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馬曉惠
英國有關茶葉的最早記錄,是駐日本平戶島代表威克曼寫給該公司澳門經(jīng)理人伊頓的一封信。該信于1615年6月27日寄出,在信中威克曼要求伊頓給他寄一把精美茶壺。而英國人真正意識到茶是一種日常飲品,則是從凱瑟琳王后嫁給查理二世開始的。
1662年,英國國王查理二世正式迎娶葡萄牙公主凱瑟琳。盛大的婚宴上這位新王后婉言謝絕了王宮貴族向她敬獻的各種美酒,而是優(yōu)雅地啜飲著一種神秘的“紅液汁”。出席宴會的法國瑪麗王后對這種“紅液汁”非常好奇,出于一種微妙的心理,沒有向這位新晉的英國王后詢問,而是派遣侍衛(wèi)潛入王宮打探。不想侍衛(wèi)“武功”不夠高強,不但沒能弄到神秘的“紅液汁”,還被當場拿住。這就是轟動一時的“紅茶竊案”。這起涉及英法兩國最尊貴女性的盜竊案,堪稱當年英國宮廷最風雅的竊案。
正所謂沒有不透風的墻,這件風雅竊案很快就傳開了?,旣愅鹾蟮耐当I行徑自然有些丟人現(xiàn)眼,而這種“紅液汁”也在一夜之間名聲大噪。人們都想知道,引發(fā)這件宮廷竊案的“紅液汁”到底是何方神物?答案很快就揭曉了,那是來自神秘東方的茶葉。自此之后,英國人對茶葉的興趣空前暴漲,飲茶變成貴族中的時尚。這位喜歡啜飲的“紅液汁”的凱瑟琳王后,也被英國人稱為“飲茶皇后”。
大家都想來嘗一嘗贏得英國王后青睞的“紅液汁”,可當時茶葉還是一種罕見的奢侈品。1650年時,英國普通家庭一年的生活費用大約為5英鎊,而1磅茶葉的價值就高達10英鎊。除了家底豐厚的貴族外,普通人根本就喝不起。這就催生了宮廷侍女們的副業(yè)——倒賣二手茶葉。
所謂二手茶葉,就是泡過后又曬干的。二手茶葉之所以還能當成商品賣出去,與英國人喝茶的習慣是分不開的。英國人喝茶喜歡將茶葉做成茶包,用沸水浸泡出茶汁,等到浸出第一道濃濃的茶汁后,就將茶包撈出整個丟棄。這個過程跟煮咖啡有點類似,喝過茶的人都知道,茶葉與咖啡不同,在浸泡過一道之后,還能浸泡出第二道、第三道茶汁,只是在色香味上與最香醇的一道茶汁相比略有不足。所以,泡過一茬的茶包還有使用價值。于是聰明的宮廷侍女們就將茶包晾干后帶出宮廷,賣給那些想買茶葉充場面,但又買不起或買不到的普通人。一方得利,一方得茶包,雙方皆大歡喜。
平民百姓喝自己喝剩的二手茶這件事,無疑滿足了貴族們自大的心理。因此這樁在現(xiàn)在看來不可思議的買賣,一直持續(xù)到茶葉價格低廉到普通人也買得起了才消失。
喝茶的傳統(tǒng)從凱瑟琳王后開始普及,但她并非第一個將茶葉引進英國的人。英國人最早接觸茶葉大約在1615年。因為身價高、數(shù)量少,茶葉還曾在拍賣會上亮過相。在“紅茶竊案”之前,茶葉主要被當成一種能夠治療昏迷、虛弱等病癥的藥材,歐洲婦女常用它來治偏頭痛。沒事兒誰也不會把“苦藥”當飲料喝,所以對于茶能日常飲用這件事知者甚少。說到日常飲用,英國人還是習慣喝傳統(tǒng)的咖啡。但這并不意味著沒有慧眼識珠的智者,真的有這么一位目光遠大的倫敦商人,早早地看到了茶葉的巨大商機,并嘗試著將它推向市場。
這位名叫托馬斯·卡拉威的商人在倫敦經(jīng)營一家傳統(tǒng)的咖啡館。他個人很喜歡喝茶,就想把這種神奇的東方茶葉推薦給客人。1657年他在自家咖啡館開始賣茶,足足比凱瑟琳皇后早了5年。為了讓人們了解這種漂洋過海來的神秘樹葉,托馬斯在咖啡館里貼出了宣傳廣告,大意是說茶葉“質(zhì)地溫和,冬夏皆宜,延年益壽,乃醫(yī)者推薦之健康飲品”。這也許是英國最早的茶葉廣告了??上旭R斯個人的影響力比英國王后小太多了,這場精心策劃的推銷并沒有取得他想要的轟動效果,茶并沒有因此成為英國社會的主流飲品。
等到“紅茶竊案”發(fā)生后,凱瑟琳王后成為這種神秘東方樹葉的代言人,飲茶在一夜間成為英國人的時尚。英國人對茶葉的需求量劇增,但茶葉實際的供應量根本無法滿足需求。一時倫敦茶荒,茶葉的價格本就昂貴,而一茶難求的境地更是推高了茶價。為了緩解供需矛盾,英國東印度公司在1668年開始提高了茶葉的進口額度,10年后這一進口額已經(jīng)增加到4713磅。
英國最早的茶葉是從葡萄牙和荷蘭進口的。這兩個老牌的海洋強國,掌控著通往神秘東方的航線,它們強大的艦隊將茶葉、陶瓷和絲綢等物源源不斷地從東方運來。隨著海上力量的逐漸強大,英國并不滿足這種經(jīng)由第三者轉(zhuǎn)一手的交易,想要直接從產(chǎn)地進貨。
從硬件上來看,當時的英國已經(jīng)具備了這種條件。作為后起之秀,它在海上的力量正逐步展現(xiàn)。已有的航線被葡萄牙和西班牙這兩位前輩牢牢掌控著,英國想要分一杯羹很難。開創(chuàng)新航線又不是很順利,急于出成績的英國等不起了。
更糟糕的是,英國不是唯一的后起之秀,年輕的荷蘭在之前就已經(jīng)崛起了。荷蘭是從老牌海上強國西班牙中獨立出來的,與白手起家的英國相比,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它擁有更多優(yōu)勢。正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荷蘭的勢頭很猛,很快就跟老牌海洋霸主葡萄牙杠上了。
在英國與葡萄牙決定聯(lián)盟之前,雙方的處境都有些不太妙。查理二世經(jīng)過了十多年流亡后才登基為王,坐著王座還覺得有點晃悠。葡萄牙與荷蘭在為爭奪巴西而激戰(zhàn)。作為老牌的海洋強國,葡萄牙已經(jīng)走上了下坡路。當面對這位年輕的對手時,它忽然發(fā)現(xiàn)自己有些力不從心。雙方都亟需一位可靠而強大的盟友,沒什么比聯(lián)姻更可靠了。查理二世與若昂四世一拍即合。
來自葡萄牙的凱瑟琳王后,是若昂四世的三女兒凱瑟琳。若昂四世給出的嫁妝相當豐厚,除了80萬英鎊之外,還有一處海外殖民地孟買。作為回報,英國必須向荷蘭施壓,逼迫它結束在中南美洲的戰(zhàn)爭,與葡萄牙簽訂和約,并承認巴西歸葡萄牙所有。
這場政治聯(lián)姻帶來了長達200年的英葡聯(lián)盟。根據(jù)雙方的協(xié)議,1685年后,英國人就可以利用葡萄牙人實際掌控的澳門,與清朝直接進行茶葉貿(mào)易了。對于迷戀飲茶的英國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
鄭成功長子鄭經(jīng)收復廈門后,準許英國在廈門設商館。至此,英國與中國政府直接貿(mào)易的夙愿終于得償。168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首次直接從中國廈門進口茶葉運回倫敦。這在當時引發(fā)了轟動。但英國并不滿足于從中國采購茶葉,在它看來只有成為茶葉生產(chǎn)國,才能真正掌控茶葉貿(mào)易的命脈。由于英國本土并不適合栽種茶樹,英國將目光放到了凱瑟琳王后的嫁妝上:印度是中國的近鄰,土壤與氣象都有所相似,或許印度的孟買會適合種植茶樹呢?
18世紀末,英國終于達成了它的目標:一位英國植物學家將茶種從中國帶到了印度,并成功培植出了10萬多株茶樹苗。這是印度種植中國茶的開始。1826年,英國探險隊又在印度北部發(fā)現(xiàn)了漫山遍野的野茶樹。欣喜若狂的英國商人和東印度公司開始在印度大規(guī)模種植茶樹,源源不斷的茶葉從遙遠的東方運來,英國茶客們再不用擔心茶葉斷貨了。
英國的茶葉貿(mào)易不再受制于人,茶荒徹底解決了,茶葉像其他商品一樣擺在咖啡館和雜貨店公開銷售,價格也不再高不可攀。從此飲茶不再是貴族的專屬,而是融入了英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宮廷二手茶失去了它的市場,喝二手茶成為英國人遙遠的記憶。
(責編:姜周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