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
枇杷
◎南宋
我小時候在莆田,枇杷和荔枝龍眼一樣,屬于珍稀水果。孩子很少能吃上這東西,祖父祖母拗不過孫子的吵鬧糾纏,狠狠心買幾個給孩子嘗嘗鮮,僅此而已。正因為吃得少,枇杷那甜酸的滋味在我的記憶中揮之不去。
奇怪的是,我所在的下宋村有不少的荔枝樹和龍眼樹,枇杷樹卻少見。我很小的時候就見過枇杷樹,那些樹長在離家二十公里的一片山坡上。那座山在莆田很有名氣,叫壺公山,“壺公致雨”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在平原上,壺公山顯得很高大,一些云彩經(jīng)常掛在山腰、飄在山頂,人們根據(jù)云位置的高低和顏色的濃淡,可以判斷出一天的晴雨。后來,山頂上還設(shè)了一個氣象臺。
記得一年清明時節(jié),我們一家老幼上山踏青——我們那里風(fēng)俗特殊,有些人家冬至掃墓,有些人家則清明掃墓。我家冬至掃墓,清明剛好去踏青。上山途中我們路過那片長著枇杷林的山坡,這時枇杷即將成熟。淡黃或橙黃的果實掛滿枝頭,十分耀眼,看一下都解渴。我們只顧欣賞著那枇杷的果實,卻沒注意林子里走出一個黑瘦的小伙子。小伙子也不打招呼,只在旁邊用冷冷的眼神看著我們。我們走,他也走。我們停,他也停。這一路上小伙子一直跟在我們身后,頗有點電影里特務(wù)盯梢的意思。直至我們出了枇杷林,他才消失不見——其實我們心里都清楚,他是看護枇杷的。辛苦了大半年,才結(jié)出枇杷。這枇杷說是用他們的汗水澆灌的,也算恰如其分。投入了心血,不想讓別人順手牽羊,也算是理所應(yīng)當(dāng)。不過,我們感到有些不舒服,換了誰也一樣——被人當(dāng)賊提防,心里一定不是滋味,像有些沒熟透的枇杷——心里有些酸酸的。
后來我在拿口住,樓下采購站的小路邊剛好有枇杷樹,沿三個池塘一字排開,大概有十來棵?;蛟S是站里的主事者在把它們當(dāng)作行道樹的同時,也希望能收獲一些枇杷果,這叫一舉兩得嘛。
有枇杷樹做芳鄰,我得以體會家鄉(xiāng)種枇杷者的艱辛:冬天開花了,春天結(jié)果了。果子剛開始時只有花生米一般大小,顏色青綠如橄欖;然后像龍眼那么大了,顏色青中微微帶些黃;然后,然后就沒有了。因為路人經(jīng)過時,像極了好色之徒,摘一個青中泛黃的枇杷,咬一口,酸中帶澀,“呸——”,他把咬下的一口枇杷又吐了出來,手中還剩大半個枇杷,他一看四周無人,丟進池塘里。枇杷果越長越大,路人就越是不放心,總是害怕再過一天,別人就會捷足先登,那就自己先下手為強吧。結(jié)果,還有一個月枇杷果就該成熟了,可是枇杷樹的枝頭卻空空如也。初春不是結(jié)了幾百個花生米大小的嫩果嗎?全都被作踐了。后來我在閑談中得知,幾年來采購站里沒有一個人吃到一粒成熟的枇杷。真讓古人給說中了:“路邊果樹無果采?!?/p>
我突然想起壺公山那片枇杷林的看護人來。
我對他的跟蹤不再感到那么不舒服了。
責(zé)任編輯/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