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苗族是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但苗族服飾被譽為“穿在身上的文字”。這正是對苗族服飾的歷史文化價值最好的定位。正因為文字的缺席,苗族文化傳承的歷史需求催生了其發(fā)達的服飾文化。其中,銀飾更是以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而成為其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被譽為“當(dāng)世顏回”的文字學(xué)家杜道生曾說過“漢字是人類心靈的幾何學(xué)”,把文字作為"/>
段磊
>摘要:
苗族是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但苗族服飾被譽為“穿在身上的文字”。這正是對苗族服飾的歷史文化價值最好的定位。正因為文字的缺席,苗族文化傳承的歷史需求催生了其發(fā)達的服飾文化。其中,銀飾更是以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而成為其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
被譽為“當(dāng)世顏回”的文字學(xué)家杜道生曾說過“漢字是人類心靈的幾何學(xué)”,把文字作為人類文化心理的符號。但現(xiàn)實是,除中國外的世界三大文明古國,其文字也沒能實現(xiàn)持續(xù)地傳承先民文化的歷史使命,紛紛湮滅在歷史變遷的長河中。那么,對于沒有文字的民族來說,其先民文化該怎樣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得以延續(xù)呢?
一、苗族銀飾類型
人類的衣服有幾大功用,御寒、遮羞、裝飾美化等。在一定意義上,苗族銀飾把裝飾美化的功用發(fā)展到了極致,是其民族服裝最具特色的裝飾形式。中國歷史上有許多民族都有自己的銀飾,但是像苗人這樣從頭到腳都裝飾著銀飾制品的民族,即使在世界范圍內(nèi),也屈指可數(shù)。苗族銀飾種類繁多,從裝飾部位來說,可分為頭飾、頸肩飾、胸飾、背飾、手腳飾等等。僅頭飾就有二十種左右,如銀角、銀箍、銀冠、銀扇、銀圍帕、銀飄頭排、銀發(fā)簪、銀插針、銀網(wǎng)、銀護頭花、銀頂花、銀梳、銀耳環(huán)、銀耳墜、銀童帽等等;頸肩飾有銀項圈、銀項鏈、銀披肩、長命鎖;胸飾有銀胸牌、銀胸吊飾、針筒等;背飾包括銀背吊、銀背牌;手腳飾有銀手鐲、銀戒指,銀腳飾等。此外,還有銀衣片、銀扣、銀腰帶、銀圍腰飾等衣飾制品。
種類繁多的銀飾制品是苗族人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逐漸創(chuàng)造出來的,在苗族人的生活中扮演著特殊的角色。這些銀飾制品不僅僅具有裝飾的功能,而往往兼有實用意義。某些銀飾產(chǎn)生的直接動力往往來自于苗族人日常生活方面的需要,某些銀飾則是在裝飾性之外又開發(fā)出了實用意義。如銀梳,顧名思義,是作梳子用的,但苗人卻經(jīng)常把它作為壓發(fā)的工具,兼實用性與裝飾性于一體;再如銀背吊飾,苗族女人往往把它從脖子兩側(cè)系在肚兜上,從而起到固定肚兜的作用。
因此,苗族銀飾種類繁多的原因,并不僅僅是出于裝飾性需求,其實用性的需求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二、苗族銀飾紋式圖案特征
苗族銀飾一般都是銀匠師傅手工制作的,其形制款式全憑銀匠師傅制作時即興的設(shè)計,因此,少有重復(fù)的形制款式。同是銀角,其造型也會千差萬別。
這一特征和苗族銀飾的圖案取材方式有密切關(guān)系。苗族銀飾紋式圖案多數(shù)直接取材于生活環(huán)境和民族歷史,較少抽象的幾何圖形,因此形象生動鮮明,一看便知其為何物。
苗族銀飾圖案一部分來自于自然生活,如花草、昆蟲、鳥禽、野獸、人物,這類題材多與苗人的生活環(huán)境有關(guān),因此明顯地帶有地域性特征和圖騰崇拜性質(zhì)。“人們以某種虛幻的形式,祈求自然界某種神秘力量的庇護,從而把目光投注到與他們?nèi)粘I钚萜菹嚓P(guān)的動物上?!泵缱迦恕坝^物取象”,從自然萬物中獲得靈感,用銀制成萬物形狀,以裝點自己,并用這種方式體現(xiàn)與自然的和諧一體。
苗族銀飾圖案一部分來自于民族歷史和傳說,如龍、鳳鳥等。這些事物雖不曾見,但是他們都有具體的形態(tài)存在于苗人的意識里,就這一點來說,和自然萬物沒有區(qū)別。因此這一題材表現(xiàn)在苗族銀飾中,也可以呈現(xiàn)出形象鮮明、姿態(tài)萬千的特征。
但這并不是說苗族銀飾圖案中沒有抽象的幾何圖形。抽象的符號在苗族銀飾中也是存在的。但是這些抽象的幾何形往往居于次要的地位,一般作為銀飾的外在輪廓存在,在整個銀飾制品中起輔助性的陪襯作用。即使一些銀飾制品完全是由抽象的幾何圖形構(gòu)成,但往往形制較小,只是作為點綴而已。而一些表面看上去很抽象的幾何圖形,往往也是某一形象的生動表現(xiàn)。如銀角,造型簡單,但它是苗族祖先蚩尤的形象寫照。梁任昉《述異志》記載:“秦漢間說,蚩尤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而相抵。漢造角抵,蓋其遺制也”。
由此可見,苗族銀飾圖案的形象性特征是很突出的。這些圖案的形象原型以及圖案本身在苗族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并世代相傳,逐漸積淀成民族的文化符號。
這種獨特的文化符號蘊含著苗族人們對生命的尊重與崇拜,所以在重要的節(jié)慶、祭祀以及人死后的“踩堂”上都會佩戴銀飾。甚至有些傳說還認為,“頸上戴上銀項圈就能防止鬼怪的傷害……苗族嬰兒滿月后就要戴上銀質(zhì)的八仙帽和長命鎖,鎖是要將孩子‘鎖在塵世中”。因此,銀飾在苗族人民眼中不僅是實用的器物,否則他們也不會根據(jù)自然鳥獸來制做成各種樣式。其銀飾繁多的種類和獨特的圖案樣式深刻體現(xiàn)了其民族性格和精神中那種對生命意義的尊重,并反映了苗族的歷史習(xí)俗,審美觀念等一系列問題。
【參考文獻】
[1]尹曉華.漢字是人類心靈的幾何學(xué)——記95歲高齡的國學(xué)大師杜道生[N].四川日報.成都四川日報報業(yè)集團.2006
[2]祁春英.中國少數(shù)民族服飾文化藝術(shù)研究[M].民族出版社.2012
[3]周夢.黔東南苗族侗族女性服飾文化比較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六盤水師范學(xué)院藝術(shù)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