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梅(洛陽理工學院電氣工程與自動化系)
張富(華北水利水電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
通過對《地理數據建模與分析》、《Auto CAD圖形設計教程》等課程的教授,筆者發(fā)現:在一般的Auto CAD的教程中,多數都是在默認的界面和設置下,以實際案例引導學生完成具體的圖形設計[1-3]。在實際應用中,多是圖形繪制的技巧[4-7],很少有一個簡潔的、完整的關于Auto CAD界面設置和繪圖設置的基本技巧的說明,論文著重就此方面加以敘述。
進入Auto CAD界面后,出現默認設置下的4個工具欄,即標準工具欄,繪圖工具欄,修改工具欄和圖層工具欄,而沒有標注工具欄。加入標注工具欄的基本技巧是:在工具欄的任意位置用Ct r l+鼠標右鍵(同時按下Ct r l和鼠標右鍵,下同),會出現如圖1所示的下拉菜單,將鼠標移到“標注”那一行,按下鼠標左鍵,就會出現標注的工具欄,然后將此工具欄拖放到主界面的右上角合適的位置,如果需要其它的工具欄,也可參照此方法操作。一般來說,有五個工具欄的Auto CAD就足夠我們使用了。其他的不常用的工具欄可以去掉,以擴大繪圖區(qū)。具體的方法和技巧是:將鼠標移動到要去掉的工具欄的左側按住(不是按下)左鍵將該工具欄拖拉到繪圖區(qū),松開左鍵,然后左鍵點擊該工具欄右上角的“×”按鈕,即可將該工具欄去掉。
圖1 工具欄下拉菜單
圖2 圖層管理器按鈕
點擊“圖層特性管理器“按鈕”(如圖2橢圓中所示的按鈕),會出現如圖3所示的“圖層特性管理器”對話框。
圖3 圖層特性管理器對話框
如圖3所示,按下“新建”按鈕,就會出現一個新圖層,對這個圖層命名;點擊該線的“顏色”選項,可設置顏色;點擊該層的“線型”選項,會出現“選擇線型”對話框,點擊該對話框的“加載”按鈕,就會彈出“加載或重載線型”對話框,選好一個線型后,按圖示順序操作,就可將新線型賦給該圖層了。設置線寬時一般把0層的線寬設置成0.3mm,作為繪制圖形用,其他的線型設置成0.15mm,這樣設置下打印的圖面比較清楚。
(1)文字樣式的設置技巧
文字樣式的設置技巧如下:點擊“格式”主菜單,在下拉的子菜單中點擊“文字樣式”,即可出現如圖4所示的“文字樣式”對話框,一般將Standard字體按圖4中設置,作為標注尺寸的文字樣式。
(2)標注樣式的設置技巧
標注樣式的設置技巧如下:同樣點擊“格式”主菜單,在下拉的子菜單中點擊“標注樣式”,即可出現“標注樣式管理器”對話框。將“Standard”樣式“置為當前”,然后點擊“修改”按鈕,彈出“修改標注樣式:Standard”對話框,如圖5所示。我們點擊各個選項卡,修改對話框中的“直線和箭頭”、“文字”、“調整”、“主單位”、“公差”等內容的設置。
圖4 文字樣式設置
圖5 修改標注樣式選項卡
其中,點擊“主單位”按鈕,會出現如圖6的對話框,按圖6所示進行設置。特別提示:“消零”選項中的“后續(xù)”框要點上,這樣,標注尺寸時,尺寸后面不會出現XX.X0的現象。
點擊“公差”按鈕,會出現如圖7的對話框,按圖7所示進行設置。設置技巧:點擊圖中橢圓所示的下拉按鈕,選擇其中的“極限偏差”項,設置各項參數完畢后,再點擊橢圓所示的按鈕,換回“無”選項。
完成上述各項選項卡的設置后,點擊“確定”按鈕,完成標注樣式設置。
圖6 主單位設置
圖7 公差設置
在繪圖區(qū)用Shift+鼠標右鍵,彈出如圖8所示的下拉菜單,左鍵點選紅色矩形框內的選項會出現圖9所示的“對象捕捉設置”對話框。按圖9所示選取,完成后選確定。
圖8 撲捉設置下拉菜單
圖9 對象捕捉設置
Auto CAD實際上是十分簡單易學的。一般來說,只要上手2~4天就能掌握。但想要畫圖快捷,采用適合自己的用著順手的工具欄和繪圖設置是十分必要的。學習Auto CAD,還需要經常練習,在練習過程中熟能生巧,就可以找到一套屬于自己的畫圖方法。這篇文章,旨在拋磚引玉,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1]張憲立。AutoCAD2006機械制圖實例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2]張巍屹等.AutoCAD2007標準版中文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3]王佩楷等.中文AutoCAD2006實用教程[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北京希望電子出版社,2006.
[4]胡兆國,韓雄偉.AutoCAD繪圖使用技巧探討[J].模具工業(yè),2013,39(11):21-26.
[5]韓變枝.基于AutoCAD的機械零件圖的規(guī)范繪制及繪圖技巧[J].制造業(yè)自動化,2011,33(003):216-218.
[6]許巧林,顏笑春.AutoCAD在建筑制圖中的應用技巧[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8,34(5):199-201.
[7]游普元.基于AutoCAD的建筑制圖應用分析[J].煤炭技術,2011,30(5):127-129.