒誕不經之事,故有“舟人指點到今疑”之句。正如范成大在《巫山高并序》一詩中所指出的那樣:“楚客詞章元是諷,紛紛余子空嘲弄。玉色雁顏不可干,人間錯說高唐夢。”陳師道在《后山詩話》中也曾指出:“宋玉為《高唐賦》,載巫山神遇楚襄王,蓋有所諷也。而文士多效之者,又為傳記以實之,而天地百神舉(皆)無免者?!庇纱丝梢?,宋玉生前不遇,死后其人其作還被人曲解和誤傳,令人疑惑不解。杜詩結句暗寓詩人對宋玉的同情心,為其鳴不平。除杜甫外,與宋玉同調者亦不乏其人,其中李商隱與宋玉最為有緣。
李商隱一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其才氣、遭遇和詩文中的悲秋傷感情調,與宋玉常有相似之處,可謂“同病相憐”。相同的命運使他從宋玉的作品中找到了千古知音,引為同調,并在詩中發(fā)出共鳴聲,且看直接以《宋玉》為詩題的一首:
何事荊臺百萬家,唯教宋玉擅才華。
楚辭己不饒?zhí)评?,風賦何曾讓景差。
落日清官供觀閣,開年云夢送煙花。
可憐庾信尋荒徑,猶得三朝托后車。
荊楚人才眾多,其中宋玉最為出眾,他的辭賦創(chuàng)作水平儼然不讓唐勒和景差,李商隱在詩中表明無人可與宋玉相比,竭力推崇宋玉的才華。渚宮觀閣,云夢煙花,故宅風物猶在,才思文藻得其助也。當年庾信曾因侯景之亂,逃歸江陵,居宋玉故宅,前后歷仕三朝,這是不幸中之大幸,令人羨慕?!昂筌嚒北局甘虖恼咧?,這里借指宋玉的才情沾溉后人(包括庾信在內)。詩中或有言外之意:自己卻落得個才華被埋沒,屈居幕府的悲哀,命運與宋玉相似而產生共鳴。再看《楚吟》:
山上離宮宮上樓,樓前宮畔暮江流
楚天長短黃昏雨,宋玉無愁亦自愁
“山”指巫山。帝王正宮之外臨時居住的宮室稱“離宮”,這里是指《高唐賦》中宋玉與襄王之游地云夢臺?!敖敝搁L江?!俺臁狈褐阜鶈T遼闊的楚國。“長短”,形容暮雨似斷似續(xù),給楚宮蒙上如夢如幻的景象?!包S昏雨”,在描寫景物的同時,暗用宋玉《高唐賦》中巫山神女自稱“旦為朝云,暮為行雨”的語典。以上三句竭力渲染環(huán)境的凄迷,那暮色中的楚宮、江流、雨絲構成了一幅“暮雨楚宮圖”,將一種凄迷的景色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第四句以宋玉之愁結尾:面對此景,宋玉即使不愿有愁,愁也會不請自來,無法排除,類似李白詩中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宜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李清照的“才下眉頭,又上心頭”(《一剪梅》)。
詩人出于對宋玉的同情和理解,面對那些曲解宋玉作品的子虛烏有現(xiàn)象,心感不平,仗義而起,為宋玉辯白,他在《有感》詩中寫道:
非關宋玉有微辭,卻是襄王夢覺遲。
一自高唐賦成后,楚天云雨盡堪疑。
“微辭”:微諷之辭。“夢覺(jìao)”:夢醒。這兩句說:并非宋玉特愛微辭托諷,出以“微辭”的原因是楚襄王迷戀女色?!霸朴辍保褐改信詯壑?,《文選<高唐賦>一首并序》指出:“此賦蓋假設其事,諷諫淫惑也?!焙髢删涞囊馑际牵鹤詮乃斡駝?chuàng)作微辭托諷的《高唐賦》后,人們都在疑惑和議論?!氨M堪疑”三字說明《高唐賦》中有關夢境一類的文學描寫均屬虛構,卻往往被人誤讀和誤傳,這對宋玉來說是不公平的。對此后人也有同感,清代陳廷桂在《重修宋大夫墓碑》中曾有這樣的感嘆:“《陽春》《白雪》千人廢, ‘暮雨’‘朝云’萬古疑?!庇纱丝上攵?,這種舍本逐末的現(xiàn)象,一旦成為氣候,其負面影響是不可低估的,這就有必要做一番去偽存真的工作,讓宋玉的形象及其作品回歸本位,顯其本真。
概言之,《九辯》中的“悲秋”,是將“貧士失職而志不平”的主旨融入秋景秋思的描寫中,側重抒寫作者懷才不遇的悲慘身世來打動讀者,因而對后世文人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在歷代作家作品中,有對宋玉深表同情、懷念和崇敬的,有對宋玉及其作品被曲解而為其鳴不平的,而更多的是在《九辯》的影響下創(chuàng)作了眾多的“悲秋”作品,使“悲秋”成為中國古代文學的創(chuàng)作主題之一。樹有根,水有源,睹林尋根,飲水思源,因而宋玉被譽為“悲秋之祖”。
程廷祚在《騷賦論·上》中將“騷”和“賦”分為二體:“騷作于屈原矣,賦何始乎曰:宋玉?!庇址Q宋玉為“賦家之圣”。駱鴻凱在《文選學》中也指出:“賦出于騷,騷為賦之祖,究可自為一類?!钡拇_,繼屈原騷體文學之后,宋玉所創(chuàng)作的散體楚賦,對后世創(chuàng)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王茂在《野客叢書》(卷二)中曾舉《登徒子好色賦》一文為例,效仿者就有司馬相如的《美人賦》,蔡邕的《協(xié)和婚賦》,曹植的《靜思賦》,陳琳的《止欲賦》,王粲的《閑邪賦》,應碭的《正情賦》,張華的《永懷賦》,江淹的《麗色賦》,沈約的《麗人賦》等,其影響之大于此可知。正如吳訥在《文章辨體序說·附錄》中所說:“屈、宋之辭,家藏人誦。兩漢而下,祖襲者多?!敝x榛在《四溟詩話》(卷二)中則說:“屈、宋為詞賦之祖?!币陨线@些具有代表性的看法,與眾多學者的看法大致相同。
宋玉在創(chuàng)作思想上比較開放;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能在繼承屈騷的基礎上另辟蹊徑,自創(chuàng)散體楚賦??梢哉f,屈原和宋玉,是楚騷和楚賦的始祖,為后世眾多作家、學者所敬重和推崇。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說宋玉是“以賦見稱”。班固在《離騷序》中稱贊宋玉為“妙才者”。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盛贊屈原、宋玉等為“詞賦之英杰”(《辨騷》),“屈原聯(lián)藻于日月,宋玉交文采于風云”(《時序》)。歐陽修特意指出:“宋玉比屈原,時有出藍之色。”[6](P291)此評頗有眼光,把捏分寸得當。胡應麟《詩藪·雜編》(卷一)說:“宋玉賦《高唐》《神女》《登徒》及《風》,皆妙絕千古?!眲⑽踺d《藝概·賦概》說:《風賦》、《登徒子好色賦》,“二者品居最上”。從認同者的評論情況來看,他們多從積極意義上給予肯定的評價;從作家的賦體創(chuàng)作情況來看,誠心學習仿效者大有人在,且各有成就??梢哉f,這是正面影響效應,為批判繼承宋玉文學遺產奠定了基礎。
然而事物往往具有兩面性,我們不僅要看到上面所說的正面影響效應,也要看到下面所要說的負面影響效應,即歷史上也曾出現(xiàn)過宋玉形象及其作品被扭曲被嘲弄或被過度演繹的現(xiàn)象,某些好事者,罔顧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以及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或將宋玉作品中的文學性描寫當做史實和傳記,或將文學虛構與事實本真混為一談,或將作品中虛擬性的“宋玉”形象等同于作者本身,甚至憑空杜撰、任意演繹,主觀附會。這樣一來,宋玉的真實形象被玷污,其作品被閹割,謬種流傳,“遂至惡濫而不可收拾”。[7](P470)甚至淪為刺激不道德欲望的“興奮劑”,誤導社會風氣低俗化。顯然,造成這種負面影響的責任應由“惡濫”者來承擔。所幸,經過時間的選擇,這類“低俗作品”必然會遭到冷遇,最終被時代淘汰。出現(xiàn)這種“歷史誤會”,盡管令人遺憾,但從中也可以看出不同時代、不同文化思潮涌動下某些作者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和審美趣味,可供后人當作教訓來吸取。
從文學樣式上觀之,宋玉始創(chuàng)對話體楚賦,正如《文心雕龍·雜文》篇所說:“宋玉含才,頗有負俗,始造對問,以申其志;放懷寥廓,氣實使之?!背x的基本特點是:以主客對話為基本架構,韻文與散體結合、敘事與抒情融合,從而拓展了賦體的功能。在描寫手法上,夸飾巧喻,馳騁想象,鋪張揚厲,微辭托意,諧辭寓諷。前繼屈騷之精華而有所創(chuàng)新,后開漢賦之先河而為前導,所謂“蓋楚辭之變體,漢賦之權輿也”。”[8](P246)也就是說,屈原首創(chuàng)楚騷體文學,宋玉加以發(fā)展,始創(chuàng)楚賦體文學。騷體和賦體的誕生,給后世文學創(chuàng)作以極大啟示和影響,陸侃如先生在《屈原與宋玉》一書中說:“誰是中國文學之祖?我亳不遲疑地說屈原和宋玉。他們不但給予楚民族文學以永久的生命,并且奠定了中國文學的穩(wěn)固的基礎?!薄肮糯魺o屈、宋,則文學絕沒有那樣燦爛?!边@是不爭的事實。姜亮夫先生在《宋玉簡述》一文中說:“宋玉所撰各文,影響于后世者極大而且多,比屈原的影響于‘文學’方面還大得多?!睆奈膶W創(chuàng)作影響方面看,大量事實證明此說是站得住腳的。文中又說:“《文心雕龍》從文學的原理、方法、修辭、語法諸端,都用宋玉文為例證,其文學價值是不可忽視的”。于此可見,宋玉作品的影響非同一般。
綜上所述,宋玉作品對后世文學的影響,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從正面效應看,當宋玉作品得到社會群體的正面理解和認同時,人們或模仿,或感悟,或贊賞,或傳播,其文學價值則體現(xiàn)在正面評價之總和中,并作為文化遺產傳承下去;從負面效應看,當宋玉作品受到某些人的負面理解或主觀附會時,為了迎合社會上的低俗趣味,他們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在當時雖有一定市場,但它會不斷地受到理性群體或有識之士的抵制和批評,使其難以長久生存或傳承下去。
以上筆者重點從“悲秋”和“楚賦”兩個方面論述了宋玉作品對后世文學的影響,歸納起來,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楚辭(楚騷和楚賦)是中國文學的源頭之一,在中國文學史上,屈原是楚騷的創(chuàng)始人,宋玉是楚賦的開拓者,因而“屈宋并稱”。屈原和宋玉,對后世都產生過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但二者之影響各有側重:屈原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憂國忘身、堅持正義、追求真理、人格精神和審美理想方面;宋玉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懷才不遇、賦體特點、藝術虛構、文采風流和審美意象方面。
參考文獻:
[1]王先謙.荀子集解(諸子集成本)[M].北京:中華書局,1986.
[2]王充.論衡(諸子集成本)[M].北京:中華書局,1986.
[3]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李善.文選注[M].北京:中華書局,1977.
[5]呂不韋.呂氏春秋[M].北京:中華書局,1986.
[6]郭紹虞.宋詩話輯佚[M].北京:中華書局,1984.
[7]姜亮夫.楚辭學論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8]陳第.屈宋古音義[M].北京:中華書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