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廣
非牛,非羊,非鹿;一科,一屬,一種。哺乳綱偶蹄目的動物中,生活于北美洲西部草原以及荒原等開闊地帶的叉角羚無疑是很“奇葩”的一種動物。
叉角羚更為奇葩之處在于,它的雙角中間都長有一個向前分叉的小角,這也正是其名字的由來。
自古速度耐力難兩全。最高時速可達115千米的非洲獵豹疾如閃電,卻只能維持3分鐘左右的奔跑時間,高速跑出三四百米的路程,否則就會“過熱死”。非洲野狗雖然擅長遠途奔襲,然而其55千米的最高時速實在是不值一提。而叉角羚最奇葩之處就在于,它在北美大陸長期而且同時保有“速度之王”和“耐力專家”兩個榮耀頭銜。
出生才幾個小時的小叉角羚就已經(jīng)是奔跑健將了,而出生四天之后的小叉角羚就已經(jīng)跑得比人還要快。成年叉角羚個體身長約1.4米,體重約50千克,最高時速接近或達到100千米。成年叉角羚可以以70千米的平均時速連續(xù)奔跑十幾千米甚至更遠的距離而不疲憊,無論是速度與耐力都是美洲獅、猞猁和狼等北美捕食動物所望塵莫及的,堪稱一臺高效而出色的奔跑機器。
叉角羚曾經(jīng)的最佳“陪練”是于一萬年前更新世末期在地球上絕跡的北美獵豹。為了避免自己喪身于豹爪之下,在與“陪練”一起“賽跑”的400萬年里,叉角羚練就了一身速度與耐力俱佳的好本事,并一直保持至今。
叉角羚的速度和耐力主要來自于其“設(shè)計合理”的四肢、具有彈性的脊椎、功率強大的心臟和廣布于其細胞內(nèi)部的線粒體。
叉角羚擁有細長而輕健的四肢以及柔韌性好的脊椎,這讓它跑動時的步幅更具流線型,全力奔跑時的大部分時間里身體都處于騰空狀態(tài),一躍可達6米之遙,而地面只是下一次飛躍的一個跳板。叉角羚的心臟體積是同等體重的綿羊的兩倍,擴容升級的心臟可以更及時地向血液中輸入更多的氧氣,從而保證了狂奔之時呼吸和能量轉(zhuǎn)化的順暢進行,因此很少看到叉角羚出現(xiàn)如獵豹般奔跑后大喘氣的狀況。此外,叉角羚細胞內(nèi)密布著“動力車間”——線粒體,這讓其在奔跑時能量充盈,“電力十足”。
于是,因其在速度和耐力上的杰出表現(xiàn),“一羚當(dāng)先”的叉角羚成為令北美所有捕食者都感到自卑的“天才運動員”。
在北美獵豹退出大自然舞臺的一萬年里,體能似乎有些開發(fā)過度的叉角羚并沒有因為“失去”了真正意義上的賽跑對手而放慢節(jié)拍和放棄“比賽”。事實上,它一直都在進行“一個人的比賽”,始終保持著無與倫比的競技狀態(tài),不斷鞏固自己在速度與耐力上的優(yōu)勢,遂成為北美大陸乃至整個生物圈中一朵名副其實的萬年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