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溫葉
摘要:語文學科自身的人文性,使其成為素質教育的前沿陣地。而小學語文除了建立知識結構以提高學生科學文化素質,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人文情懷,最終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將語言文字、道德情感融會于社會生活。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4)02-0090-02
1.引言
當前,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理念的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己在全國越來越多的地方推行,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已成為每個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的問題.經濟社會的迅猛發(fā)展及國家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更是對傳統(tǒng)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yǎng)模式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在這一背景下催生出的教學改革無疑是對傳統(tǒng)教育進行的一次揚棄和重建。下面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感受。
2.學生為主體,開展素質教育
2.1 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體是推進素質教育的核心。素質教育的第一要義是要而向全體學生,強調學生的全而發(fā)展和整體發(fā)展,使每個學生個性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和諧的發(fā)展因此教師要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在課堂教學中,要改變學生為教師服務的偏向,牢固樹立教師為學生全而、主動發(fā)展服務的教學思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體現(xiàn)素質教育的全面性,對優(yōu)等生,教師要竭力創(chuàng)造條件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智慧和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對數(shù)學素質差的學生要多關照,課上多給他們發(fā)言的機會,開拓思維,發(fā)展思維,盡量給他們更多的"參與"機會,并通過個別輔導,幫助他們增強學習信心,逐步達到教學的基本要求在多午的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學生的素質不同、學習基礎不同、性格不同、興趣愛好不同,每個兒童都有自己的特點。不論是學習好一些的,還是基礎差一些的,都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他們之間在多方面存在著差異,在某些方面甚至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但是,作為教師來說,既要看到差異,更要重視差異在教學過程中的變化。因此,教師應該擺正主導作用與主體地位的關系,體現(xiàn)教師為學生服務的教學思想,從而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使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全體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
2.2 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眾所周知,當今世界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是知識經濟的蓬勃興起現(xiàn)在的小學生就是未來這個偉大時代的主人,未來的社會不僅要求人們掌握了解各種信息,更重要的是善于運用所學知識去攝取并處理所獲得的知識,而自學能力正是構成這種攝取、處理信息能力的基礎和核心因而,培養(yǎng)小學生的自學能力,是學生主動適應社會發(fā)展必然要求語文自學能力主要包括獨立閱讀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以及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語文自學能力,就是要讓小學生明自自學的重要性,對聽說讀寫等語言活動產生濃厚興趣,養(yǎng)成積極向上的情感態(tài)度,教給他們語文自學的力法,不斷增強他們進行聽說讀寫的自覺性和堅持性,慢慢形成自覺學習、自能學習的良好習慣因此,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習者建構意義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或方面;協(xié)作、交流應該貫穿于整個學習活動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習者的想法都應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使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熱愛學習,自覺學習.從而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3.在教學中積極展開素質教育
3.1 轉變教育模式,踐行素質教育理念。實施素質教育一定要加大課堂教學改革的力度,切實內化小學語文道德課堂教學。具有交際性基礎學科的小學語文,其教學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發(fā)展學生的智力,教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就要求教師敢于大膽嘗試新的教育教學理念,踐行"把時間還給學生""以學生為中心"充分體現(xiàn)新課改的核心理念。
3.1.1 把時間還給學生。給學生自己支配的時間思考學習。語文課堂教學中,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讀書、識字、交流、寫作(包括寫字、造句、口頭表達)等活動中,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趣味;而學生懂的,教師則堅決不講;把握教學的節(jié)奏與容量,使教學時間安排得科學合理,保證學生在課堂里,在教師點撥下,能主動積極地學習、思考,認認真真讀書,實實在在地訓練,學會動手操作等,扎扎實實地掌握好語文知識,樹立正確的學習觀、人生觀、道德是非觀。
3.1.2 以學生為中心。確立學生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積極性。新課標指出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而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要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充分轉變師生的角色地位,教師在課堂上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為學生營造一個積極平等民主的氛圍,學生在課堂中充分發(fā)揮主人翁意識,在個別學習和合作學習中,學生積極性和能動性充分得以展現(xiàn)。教師要千方百計地讓學生主動去聽、去說、去讀、去寫、去想,讓學生自覺做到耳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2 開展素質文化的課外活動。課外閱讀功能很大,可以豐富詞匯,提高讀寫能力,開拓視野,擴大知識面,吸收信息,儲存信息,豐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首先,我們要徹底摒棄那些為了應試而進行的立竿見影式的課業(yè)訓練,科學合理地安排時間,對學生加以閱讀指導,以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提示閱讀方法,教給學生制作卡片,摘錄,寫讀后感等,逐步養(yǎng)成自覺進行課外閱讀的習慣。其次,要為學生選擇適宜的課外讀物,舉行各種讀書活動。如佳句佳作欣賞會、故事會、詩歌朗誦會、書簽制作演等。
3.3 賞識多樣,放大學生優(yōu)點。賞識可以理解為欣賞和認識,包括肯定,信任、鼓勵和贊揚等。賞識就像一抹陽光,可以驅散孩子心靈中的陰霾與膽怯,教師的適時賞識,會讓學生找到勇氣、自信、自尊。后進生更需要被賞識。后進生如曇花雖然被人們關注不多,但后進生也會努力綻放芳香,以自己的行為去影響其他學生,他們也需要被關注和鼓勵。
平時夸一句"你真行""好樣的""我為你而驕傲""你的書寫有進步了!"……這些言語對于老師來說是舉手之勞,而對于那些一直受冷落的后進生和其他需要鼓勵的學生,也許是一次轉變。
4總結
總之,實施素質教育,深化素質化的語文教學改革,是我們當代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只有注重加強自身修養(yǎng),熱愛學生,為人師表,認真鉆研大綱教材,精心設計教法,大膽創(chuàng)新,才能使素質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 王林.小學語義教學中預習方案的設計和使用[J].江蘇教育研究,2009(35)
[2] 李義濤.小學語義教學中素質教育的研究[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1(17)
[3] 徐金燕.淺談小學數(shù)學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性[J].科教縱橫,201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