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認為西方大國缺席索契冬奧會開幕式是冷戰(zhàn)時期“遏制論”的延續(xù),反過來說,西方大國要“遏制”俄羅斯就說明俄羅斯真的要回來了。圍繞索契所展開的外交活動已經遠遠超越了公共外交的含義,而有了戰(zhàn)略的內涵。
孫興杰,國際關系史博士。近年來撰寫的評論文章有:《普京重啟“金元外交”?》《金正恩生日的“圣化” 》、《駙馬張成澤注定沉沒》、《民主的印度為何強奸高發(fā)》、《朝鮮爛尾的不僅是樓》等。
第22屆索契冬奧會已經開幕,開幕式的風波已經被激烈的比賽氣氛壓過,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會見了同性戀代表。對索契冬奧會的抵制與質疑已經慢慢被淡忘了,四十多個國家元首參加開幕式,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中日兩國元首分別與普京會面。
普京不僅使五環(huán)旗在俄羅斯飄揚,也使自己成為外交連環(huán)套的核心。索契冬奧會是“新俄羅斯”舉辦的第一次奧運會,也是俄羅斯強勢回歸的一次演出。
普京認為西方大國缺席索契冬奧會開幕式是冷戰(zhàn)時期“遏制論”的延續(xù),反過來說,西方大國要“遏制”俄羅斯就說明俄羅斯真的要回來了。一個弱國是不會遭到遏制的,經過二十年的復蘇與發(fā)展,西方國家重新對俄羅斯保持一份戒懼,尤其是2013年普京在敘利亞問題上的完美出演,讓世界看到了俄羅斯的實力與外交智慧。
奧運會是體育外交的舞臺,也是方興未艾的公共外交的重要平臺,但是,圍繞索契所展開的外交活動已經遠遠超越了公共外交的含義,而有了戰(zhàn)略的內涵。英法美德等西方四大國元首集體抵制索契冬奧會開幕式,對索契冬奧會的批評聲音也主要來自于西方國家,這似乎是冷戰(zhàn)以來俄羅斯與西方裂痕的繼續(xù)。吊詭是,四大國領導人在2014年還是要前往索契,因為普京要在索契開G8領導人峰會。這其中透露的信息是,西方國家可以在奧運會這樣的“非政治”場合對俄羅斯進行抵制,但是在關乎世界政治的協(xié)調會議上還是必須要與俄羅斯“通氣”。西方不亮東方亮,相比西方領導人的冷淡與傲慢,中日兩國則給足了普京面子,中國領導人第一次走出國門參見體育賽事的開幕式,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也沒有追隨奧巴馬的腳步。
中日兩國關系持續(xù)緊張,兩國領導人以索契冬奧會為契機加強與俄羅斯或者與普京的私人關系,這為普京提供了很大的外交籌碼。中俄關系經常為西方人視為準同盟關系,普京同意與中國在2015年共同舉辦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堅守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成果既符合俄羅斯利益,也是對中國的有力支持。
當然,普京也沒有讓安倍失望,在門口帶著安倍2012年贈送的秋田犬來迎接安倍,雙方舉行了2個多小時會談,普京將于今年秋季訪問日本。其中的玄機在于,日本沒有追隨西方大國抵制冬奧會已經是給普京一個大面子,同時也是給奧巴馬一個下馬威,更重要的是消解中俄聯手的國際印象。至于解決北方四島問題那只是日本的一廂情愿。
中日紛爭實則減輕了俄羅斯在遠東的戰(zhàn)略壓力,同時也增強了普京在俄歐博弈的定力與資源。普京在中日之間左右逢源其實獲得了轉移歐美在東歐施加的壓力。東亞地區(qū)的震蕩通過俄羅斯傳導至歐洲,100年來一直如此,只是形式、力道各異而已。
安倍晉三在今年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曾說,中日關系像一戰(zhàn)前的英德關系。這種說辭背后其實暗指東亞有可能引發(fā)一場戰(zhàn)爭,但從俄羅斯的角度來看,東亞局勢并沒有那么糟糕。東亞地區(qū)并沒有形成對立僵化的軍事同盟體系,美日同盟在強化,但前提是日本的戰(zhàn)敗國地位;中俄關系遠沒有走到軍事同盟的程度;美俄之間關系依然冷淡。東亞大國關系的冷淡反倒使大國均勢有了可能,就像在索契所呈現的那樣,普京與中日兩國領導人都相談甚歡,看不出敵友。就像德國政治學家施密特所說的,政治就是分清敵人和朋友,從這個意義來說,索契的外交舞臺的確有些“非政治”。
體育遠離政治是一種理想,然而競技體育只會讓冠軍一夜成名,這又是體育比賽的“政治”所在,反倒是外交活動謀求共存之道,這也許就是“奧運政治”的吊詭之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