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延虎 李素玲
病菌侵染是導致葡萄生長后期爛果的重要原因。引起葡萄爛果的主要病害是白腐病和炭疽病,特殊年份也有黑腐病。
1.1 葡萄白腐病 主要危害果穗和枝梢,有時也危害葉片。
1)癥狀表現(xiàn)。果穗感病后,一般先從近地果穗的尖端開始表現(xiàn)癥狀,穗軸和小果梗最易感病,病部初期產(chǎn)生水浸狀、淡褐色、不規(guī)則的腐爛病斑,后逐漸失水干縮并向果粒蔓延,果蒂部分變?yōu)榈稚?,后逐漸擴大呈軟腐狀,最后整個果粒變褐腐爛,果粒形狀不變,穗軸果梗常干枯縊縮;發(fā)病后1周左右,果面密生一層灰白色小粒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發(fā)病嚴重時經(jīng)常整穗腐爛,病穗與病粒極易脫落。病果潮濕時釋放出特殊的霉爛味。若在果實上漿前發(fā)病,因其糖分含量低,果粒易失水干枯,形成深褐色僵果,往往掛在樹上長久不落。易和房枯病混淆。
新梢感病,多在摘心處和其他受損部位先發(fā)生,特別是由土壤中萌發(fā)的萌蘗枝最易發(fā)病。發(fā)病初期病斑呈水浸狀、污綠色或淡褐色,橢圓形,后病斑向兩端擴展,逐漸變?yōu)榘岛稚?,病斑凹陷,表面密生灰白色小粒點。有時表皮變褐干枯翹起,與木質部分離,縱裂呈亂麻狀。病害嚴重時,枝蔓枯死或折斷,嚴重影響植株生長發(fā)育。
葉片感病,多在葉緣、葉尖和受損部位表現(xiàn)癥狀,先是產(chǎn)生邊緣呈水浸狀、污綠色至黃褐色、不規(guī)則形或近圓形病斑,后逐漸向中部蔓延,并形成深淺不同的同心輪紋,天氣潮濕時亦可形成分生孢子器,多產(chǎn)生在葉脈兩側。病葉易破碎。
2)發(fā)病特點。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及菌絲體在病組織中越冬,散落在土壤中的病殘體是翌年主要初侵染源。風雨、昆蟲是傳播病菌的主要媒介。雨水不僅把帶有分生孢子的泥土飛濺到果穗和接近地面的新梢上,也是孢子萌發(fā)侵染的主要條件。因此,6月上、中旬降雨次數(shù)的多少和降雨量的大小決定當年白腐病發(fā)生的早晚和輕重。果園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管理粗放、雜草叢生的發(fā)病嚴重。白腐病菌為弱寄生菌,主要由傷口侵入,如田間操作的機械傷、蟲咬傷以及風害、雹害造成的傷口等,小果梗的蜜腺、葉片的水孔和氣孔等也都是病菌侵入的門戶。
3)發(fā)病時期。一般6月中、下旬開始發(fā)病,7月下旬至8月上旬為盛期。夏季高溫多雨,尤其陰雨連綿天氣易造成病害流行。
1.2 葡萄炭疽病 主要危害果實,穗軸和果梗也能受害。
1)癥狀表現(xiàn)。漿果著色后期接近成熟時發(fā)病最重,故又稱為晚腐病。一般距地面近的果穗尖端先發(fā)病,初期在果面上產(chǎn)生水漬狀褐色小斑點,逐漸擴大,呈圓形深褐色病斑,略凹陷,2~3天后產(chǎn)生小黑點,排列成同心輪紋狀,即為病菌的分生孢子盤。多雨潮濕天氣,自盤中流出粉紅或橙紅色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嚴重時病斑擴展到整個果面,果粒變軟腐爛,逐漸失水干縮,變成僵果脫落。果梗、穗軸受害后產(chǎn)生橢圓形凹陷病斑,影響果實成熟。
2)發(fā)生時期。果實一般7月上旬開始發(fā)病,發(fā)病盛期在7月下旬至8月,如果9月份降雨,病菌還可侵染,但危害程度較輕。
3)發(fā)生特點。病菌主要以菌絲在1年生枝蔓的表層組織和病僵果上越冬,副梢?guī)Ь首罡?,其次是結果母枝、果穗、葉柄、卷須、穗軸、果梗等。翌年春條件適宜時大量產(chǎn)生分生孢子,隨風雨、昆蟲傳播,帶有分生孢子的雨滴落到果實上便開始初侵染,若傳播到葉片、新梢上便侵入到組織內(nèi)部,表面看不出異常,為潛伏侵染。這種帶菌新梢成為下年的侵染源。幼果上的孢子先在果面萌發(fā),10天后穿入寄生。菌絲通過角質層進入表皮細胞,然后病菌停止生長,直到果粒成熟才開始發(fā)病。
3.1 加強栽培管理
1)氮肥不能過量,純氮用量控制在50 kg/畝左右為宜;有機肥與無機肥結合,氮、磷、鉀適當配合,增施鉀肥,以提高植株抗病力。最好采用設施栽培或套袋栽培。
2)生長期要保證果園通風透光良好,同時及時摘除副梢,防止樹冠郁閉。雨后做好果園排水工作。
3)葡萄收獲后及時清除留在植株和架面上的副梢、穗軸、卷須、僵果等,把落在地上的干枯枝、落葉徹底清除出園,集中燒掉。
3.2 采用藥劑防治
1)對上年發(fā)病嚴重的園,在病害發(fā)生前地面撒石灰(施藥量約5 kg/畝);pH值較高(7以上)的土壤可撒施福美雙(1份)、硫磺粉(1份)、石灰(2份)混合劑,用量為 1~2 kg/畝。
2)生長季節(jié)噴波爾多液,每隔10~15天噴1次,保護葉片、枝蔓、果穗等,減少侵染機會。
3)一旦發(fā)生白腐病、炭疽病等病害,要對癥下藥,交替用藥,保證防效。可選用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40%腈菌唑可濕性粉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等。另外,果實著色后為防止藥劑污染果穗,配藥濃度不宜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