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明
最近,看了央視的一期《文化視點》節(jié)目,改變了我的一個觀點,就是以前總認為配音就是模仿聲音,只要有這方面的天賦就行??煽戳诉@期節(jié)目以后才知道自己的膚淺。
那期節(jié)目是主持人馬東對年近古稀的“配音奇才”周貴元的采訪。周貴元在影視界有“語言千面人”的綽號,他除了給扮演毛澤東的特型演員配音外,還多次給扮演周恩來、鄧小平、陳毅、朱德、蔣介石的特型演員配音。更絕的是,他有時在一部影片里,竟能給幾個不同的人物配音。
馬東問道,你為領袖和偉人配音是如此“聲”動,想必一定聽了很多他們說話的原聲吧。出乎意料的是,周老說他聽得并不多,除了注意偉人的聲音,更多是閱讀他們的傳記,像毛澤東的,周恩來的,朱德的,陳毅的,他們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挫折和坎坷,有不同的內(nèi)心活動,言為心聲,更投入的是仔細揣摩他們的神韻,揣摩他們的喜怒哀樂,表現(xiàn)更接近于他們的個性音色。原來,“配音奇才”“語言千面人”的嘴上功夫只是外相,真正的功夫?qū)儆谛撵`的專一貼近,在于思想深處的揣摩。
由此使我聯(lián)想起時下對一些教學名師的“模仿秀”來。
現(xiàn)在有些教師上課時會模仿一些名、特優(yōu)教師,模仿他們的教學語言、表情、教態(tài)和板書。更有甚者,一堂課教案居然多個地方沿用一樣的問題,一樣的板書,一樣的練習,一樣的啟發(fā)談話……如此這般,久而久之,老師們變得越來越像一個人,課堂教學成為一種簡單重復的機械“操作”,淪為各種模式的生搬硬套和翻版。值得一提的是,有不少教師在模仿中,看到的僅僅是名師的一些外在的東西,而沒有能真正求得一種“神韻”。我們說,名師課堂上的那些招式是用眼睛去看的,名師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蘊、先進的教學理念等是需要用心去看的。用眼看到的是名師的“韻”,用心看到的是名師的“神”。韻是外在形象的,神是內(nèi)在本質(zhì)的,有韻未必有神,有神有韻才有味,才耐看,才回味無窮。
應當說,學習名師,可以成就自我。因為每一位名師都是“一部書”“一盞燈”“一片芳草地”,觀摩名師的課既是一種享受,同時也能給我們帶來深刻的啟迪。比如,觀于漪老師的課,能使我們感受到人文教育的溫情與細膩;觀李吉林老師的課,能讓我們體驗到情境教育的溫馨與浪漫;觀于永正老師的課,能讓我們領悟到“五重”課堂的智慧與扎實;觀支玉恒老師的課,能讓我們品味到導讀藝術的高明與匠心;觀靳家彥老師的課,能讓我們觸摸到知人之明的親和與睿智……縱觀這些獲得成功的教育名家,他們都能博采眾家之長,吸收前人之精華,將古今教育方法與理論融會貫通,在教育教學領域內(nèi)縱橫捭闔,其教育教學方法珠圓玉潤,以其鮮明的特色而卓然獨立,自成一派。他們的教學雖風格迥異然盡顯名家風范,雖方法不同終殊途同歸。這讓我們感受到了教學智慧的千姿百態(tài),感受到了授知途徑的四通八達。這些名師都是值得我們?nèi)W習的。不過,向名家、名師學習,我們首當考慮自身的特長,而不能亦步亦趨于名家身后,機械化、程式化地模仿他們備課與上課的一招一式。因為那樣不僅會使我們自己的個性迷失、劣化,而且可能消磨自身的生命感受,窒息課堂教學的生命力。再說,如果機械地去模仿,只會形成“千人一面、千課一味”的教學模式。試想,那樣的教學局面該是多么的單調(diào)乏味。
有道是,思想不能克隆,智慧不能盜版,創(chuàng)新不可復制。所以,向名師學習,我們需要模仿,但更需要超越簡單的模仿。要注意多關注名師成功背后的一些東西,要懂得用心靈去貼近名師,在思想深處去揣摩他們的教學精髓,借鑒他們的成功經(jīng)驗,不斷完善自我,進而走出自己的教學路子來。其實,每個教師都有著不同的生活閱歷、智力類型、知識結(jié)構(gòu)、性格氣質(zhì)、興趣愛好,每個教師都可以形成自己的教學個性和風格。當然,要想形成自己獨特的個性和風格,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我們把繼承和發(fā)展、學習與創(chuàng)新結(jié)合起來。首先要以自己的某種特長為突破口,定向發(fā)展。然后不斷厚實自己的文化底蘊,多汲取名師們那些鮮活充盈的思想精華,把名師先進的教學思想以及教學藝術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來。同時要學會從理論層面上對自己的教學進行理性的、科學的積極探索,并且讓這種探索成為自己基本的生活狀態(tài)或方式,這樣我們才能上出自己課的特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