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惠新,侯新瑞,付雙成
(常州大學分離工程研究所,江蘇 常州 213016)
碟式離心機是應用比較廣泛的分離機械,通過其轉(zhuǎn)鼓內(nèi)的多層碟片的高速旋轉(zhuǎn)帶動碟片間的非均相混合物產(chǎn)生旋轉(zhuǎn)運動。利用“離心沉降”和“淺池沉降”原理不但具有較高的分離因數(shù),可以高效地分離微細顆粒,而且由于沉降面積大,其生產(chǎn)能力大[1-3]。碟片式離心機按分離方式可分為澄清式和分離式,兩者的區(qū)別是分離式離心機碟片開孔,液體從小孔進入蝶片間隙。本文將研究分離式碟片式離心機的內(nèi)部流場,此外,碟式離心分離可實現(xiàn)連續(xù)操作,可用于凈化、澄清和濃縮等分離過程,因而被廣泛用于石油、化工、醫(yī)藥、輕工、船舶、食品等行業(yè)[4-5]。
由于碟片式離心機內(nèi)的流場難以直接測量,人們對其內(nèi)部流動的認識往往停留在經(jīng)驗或想象上,有些想象甚至是錯誤的,因此,難以對其進行客觀的分析和優(yōu)化。近年來,隨著計算流體力學(CFD)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為流體機械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研究途徑[6-8]。趙志國等[9]采用 CFD技術對碟片式離心機內(nèi)部流場進行二維數(shù)值模擬,并對液相油滴的軌跡進行了追蹤,得出油水分離形成穩(wěn)定的分層界面。針對潤滑油碟片式分離機,趙志國等[10]采用VOF多相流模型并結(jié)合RNG k-ε湍流模型和離散相模型對其內(nèi)部油水固分離過程和分離效率進行了數(shù)值模擬。但迄今為止,對碟片式離心機的內(nèi)部流場的研究報道較少,碟片式離心機分離理論大部分基于單層碟片空間的研究,而多層碟片間的流量分配還沒有研究報道,且其對設計影響非常大。所見報道模擬也多為簡化的二維流場,不能很好地反映其空間流場特征。因此,本文將基于CFD技術,采用Fluent軟件對DRS 2304-00-99型碟片式離心機內(nèi)部流場進行三維數(shù)值模擬。
表1 碟片基本尺寸
計算采用的碟片式離心機物理模型的碟片結(jié)構如圖1所示,尺寸見表1。以11層碟片的空間為模型(共11層碟片,從下往上方向10個碟片間隙分別定義為第1~10層),利用Gambit軟件創(chuàng)建幾何模型并劃分網(wǎng)格。為保證網(wǎng)格的質(zhì)量及計算精度,采用六面體結(jié)構化網(wǎng)格劃分和局部加密技術,網(wǎng)格數(shù)為1014880個,網(wǎng)格劃分如圖2所示。
圖1 碟片結(jié)構圖
圖2 11層碟片六面體結(jié)構化網(wǎng)格
本文采用標準k-ε模型和多重參考系(MRF)模型,標準k-ε模型自從被Launder及Spalding提出后,就成為工程流場計算中的主要工具。它是個半經(jīng)驗公式,是從實驗現(xiàn)象中總結(jié)出來的,所以有適用范圍廣、經(jīng)濟、精度合理的特點。標準k-ε 雙方程模型假定湍動黏度是各向同性的,其湍動能 k和耗散率ε方程為如式(1)、式(2)所示[11]。
在 Fluent中,作為默認值常數(shù),C1ε=1.44, C2ε=1.92,Cμ=0.09湍動能k與耗散率ε的湍流普朗特數(shù)分別為σk=1.0,σε=1.3。
計算采用速度進口邊界條件和壓力出口邊界條件。入口速度為0.32m/s(即處理量為0.72m3/h),入口湍流強度為5%,出口壓力為表壓0Pa。在多重參考系中,設置碟片轉(zhuǎn)速為1000r/min,方向為順時針方向(沿著 Z軸向正方向看)。壁面采用標準壁面方程處理,離散控制方程時,對壓力項采用二階中心差分格式,對動量方程、湍動能、湍耗散方程采用二階迎風差分格式,壓力修正法采用壓力耦合方程組的半隱式方法(SIMPLE算法)。
2.1.1 周向速度
圖3 縱截面處的周向速度分布云圖
周向速度反映了流體在碟片式離心機內(nèi)旋轉(zhuǎn)的快慢,決定了離心力的大小。由圖3周向速度分布可以看出,單層碟片間隙內(nèi)的周向速度由內(nèi)至外逐漸增大,從而由上至下逐漸增大。從多層碟片來看,周向速度由內(nèi)至外逐漸增大,符合vt=ωr的基本規(guī)律。在Z=10mm截面處取X=0上的一條直線定義為line10,周向速度的模擬曲線與理論曲線的比較如圖4所示。理論曲線根據(jù)經(jīng)典的理論公式vt=ωr計算。由圖4可以看出,幾乎在所有徑向位置,周向速度模擬小于理論值。像螺旋卸料離心機一樣,流體的轉(zhuǎn)動滯后于碟片。其中,第3~5層旋轉(zhuǎn)滯后較為明顯。但由于碟片間隙較小,所以滯后較小。由此可以得出,碟片間隙小不僅可以減小沉降距離,還可以減小流體旋轉(zhuǎn)的滯后,這有利于提高顆粒的分離效率[12]。實際應用中,每層碟片上沿碟片母線都有筋條(本文為簡化模型,已省去),流體的轉(zhuǎn)動滯后可以更小。
圖4 直線line10周向速度分布
2.1.2 軸向速度
軸向速度是影響離心機處理量的一個物理量,流速越大,則離心機處理量越大。但是軸向速度大,物料在碟片間的停留時間短,不利于顆粒的分離。另外,軸向速度太大會擾動已經(jīng)沉降的沉渣,導致分離效果下降。圖5所示為X=0截面軸向速度云圖。從圖5可以直觀地看出,內(nèi)層碟片間隙內(nèi)的軸向速度較大。第1~10層碟片間隙內(nèi)同一半徑不同軸向位置的軸向速度如圖6所示。從總體趨勢來看,由于料液進入每一組碟片的流量不均勻,第1~10層碟片間隙內(nèi)軸向速度大小呈遞減趨勢,到第5層之后速度變化減緩。從單個碟片間隙來看,第 1~2層碟片間隙內(nèi),軸向速度不同于周向速度,流體靠近碟片壁面的軸向速度小,中間位置速度大。第3~10層呈現(xiàn) M 形駝峰分布,符合普朗特邊界層理論[13]。由此可以得出,由于前兩層軸向速度vZ較大,周向速度vt相近,這就導致了前兩層碟片間隙內(nèi)的流量相差大,說明碟片間的流量分布不均勻。
圖5 X=0截面軸向速度分布云圖
圖6 不同層的軸向速度分布
圖7 各層碟片間出口流量占處理量的百分比
圖8 不同層碟片間壓力降
每層碟片間出口流量占總處理量的百分比如圖7所示,每層碟片間出口流量值占處理量的百分比從第1~10層呈下降趨勢,第1~3層急劇下降,到第5層后下降趨勢減緩,其中前3層的出口流量所占比例較大。不同層碟片間的壓力降如圖8所示,從第1~10層碟片間隙內(nèi)(從下往上)壓力降越來越小,進一步說明了出口流量呈減小趨勢的原因。從第1~10層碟片間隙內(nèi),由于壓力降的減小,料液向上運動的推動力隨著減小,使軸向速度減小,間接導致流量的減小。從結(jié)構上分析,由于入口小孔流通面積較小,阻力較大,導致前幾層碟片內(nèi)液體流量較大,而越往上液體流量越小。由此得出,對于多層碟片式離心機來說,每層碟片間隙內(nèi)的流量是不均等的,且前幾層碟片間隙內(nèi)的流量較大。
圖9 第11層碟片壁面壓力分布云圖
圖10 X=0mm截面壓力分布云圖
通過對多層碟片的碟片式離心機內(nèi)三維流場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對碟片式離心機內(nèi)的流動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得出如下主要結(jié)論。
(1)通過三維數(shù)值模擬可直觀地看出,速度分布云圖和壓力分布云圖符合碟片式離心機的內(nèi)部理論基本規(guī)律,說明用Fluent軟件模擬碟片式離心機內(nèi)部流場流動狀況的方法是可行的。
(2)通過模擬發(fā)現(xiàn),碟片在高速旋轉(zhuǎn)時,碟片間的流體存在旋轉(zhuǎn)滯后現(xiàn)象。減小碟片間隙不僅可以減小沉降距離,還可以減小流體旋轉(zhuǎn)滯后,這將有利于提高顆粒的分離效率。
(3)每層碟片間的出口流量是不均等的,從第1~10層流量呈減小趨勢。其中前3層碟片間的流量約占66%。
[1] 孫啟才,金鼎五.離心機原理結(jié)構與設計計算[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1987.
[2] 袁惠新,馮骉.分離工程[M].北京:中國石化出版社,2002:108-139.
[3] 戴金河,褚強.高嶺土精制濃縮工藝及設備[J].中國非金屬礦工業(yè)導刊,2012(4):45-47.
[4] Rushton A,Word A S,Holdich R G.固液兩相過濾及分離技術[M].朱企新等譯.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5.
[5] 劉廣明.碟式分離機分離效果的分析研究[J].過濾與分離,2009,19(1):27-30.
[6] 翟建華.計算流體力學(CFD)的通用軟件[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2005,26(2):160-165.
[7] He P,Salcudean M.A numeirical simulation of hydrocyclones[J].Transation of the Institution of Chemical Engineers,1999,77(A):429-439.
[8] 姚征,陳康民.CFD通用軟件綜述[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2002,24(2):137-144.
[9] Zhao Zhiguo.The influence of structural changes on the interior flow field’s characteristics of dics separator [J].Procedia Engineering,2011,15:5051-5055.
[10] 趙志國,石博強,李宴,等.潤滑油分離機內(nèi)部流場數(shù)值模擬與分離效率分析[J].農(nóng)業(yè)工程學報,2011,27(8):163-168.
[11] 吳玉林,曹樹良,葛亮,等.渣漿泵葉輪中固液兩相湍流的計算和實驗[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1):71-74.
[12] Wang Yanm in,F(xiàn)orssberg Eric,Li Jingxian,et al.Continuous ultra-fine classification in a disc-stack nozzle centrifuge-effects of G-forces and disc geometry[J].China Particuology,2003,1(2):70-75.
[13] 林建忠,阮曉東,陳邦國,等.流體力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