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英 宋來慶 趙玲玲 唐巖 孫燕霞 姜中武
山東省煙臺市農(nóng)科院果樹研究分院·265500
中早熟蘋果品種華玉在煙臺的結果表現(xiàn)
劉美英 宋來慶 趙玲玲 唐巖 孫燕霞 姜中武*
山東省煙臺市農(nóng)科院果樹研究分院·265500
華玉是鄭州果樹研究所以藤牧一號為母本,嘎拉為父本雜交育成,2008年通過河南省林木良種品種委員會審定。2009年春鄭州果樹所將華玉品種作為區(qū)試品種要求在煙臺進行繁育試栽,當年春天在煙臺市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院育苗圃的八棱海棠實生苗上枝接育苗,2010年春天選擇根系完整的優(yōu)良大苗定植在煙臺市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院的區(qū)試品種園內(nèi)。
試驗地在煙臺市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院果樹分院區(qū)試品種園,土壤為丘陵山地,土層淺,土壤瘠薄,2010年春天,按3 m×4 m株行距定植,自由紡錘形整形,栽植第3年開始結果,對品種的生物學特性、植物學性狀、果實經(jīng)濟性狀、物候期、抗逆性等進行了調(diào)查記錄。
主干和多年生枝黃綠色,一年生枝紅褐色,皮孔小,圓形,葉片綠色,平展,葉緣單鋸齒,鋸齒銳,裂刻深,葉片平均長8.48 cm,寬5.26 cm,葉柄長2.76 cm,葉芽飽滿貼生,三角形,花芽圓錐形。枝條節(jié)間平均2.25 cm。花蕾淡粉色,花朵白色。
果個中大,圓形,平均單果重195 g左右,果皮光滑,果點小、中密、不明顯,果頂有棱,萼片宿存閉合,萼洼淺,中闊,梗洼中闊中深,果肉黃白色,風味酸甜,五心室,心室開放,果實摘袋后著鮮紅色條紋。果實去皮硬度為8.8 kg/cm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5%??傻味ㄋ岷?.84%,Vc含量0.73 mg/100 g果肉。8月上中旬成熟。
樹勢中庸,樹姿開張。枝條萌芽率高達71%,成枝力中等。以葉叢短果枝結果為主,結果早,栽后第3年開始結果,第5年株產(chǎn)可達40 kg。自然條件下花序坐果率為43.9%,花朵坐果率為9.8%,果實成熟期不一致,有采前落果現(xiàn)象。
物候期與嘎拉相近,4月8日萌芽,花序伸長期4月12日,花序分離期4月16日,4月28日初花期,5月1日盛花期,2013年果實成熟期為8月18~25日。
適應性廣,對土壤、氣候、肥水條件無嚴格要求,在煙臺蘋果栽培區(qū)都能栽培。對蘋果輪紋病、白粉病抗性較好,褐斑病的抗性不如富士,不套袋果實易感染炭疽病。
園地要選擇土質(zhì)肥沃、土層深厚、灌排水方便、背風向陽的壤土或砂壤土。選擇根系完整的優(yōu)質(zhì)大苗建園,砧木選用八棱海棠,也可用八棱海棠做基砧,煙砧1號做高干中間砧。平原地株行距可用3 m×4 m,山地果園可用2 m×4 m,授粉樹可用嘎拉、富士。
樹形選用自由紡錘形,定干高度為1 m,全樹留15~20個左右主枝,所有主枝80°~90°角拉平,其上直接著生結果枝結果。樹體較緊湊,幼樹易輕剪長放,疏除直立枝,或?qū)χ绷⒅﹂_角拉平,促生葉叢短枝成花結果。
重視有機肥的施用。秋施基肥一般667 m2施3 000~5 000 kg有機肥,混施100 kg氮、磷、鉀復合肥。雨季要注意果園的排水,使果園不積水;旱季要及時澆水,特別是花期、果實膨大期干旱要及時澆水。
花序和花朵坐果率較高,而且樹勢中庸,要嚴格疏花疏果,合理控制樹體負載量。按照15~20 cm間距留一花序,每花序留一果,留果太多,易造成大小年結果,667 m2產(chǎn)量控制在2 000~2 500 kg較好。
華玉蘋果成熟期不一致,成熟的果實易脫落,栽培時要根據(jù)蘋果的成熟情況分批采摘。要加強栽培管理,強壯樹勢,提高樹體的抗病性。春季萌芽前噴一遍5°Be石硫合劑,鏟除越冬病菌和越冬害螨;花露紅期噴一遍43%的戊唑醇4 000倍,防治蘋果銹病、輪紋病等病害;謝花后到果實采收根據(jù)降雨情況每10~15 d噴1次殺菌、殺蟲藥,防治蘋果輪紋病、炭疽病、紅白蜘蛛、潛葉蛾、桃小食心蟲、卷葉蟲、蚜蟲等病蟲害,殺菌劑可選擇43%的戊唑醇4 000倍、50%多錳鋅600倍、60%百泰1 500倍、70%甲托800倍;殺蟲劑可選擇20%三唑錫2 000倍、25%滅幼脲1 500倍、48%毒死蜱2 000倍。果實采收后8~9月份要注意褐斑病的防治,可間隔15~20 d噴2次1∶2∶200倍波爾多液。秋季果樹落葉后,樹干涂白,防止冬季凍害,減少腐爛病侵染幾率。最好進行果實套袋栽培,防止炭疽病和輪紋病的侵染。
*責任作者,E-mall:jiangzhongwu@163.com
華玉蘋果果皮光滑細膩,外觀漂亮,酸甜適口,成熟期較早,可以作為中早熟品種在煙臺地區(qū)發(fā)展,增加中早熟品種數(shù)量,滿足市場對中早熟品種的需求。
更正
本刊2014年第3期,技術交流欄目,第30頁,第4位作者姓名為劉珅坤,特此更正。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