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萬杰
解縉是明朝永樂皇帝朱棣的內(nèi)閣首輔大臣,這個人頭腦靈活,以善于回答讓人很棘手的問題著稱,被稱為當時第一大才子。
永樂三年,皇帝朱棣想立太子。候選人有兩個,一個是長子朱高熾,另一個是二兒子朱高煦。朱高熾愛文厭武,擁護者是文臣。朱高煦恰恰相反,在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時,朱高煦就沖鋒在前,立下赫赫戰(zhàn)功,武將都喜歡他,擁護他。兩方陣營爭斗不休。
本來按照長子繼承應該沒什么可說的,偏偏朱棣不喜歡有些軟弱的朱高熾,更喜歡和自己特別像的朱高煦。這樣問題就出來了,朱棣想解決這個問題,就開始詢問大臣該立誰。
朱棣本身多疑殘暴,有大臣說立朱高熾,朱棣就說他離間骨肉,推出去斬了。有大臣說立朱高煦,朱棣就說他廢長立幼,壞倫理,推出去斬了。大臣見此不敢回答,閉口不言,朱棣又說他不敢直言,推出去斬了。
就在大家惶恐時,朱棣把解縉召來詢問。解縉是文官,他當然希望立長子朱高熾了,但沒有明說,只說了三個字“好皇孫”。
解縉說這話用意很深,他知道朱棣不喜歡朱高熾,卻十分疼愛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言外之意如果你不把皇位傳給朱高熾,那么你的寶貝孫子朱瞻基,就絕對沒有希望當皇帝。字不多,但說到朱棣心里去了,朱棣點了點頭長嘆一聲,讓解縉出去了。
不久朱棣下詔立長子朱高熾當了太子??梢娫挷辉诙嘣诰?,說話的時候一定要研究聽者的心理,要說到要害部位,只要說好了,保全自己的同時,還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素材分析】說話講究技巧,話不在多而在精,不在量而在質(zhì)。講話的時候要分析對方的心理,把握關鍵因素,其實說話藝術的背后是講話人的睿智和審時度勢。
(特約教師 杜秋平)
New視野
20世紀70年代,著名編劇沙葉新應邀出訪美國,與美國社會各界進行了廣泛的溝通與交流。其間,有人向沙葉新突發(fā)奇問:“您認為是美國好還是中國好?”他從容答道:“美國雖然科技發(fā)達但有自身的弊端,中國雖然科技落后于美國但有自身的好處;美國、中國都有自身的缺陷,這叫‘美中不足……”一段話下來,緊張的氣氛頓時變得和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