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月面上五星紅旗照片傳回地球,嫦娥三號任務已取得圓滿成功。2013年12月17日,中國科協(xié)在北京舉辦第35期“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邀請了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嫦娥三號任務運載火箭系統(tǒng)副總設計師劉建忠、探測器系統(tǒng)副總設計師張煸以及地面應用系統(tǒng)副總設計師蘇彥,向媒體和公眾講述了本次任務中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200多個故障預案一個都沒用上
航天工程具有高風險、高投入、高技術的“三高”特點,通常來說,每次任務所用的新技術、新產(chǎn)品不會超過30%,以求風險可控。然而嫦娥三號任務中的新設備、新技術卻達到80%,信心從何而來?
吳偉仁說,本次任務中,月球車、著陸器的設計,以及月面軟著陸的經(jīng)驗,我國基本上都是空白,必須全部從頭開始。這樣風險很大,要精心設計、計算、制造,確保質量才可能成功。
他表示,嫦娥三號從發(fā)射、軟著陸,到兩器分離、互拍,每一步都完成得完美、精準,甚至比預想的還順利。
其實,科研人員在按照最好結果努力的同時,也做了最壞的準備。吳偉仁介紹,本次任務中科研人員準備了200多個故障預案,包括每出現(xiàn)一個故障該采取什么措施,轉移到什么程度,都準備得非常精細。“結果到現(xiàn)在,這些預案一個都沒用上?!彼f。
“玉兔”前面的坑躲過了嗎
15日凌晨4點35分,嫦娥三號著陸器伸出雙臂,將玉兔號月球車穩(wěn)穩(wěn)地放在月面,讓人們振奮不已。但直播畫面中,“玉兔”右前方的一個大坑,卻令不少人擔憂——“在接下來的工作中,‘玉兔能躲過這個坑嗎?”
據(jù)介紹,這個坑直徑約20米,深度大概2—3米。不過張煸給大家送上了定心丸。“這個坑離著陸器還有十幾米的距離,巡視器也有自己的導航路徑規(guī)劃,可以繞開這個坑走,不會受影響?!彼f。
嫦娥三號著陸后,張煸看到監(jiān)視相機拍的圖像,先是覺得非常幸運,隨即感覺很成功。她說,照片中可以看到這個坑,還有一些石塊,但著陸器落腳的地方非常平坦,說明我們自己設計的導航很好地實現(xiàn)了自主避障功能。
“黑色720秒”說法并不準確
嫦娥三號任務中,實施月面軟著陸的過程約12分鐘,最為驚心動魄,被許多人稱為“黑色720秒”。張煸表示,這一說法并不準確。
“通常我們把航天器和地面完全無法通訊聯(lián)系的過程叫做‘黑色?!彼f,嫦娥三號軟著陸期間,所有的遙測數(shù)據(jù)都能傳回地面,通訊并沒有斷開。
然而地面對這一過程卻很難干預,只能由嫦娥三號自主完成。張煸說,嫦娥三號下降的速度非???,要實時判斷下降速度、高度、月表地形等,并隨時做出調整。如果將數(shù)據(jù)傳回地面,地面完成判斷后再發(fā)出指令,這個過程至少需要幾秒鐘,很難實現(xiàn)及時準確的控制。
8臺科學設備已有6臺開機
盡管工程目標已實現(xiàn),但“嫦娥”和“玉兔”還將開展一系列科學探測。
蘇彥表示,嫦娥三號的科學探測任務可以用6個字來總結:巡天、觀地、測月,這是人類史上第一次利用著陸器就位和巡視器巡視相結合的探測。根據(jù)著陸器的靜止特點配備了月基光學望遠鏡、極紫外相機、降落相機和地形地貌相機;結合巡視器要運動的特點配備了測月雷達、粒子激發(fā)X射線譜儀、紅外成像光譜儀和全景相機,共計8臺科學儀器。
她說,“巡天”是利用月基光學望遠鏡在月球上開展天文觀測,由于月球沒有大氣干擾,觀測時間更長,看得更清楚:“觀地”是用極紫外相機對地球等離子體層進行觀測,實時記錄陽光、磁層、大氣層的相互作用,為空間科學研究和自然災害預報提供科學的基礎數(shù)據(jù)。以前在地球上只能觀測到局部,在月球則具有整體觀測優(yōu)勢。
“測月”則是指利用粒子激發(fā)X射線譜儀、紅外成像光譜議測量月球上的礦物和成分,借助測月雷達局部區(qū)域進行精密剖析。
蘇彥介紹,8臺設備中目前已有6臺開機,包括降落相機、地形地貌相機、月基光學望遠鏡、測月雷達、全景相機和極紫外相機?!跋M@些設備能很快給我們帶來更多驚喜,讓我們對月球有更深的了解。”她說。
中國在探月工程上投入并不多
航天工程的投入,一直是人們關注的問題。
據(jù)了解,上世紀60、70年代,美蘇共開展了118次月球探測活動,其中蘇聯(lián)64次,美國54次。雙方加起來,成功率約40%,但在激烈的競爭中,其投入可謂傾其國力,不計成本。
吳偉仁說,以美國阿波羅工程為例,在10多年里大概投入了250億美元,按年平均量計算,約占當時美國GDP的2%至2.5%。
他表示,嫦娥三號任務是世界上第130次探測月球,對于中國來說,是連續(xù)第三次探月任務取得成功。而我國探月計劃的總投入大約占國家GDP的萬分之幾。(來源:新華網(wǎng))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